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6969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并同步调节多个发光单元(A)的可调支架的双球头连杆(5),所述双球头连杆(5)二端分别设置有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空腔型第二球头(5b),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有球窝(5c);所述双球头连杆(5)二端分部连接不同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可调支架,马达(1)的马达球头(1a)贯穿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配合形成旋转副。根据本发明,使两个或多个发光单元可调支架实现同步上下倾动的调节,达到车灯中不同发光单元同步调节的目的。另外,其远近光单元的总体体积较以往减小,减小马达球头的横向受力,提高了马达寿命。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灯连接结构,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灯中用于可调支架间的调节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所述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用于车灯发光单元上下倾动调节,使两个或多个发光单元可调支架实现同步上下倾动的调节。

【背景技术】
[0002]由于车灯中的远近光照明功能通常由不同的照明单元组成,并且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可调支架上。同时,由于车辆在不同的负载及不同的路面条件下所导致的车辆与路面的角度偏差,需要对远近光的照明根据实际的负载进行动态的上下方向的调整,这就要求不同的发光单元的同步调节,以避免在调节过程中产生远近光的光形变化。
[0003]迄今为止,车灯中两个或多个调节支架间一般都采用双连杆的连接方式。如图11-16所示,马达I’的球头l’a与连杆5’的球窝5’a配合,形成旋转副。连杆5’上设有球窝5’ b及球头5’ c,分别和支撑杆6’的球头6’ b及可调支架4’的球头螺母4’ a的球窝配合,形成旋转副。支撑杆6’另一端的球头6’ a与可调支架3的球头螺母3’ a的球窝配合,形成旋转副。两个可调支架分别可以绕其各自的旋转轴FI’、F2’旋转。通过马达球头l’a的平动,带动连杆5’移动,从而带动两个可调支架3’、4’同步旋转,达到在车辆不同负载及不同的路面条件下对远近光照明的同步调节的目的。
[0004]然而,上述这种单连杆的连接方式的缺点在于:
[0005]由于连杆5’的球窝5’b及球头5’c无法进行一直线排布,导致连杆5’的体积较大,以及两个可调支架3’、4’需要根据连杆5’的球窝5’b及球头5’c的位置横向错开排布,导致远近光单元的总体体积加大。
[0006]另外,由于连杆5’的球窝5’ b及球头5’ c无法进行一直线排布,连杆5’的球窝5’b及球头5’c的受力方向与马达球头I’a的运动方向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扭矩并导致马达球头I’ a的横向受力,降低了马达寿命。


【发明内容】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所述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用于车灯发光单元上下倾动调节,使两个或多个发光单元可调支架实现同步上下倾动的调节,达到车灯中不同发光单元同步调节的目的。
[0008]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远近光单元的总体体积较以往减小,减小马达球头的横向受力,提高了马达寿命。
[0009]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用于车灯多个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的连接和上下倾动的同步调节,包括:用于连接并同步调节第一发光单元A的可调支架3和第二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上下倾动的双球头连杆5,其特征在于,[0011 ] 所述双球头连杆5 二端分别设置有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空腔型第二球头5b,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有球窝5c ;
[0012]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通过球头球窝连杆6连接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
[0013]所述双球头连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头5b端连接第二发光单元B的第二可调支架4,
[0014]马达I的马达球头Ia贯穿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配合形成旋转副,
[0015]所述双球头连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头5a、5b及球窝5c与马达球头Ia及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头6a及球窝6b在马达球头运动方向上呈一直线排布。
[0016]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7]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与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配合形成旋转副,并通过连杆固定夹7夹紧,防止连杆5空腔型第一球头5a从球窝连杆6的球窝6b中脱出;
[0018]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的连接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 —端设有支架连接用球头6a,架球头6a与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支架球窝3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
[0019]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二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的支架球窝4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
[0020]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的开口部尺寸小于马达球头la,双球头连杆5侧面设置凹槽5d,马达球头Ia插入球窝5c时,球窝5c通过弹性变形张开,马达球头Ia插入到位后,球窝5c回复至原来的开口部大小,形成对马达球头Ia的固定。
[0021]优选的是,双球头连杆5侧面均布3处凹槽5d。
[0022]第一球头5a内部是空心的球窝,即球窝5c.双球头连杆5侧面均布3处凹槽5d,作用是马达球头Ia插入时,球窝5c通过弹性变形,使开口增大,确保马达球头Ia可以顺利插入球窝5c。球窝5c的开口略小于球窝直径,作用是,当马达球头Ia插入球窝5c后,可以防止马达球头Ia脱出。
[0023]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的下部开口尺寸小于双球头连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空腔型第一球头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窝6b时,球窝6b的下部开口通过弹性变形张开,空腔型第一球头5a卡入球窝6b后,球窝6b回复至原来的下部开口大小,形成对空腔型第一球头5a的固定。
[0024]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夹7用于连接并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与其连接的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固定夹7连接卡入球头球窝连杆6处设置两个弹性片7a形成弹性倒扣。
[0025]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夹7是空心盒状,通过两个弹性片7a形成弹性倒扣,弹簧片7a形状可略有区别。
[0026]如图9所示,将固定夹7卡入,固定夹7由球头6a侧套入球头球窝连杆6,至图9所示位置时,右侧与6a顶住,左侧靠两个弹性片7a卡住球头球窝连杆6的平台,防止固定夹7左移。
[0027]S卩,固定夹7与球头球窝连杆6固定。固定夹7的作用在于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球窝6b,防止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受力后从球窝6b中脱出。由此,使马达I的马达球头Ia在平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倾动角度小于3°。
[0028]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I的马达球头Ia在平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倾动角度小于3°。
[0029]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B的第二可调支架4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之后。
[0030]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
[0031]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下方角部。
[0032]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远近光单元的总体体积较以往减小,并且,由于双球头连杆5的第一、第二两个球头5a、5b及球窝5c与马达球头Ia及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头6a及球窝6b在马达球头运动方向上呈一直线排布,避免了马达球头的横向受力,提高了马达寿命。
[0033]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可靠,体积小;所有旋转副都在一直线上,减小了可调支架间的横向间距,使总体照明单元的结构紧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应用示意图。
[0035]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应用示意图的简化示意图。
[0036]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应用的简化分解示意图。
[0037]图4A,B分别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应用的正视图及俯视图。
[0038]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应用的剖视图。
[0039]图6A为双球头连杆的轴向剖视图,图6B为双球头连杆的立体图,图6C为图6B的左视图。
[0040]图7为通过连杆固定夹7连接球头球窝连杆6后的双球头连杆5总成图。
[0041 ] 图8为图7的双球头连杆5总成分解立体示意图。
[0042]图9为连杆连接用球窝6b与双球头连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不意图。
[0043]图10所示为通常的双连杆连接车灯可调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0044]图11所示为图10的双连杆连接车灯可调支架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0045]图12所示为图10所示双连杆连接后车灯可调支架前视图。
[0046]图13所示为图12A-A向剖视图。
[0047]图14所示为图11的俯视图。
[0048]图15所示为通常的双连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49]图16所示为图15的双球头连杆结构的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0050]图中,I为马达,Ia为马达球头,A为第一发光单元,3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B为第二发光单元,4为第二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3a,4a分别为第一、二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3,4的支架球窝,5为双球头连杆,5a及5b分别为所述双球头连杆5 二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及空腔型第二球头,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有球窝5c,5d为双球头连杆5侧面均布的3处凹槽,6为球头球窝连杆,6a及6b分别为球头球窝连杆6 二端设的支架连接用球头6a及连杆连接用球窝6b。7为固定夹,7a为弹性片。
[0051]在图5的剖视图中,5c与5a的下部正好位于5a及5b的连接部位,上部剖视图位于凹槽5d,所以剖视图呈现下部连接而上部是不连接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53]实施例1
[0054]如图1-9所示,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所述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下方角部。用于车灯多个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的连接和上下倾动的同步调节,包括:用于连接并同步调节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和第二发光单元C的第二可调支架4上下倾动的双球头连杆5。
[0055]所述第二发光单元B的第二可调支架4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之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
[0056]所述双球头连杆5 二端分别设置有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空腔型第二球头5b,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有球窝5c。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通过球头球窝连杆6连接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所述双球头连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头5b端通过球头5b连接第二发光单元C的第二可调支架4。
[0057]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通过连杆固定夹7连接球头球窝连杆6,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连接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
[0058]马达I的马达球头Ia贯穿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配合形成旋转副。所述双球头连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头5a、5b及球窝5c与马达球头Ia及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头6a及球窝6b在马达球头运动方向上呈一直线排布。
[0059]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连接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 —端设有支架连接用球头6a,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另一端设有连杆连接用球窝6b,所述支架球头6a与第一发光单元B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支架球窝3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另一端的连杆连接用球窝6b与双球头连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
[0060]所述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二发光单元C的第二可调支架4的支架球窝4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与马达I的马达球头Ia配合形成旋转副。所述马达I的马达球头Ia在平移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同时,又分别带动第一、二发光单元B、C绕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倾动。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倾动角度小于3°。
[0061 ] 双球头连杆5的球头5b与支架4的球窝4a配合,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与球头5a配合并通过连杆夹持器7固定。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头6a与支架3的球窝3a连接。将马达I的球头Ia插入双球头连杆5的球窝5c。马达I的球头Ia沿其轴向平动时,同时带动支架3、4绕各自的旋转轴线F1、F2旋转,达到同步调节的目的。
[0062]所述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的开口部尺寸小于马达球头la,马达球头Ia插入球窝5c时,球窝5c通过弹性变形张开,马达球头Ia插入到位后,球窝5c回复至原来的开口部大小,形成对马达球头Ia的固定。
[0063]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的下部开口尺寸小于双球头连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空腔型第一球头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窝6b时,球窝6b的下部开口通过弹性变形张开,空腔型第一球头5a卡入球窝6b后,球窝6b回复至原来的下部开口大小,形成对空腔型第一球头5a的固定。
[0064]固定夹7用于连接并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连接的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固定夹7连接卡入球头球窝连杆6处设置两个弹性片7a形成弹性倒扣。
[0065]由此可将固定夹7卡入,通过两个弹性片7a形成弹性倒扣,与球头球窝连杆6固定。固定夹7的作用在于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球窝6b,防止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受力后从球窝6b中脱出。
[0066]由此,使马达I的马达球头Ia在平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倾动角度小于3°。
[0067]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可靠,体积小;所有旋转副都在一直线上,减小了可调支架间的横向间距,使总体照明单元的结构紧凑,其远近光单元的总体体积较以往减小,减小马达球头的横向受力,提高了马达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用于车灯多个发光单元的可调支架的连接和上下倾动的同步调节,包括:用于连接并同步调节第一发光单元(A)的可调支架(3)和第二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上下倾动的双球头连杆(5),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球头连杆(5) 二端分别设置有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空腔型第二球头(5b),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有球窝(5c); 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通过球头球窝连杆(6)连接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 所述双球头连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头(5b)端连接第二发光单元(B)的第二可调支架(4), 马达(1)的马达球头(la)贯穿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配合形成旋转副, 所述双球头连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头(5a,5b)及球窝(5c)与马达球头(la)及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头(6a)及球窝(6b)在马达球头运动方向上呈一直线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球头连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与球头球窝连杆¢)的球窝^b)配合形成旋转副,并通过连杆固定夹(7)夹紧,防止连杆(5)空腔型第一球头(5a)从球窝连杆(6)的球窝(6b)中脱出; 所述球头球窝连杆(6)的连接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 —端设有支架连接用球头(6a),架球头^a)与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支架球窝(3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型第二球头(5b)与第二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的支架球窝(4a)配合并形成旋转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型第一球头(5a)内部设置的球窝(5c)的开口部尺寸小于马达球头(la),双球头连杆(5)侧面设置凹槽(5d),马达球头(la)插入球窝(5c)时,球窝(5c)通过弹性变形张开,马达球头(la)插入到位后,球窝(5c)回复至原来的开口部大小,形成对马达球头(la)的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的下部开口尺寸小于双球头连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头(5a),空腔型第一球头(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窝^b)时,球窝^b)的下部开口通过弹性变形张开,空腔型第一球头(5a)卡入球窝(6b)后,球窝(6b)回复至原来的下部开口大小,形成对空腔型第一球头(5a)的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夹(7)用于连接并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头(5a)及与其连接的球头球窝连杆(6)的球窝(6b),固定夹(7)连接卡入球头球窝连杆(6)处设置两个弹性片(7a)形成弹性倒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的马达球头(la)在平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第二可调支架(3、4)分别以第一、第二旋转轴(F1、F2)旋转的倾动角度小于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B)的第二可调支架(4)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⑶之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所述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连接与其错位一体设置的另一发光单元(B)的可调支架(4)。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灯可调支架连接的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球头连杆连接装置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A)的第一可调支架(3)的下方角部。
【文档编号】F21W101/02GK104296093SQ20141044977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张洁, 罗思蓉 申请人: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