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4966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质量分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通过流动注射法第一次注入试样之后,在粗调整模式下使碰撞能量在宽的能量范围内以稀疏的步宽变化,并且测量各产物离子的强度(S1、S2)。针对每个产物离子将与不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强度累计值进行比较,如果存在非偶然的差,则将与最大强度累计值对应的能量决定为近似值(在S3、S4中为“是”)。之后,决定以该近似值为中心的窄的能量范围和细密的步宽,将模式切换为微调整模式并与粗调整模式同样地改变碰撞能量,并且测量各产物离子的强度。然后,在分析结束后将与不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强度累计值进行比较,由此针对每个产物离子决定能量最佳值(S6~S8)。由此,能够在对于一次试样注入的分析中决定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专利说明】质量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的质量分析装置,更为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对来自液相色谱仪的柱出口的洗脱液或者通过流动注射法导入的液体试样中的成分进行质量分析的质量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液相色谱质量分析装置(LC/MS)中,在进行质量分析装置的各部的调整时使用成分的种类、浓度已知的试样。在此所说的调整,是指以质量电荷比(m/z)校准、质量分辨率调整、灵敏度调整等为目的,最佳地设定与向各部施加的电压、离子化探头的温度、气体流量等分析条件有关的控制参数。在执行调整时,一边使作为调整对象的控制参数的值依次变化一边监视与源自试样中的目标成分的离子的量相对应的信号强度,搜索信号强度最大的参数值。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时间以找出控制参数的最佳值,以往一般在向离子源导入试样时使用灌输(Infusion)法。灌输法是使用注射泵(Syringe pump)等连续地向离子源导入液体试样的方法,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稳定的分析,但另一方面存在试样的消耗量多这样的缺点。
[0003]与此相对地,流动注射(FIA)法是如下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I等):利用液相色谱仪用的注入器等向以固定流量供给的流动相中注入规定量的试样,随着流动相的流动而将试样导入到离子源。因此,与上述灌输法相比,试样的使用量格外少也没问题。然而,在FIA法的情况下,向离子源导入试样的时间颇受限制,而且随着时间经过目标成分的浓度大致山形地变化。因此,在利用FIA法进行用于装置的调整的试样导入的情况下,与使用灌输法的情况相比数据获取的时间上的限制大。
[0004]以下,作为装置调整的一例,以在能够进行MS/MS分析的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中对使离子碰撞诱导解离(CID)的碰撞能量进行最优化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分解操作时离子所具有的碰撞能量由对碰撞单元(Collision cell)、其前级的离子光学元件等施加的电压决定,因此在此所说的碰撞能量实际上是决定碰撞能量的电压。
[0005]一般地,由CID导致的离子的分解方式因碰撞能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即使前体离子相同,碰撞能量的最佳值也会因作为目标的产物离子不同而不同。因而,例如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测量等将产物离子的质量电荷比固定的MS/MS分析中,在存在多种作为目标的产物离子的情况下,需要针对每种产物离子分别调查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0006]作为对在预先设定的多个碰撞能量下使规定的前体离子分解时生成的多个产物离子的离子强度分别进行检测的方法,已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在该分析方法中,将针对多个碰撞能量与多个产物离子的组合的全部组合进行一遍分析设为一个周期,通过使该周期反复进行,能够获取每个产物离子都不同的碰撞能量下的离子强度。
[0007]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大费周折地获取离子强度的方法中,在完全不清楚恰当的碰撞能量的范围的情况下,需要一边在整个相当广的碰撞能量范围内以比较窄的步宽改变值一边针对各产物离子测量离子强度。如果这样的话,则在一个周期中所要获取的数据个数变多,如果将数据的获取时间间隔维持为固定则一个周期的时间变长。如上所述在FIA法中被导入到离子源的试样的成分浓度大致山形地变化,因此仅利用一个周期的分析结果难以找出碰撞能量的最佳值。因此,需要遍及几个周期左右将离子强度累计来找出碰撞能量最佳值,但如上述那样当一个周期的所需时间变长时,有可能无法在目标成分被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找出最佳值。在通过FIA法注入一次试样而没有找出碰撞能量最佳值的情况下,需要再次注入同一试样并执行同样的分析,存在试样的消耗量增加并且调整的所需时间也变长这样的问题。
[0008]当然,上述问题并不限于碰撞能量的最优化,对于质量分析装置中需要最优化的所有控制参数也同样,例如:对离子透镜施加的透镜电压;利用电喷雾电离(ESI)法、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法等得到的用于离子源的雾化气体、干燥气体的气体流量;这样的离子源、将所生成的离子从离子源输送到后级的加热毛细管的加热温度;以及使用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离子源时的激光强度等。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01650号公报(第[0015]段,图32)
[0010]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47962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1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质量分析装置:例如当利用FIA法将试样导入到离子源并进行装置的调整时,能够以尽量少的试样注入次数决定最佳或者接近最佳的控制参数。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是一种质量分析装置,以使一个或者多个试样成分的浓度的时间变化示出峰的方式将液体试样导入到离子源,使该液体试样中的成分离子化并进行质量分析,基于对试样中的已知的成分进行质量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来执行将各部的控制参数最优化的调整,该质量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a)参数设定单元,其在整个规定范围内以规定的步宽来变更作为调整对象的控制参数的值;b)结果获取单元,其在每次利用上述参数设定单元变更控制参数的值时获取质量分析结果;以及c)参数最优化单元,其能够切换地具有粗调整模式和微调整模式,在针对一次的试样注入将该试样中的目标成分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首先执行上述粗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近似值,在此之后,针对定为包含上述近似值的第二规定范围执行微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最佳值,其中,该粗调整模式是利用上述参数设定单元在整个第一规定范围内以第一步宽变更上述控制参数的值的模式,该微调整模式是在整个第二规定范围内以第二步宽变更该控制参数的值的模式,第二规定范围比第一规定范围窄,第二步宽比第一步宽窄。
[0015]上述控制参数是对质量精度、质量分辨率、灵敏度等造成影响的参数,具体地说例如包含对离子源、离子聚集用的离子透镜等各部施加的电压、离子源、离子输送用的加热毛细管等各部的温度、用于离子源的雾化气体、干燥气体等的气体流量等。另外,在具备碰撞单元的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等质量分析装置中,在控制参数中还包含作为离子的分解条件的碰撞能量、碰撞单兀内气压等。
[0016]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具备将液体试样中的成分离子化的ES1、APC1、APPI等的大气压离子源。例如通过流动注射法供给的试样液或者从液相色谱仪的柱出口洗脱出的洗脱液被导入到上述离子源。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试样中的目标成分都随着流动相(溶齐U)的流动而被导入到离子源,该目标成分的浓度随着时间经过而大致山形(峰状)地变化。即,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在表示浓度最大的时间点之前升高,但在超过该最大点时转变为减少,在某一时间浓度变为零。
[0017]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中,参数最优化单元在试样注入时间点之后,首先在整个广阔的规定范围内以稀疏的步宽变更作为调整对象的控制参数的值,并且在每次变更时都利用结果获取单元获取质量分析结果、具体地说获取源自目标成分的离子的信号强度。然后,将在控制参数的不同值下的质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例如如果在信号强度中出现了非偶然的差,则将提供最大的信号强度的控制参数的值决定为该控制参数的近似值。
[0018]在粗调整模式下步宽稀疏,因此该步宽的刻度的中间值实际上有可能成为最佳值。因此,如果求出控制参数的近似值,则参数最优化单元将模式从粗调整模式切换为微调整模式,将控制参数的值限制在上述近似值附近的狭窄范围内并在该范围内以细密的步宽来变更值,并且在每次变更时都利用结果获取单元获取源自目标成分的离子的信号强度等的质量分析结果。在微调整模式下以细密的步宽变更值,因此与粗调整模式相比至少能够找出接近最佳的状态的值。因此,此时将提供最大的信号强度的控制参数的值判断为该控制参数的最佳值。
[0019]通过这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中,在针对一次试样注入而将该试样中的目标成分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通过进行粗调整模式和微调整模式这两个阶段的调整,能够决定调整对象的控制参数的最佳值。
[0020]但是,实际上由于原本目标成分的浓度低而无法充分地检测源自目标成分的离子、对于控制参数的多个不同值没有出现明确的信号强度差等原因,有时在决定控制参数的近似值上费工夫即花费时间。如上所述,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随着时间经过而山形地变化,因此在超过其浓度变化的最大点之后决定了控制参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之后成分浓度一直减少,因此即使执行微调整模式,找出控制参数的最佳值的可能性也变低。
[0021]因此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在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以前,在上述粗调整模式下决定控制参数的近似值。
[0022]并且,另外也可以设为以下结构:在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在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以前没有通过粗调整模式决定控制参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粗调整模式,由此基于针对第一次的试样注入而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近似值,在针对第二次注入同一试样而将上述目标成分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针对定成包含上述近似值的第二规定范围执行微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最佳值。[0023]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无法通过一次的试样注入来求出控制参数的最佳值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注入两次同一试样来求出控制参数的最佳值。
[0024]在此,作为对“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进行识别的方法,能够考虑以下方法:利用已知的信息通过预先计算来求出,以及基于在执行分析过程中由检测器得到的检测信号来实时地求出。
[0025]例如在流动注射法的情况下,关于从利用注入器将试样注入到流动相的时间点到试样成分开始被导入到离子源为止的时间、从试样成分开始被导入到离子源的时间点到其浓度大致变为最大为止的经过时间,主要取决于流动相的移动速度。根据配管的尺寸(内径、长度等)、流动相的供给流量等来求出该移动速度,根据这些分析条件易于求出上述时间。另外,在使用来自柱出口的洗脱液中的目标成分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如果知道目标成分在柱中的保持时间等,则同样会比较容易地求出上述时间。
[0026]另一方面,基于质量分析结果例如(※丨实时地制作控制参数为同一值下的总离子色谱图、提取离子色谱图,或者(※丨实时地制作将控制参数的多个不同值下的离子强度相加来求出的总离子色谱图、提取离子色谱图,针对该色谱图进行峰检测来求出峰顶或者在曲线的倾斜到峰顶之前预测其位置,由此能够求出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
[0027]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为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在碰撞单元中离子分解时的碰撞能量作为上述控制参数,但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针对多个产物离子中的每个产物离子求出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0028]发明的效果
[0029]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在多数情况下通过一次的试样注入就能够决定控制参数的最佳值,另外即使在无法通过一次的试样注入决定控制参数的最佳值的情况下,最多通过两次的试样注入就`能够决定控制参数的最佳值。因而,调整装置所需的试样的量少也没问题,并且调整所需的时间短也没问题,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分析作业。
[0030]特别是在对如作为检测对象的离子的每个质量电荷比的最佳值都不同那样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时,需要求出检测对象的每个质量电荷比的最佳的控制参数值,因此在同时对具有不同的质量电荷比的离子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获取每个质量电荷比的最佳的控制参数值之前要花费时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质量分析装置也能够高效地、即总体上以少的数据获取次数找出控制参数的最佳值,因此免于在调整中浪费无谓的时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0032]图2是在本实施例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中实施碰撞能量最优化的调整时的控制以及处理的流程图。
[0033]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碰撞能量最优化的调整时的色谱图的一例的图。
[0034]图4是图2所示的碰撞能量最优化的调整时的粗调整模式的动作说明图。
[0035]图5是图2所示的碰撞能量最优化的调整时的微调整模式的动作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0037]液相色谱仪10包括:流动相容器11,其贮存流动相;泵12,其抽吸流动相并以固定流量进行输送;注入器(injector) 13,其将预先准备的规定量的试样注入到流动相中;以及导入配管14,其将试样导入到后述的质量分析装置20。泵12从流动相容器11抽吸流动相并以固定流量输送到导入配管14。当从注入器13向流动相中导入固定量的试样液时,随着流动相的流动,试样通过导入配管14并被导入到质量分析装置20。
[0038]质量分析装置20是在大致大气压的离子化室21与利用未图示的高性能的真空泵进行真空排气的高真空的分析室24之间具备真空度逐级变高的第一中间真空室22、第二中间真空室23的多级差动排气系统的结构。在离子化室21中设置有一边对试样溶液施加电荷一边进行喷雾的ESI用离子化探头25,离子化室21与下一级的第一中间真空室22之间通过细径的加热毛细管26相连通。第一中间真空室22与第二中间真空室23之间被顶部具有小孔的分离器28隔开,在第一中间真空室22和第二中间真空室23中分别设置有用于一边将离子聚集一边向后级输送离子的离子透镜27、29。在分析室24中,隔着在内部设置有多极离子导向器32的碰撞单元31设置有根据质量电荷比将离子分离的前级四极滤质器30、同样根据质量电荷比将离子分离的后级四极滤质器33、以及离子检测器34。
[0039]在质量分析装置20中,当液体试样到达ESI用离子化探头25时,被该探头25前端施加了电荷的液体试样被雾化。被雾化的带电液滴一边被静电力分裂一边被细微化,在此过程中源自试样成分的离子飞出。所生成的离子通过加热毛细管26被送到第一中间真空室22,被离子透镜27所聚集而经由分离器28顶部的小孔被送到第二中间真空室23。然后,源自试样成分的离子被离子透镜29聚集而被送到分析室24,被导入到前级四极滤质器30的长轴方向的空间。此外,并不限于ESI,当然也可以通过APC1、APPI进行离子化。
[0040]在MS/MS分析时,对前级四极滤质器30和后级四极滤质器33的各杆电极分别施加规定的电压(将高频电压与直流电压相叠加而得到的电压),向碰撞单元31内提供CID气体以成为规定气压。在被送入前级四极滤质器30的各种离子中,仅具有与对前级四极滤质器30的各杆电极施加的电压相应的特定的质量电荷比的离子通过该滤质器30,作为前体尚子被导入到碰撞单兀31。在碰撞单兀31内前体尚子碰撞CID气体而分解,生成各种产物离子。此时的分解方式取决于碰撞能量、碰撞单元31内的气压等分解条件,因此当使碰撞能量变化时所生成的产物离子的种类也发生变化。当所生成的各种产物离子被导入到后级四极滤质器33时,仅具有与对后级四极滤质器33的各杆电极施加的电压相应的特定的质量电荷比的产物离子通过该滤质器33,到达离子检测器34并被检测。
[0041]由离子检测器34得到的检测信号在A/D转换器40中被转换为数字数据,并被输入到数据处理部41。数据处理部41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作为特征性的构成要素的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2来作为功能模块。另外,分别对液相色谱仪10、质量分析装置20等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分析控制部43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作为特征性的构成要素的调整时控制部44来作为功能模块。在中央控制部45中附设有输入部46、显示部47,负责输入输出的接口、分析控制部43的更上位的控制。此外,将通用的个人计算机作为硬件资源、在计算机上执行预先安装于该计算机的专用的应用程序软件,由此能够实现中央控制部45、分析控制部43、数据处理部41等的功能的一部分。
[0042]接着,参照图2?图5对在本实施例的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中执行特征性的调整时的数据处理以及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图2是在本实施例的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中实施的碰撞能量最优化处理的流程图,图3?图5是用于说明碰撞能量最优化处理的图。
[0043]在该例子中,设为针对质量电荷比不同的A、B、C三种产物离子分别求出碰撞能量的最佳值,该三种产物离子是使源自试样中含有的目标成分的特定的、即质量电荷比固定的前体离子分解时生成的离子。其中,当然产物离子既可以仅为一种,另外也可以是更多种。
[0044]当指示执行碰撞能量最优化处理时,在调整时控制部44的控制下从注入器13向流动相中注入规定的试样。另外大致与此同时地或者在比此时适当提前或者靠后的适当的时间点,质量分析装置20开始进行基于粗调整模式下的MRM测量的MS/MS分析(步骤SI)。在该例子中,设为对于各产物离子A、B、C完全不清楚恰当的碰撞能量,在针对第一次试样注入最初执行的MRM测量中,在整个广阔的能量范围以稀疏的步宽使碰撞能量的设定值变化。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将能量范围设为CEl?CE5、将步宽设为AE1,使碰撞能量以CE1、CE2、CE3、CE4、CE5 五个阶段变化。
[0045]另外,在质量分析装置20中,以使源自目标成分的具有特定的质量电荷比的离子通过前级四极滤质器30的方式设定对前级四极滤质器30的杆电极施加的电压。另一方面,对于上述五个阶段的碰撞能量CE1、CE2、CE3、CE4、CE5的每个阶段,以对以产物离子A —产物离子B —产物离子C的顺序通过后级四极滤质器33的离子的质量电荷比进行切换的方式,设定对后级四极滤质器33的杆电极施加的电压。即,如图4所示,首先在最低的碰撞能量CEl下生成的各种产物离子中,以产物离子A —产物离子B —产物离子C依次通过的方式切换后级四极滤质器33,获取与各产物离子对应的信号强度数据。
[0046]之后,将碰撞能量变更为CE2,在该碰撞能量CE2下同样获取与三种产物离子对应的信号强度数据。这样通过一边变更碰撞能量一边进行检测对象的产物离子的变更,来依次获取与五个阶段的碰撞能量CEl?CE5和三种产物离子A、B、C的所有组合相对应的信号强度数据。这是一个周期的测量,从利用注入器13向流动相中注入试样来开始最优化处理的时间点起反复进行该测量(步骤S2)。
[0047]每当进行一个周期的测量时都获得每个碰撞能量与产物离子的组合的信号强度数据,因此在数据处理部41中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2在每个测量的周期对与同一碰撞能量、同一产物离子对应的信号强度数据进行累计,如图4所示,将与每个产物离子都不相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数据累计值进行比较,找出提供最大的离子强度的碰撞能量(步骤S3)。图3是表示从试样注入时间点起随着时间经过被导入到离子化探头25的目标成分的浓度的变化的一例的图。例如如果制作对应于目标成分的总离子色谱图、相对于目标成分的特定的质量电荷比下的提取离子色谱图,则该曲线应该成为如图3所示的形状。如该图3所示,目标成分的浓度最初低,但逐渐升高。因而,上述离子强度的累计值伴随周期的增加而増力口,由碰撞能量的不同导致的离子强度的差异明确。
[0048]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2每当周期结束都如上述那样将与不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数据累计值进行比较,例如如果数据累计值的最大值与其次大的值之差为规定以上(即如果附加了非偶然的差),则判断为与该最大的数据累计值相对应的碰撞能量为暂时的最佳值,将该暂时的最佳值决定为碰撞能量的近似值。如果在数据累计值中没有满足上述条件的值,则设为在该时间点碰撞能量近似值未定。然后,判断是否决定了所有产物离子所对应的碰撞能量近似值(步骤S4),如果存在未定的近似值,则接下来判断是否经过了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步骤S5)。
[0049]该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例如被决定为图3所示的表示目标成分浓度最大的时间点,因此例如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2在一个周期内对与某个碰撞能量对应的三种产物离子A、B、C的离子强度的总和的时间上的变化进行监视,在其变化从増加转变为减少的时间点判断为通过了浓度最大点。或者,根据检测到増加的变化率急剧变小,能够在更早的时间点即在通过浓度最大点之前识别出接近浓度最大点。另外,也可以将在一个周期内得到的所有离子强度信号数据相加,基于该相加值的时间上的变化来判断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不论如何,需要将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设定为目标成分的浓度通过最大点而大幅减少前的时间点。而且,如果在步骤S5中判断为“否”、即还没有到达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则返回到步骤S2。
[0050]如图3所示,在到达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之前在步骤S4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针对所有产物离子求出碰撞能量近似值,因此从步骤S4进入S6,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2针对每个产物离子决定继上述粗调整模式之后继续执行的微调整模式下的碰撞能量的变化范围和步宽AE2。
[0051]例如,将上述近似值设为中心值,将对粗调整模式下的步宽AEl乘以小于I的规定的系数而求出的值设定为相对于上述中心值的上下的变动幅度,从而能够决定碰撞能量变化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微调整模式下的碰撞能量的最大变化范围是2X AE1。另外,为了在该范围内找出尽可能接近碰撞能量的最佳值的值,将步宽AE2设定为比AEl小的恰当的值。例如,也可以将AEl乘以比I小的规定的系数来求出步宽A E2,或者还可以预先决定步子的级数,将如上述那样决定的碰撞能量变化范围除以步子级数来导出步宽AE2。能够适当地决定该碰撞能量的变化范围和步宽AE2的求法,但不论怎样,在微调整模式下,与粗调整模式相比,在更为狭窄的范围内以细密的刻度使碰撞能量变化。
[0052]图5是上述粗调整模式下的处理的结果、即作为近似值而在产物离子A中得到碰撞能量CE2、在产物离子B中得到碰撞能量CE4、在产物离子C中得到碰撞能量CE5时的微调整模式下的碰撞能量的变化范围以及步宽AE2的设定例。这样,如果针对每个产物离子决定在微调整模式下变化的碰撞能量的值,则调整时控制部44实施从粗调整模式向微调整模式的切换,与上述粗调整模式同样地,针对产物离子的种类和不同的碰撞能量的组合分别获取信号强度数据,在每个周期,将与同一碰撞能量、同一产物离子对应的信号强度数据进行累计(步骤S7)。然后,在目标成分的导入结束的时间点,对于每个产物离子,将与不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数据累计值进行比较,将数据累计值最大的碰撞能量决定为最佳值(步骤S8)。由此,获得与产物离子A、B、C对应的碰撞能量的最佳值(严格地说在调查中最接近最佳值的值)。
[0053]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判断为“是”之前到达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的情况下、SP在步骤S5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之后目标成分的浓度下降,因此即使假设从粗调整模式转变为微调整模式,在微调整模式下找出恰当的碰撞能量的可能性也变低。因此,在步骤S5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取消在针对第一次试样注入的分析中一直执行到微调整模式,调整时控制部44对控制进行切换使得继续进行粗调整模式直到目标成分的导入结束时间点为止(步骤S9)。而且,在目标成分的导入结束的时间点,对于每个产物离子,将与不同的碰撞能量对应的数据累计值进行比较,找出数据累计值最大的碰撞能量并将其决定为近似值,与步骤S6同样地,基于该近似值决定微调整模式下的碰撞能量的变化范围和步宽AE2(步骤 SlO)。
[0054]之后,在调整时控制部44的控制下,从注入器13向流动相中注入相同的试样(步骤Sll),对于该第二次试样注入,执行与步骤S7、S8相同的步骤S12、S13的处理,在微调整模式下,求出与产物离子A、B、C对应的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0055]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碰撞能量最优化处理,如果在第一次试样注入时例如在源自目标成分的离子的信号强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之前求出各产物离子的近似值,则能够在对于该一次试样注入的分析中求出针对所有产物离子的碰撞能量最佳值。另外,即使在第一次试样注入时没有在源自目标成分的离子的信号强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之前求出各产物离子的近似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对于两次试样注入的分析中分别求出针对所有产物离子的碰撞能量最佳值。
[0056]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被假定为大致追随目标成分的浓度的时间变化的实测离子强度数据来决定能够从粗调整模式转变为微调整模式的定时,但还能够根据时间来预先决定该定时。即,被导入到质量分析装置的目标成分的浓度的时间上的变化取决于利用泵12输送的流动相的流速、导入配管14的长度等尺寸等。因而,如果获知这样的分析条件,则通过计算来大致求出从试样注入时间点至目标成分浓度大致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为止所需的时间。因此,预先通过计算来求出这种所需时间,在步骤S5的处理中,如果在达到该所需时间时判断为到达模式切换临界时间点,则与上述同样地,最多通过两次试样注入就能够求出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0057]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液相色谱质量分析装置中,在液相色谱仪10中不进行试样中的成分分离,使被注入流动相的试样随着该流动相的流动直接导入到质量分析装置20,但也可以在液相色谱仪10中利用柱进行试样中的成分分离,将该洗脱液导入到质量分析装置20。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试样中含有多个成分的情况下,也能够针对源自其中特定的成分的峰应用上述那样的最优化处理。另外,还清楚以下情况:只要以使一个或者多个试样成分的浓度的时间变化示出峰的方式将液体试样导入到离子源,则向离子源导入试样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记载。
[0058]另外,明白以下内容:在上述说明中对碰撞能量的最优化进行了叙述,但在除此以外的各种装置的控制参数的最优化中能够应用相同的方法。当然,能够应用于向离子透镜等施加的电压的最优化等、与离子的分解操作无关的控制参数的最优化,因此本发明的对象并不限于三重四极型质量分析装置,当然还能够应用于除此以外的各种质量分析装置。
[0059]另外,上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例,因此对于上述记载之外的点,显然即使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形、追加、修改也包括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
[0060]附图标记说明
[0061]10:液相色谱仪;11:流动相容器;12:泵;13:注入器;14:导入配管;20:质量分析装置;21:离子化室;22:第一中间真空室;23:第二中间真空室;24:分析室;25 =ESI用离子化探头;26:加热毛细管;27:离子透镜;28:分离器;29:离子透镜;30:前级四极滤质器;31:碰撞单元;32:多极离子导向器;33:后级四极滤质器;34:离子检测器;40:A/D转换器;41:数据处理部;42:调整时数据处理部;43:分析控制部;44:调整时控制部;45:中央控制部;46:输入部;47:显示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质量分析装置,以使一个或者多个试样成分的浓度的时间变化示出峰的方式将液体试样导入到离子源,使该液体试样中的成分离子化并进行质量分析,基于对试样中的已知的成分进行质量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来执行将各部的控制参数最优化的调整,该质量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a)参数设定单元,其在整个规定范围内以规定的步宽来变更作为调整对象的控制参数的值; b)结果获取单元,其在每次利用上述参数设定单元变更控制参数的值时获取质量分析结果;以及 c)参数最优化单元,其能够切换地具有粗调整模式和微调整模式,在针对一次的试样注入将该试样中的目标成分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首先执行上述粗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近似值,在此之后,针对定为包含上述近似值的第二规定范围执行微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最佳值,其中,该粗调整模式是利用上述参数设定单元在整个第一规定范围内以第一步宽变更上述控制参数的值的模式,该微调整模式是在整个第二规定范围内以第二步宽变更该控制参数的值的模式,第二规定范围比第一规定范围窄,第二步宽比第一步宽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质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在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以前,在上述粗调整模式下决定控制参数的近似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质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以前没有通过粗调整模式决定控制参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继续执行粗调整模式,由此基于针对第一次注入试样而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近似值,在针对第二次注入同一试样而将上述目标成分导入到离子源的期间,针对定成包含上述近似值的第二规定范围执行微调整模式并基于在执行该模式时由上述结果获取单元得到的质量分析结果来决定上述控制参数的最佳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质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利用已知的信息通过预先计算来估计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质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最优化单元基于在执行分析过程中由检测器得到的检测信号来实时地求出被导入到离子源的目标成分的浓度变为最大的时间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质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隔着使离子分解的碰撞单元配置有前级四极滤质器和后级四极滤质器的三重四极型的质量分析装置中, 上述控制参数是在碰撞单元中离子分解时的碰撞能量,针对多个产物离子中的每个产物离子求出碰撞能量的最佳值。
【文档编号】H01J49/06GK103443899SQ201180069217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1日
【发明者】朝野夏世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