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29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特别涉及使用了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装配于车辆用前照灯的示廓灯或设置在车辆后方的尾灯,已知有在棒状的导光体的端部配置LED来得到线状发光的结构的车辆用灯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2)。
〔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特开2009- 14672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10- 272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使用了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在来自LED的光入射到导光体时,光的一部分会在导光体的入射面处反射。由于该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反射,光的利用效率降低。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了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个方案的车辆用灯具包括用于装配光源的光源装配部,和具有入射来自光源的光的入射面的导光体。在入射面上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通过该方案,入射面处的反射减少,能增加从入射面进入导光体内的光。其结果,能提闻光的利用效率。细微凹凸构造可以包含以可视光波长以下的节距形成的凹部或凸部。细微凹凸构造可以是节距为IOnm至IOOOnm的凹部或凸部。细微凹凸构造可以包含纵横比在I以上的凹部或凸部。入射面可以具有平面部和倾斜部,在平面部和/或倾斜部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发明效果〕通过本发明,在使用了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图I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图。图2的(a)和(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光体的图。图3是用于表不导光体的入射面上的测定点的图。图4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原子力显微镜像。图5是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反射率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的图。图7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反射率特性的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的图。图9是切断了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一部分的正面图。图10是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要部分解立体图。图11是沿图9的III - III线的包含LED的内透镜的放大剖面图。图12是沿图9的IV — IV线的包含LED的内透镜的放大剖面图。图13是在图11中LED发光时所射出的光的光路图。

图14是在图12中LED发光时所射出的光的光路图。图15是内透镜的导光凹部的放大图。图16是表示内透镜的导光凹部中所形成的细微凹凸构造的原子力显微镜像的图。图17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平面部的反射率特性的图。图18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倾斜部的反射率特性的图。图19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配光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I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被作为在白天点亮,向行人及对向车示意存在车辆的日间行车灯来使用。车辆用灯具10也可以被装配在包含远光灯、近光灯等的组合前照灯中。车辆用灯具10具有灯体14和覆盖灯体14的前面开口部的透明罩12。灯体14和罩12形成灯室16,该灯室16内设有发光单元18和导光体20。在图I中,为简化图示,图示了笔直的棒状的导光体20,但导光体20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可以根据装配导光体20的灯体的形状而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体20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导光体20的一个端面被作为从发光单元18入射光的入射面20a。此外,导光体20的侧面中的前面20b被形成为平面状。另外,导光体20的侧面中的背面20c上形成有用于使光扩散的阶梯20d。这样形成的导光体20 —边在内部对从入射面20a入射的光导光,一边从前面20b将之出射到外部。发光单元18具有向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照射光的LED22和向LED22供给电流的基板24。LED22是具有1_四方程度大小的发光部(发光芯片)的白色发光二极管,光出射面朝向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地装配在基板24上。下面说明如上这样构成的车辆用灯具10的动作。图I中用虚线示出了从车辆用灯具10出射的光的光路。在车辆用灯具10中,LED22被供给电流后,从LED22出射的光由入射面20a入射到导光体20内。入射到导光体20内的光在导光体20内一边反复反射一边行进。在导光体20内行进的光被背面20c所形成的阶梯20d扩散,从前面20b出射到导光体外。图2的(a)和(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光体20的图。图2的(a)表不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是假定为平坦面的,但入射面20a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如图2的(a)所示,朝向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的入射光的一部分成为反射光,其余的成为入射到导光体20内的透射光。如果能减少在入射面20a反射的反射光,就能增加入射到导光体20内的透射光,其结果,就能增加从车辆用灯具10照射的光量。换言之,能提高车辆用灯具10的光利用效率。图2的(b)是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的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上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26。该细微凹凸构造26是包含按可视光波长(380nm 780nm)以下的节距P形成的凹部或凸部的纳米图案。在图2的(b)中,凹部或凸部的节距P是一定的,但也可以在入射面20a上随机地存在各种各样节距P的凹部或凸部。更具体来说,细微凹凸构造26只要含有可视光波长以下的节距P的凹部或凸部即可,在此基础上可以存在比可视光波长以下的节距P大的节距的凹部或凸部。例如,细微凹凸构造26可以由节距IOnm至IOOOnm的凹部或凸部构成。此 夕卜,细微凹凸构造26的凹部或凸部优选其纵横比在I以上。这里所谓纵横比,是将凹部或凸部的高度用宽度来除后的值。通常,光从空气中入射到折射率比空气高的物质中时,光的一部分会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然而,当在入射面20a上形成了上述那样的细微凹凸构造26时,光会变得难以识别分界面,因而反射光减少,透射光増加。因此,通过采用在入射面20a上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26的导光体20,能实现提高了光利用效率的车辆用灯具10。作为导光体20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丙烯酸类树脂或聚碳酸酯等针对可视光透明的树脂。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导光体20的情况下,细微凹凸构造26可以通过使用表面形成有纳米级(nano order)的细微凹凸构造的模具来形成。细微凹凸构造26的形成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蚀刻等方法在入射面20a上形成细微凹凸构造26。接下来说明本发明人所试制的导光体的实施例。图3是用于表示导光体20的入射面20a上的测定点的图。图3中图示了以下要说明的反射率特性的测定点(入射面20a的中央部)。图4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原子力显微镜(AFM :Atomic ForceMicroscope)像。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成形条件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模具温度110°C、树脂温度260°C、保压120MPa、冷却时间300s。图4是图3所示的测定点处的AFM像。图5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反射率特性。在此,针对图3所示的测定点,使用分光测定器测定了其反射率。在图5中,纵轴是反射率(%),横轴是波长(nm)。图5中除本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反射率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而图示有未在入射面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导光体的反射率特性(标号Ref)。如图5所示,在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导光体中,在380nm 780nm的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为约4%。而在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中,在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在2%以下。由此可知,通过在采用丙烯酸类树脂的导光体的入射面上形成细微凹凸构造,能降低入射面的反射率。图6表示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在图6中,纵轴是透射率(%),横轴是波长(nm)。图6所示的透射率特性表示照射到导光体的入射面上的光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光透射过导光体的入射面。图6中除本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而图示有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标号Ref)。由图6可知,本第I实施例的导光体与比较例的导光体相比,在可视光波长的较广范围内都能达到较高的透射率。由于更多的光入射到导光体内,能增加从车辆用灯具照射的光量。接下来表示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成形条件是,树脂聚碳酸酯、模具温度120°C、树脂温度280°C、保压160MPa、冷却时间100s。图7表示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入射面的反射率特性。在此,针对图3所示的测定点,使用分光测定器测定了反射率。在图7中,纵轴是反射率(%),横轴是波长(nm)。如图7所示,在本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中,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都在2%以下。由此可知,通过在采用了聚碳酸酯的导光体的入射面上形成细微凹凸构造,能够降低入射面的反射率。

图8表示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在图8中,纵轴是透射率(%),横轴是波长(nm)。图8中除本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图示了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导光体的透射率特性(标号Ref)。由图8可知,在本第2实施例的导光体中,与比较例的导光体相比,能在可视光波长的较广范围内达到较高的透射率。通过使更多的光入射到导光体内,能增加从车辆用灯具照射的光量。图9是切断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一部分后的正面图。此外,图10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要部分解立体图。图9所示的车辆用灯具30被用作车辆右侧的尾灯兼刹车灯。车辆用灯具30可以被装配到包含倒车灯、转向指示灯等的后方组合灯中。另外,图9所示的车辆用灯具30也可以被装配到日间行车灯、示廓灯等各种灯中。车辆用灯具30被装配在由矩形容器状的灯体31和安装在该灯体31的前面开口处的外透镜32构成的灯室内。车辆用灯具30如图10的要部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由将多个LED33排列装配于电路基板34的光源部35、和由透光部件形成的复合内透镜39构成,其中该复合内透镜39是介由平板部38而使配置在光源部35的前面侧的多个内透镜36、37一体化了的复合透镜。并且,该车辆用灯具30被构成为使从LED33射出的光入射到复合内透镜39中,在该复合内透镜39内折射或者发生内面反射而在复合内透镜39内导光后,以所需要的配光特性出射。另外,光源部35被构成为其发光强度随着施加于多个LED33的电流的切换而变化,在以低发光强度发光时作为尾灯而发挥功能,在以高发光强度发光时作为刹车灯而发挥功能。图11是沿图9的III 一 III线的包含LED的内透镜的放大剖面图,图12是沿图9的IV - IV线的同情况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13和图14分别是在图11、图12中LED发光时所射出的光的光路图。在这些图中,LED33是将LED芯片211安装于基座212表面,并用半球型的密封树脂213覆盖的结构,随着通过设于基座212上的电极214流过电流,LED芯片211发光,光通过密封树脂213后以所需要的特性射出。通过控制流过的电流,能够使发光强度切换为低发光强度和高发光强度。另外,在本第3实施例中,将四个LED33网眼状地排列装配于电路基板34,复合内透镜39被构成为与这四个LED33分别对应地上下左右配置四个内透镜36、37的一体化的复合型透镜。下面详细说明复合内透镜39的构成。在四个内透镜36、37中,被上下配置的相同标号的内透镜36或37是相同的结构,但左右配置的内透镜36和37在一部分构成上有所不同。首先,参照图11和图13说明内透镜36的构成。内透镜36被形成为大致碗状,其中心轴成为车辆用灯具30的光轴0x,并且与LED33的光轴相一致。在包含内透镜36的光轴Ox的底面上,形成有凹设成后述形状的导光凹部40,LED33被配置在该导光凹部40内,从LED33射出的光从该导光凹部40的内面被导光入内透镜36内。在本第3实施例中,导光凹部40由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构成。平面部40a被形成为几乎与光轴Ox相垂直的平面。倾斜部40b是导光凹部40的内周面,被形成为相对于光轴Ox倾斜的面。更具体来说,倾斜部40b被构成为使曲率半径略大于以LED33的发光点为焦点的凸面的曲线沿圆周方向包围一圈而成的曲面。由此,从LED33出射的光中投射到平面部40a的光就在该平面部40a发生折射而被导光至内透镜36内,而投射到倾斜部40b的光在同样发生折射时成为扩散程度被抑制了的光线,在此是成为接近平行的光线,如 此被导光向内透镜36的周侧面。内透镜36的内底面41a与导光凹部40的平面部40a相对应地被形成为几乎垂直于光轴Ox的平面,入射到导光凹部40的平面部40a而被导光到内透镜36内的光在内底面41a发生若干折射而透射过内透镜36,在相对于光轴Ox上下大致20°的范围内朝前方射出光进行照射,由此构成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内透镜36的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周围的周边部位沿光轴Ox方向被划分成两个区域,位于底面侧的周边部位被构成为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在该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中,外周面41b被构成为使LED33的发光光向光轴Ox方向(前方方向)反射的大致抛物面,将从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入射而导光来的光的一部分反射成沿光轴Ox前行的平行光。另外,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的内周面41c被构成为以LED33的发光点为顶点的圆锥面,并且其前侧端面34d被形成为剖面为朝光轴Ox凸的凸球面、以光轴Ox为中心的圆环面,使在外周面41b反射的平行光集光地折射,在相对于光轴Ox左右各大致20°的范围内朝前方出射。比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更靠周边的部位从正面来看沿圆周方向被划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位,上下周边部位A2和左右周边部位A3的剖面形状不同。上下周边部位A2是相对于光轴Ox对称的形状,被构成为周边前方照射区域。在该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中,夕卜周面42a同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的外周面41b —样被构成为以LED33的发光点为焦点的旋转抛物面,将从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入射而导光来的光的一部分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另一方面,内周面42b与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的凸球面41d相邻,被形成为以LED33为顶点的圆锥面,并且与之相连的区域被形成为平行于光轴的圆筒面42c。此外,上下周边部位A2的开口端面被形成为朝光轴Ox凸的凸球面42d,使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平行光集光地折射,向沿光轴Ox的方向射出。以上结构对于内透镜37也是一样的,故赋予相同标号而省略其说明。另一方面,在内透镜36中,如图12和图14所示那样,左右周边部位A3被构成为侧方照射区域。该侧方照射区域A3的外周面42a的结构同上下的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是一样的。即,被构成为使LED33的发光光朝光轴Ox方向(前方方向)反射的大致抛物面,将从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入射而导光来的光的一部分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另夕卜,倾斜部40b的结构也同上下的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侧方照射区域A3在右周边部位和左周边部位结构不同。右周边部位被构成为第I侧方照射区域A3R1,由平行于光轴Ox的内周面42e和使所需曲率半径的凸面沿圆周方向包围而成的形状的凸型反射面42f构成,该凸型反射面42f使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平行光在相对于光轴Ox大致45度至90度的范围内朝右侧集光地反射。另外,左周边部位被构成为第2侧方照射区域A3R2,开口边缘部内面为使所需曲率半径的凸面沿圆周方向包围而成的形状,被构成为使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平行光朝左侧集光地反射的凸型反射面42g。并且,在该内透镜36的左侧的开口边缘部和与此相邻的被配置在左侧的内透镜37的开口边缘部之间确保微小尺寸的间隙43,该间隙43内侧的开口边缘部外面43a被形成为大致平行于光轴Ox的圆筒面,使在凸型反射面42g反射后的光在相对于光轴Ox大致15°至55°的范围内朝左侧折射射出。此外,关于内透镜37,与内透镜36相比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以及配置在其周围上下的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的构成都与内透镜36相同,故对等同 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下面说明与内透镜36结构不同的左右周边部位的结构。在图12和图14中,在内透镜37的作为第I侧方照射区域A3L1的左周边部位,外周面42a同内透镜36 —样被构成为使LED33的发光光朝光轴Ox方向(前方方向)反射的大致抛物面,内周面42e由平行于光轴的圆筒面形成,将从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入射而导光来的光的一部分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此外,开口边缘部外侧的凸型反射面42h被形成为所需曲率半径的凸面,使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平行光在相对于光轴Ox大致45度至90度的范围内朝右侧集光地反射。右周边部位的第2侧方照射区域A3L2是与内透镜36的第2侧方照射区域A3R2呈线对称的形状,被形成为所需曲率半径的凸面,构成使在外周面42a反射的平行光相对于光轴Ox向右侧集光地发生反射的凸型反射面42g。在该内透镜37中,与相邻的内透镜36之间所确保的微小尺寸的间隙43内侧的开口边缘部外面43a也被形成为大致平行于光轴的圆筒面,使得在凸型反射面42h反射的光在相对于光轴0x15°至55°的范围内朝右侧折射射出。在这样构成的车辆用灯具30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LED33出射的光中、面向相对于光轴Ox上下大致20°、左右大致30°范围内的光在内透镜36、37的导光凹部40的平面部40a处发生若干折射后而在内透镜36、37内导光,又在内透镜36、37的内底面41a发生若干折射后射出。因此,基于内透镜36、37的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而在包含光轴Ox的区域中、在相对于光轴Ox左右大致30°的角度范围内照射灯的前方、即车辆的后方。此外,从LED33出射的光中、以比相对于光轴Ox上下大致20°、左右大致30°更大的角度出射的光在内透镜36、37的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处以直行状态被导入内透镜36、37。然后,由于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的外周面41b的旋转抛物面形状而被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地在内透镜36、37内导光。所导光的光在凸球面41d处以被集光了的状态朝沿光轴Ox的方向出射。所出射的光在凸球面41d前方的临近位置被暂时集光,但之后成为扩散的状态,朝车辆后方以光轴Ox为中心在相对于光轴Ox上下方向20°、左右方向30°的楕圆状的范围内照射。另外,在内透镜36、37的各自上下的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中,从内透镜36、37的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导入内透镜36、37的光因该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的外周面42a的旋转抛物面形状而被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后,在内透镜36、37内被导光,并以在形成于开口端面的凸球面42d处被集光了的状态向沿光轴Ox的方向出射。所出射的光在凸球面42d前方的临近位置被暂时集光,之后成为扩散的状态,朝车辆后方在相对于光轴Ox左右大致30°的范围内照射。另一方面,在内透镜36、37左右各周边部位所构成的侧方照射区域A3,从内透镜36,37的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导入内透镜36、37的光因该侧方照射区域A3的外周面42a的旋转抛物面形状而被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地在内透镜36、37内导光。在配置于右侧的内透镜36中,在被构成为第I侧方照射区域A3R1的右周边部位,在外周面42a被反射后的光在形成于开口边缘部内面的凸型反射面42f处被在相对于光轴Ox大致45°至90°的范围内朝右侧全反射。该反射后光被暂时集光,但之后作为扩散光而出射向车辆的右方向。在被构成为第2侧方照射区域A3R2的左周边部位,在外周面42a被反射后的光在凸型反射面42g又被反射,然后在开口边缘部外面43a发生折射后被暂时集光,然后作为扩散光而以相对于光轴大致15°至55°的范围朝车辆左侧出射。此时,所照射的光在凸型反 射面42g被反射时先被暂时集光后再在开口边缘部外面43a发生折射,故能够使被暂时集光了的光的集光点位于比相邻的左侧的内透镜37的开口边缘部更靠前方的位置,由于所照射的光从该集光点起扩散,故能防止在左侧的内透镜37的开口边缘部发生干扰而成为光照射的障碍的情况。此外,在左侧的内透镜37的左右各周边部位所构成的侧方照射区域A3L1、A3L2,从内透镜37的导光凹部40的倾斜部40b导入内透镜37的光因该侧方照射区域A3L1、A3L2的外周面42a的旋转抛物面形状而被反射成沿光轴Ox的平行光地在内透镜37内导光。在被构成为第I侧方照射区域A3L1的左周边部位,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光在凸型反射面42h处被以相对于光轴Ox大致45°至90°的范围朝右侧反射。该反射后的光被暂时集光,但之后作为扩散光而向车辆的右方向出射。在被构成为第2侧方照射区域A3L2的右周边部位,在外周面42a反射后的光被凸型反射面42g反射,在开口边缘部外面43a折射而被暂时集光后、作为扩散光以相对于光轴Ox大致15°至55°的范围朝车辆右侧出射。此时,所照射的光也在凸型反射面42g发生反射而被集光后,在开口边缘部外面43a发生折射,故能够使被暂时集光了的光的集光点位于比相邻的右侧的内透镜36的开口边缘部更靠前方的位置,所照射的光从该集光点起扩散,故能防止在右侧的内透镜36的开口边缘部发生干扰而成为光照射的障碍的情况。为使车辆用灯具30作为尾灯来发挥功能而使各LED33以低发光强度发光时,通过从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以及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出射的光来进行向车辆后方的配光。另外,通过从由内透镜36、37的左右周边部位构成的第I侧方照射区域A3R1、A3L1出射的光来进行向车辆右方向至大致90°范围的配光,通过从第2侧方照射区域A3R2、A3L2出射的光来进行向车辆左方向至大致55°范围的配光。由此,能够满足尾灯所要求的配光。此外,在为使车辆用灯具30作为刹车灯发挥功能而使各LED33以高发光强度发光时,通过从中心前方照射区域Ao、中间带前方照射区域Al、以及周边前方照射区域A2出射的光来进行向车辆后方的配光。此时,通过从由内透镜36、37的左右周边部位构成的第I和第2侧方照射区域A3R1、A3R2、A3L1、A3L2出射的光来进行向车辆右方向至大致90°范围、以及向左方向至大致55°范围的配光,这是一样的。由此,能够满足尾灯所要求的配光。以上说明了车辆右侧的尾灯兼刹车灯,车辆左侧的尾灯兼刹车灯左右对称地形成内透镜的形状,由此,能进行向车辆左方向至大致90°范围、以及向右方向至大致55°范围的配光。图15是内透镜的导光凹部的放大图。上述车辆用灯具30所使用的内透镜36、37作为对从导光凹部40的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来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在作为内透镜36、37的入射面的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形成图2的(a)和(b)所说明的那样的细微凹凸构造,能够增加从车辆用灯具30照射的光量,能提高光利用效率。在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内透镜36、37的情况下,要形成于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的细微凹凸构造可以通过使用表面形成有纳米级的细微凹凸构造的模具来形成。在以注塑成型来形成内透镜36、37时,对于导光凹部40的形成,使用图15所示那样的入子(模具) 50。在此情况下,在与平面部40a对应的入子50的平面部50a和与倾斜部40b对应的入子50的倾斜部50b处形成纳米级的细微凹凸构造。简单说明对入子50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工法,首先,通过对入子50溅射金属纳米粒子,来在入子50的平面部50a和倾斜部50b成膜金属纳米粒子。然后,以金属纳米粒子为掩模进行蚀刻。溅射和蚀刻的方向可以是相对于平面部50a垂直的方向。通过该蚀刻,在入子50的平面部50a和倾斜部50b形成细微凹凸构造。图16表示形成于内透镜的导光凹部的细微凹凸构造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像。图16是倾斜部40b的AFM像。图17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平面部的反射率特性。在此,针对图15所示的平面部40a的测定点A,使用分光测定器测定了反射率。在图17中,纵轴是反射率(%),横轴是波长(nm)。图17中除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平面部的反射率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而图示了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平面部的反射率特性(标号Ref)。如图17所示,在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内透镜中,在380nm 780nm的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为约4%。另一方面,在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情况下,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在2%以下。由此可知,通过在内透镜的入射面的平面部形成细微凹凸构造,能降低反射率。图18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倾斜部的反射率特性。在此,针对图15所示的倾斜部40b的测定点B,使用分光测定器测定了反射率。在图18中,纵轴是反射率(%),横轴是波长(nm)。图18中除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倾斜部的反射率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而图示了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倾斜部的反射率特性(标号Ref)。如图18所示,在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内透镜中,在380nm 780nm的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为约4%。而在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情况下,在可视光波长全范围内反射率在2%以下。由此可知,通过在内透镜的入射面的倾斜部形成细微凹凸构造,能够降低反射率。图19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配光特性。图19中表示了照射到内透镜的前方V IOm位置处所配置的假想铅直屏幕上的光的发光强度。在图19中,横轴表示假想铅直屏幕上的铅直方向位置(度),纵轴表示照射光的发光强度(Cd)。在图19的横轴上,O度表示内透镜的光轴Ox与假想铅直屏幕相交的位置。图19中除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的配光特性外,还作为比较例而图示有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内透镜的配光特性(标号Ref)。如图19所示,通过使用本第3实施例的内透镜,与未形成细微凹凸构造的内透镜相比,整体上发光强度増加了。特别是在一 10度 + 10度的光轴Ox附近,可知发光强度提闻了。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导光凹部40的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两者上都形成了细微凹凸构造,但在平面部40a和倾斜部40b的一者上形成细微凹凸构造时也能提高内透镜的光利用效率。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理 解其各构成要素和各处理过程的组合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并且这样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例示了 LED,但光源并不限于LED。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导光体的背面形成了用于使光扩散的阶梯,但导光体的光扩散构造不限于此。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日间行车灯,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适用于示廓灯、尾灯。〔标号说明〕10,30车辆用灯具,12罩,14、31灯体,16灯室,18发光单元,20导光体,20a入射面,20b前面,20c背面,20d阶梯,22、33LED,24基板,26细微凹凸构造,32外透镜,35、36内透镜,39复合内透镜,40导光凹部,40a平面部,40b倾斜部,50入子。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装配光源的光源装配部,和 具有入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入射面的导光体; 其中,在上述入射面上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微凹凸构造包含以可视光波长以下的节距形成的凹部或凸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微凹凸构造是节距为IOnm至IOOOnm的凹部或凸部。
4.如权利要求I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微凹凸构造包含纵横比在I以上的凹部或凸部。
5.如权利要求I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面包括平面部和倾斜部,在上述平面部和/或上述倾斜部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灯具,在使用了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提高光利用效率。车辆用灯具(10)在由罩(12)和灯体(14)构成的灯室(16)内设有LED(22)、具有入射来自LED(22)的光的入射面(20a)的导光体(20)。入射面(20a)上形成有细微凹凸构造。该细微凹凸构造包含以可视光波长以下的节距形成的凹部或凸部。此外,该细微凹凸构造包含纵横比在1以上的凹部或凸部。
文档编号F21V8/00GK102818203SQ20121018601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表征史, 小菅守, 府川纪子, 齐藤裕二, 加藤裕久, 清水武洋, 相马纪人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伊藤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