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844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套筒与导光棒具有可相互配合的斜面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用来照明的灯管设备使用荧光灯管作为发光光源,但近年来为了符合环保及节能需求,由导光棒与设置于导光棒的一端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所组成的侧光式导光棒装置已逐渐取代荧光灯管。但是,在此设计中,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无法入射至设置于导光棒底侧的反射层,因此往往会出现部分光线从导光棒的另一端直接射出的情况。一般而言,上述问题可利用额外装设反射片的设计来解决,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照明装置10的简示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一光源12、一导光棒14,及一反射片16,光源12设置于对应导光棒14的一入射面18的位置上,反射片16设置于对应导光棒14相对入射面18的一端面20的位置上,借此,即使有光线从端面20射出(如图1所示的光线L1),照明装置10仍可利用反射片16的光线反射特性,以反射光线L1从导光棒14的一出光侧22射出。然而,由图1可知,在光线的入射角度过小(如±2° )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的光线L2),此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在经过反射片16的反射后,会反向从入射面18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14的出光侧22射出,如此一来,不仅会降低照明装置10的光线使用效率,同时也会带来漏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套筒与导光棒具有可相互配合的斜面的照明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一导光棒、一光源及一套筒。所述导光棒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入射面。所述光源设置于对应所述入射面的位置上,用来发射光线至所述入射面。所述套筒内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位置上形成有一第二斜面,所述套筒利用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配合以套接于所述导光棒上。所述照明装置可以还包括一第一反射层,形成于所述导光棒的一底侧。所述照明装置可以还包括一第二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上以反射所述导光棒内的光线至所述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斜面与平行于所述入射面的一轴线的一第一夹角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轴线的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可以介于30°至45°之间。所述第二夹角可以介于32°至45°之间。 所述光源可以是一发光二极管。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的第二斜面与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相互配合的设计,以在光线入射至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的入射角度过小的情况下,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棒的底侧,从而使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仍然可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可确实地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会反向从导光棒的入射面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的问题,从而提升照明装置的光线使用效率并有效地防止漏光问题。

图1为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简示图;及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照明装置的简示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100 照明装置12、104光源14、102 导光棒16反射片18、110 入射面20端面22、120 出光侧106套筒108 第一斜面112第一反射层114 底侧116第二斜面118 第二反射层A轴线θι 第一夹角θ2第二夹角L1, L2, L3^L4 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照明装置100的简不图,如图2所不,照明装置100包括一导光棒102、一光源104,及一套筒106。导光棒102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108及一入射面110,—第一反射层112可形成于导光棒102的一底侧114,用来反射光线,以使光线可更加确实地从导光棒102射出。光源104设置于对应入射面110的位置上,用来发射光线至入射面110,其中光源104优选地为一发光二极管,但不受此限。套筒106内对应第一斜面108的位置上形成有一第二斜面116,一第二反射层118可形成于第二斜面116上,用来反射导光棒102内的光线,以使光线可更加确实地被反射至导光棒102的底侧114。在实际应用上,套筒106可进一步地套入传统的Τ8灯帽上,借此,照明装置100可经由套设在套筒106上的Τ8灯帽以直接安装于传统灯座上。通过上述配置,即使有光线从导光棒102的第一斜面108射出(例如图2所示的光线L3),照明装置100仍可利用套筒106上的第二反射层118的光线反射特性,以反射光线L3从导光棒102的一出光侧120射出。除此之外,在光线入射至导光棒102的第一斜面108的入射角度过小的情况下,例如图2所示的光线L4,此时,由于第二反射层118形成于与第一斜面108相互配合的第二斜面116上,因此光线L4就会被第二反射层118反射至第一反射层112,而在经过第一反射层112的反射后,光线L4即可同样地从导光棒102的出光侧120射出。需注意的是,上述第一反射层 112及第二反射层118为可省略的配置,以达到简化照明装置100的设计的目的,也就是说,照明装置100也可仅利用套筒106的第二斜面116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棒102的底侧114并接着从导光棒102的出光侧120射出。[0027]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由图2可知,第一斜面108与平行于入射面110的一轴线A的一第一夹角01可优选地小于第二斜面116与轴线A的一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夹角Q1优选地介于30°至45°之间,而第二夹角θ2则是相对应地介于32°至45°之间。如此一来,于组装照明装置100时,通过第二斜面116与第一斜面108之间的引导配合及第一斜面108与轴线A的第一夹角θ ι小于第二斜面116与轴线A的第二夹角Θ 2的设计,套筒106可更加顺畅地套接于导光棒102上,以避免因导光棒102在组装过程中与套筒106发生结构干涉所导致的组件损坏或组装不良等问题,从而提升照明装置100的组装质量及在组装导光棒102与套筒106上的便利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的第二斜面与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相互配合的设计,以在光线入射至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的入射角度过小的情况下,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棒的底侧,从而使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仍然可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可确实地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会反向从导光棒的入射面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的问题,从而提升照明装置的光线使用效率并有效地防止漏光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包括: 一导光棒,其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入射面; 一光源,设置于对应所述入射面的位置上,用来发射光线至所述入射面; 及 一套筒,其内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位置上形成有一第二斜面,所述套筒利用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配合以套接于所述导光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反射层,形成于所述导光棒的一底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上以反射所述导光棒内的光线至所述第一反射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平行于所述入射面的一轴线的一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轴线的一第二夹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介于30°至45°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介于32°至45°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导光棒、光源,及套筒。导光棒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斜面及入射面。光源设置于对应入射面的位置上,用来发射光线至入射面。套筒内对应第一斜面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斜面,套筒利用第二与第一斜面的配合以套接于导光棒上。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的第二斜面与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相互配合的设计,以在光线入射至导光棒的第一斜面的入射角度过小的情况下,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棒的底侧,从而使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仍然可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可确实地解决入射角度过小的光线会反向从导光棒的入射面射出而无法从导光棒的出光侧射出的问题,从而提升照明装置的光线使用效率并有效地防止漏光问题。
文档编号F21S2/00GK203036312SQ20122072995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林明传, 叶志庭, 陈冰彦, 苏国彰, 王宗裕 申请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