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与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87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亮膜与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EF)与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在出光面设有多个延伸方向相同且与入光面之间具有特定夹角的凹槽的增亮膜,以及应用此增亮膜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其是绘示已知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在已知的增亮膜100中,通常包含有入光面102以及出光面104,其中入光面102即增亮膜100的底面,而在出光面104 上还包含有多个做为棱镜的凸出部106。在已知的技术中,增亮膜100—般是设置在一导光板之上,而导光板所提供的光线(参照图1中邻近于入光面102的箭头I)由增亮膜100的入光面102进入增亮膜100中,随后由增亮膜100的出光面104射出增亮膜100。如图1中所示,为了制造的便利性,一般的增亮膜100的凸出部106是采用对称的设计,其中每个凸出部106均包含有二个与底面的夹角α。当进入增亮膜100内部的一部分光线经过多次反射之后,沿着如箭头01的方向经由多个凸出部106的其中一侧面离开增亮膜100时,此部分光线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然而,进入增亮膜100内部的其它特定部分光线则沿着如箭头02的方向经由多个凸出部106的其中一侧面离开增亮膜100,此部分光线即不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上述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特定部分光线是表示,当此部分光线离开增亮膜 100时,其行进方向平行于观察者的视线方向。在一般显示器的使用上,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光线量越多,表示此显示器具备更大的照度(亦可称之为辉度)。在上述已知的增亮膜100中,由于有相当大部分的光线是沿着箭头02的方向离开增亮膜100,故使得采用增亮膜100的显示器所产生的部分光线无法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进而降低了显示器整体的辉度。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增亮膜及采用此增亮膜的背光模块,利用增亮膜的出光面凹槽的角度设计,使增亮膜可提供较多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光线,而采用此增亮膜的背光模块则具有较高的光学辉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增亮膜。此增亮膜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入光面。其中,出光面上设有直线延伸的多个凹槽,这些凹槽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而上述每个凹槽是由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定义而成,其中第一侧面与入光面的夹角为45度,第二侧面与入光面的夹角为50度至90度,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度。在一实施例中,每一该些凹槽具有多个深度,该些深度中至少二者互不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凹槽的该些深度呈周期性变化。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凹槽相邻二者之间形成一凸出部,该凸出部具有圆弧形的一顶部。在一实施例中,该些顶部中至少二者与该入光面的距离互不相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含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中的导光板、增亮膜与光源,其中增亮膜位于导光板之上。上述的增亮膜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入光面。其中,出光面上设有直线延伸的多个凹槽,这些凹槽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而上述每个凹槽是由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定义而成,其中第一侧面与入光面的夹角为45度,第二侧面与入光面的夹角为50度至90度,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度。另外,光源除设置于壳体中之外,还邻设于上述导光板,且上述每个凹槽的第一侧面较第二侧面更接近于此光源。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增亮膜的每一该些凹槽具有多个深度,该些深度中至少二者互不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增亮膜的该些凹槽的该些深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增亮膜的该些凹槽相邻二者之间形成一凸出部,该凸出部具有圆弧形的一顶部。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增亮膜的该些顶部中至少二者与该入光面的距离互不相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既有的生产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变更,使得增亮膜可提供较多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光线,亦即可更有效地利用光源所产生的光线, 除可避免能源的浪费之外,同时可提高采用本增亮膜的产品的商业竞争力。

为了能够对本实用新型的观点有较佳的理解,请参照上述的详细说明并配合相应的附图。要强调的是,根据工业的标准常规,附图中的各种特征并未依比例绘示。事实上, 为清楚说明上述实施例,可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相关附图内容说明如下。图1是绘示已知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A与;3B是分别绘示图2的实施例中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以及俯视示意图;图4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图5A与5B是分别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立体示意图,以及沿着图5A中剖面线5B-5B剖切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凹槽的纵切面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增亮膜 104出光面 200背光模块 400导光板 500a增亮膜 502出光面 504a底面 508a第一侧面 508c凹槽
508cb深度 508da深度 510凸出部 510b凸出部 5B-5B剖面线 01箭头 α 夹角 θ 夹角
102入光面 106凸出部 300壳体 500增亮膜 500b增亮膜 504入光面 508凹槽 508b第二侧面 508ca深度
508d凹槽 508db深度 510a凸出部 600光源 I箭头 02箭头 β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其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背光模块 200包含壳体300、导光板400、增亮膜500与光源600。壳体300是用以容设导光板400、增亮膜500与光源600,并提供保护的功能。因此,壳体300可由金属材质制造而成,利用金属具有较佳强度的机械材料特性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另外,壳体300亦可由其它如强化塑料等材料制造而成,借此减少背光模块200整体的重量。在图2的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所包含的增亮膜500除设置在壳体300之中,还位于导光板400之上。在本实施例中,增亮膜500是与导光板400直接接触。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增亮膜500与导光板400之间还可包含有其它的光学膜片(未绘示)。至于光源 600,除了设置在壳体300之中,还邻设在导光板400的一侧,借此使得光源600产生的光线能够进入导光板400之中,进而射入增亮膜500的内部。请参照图3Α与3Β,其是分别绘示图2的实施例中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以及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增亮膜500包含出光面502以及入光面504。其中如图3Α所示,入光面504是相对于出光面502,且增亮膜500是以入光504与导光板400接触。另外,入光面504主要是用以接受来自于图2所示的光源600的光线。更具体来说,光源600所产生的光线是由上述导光板400的侧面进入导光板400中,而导光板400中的光线经过多次的反射之后,可由导光板400与增亮膜500接触的表面射出,并由增亮膜500的入光面504进入增亮膜500之中。因此,上述增亮膜500中的光线,主要是来自于导光板400,且由增亮膜 500的入光面504进入增亮膜500之中。在图3A与;3B的实施例中,出光面502设有多个直线延伸的凹槽508,此些凹槽508 的剖面轮廓均类似于V字型,且具有相同的夹角角度,故此些凹槽508的剖面轮廓彼此相似。另外,如图3B所示,多个凹槽508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在图3A与;3B的实施例中,其中每个凹槽508是由第一侧面508a与第二侧面508b 定义而成,且第一侧面508a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β为45度。而每个凹槽508的第二侧面 508b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α为90度。故由图3Α以及简单的几何计算可知,第一侧面508a 与第二侧面508b的夹角θ等于45度。然而,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每个凹槽508的第一侧面508a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β仍然维持45度,但第二侧面508b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α 可调整为50度至90度,故第一侧面508a与第二侧面508b的夹角θ则大于或等于45度。 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面508a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β仍然为45度,但第二侧面508b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α则小于90度,故第一侧面508a与第二侧面508b的夹角 θ是大于45度。针对上述夹角α、β以及θ角度的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来自于光源600 的光线,经由入光面504进入增亮膜500内部,且经由出光面502离开增亮膜500时,可提高具有上述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光线的比例。根据图1所示,沿着箭头02的方向行进的光线,当其在增亮膜100中行进时,借着凸出部106左侧的侧面的反射,使得此光线能够抵达凸出部106右侧的侧面,进而由凸出部 106右侧的侧面离开增亮膜100。其中,由于反射与折射的共同作用,使得沿着箭头02的方向行进的光线在离开增亮膜100时,并不具有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然而,在图3Α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二个凹槽508之间形成有类似于图1所示的凸出部510。其中,每个凸出部510是由相邻二凹槽508其中一者的第一侧面 508a,以及相邻二凹槽508其中另一者的第二侧面508b定义而成。由图3A所示的结构可以了解,由于增亮膜500中形成凸出部510的第二侧面508b与入光面504的夹角α为50 度至90度,亦即第二侧面508b是倾向于形成一垂直侧面。因此,在图3A所示的结构中,当光源600的光线由入光面506进入增亮膜500中,上述第二侧面508b的结构可降低将增亮膜500中的光线反射至第一侧面508a的机率,亦即可降低增亮膜500中的光线循着如图1 所示的箭头02行进并离开增亮膜500的机率。相对的,上述凹槽508的角度设计,可提高离开增亮膜500时,具有上述正视角的出光角度的光线的比例,亦即提高增亮膜500中的光线循着图3A所示的箭头01行进的比例。整体来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500,可提高显示器整体的辉度。在实际的应用上,当增亮膜500设置于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200的壳体300中, 增亮膜500的每个凹槽508的第一侧面508a是较此凹槽508的第二侧面508b更接近光源 600。此外,在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凹槽508相邻二者之间所形成的凸出部510的几何形状呈尖锐的外形。而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的状况,凹槽508相邻二者之间所形成的凸出部510a具有圆弧形的顶部。请一并参照图5A与5B,其是分别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立体示意图,以及沿着图5A中剖面线5B-5B剖切的剖面示意图。在图3A与的实施例中,增亮膜500设置于出光面502的每个凹槽508具有相同的深度。然而,在图5A与5B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增亮膜500a能够将来自于如图2所示的光源600的光线充分混合,故设置于出光面的每个凹槽508c具有多个不同的深度,如图5B所示的深度508ca以及深度 508cb,其中具体来说,图5B是绘示沿着特定的凹槽508c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交界线剖切的剖面示意图。由于每个凹槽508c的剖面轮廓相似,故当深度508ca与深度508cb不同时,凹槽508c将在增亮膜500a的出光面形成不同的凹槽宽度。请参照图6,其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凹槽的纵切面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本实施例的剖切方向是相同于图5A所示的剖切方向。在图6的凹槽508d之中,凹槽 508d的深度呈周期性变化。凹槽508d包含有四个相对低陷的凹陷区,此四个凹陷区的深度依序分别为深度508da、深度508db、深度508da以及深度508db,故凹槽508d的深度是由图 6的一侧朝另一侧做周期性变化。请参照图7,其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增亮膜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增亮膜500b包含有多个凸出部510b,而在多个凸出部510b的多个顶部中,至少二顶部与入光面50 的距离互不相同。上述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类似于图5A与 5B的实施例的目的,亦即为了使得增亮膜500b能够将来自于如图2所示的光源600的光线进行充分的混合。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出光面,其中该出光面上设有直线延伸的多个凹槽,该些凹槽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以及一入光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其中每一该些凹槽是由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定义而成,该第一侧面与该入光面的夹角为45度,该第二侧面与该入光面的夹角为50度至90度,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凹槽具有多个深度,该些深度中至少二者互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该些凹槽的该些深度呈周期性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该些凹槽相邻二者之间形成一凸出部, 该凸出部具有圆弧形的一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该些顶部中至少二者与该入光面的距离互不相同。
6.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一导光板,设置于该壳体中;一增亮膜,设置于该壳体中,且位于该导光板之上,其中该增亮膜包含 一出光面,其中该出光面上设有直线延伸的多个凹槽,该些凹槽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以及一入光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其中每一该些凹槽是由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定义而成,该第一侧面与该入光面的夹角为45度,该第二侧面与该入光面的夹角为50度至90度,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度;以及一光源,设置于该壳体中,且邻设于该导光板; 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的该第一侧面较该第二侧面接近该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增亮膜的每一该些凹槽具有多个深度,该些深度中至少二者互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增亮膜的该些凹槽的该些深度呈周期性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增亮膜的该些凹槽相邻二者之间形成一凸出部,该凸出部具有圆弧形的一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增亮膜的该些顶部中至少二者与该入光面的距离互不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亮膜与背光模块。增亮膜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对于出光面的入光面。出光面设有直线延伸的多个凹槽,这些凹槽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上述每个凹槽是由第一与第二侧面定义而成,其中第一侧面与入光面夹角为45度,第二侧面与入光面的夹角为50至90度,且第一与该第二侧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可应用于背光模块中。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056753SQ2011201527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0日
发明者张嘉尹, 翁巾婷 申请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