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291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机身薄、省电、无福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两 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阴极萤光灯管)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LED灯条(Light bar)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LGP,Light Guide Plate) 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当前市场趋势为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如何使用更少的LED灯的同时制作出窄小的边框,这样就导致LED灯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进而导致LED灯发出的光线在空间上混光不足,导致相邻两颗LED灯之间呈现亮度或者顔色的差异,形成所谓的hotspot mura(亮暗不均)。比如当前最窄的边框是4. 9mm,如何在如此窄的边框范围内实现LED灯之间的光线均匀混合是ー个很棘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使背光源LED灯之间的暗区得到额外的亮度补充,从而使原本背光源发出的不连续发光面延续成均匀发光面,有效解决亮暗不均问题,利于窄边框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设于背板内的导光板、设于背板内的背光源及设于导光板与背光源之间的耦光器,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耦光器混光后进入导光板以提升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及安装于该PCB板并电性连接于该PCB板的数个LED灯,在所述LED灯之间形成间隙。所述耦光器包括本体及设于本体上朝向背光源的数个第一槽部及数个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对应所述LED灯设置,所述第二槽部对应所述LED灯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第一槽部呈倒置的梯形,其由所述耦光器本体对着LED灯的边缘向内逐渐变宽;所述第二槽部呈三角形,其由所述耦光器本体对着LED灯的边缘向内逐渐变窄。
所述第一槽部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其梯形底角为35° 55°,梯形高度为2mm 5mm;所述第二槽部呈等腰三角形,其三角形底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梯形底角,三角形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槽部的梯形高度。所述耦光器由玻璃、PMMA、PC或MS制成。 所述耦光器与LED灯之间的距离为O. 2mm 1mm。
所述耦光器与导光板分离间隔设置。所述耦光器与导光板接触设置。所述稱光器与导光板一体成型设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入光面与背光源LED灯之间设置耦光器,使得背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均匀射入导光板中,进而使得导光板光照强度均匀,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亮暗不均问题,利于窄边框化,提升了背光模组的品质。为了能更进一歩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參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參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ー个LED灯发出的光线在耦光器中的传播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ー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參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2、设于背板2内的导光板4、设于背板2内的背光源6及设于导光板4与背光源6之间的稱光器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耦光器8与导光板4分离间隔设置,所述导光板4具有入光面42,所述耦光器8对着所述导光板4的入光面42设置。所述背光源6包括PCB板62及安装于该PCB板62并电性连接于该PCB板62的数个LED灯64,在所述LED灯64之间形成间隙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ED灯64的功率相对较大,其之间的间隙66也相对较大,LED灯64的颗数就相对较少,进而降低成本。所述耦光器8由玻璃、PMMA、PC或MS等具有较好的光学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的材料制成,其包括本体82及设于本体82上朝向背光源6的数个第一槽部84及数个第二槽部86,所述第一槽部84对应所述LED灯64设置,所述第二槽部86对应所述LED灯64之间的间隙66设置。所述稱光器8与LED灯64之间的距离为O. 2mm 1mm。所述第一槽部84呈倒置的梯形,优选等腰梯形,其由所述耦光器8本体82对着LED灯64的边缘向内逐渐变宽。所述第一槽部84的梯形底角α为35° 55°,梯形高度Hl 为 2mm 5mm。所述第二槽部86呈三角形,优选等腰三角形,其由所述耦光器8本体82对着LED灯64的边缘向内逐渐变窄。所述第二槽部86的三角形底角β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槽部84的梯形底角α,第二槽部86的三角形高度Η2大于或等于第一槽部84的梯形高度Hl。如图2所不,从LED灯64发出的光线分别以三种方式进入导光板4 一、LE;D灯64中心发出的光线由其正对的耦光器的第一槽部84底面穿透耦光器8进入导光板4 ;ニ、LED灯64两侧发出的光线在进入耦光器8之后未经全反射直接进入导光板4 ;三、LED灯64两侧发出的光线被稱光器8的侧壁两次全反射后进入导光板4。其中第一和第二种方式的光线可以确保LED灯64发光面正上方有较多能量进入导光板4,而第三种方式的光线则通过耦光器8的全反射把光线反射至对应LED灯64间隙的非发光区域,再被全反射出去,从而使得非发光区域同样具有光线入射导光板4,从而避免入射导光板4的光线在入光面42具有明显的亮暗差异而形成导光板4在靠近入光面一端亮暗不均的现象。因此,所述背光源 6发出的光线经由耦光器8混光后进入导光板4,提升了光照均匀度,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容易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利于窄边框化。请參阅图3,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ー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耦光器8接触设于所述导光板4的入光面42上,可以通过胶水粘贴于入光面42上。请參阅图4,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耦光器8’与导光板4’ 一体成型设置。综上所述,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入光面与背光源LED灯之间设置耦光器,使得背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均匀射入导光板中,进而使得导光板光照強度均匀,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亮暗不均问题,利于窄边框化,提升了背光模组的品质。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设于背板内的导光板、设于背板内的背光源及设于导光板与背光源之间的耦光器,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耦光器混光后进入导光板以提升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及安装于该PCB板并电性连接于该PCB板的数个LED灯,在所述LED灯之间形成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包括本体及设于本体上朝向背光源的数个第一槽部及数个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对应所述LED灯设置,所述第二槽部对应所述LED灯之间的间隙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部呈倒置的梯形,其由所述耦光器本体对着LED灯的边缘向内逐渐变宽;所述第二槽部呈三角形,其由所述耦光器本体对着LED灯的边缘向内逐渐变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部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其梯形底角为35° 55°,梯形高度为2mm 5mm;所述第二槽部呈等腰三角形,其三角形底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梯形底角,三角形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槽部的梯形高度。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由玻璃、PMMA、PC或MS制成。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与LED灯之间的距离为 O. 2mm Imnin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与导光板分离间隔 设置。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与导光板接触设置。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稱光器与导光板一体成型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设于背板内的导光板、设于背板内的背光源及设于导光板与背光源之间的耦光器,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耦光器混光后进入导光板以提升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入光面与背光源LED灯之间设置耦光器,使得背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均匀射入导光板中,进而使得导光板光照强度均匀,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端的亮暗不均问题,利于窄边框化,提升了背光模组的品质。
文档编号F21V13/02GK102691945SQ20121018596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7日
发明者黄建发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