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240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尤其涉及该导光板的结构。
背景技术
配合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光源模块60包含一导光组件62及复数个发光二极管64,该导光组件62包含一导光本体620,该导光本体620具有一入光面622及一出光面624。该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该入光面· ·22,并朝向该入光面 622出射光线。该光线是经由该入光面622进入该导光本体620,并经由复数个设置于该导光本体620之导光粒子(未图示)以将光线均勻地引导至该出光面624,并由该出光面624 出射。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 · · 为一点状光源,且其光强度分布较为集中,因此,该光源模块· · O容易在邻近于该发光二极管· · 4的设置处之该导光组件· · 2产生明显的局部光点(hot spot)。该些局部光点的产生大大的影响该光源模块60的出光均勻性,致使装配有该光源模块· · 0的电子装置产生不均勻出光的情形。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光源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设置在该出光面邻近于该第一侧面之一端;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对应地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设置再该凹槽且位于该扩散单元下方,并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之方向出射光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导光组件透过对应该发光单元设置的扩散单元,以有效地散射由该发光单元出射至该导光组件的光线,以有效地避免该导光组件邻近于光源设置处的局部光点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勻的平面光源。

图1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复数个光源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上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至少一扩散单元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含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及至少一凹槽,该出光面是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之该第一侧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之扣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且该延伸部是邻接于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是设置在该出光面与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更包含至少一容置槽,设置于一相对于该出光面之板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容置槽设置于该板面及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透光本体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发光单元的高度小于该扩散单元于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并且,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至少一扩散单元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含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及至少一凹槽,该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该些凹槽设置该出光面邻近于该第一侧面之一端。该扩散单元对应地设置于该凹槽。该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凹槽且位于该扩散单元下方,并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之方向出射光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之扣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且该延伸部系邻接于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配合参阅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及局部放大图。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12、复数个发光单元14及复数个对应该些发光单元14之扩散单元16。该导光单元12具有一导光本体120,该导光本体120包含一第一侧面122、一出光面1 及复数个对应该些发光单元14之凹槽126,该出光面IM是邻接于该第一侧面122。 该些凹槽1 设置于该出光面IM邻近于该第一侧面122之一端,更精确地,该等凹槽1 是由该出光面1 朝向相反于该出光面口4之一板面125凹陷,以供容纳该些发光单元14 及该等扩散单元16。该些凹槽1 二侧壁127是分别设置有一卡沟128,然而也可于一凹槽1 之一侧壁127设置一卡沟128即可,依需求者的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的设计,在此实施例中,是用前者设计进行说明。另外,该些凹槽126亦可以设置于该出光面IM与该第一侧面122的交接处,亦即该些凹槽1 之开口是朝向该出光面1 及该第一侧面122。该些发光单元14分别地设置于该些凹槽126,且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122之方向出射光线,使光线得以进入该导光本体120。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14为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限,其它可以达到相等功效之均等组件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范畴中。配合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该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些扩散单元16分别设置于该些凹槽126且位于该等发光单元14的上方,且该扩散单元16之一上表面是对齐于该导光组件12的出光面124。各该扩散单元16可以为一扩散板或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168之透光本体160,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16是以后者为例。再参阅图3,该扩散单元16 二侧面是分别具有一扣件166,该二扣件166是对应个该凹槽1 侧壁127之该二卡沟1 设计,供与该导光组件12之该些凹槽1 侧壁127之该些卡沟1 相扣合,以避免该扩散单元16松落。其中,该扩散单元16的厚度是可以随着该导光组件12的厚度而做适当的调整。又,该扩散单元16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16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164。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延伸部164为扇形,且该扇形的延伸部164是对应于该些发光单元14的出光角度设计,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并使得该光源模块10达到均勻出光的效果;在实际实施时,该延伸部164也可以为矩形或梯形等不同形状,不设此限。此外,该些布设于该透光本体160内部之该些扩散粒子168是由散射作用以避免通过该扩散单元16的光线直接地穿透,进而使得该导光组件12达到均勻出光。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16的设置位置是位于该发光单元14的上方,且完全地对应于该发光单元 14的设置位置;而在实际实施时,该扩散单元16的设置位置可以视该发光单元14的出光强度位置分布而调整,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并达到均勻出光。配合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复数个光源模块之组合示意图。该些光源模块是拼接在一起,以形成一大型的出光平面,以供设置于该具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配合参阅图6及图7,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及剖视图。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单元22、复数个发光单元M及与其对应之扩散单元沈。该导光单元22包含一导光本体220,该导光本体220具有一第一侧面222、一出光面2M及复数个凹槽226。该出光面2 是邻接于该第一侧面222,该些凹槽2 设置在该第一侧面222 及该出光面224的交接处,且由该出光面2M朝向相反于该出光面2M之一板面225方向凹陷,以供容纳该些扩散单元26。又,该些凹槽2 之二侧壁227是分别具有一卡沟228, 此处之设计同第一实施例,不再复述。该发光单元M是设置在该第一侧面222,且朝向该第一侧面222出射光线,以点亮该导光组件22。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M为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限,其它可以达到相等功效之均等组件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范畴中。该些扩散单元沈设置于该些凹槽226,且该扩散单元沈之一上表面是对齐于该导光组件22之该出光面224。各该扩散单元沈可以为一扩散板或一布设有复数个扩散单元 268之一透光本体沈0。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沈是以后者为例。该扩散单元260包含有一延伸部264及二扣件沈6,该二扣件266是分别位于该扩散单元260之二侧面,且该二侧面分别邻接于该延伸部264。该二扣件266是与该导光组件22之该些凹槽2 侧壁 227之该些卡沟2 相扣合,以避免该扩散单元沈松落。该延伸部264是由该扩散单元260之一侧向外延伸,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延伸部 264为矩形;另外,该延伸部264是可以为扇形或梯形,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该些设置于透光本体260之扩散粒子268是由散射作用以避免通过该扩散单元沈的光线直接地穿透。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26的设置位置是大致垂直该发光单元M的出光轴,而在实际实施时,该扩散单元沈的设置位置可以视该发光单元M的出光强度分布而调整,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并达到均勻出光。并且,该发光单元M 的高度是不得高于该扩散单元26在该导光本体220的设置位置,以避免光线直接地经由该导光组件22的出光面224出光,致使该出光面2M局部光点的产生。配合参阅图8及图9,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上视图及局部剖视图。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32、复数个发光单元34及复数个扩散单元36。该导光组件32包含一导光本体320,该导光本体320包含一第一侧面322、一出光面324、一相对于该出光面之板面325、复数个凹槽3 及复数个容置槽329,该出光面3M邻接于该第一侧面322。该些凹槽3 是设置在第一侧面322及该出光面324的交接处,以供容纳该些扩散单元36,并且,该些凹槽3 之二侧壁是分别设置有一卡沟328。该容置槽3 是设置在该第一侧面322及该板面325之交接处,而在实际实施时,该容置槽329的设置位置可以视该等凹槽3 的设置位置而调整,并且,该些容置槽3 在该导光本体320的设置高度是不得高于该些凹槽3 于该导光本体320的设置高度。该发光单元34是设置在该容置槽329,且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322之方向出射光线,以点亮该导光组件32。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34为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限,其它可以达到相等功效之均等组件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范畴中。[0056]该些扩散单元36设置在该些凹槽326,且该些扩散单元36之一上表面是对齐于该导光组件32之该出光面324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36的设置位置是大致垂直该发光单元34的出光轴,而在实际实施时,该扩散单元36的设置位置可以视该发光单元34 的出光强度分布而调整,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并达到均勻出光。该些扩散单元36可以为一扩散板或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368在其中之透光本体360。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36是以后者为例。其中,该些扩散粒子368可以由散射作用以避免通过该扩散单元36的光线直接地穿透。该扩散单元36包含一延伸部364及二扣件366。在本实施例中,该二扣件366是对应各该凹槽3 侧壁之该二卡沟3 设计,并与该导光组件32之该些凹槽3 侧壁之该些卡沟3 相扣合,以避免该扩散单元36松落。在本实施例中,该延伸部364为梯形 ’另外,该延伸部364是可以为扇形或矩形,以有效地避免该光源模块局部光点的产生。配合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光源模块系大致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之该光源模块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光源模块之至少一凹槽 426之一开口是朝向该导光组件42之一第一侧面422,且至少一扩散单元46系设置于该凹槽426。一发光单元44是设置在该导光组件42之第一侧面422,并朝向该第一侧面422出射光线。又,该发光单元44之高度是不得高于该扩散单元46在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另外,该发光单元44亦可以设置在一容置槽429 (如图11所示),其中该容置槽4 是设置在该导光组件42之一板面425,并且,该容置槽4 在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不得高于该凹槽 426在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配合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光源模块是大致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之该光源模块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光源模块之至少一发光单元M是设置在一导光组件52之一第一侧面522,并朝向该第一侧面522出射光线。一扩散组件56是设置在一开口朝向该出光面5M之凹槽526,并且,该发光单元M之高度是不得高于该扩散单元5 于该导光组件52之一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以有效地均勻化入射于该导光组件52的光线,避免该光源模块产生局部光点。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导光组件是透过对应该些发光单元设置之该些扩散单元以有效地散射由该等发光单元出射至该导光组件的光线,避免该导光组件邻近于光源设置处之局部光点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勻的平面光源。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 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 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的扣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该延伸部是邻接在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是设置在该出光面与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至少一容置槽;该容置槽设置在一相对于该出光面之板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槽设置在该板面及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的高度是低于该扩散单元在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
12.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设置在该出光面邻近于该第一侧面之一端;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对应地设置于该凹槽; 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设置再该凹槽且位于该扩散单元下方,并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之方向出射光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之扣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该延伸部是邻接于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内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导光组件透过对应该发光单元设置的扩散单元,以有效地散射由该发光单元出射至该导光组件的光线,以有效地避免该导光组件邻近于光源设置处的局部光点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匀的平面光源。
文档编号F21V13/00GK202040747SQ20112010758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苏东权 申请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