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989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该车灯装置可适用于自行车、摩托车及汽车上等。



背景技术:

公知的车用前照灯的发光模组,一般为针对行车视野的使用需要,多具有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如专利公告第TW I332910号的“具有远近灯切换功能的半导体固态发光车头灯”,是借由半导体固态发光光源配合可移动的遮光板,而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另外,如专利公告第TW M353845号的“行车照明的车灯结构”,是借由各自分开的近灯及远灯模组,以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

再者,如专利公告第TW M492846号的“具有远近灯功能的LED投射灯具”,是借由基板上下表面所分别设置的两个LED灯,且两LED灯分别对应两个不同曲率的反射镜,而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

然而,前述专利案均需借由一复杂结构而形成远近灯的功效。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于单一透镜下产生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以克服上述的缺失,已然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借由单一集光单元与发光二极管的特殊排列方式而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同时该车灯装置所发出的光形亦能够符合法规上的规范,并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其包括一集光单元、一发光群组、一基准轴线、及一参考轴线。所述集光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一第二焦点、一集光焦点、及一光 轴,其中所述光轴穿过所述集光焦点。所述发光群组与所述集光单元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发光群组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一第一轴线、及一第一发光面,所述第一轴线通过所述第一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一第二轴线、及一第二发光面,所述第二轴线通过所述第二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二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基准轴线通过所述集光焦点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参考轴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的其中一个,且所述参考轴线通过所述端点,其中所述参考轴线与所述基准轴线之间具有一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其中,所述集光焦点位于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其中,所述参考轴线所通过的所述端点位于所述基准轴线及所述第一光源中心点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其包括:一集光单元、一发光群组、一基准轴线、一第一参考轴线、一第二参考轴线。集光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一第二焦点、一第三焦点、一集光焦点、及一光轴,其中所述光轴穿过所述集光焦点;发光群组与所述集光单元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发光群组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一第二发光单元以及一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一第一轴线、及一第一发光面,所述第一轴线通过所述第一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一第二轴线、及一第二发光面,所述第二轴线通过所述第二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二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点、一第三轴线、及一第三发光面,所述第三轴线通过所述第三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三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三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 三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之间;所述基准轴线通过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集光焦点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参考轴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的其中一个,且所述第一参考轴线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其中所述第一参考轴线与所述基准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一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所述第二参考轴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的其中一个,且所述第二参考轴线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其中所述第二参考轴线与所述基准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其中,所述集光焦点位于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三轴线之间;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位于所述基准轴线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一光源中心点之间;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位于所述基准轴线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三光源中心点之间。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其包括:一集光单元、一发光群组、一基准轴线、一第一参考轴线、一第二参考轴线,所述集光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一第二焦点、一第三焦点、一集光焦点、及一光轴,其中所述光轴穿过所述集光焦点;所述发光群组与所述集光单元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发光群组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一第二发光单元、一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一第一轴线、及一第一发光面,所述第一轴线通过所述第一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一第二轴线、及一第二发光面,所述第二轴线通过所述第二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二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点、一第三轴线、及一第三发光面,所述第三轴线通过所述第三光源中心点,所述第三发光面具有多个第三环绕边缘,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交错于一端点,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第三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之间;所述基准轴线通 过所述集光单元的所述集光焦点、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参考轴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的其中一个,且所述第一参考轴线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其中所述第一参考轴线与所述基准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一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所述第二参考轴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的其中一个,且所述第二参考轴线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其中所述第二参考轴线与所述基准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其中,所述集光焦点位于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三轴线之间;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环绕边缘所交错的所述端点位于所述基准轴线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二光源中心点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的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可借由一个集光单元与一具有作为近灯的第一发光单元及一作为远灯的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群组彼此搭配,使得切换远近灯光形能够在一个集光单元下实现。此外,借由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相互错位的设置,并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其中一端点位于基准轴线及第一光源中心点之间的设置方式,能让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较小的结构。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产生的其中一光形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产生的另外一光形投影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态样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灯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车灯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7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车灯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20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21本发明第七实施例车灯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3本发明第八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24本发明第九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车灯装置 H

集光单元 1

第一焦点 11

第二焦点 12

第三焦点 13

水平轴线 14

垂直轴线 15

光轴 16

发光群组 2

第一发光单元 21

第一光源中心点 211

第一发光面 212

第一环绕边缘 213

端点 214

第二发光单元 22

第二光源中心点 221

第二发光面 222

第二环绕边缘 223

端点 224

第三发光单元 23

第三光源中心点 231

第三发光面 232

第三环绕边缘 233

端点 234

第一轴线 L1

第二轴线 L2

第三轴线 L3

基准轴线 DL

参考轴线 RL

第一参考轴线 RL1

第二参考轴线 RL2

预定角度 θ

第一预定角度 θ1

第二预定角度 θ2

夹角 α

预定间距 G

第一预定间距 G1

第二预定间距 G2

预定间隙 V

第一预定间隙 V1

第二预定间隙 V2

集光焦点 F

水平线 HH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借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所公开“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亦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亦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及一参考轴线RL。以第一实施例而言,集光单元1可以是一具有多个曲率的多重反射镜(Multi Reflector,MR),其包括至少两个不同曲率的曲面,且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焦点11、一第二焦点12、一集光焦点F、一水平轴线14、一垂直轴线15及一光轴16。接着,第一焦点11、第二焦点12、及集光焦点F都位于集光单元1的同一侧边。借此,发光群组2所发出的光源可以朝向集光单元1的方向射出,再借由集光单元1上的反射镜结构,将光源反射而出。

举例来说,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及第二焦点12可以由两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所形成,且集光单元1可以是一以椭圆为基础所形成的多重反射镜。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可以与地平面平行,而垂直轴线15可以垂直于地平面。借此,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与垂直轴线15彼此相互垂直,且集光单元1的光轴16穿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另外,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三者也可相互垂直。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所示,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以第一实施例而言,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21及一第二发光单元22。举例来说,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可以为一发 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该发光二极管的大小可以约为1.14毫米乘1.14毫米的四边形发光二极管,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以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可以做为车灯装置H的近灯光源,第二发光单元22可做为车灯装置H的远灯光源,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第一发光单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一第一轴线L1及一第一发光面212,第一轴线L1通过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且第一轴线L1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一发光面212可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交错于一端点214。举例来说,第一发光单元21可具有四个第一环绕边缘213,而四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形成有四个端点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轴线L1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一轴线L1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的其中两个端点214。

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彼此相互重合,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发光单元21的位置,使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位于第一焦点11的侧边,以调整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

承上述,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一发光单元21彼此相对应设置,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彼此相互错位,借此,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都设置在同一个基准面的上方。换言之,该基准面可以是相反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面的位置。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可以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右上方,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左上方。

接着,第二发光单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一第二轴线L2及一第二发光面222,第二轴线L2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且第二轴线L2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二发光面222可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可交错于一端点224。举例来说,第二发光单元22可具有四个第二环绕边缘223,而四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可形成有四个端点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轴线L2可通过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 二轴线L2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的其中两个端点224。

另外,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彼此相互重合,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发光单元22的位置,使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位于第二焦点12的侧边,以调整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轴线L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轴线L2都位于光轴16的两侧。

接着,一基准轴线DL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相互平行,基准轴线DL可以只通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及第二发光单元22,而不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举例来说,基准轴线DL可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准轴线DL可不必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可以仅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即可。

承上述,一参考轴线RL可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且参考轴线RL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另外,参考轴线RL也平行于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参考轴线RL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θ,预定角度θ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环绕边缘213与基准轴线DL之间所夹的最小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一实施例而言,预定角度θ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随着调整参考轴线RL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预定角度θ,可控制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宽度。

进一步来说,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环绕边缘223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最小夹角α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一实施例而言,最小夹角α的角度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随着调整第二发光单元22的位置,可控制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宽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及第二光源中心点221所连接而成的连线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角度可以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其之间的角度可以是45度。值得一提的是,借由为45度的预定角度θ及夹角α,可以使所产生的光 形较宽阔。

承上述,以第一实施例而言,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可位于第一轴线L1及第二轴线L2之间,且第一发光单元21的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所交错的其中一端点21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亦即,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发光面21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其中一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另外,参考轴线RL所通过的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进一步来说,以第一实施例而言,集光焦点F可位于第一轴线L1及第二轴线L2之间的中心点,借此,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至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等于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至第二轴线L2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而言,参考轴线RL所通过的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

接着,以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发光面212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发光面222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彼此相距一预定间距G,该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预定间距G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换言之,如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的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可平行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一个。借此,两个最邻近的第一环绕边缘213及第二环绕边缘223之间的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

承上述,进一步而言,参考轴线RL所通过的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一预定间隙V,预定间隙V可介于0至1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发光面21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0至1毫米之间的预定间隙V。

接着,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当第一发光单元21点亮,第二发光单元22关闭时,可产生如图5的光形投影示意图,由图5可知,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明暗截止线会位于水平线HH以下0.57度,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中国摩托车的近灯法规(GB-19152-S4)。接着,当第二发光单元22点亮,第一发光单元21关闭时,可产生如图6的光形投影示意图,由图6可知,车灯 装置H所产生的最亮区域会位于水平线HH上,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中国摩托车的远灯法规(GB-19152-S4)。接着,当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同时点亮时,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明暗截止线会位于水平线HH以上3.4度,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德国自行车前灯法规(STVZO 22A NO.23)。另外,当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同时点亮时,其光形投影也可以符合中国摩托车的远灯法规(GB-19152-S4)。

须说明的是,集光单元1的曲率可以随不同法规而进行调整,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所产生的光形符合法规的规范。另外,发光群组2也可以进一步包含更多的发光单元,以提高车灯装置H的亮度及光形宽度。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7所示,由图7与图4的比较可知,在图7的实施态样中,作为近灯的第一发光单元21也可以位于远灯的第二发光单元22的左上角,借此,原本图5及图6所示的光形图将会左右颠倒,但是仍然能符合前述中国摩托车的远灯及近灯法规(GB-19152-S4)。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8及图11所示,由图8与图1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所采用的集光单元1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所采用的是另一种形状的多重反射镜,其包括至少两个不同曲率的曲面,且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焦点(11,12)、一集光焦点F、一水平轴线14、一垂直轴线15及一光轴16,第一、第二焦点(11,12)、及集光焦点F都位于集光单元1的同一侧边。而第一及第二发光面(212,222)所发出的光源朝向集光单元1的方向射出,再借由集光单元1上的反射镜结构,将光源反射而出。

接着,请参阅图9及图10所示,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及一参考轴线RL。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可以与地平面平行,而垂直轴线15可以垂直于地平面,且集光单元1的光轴16穿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同时与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

如同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及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一与第二发光单元(21, 22)彼此相对应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1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一第一轴线L1及一第一发光面212,第一轴线L1通过第一光源中心点211。第二发光单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一第二轴线L2及一第二发光面222,第二轴线L2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及第二轴线(L1,L2)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及第二轴线(L1,L2)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

承上述,第一发光面212可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交错于一端点214。另外,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相对应设置。第二发光面222可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可交错于一端点224。另外,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相对应设置。

接着,一基准轴线DL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相互平行,基准轴线DL可以只通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及第二发光单元22,而不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以第二实施例而言,基准轴线DL垂直于光轴16及垂直轴线15,且基准轴线DL平行于水平轴线14。举例来说,基准轴线DL可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一参考轴线RL可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且参考轴线RL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参考轴线RL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θ,预定角度θ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另外,需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发光单元(21,22)、基准轴线DL、及参考轴线RL的其他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2、图13、及图16所示,由图13与图8及图1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所采用的是一种内全反射透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其包括至少两个不同曲率的曲面,且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焦点(11,12)、一集光焦点F、一水平轴线14、一垂直轴线15及一光轴16,第一、第二焦点(11,12)、及集光焦点F都位于集光单元1的同一侧边。发光群组2的光源朝向集光单元1的方向射出,而光源将会经反射或折射后穿透集光单元1射 出。

接着,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及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一发光单元21彼此相对应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1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一第一轴线L1及一第一发光面212,第一轴线L1通过第一光源中心点211。第二发光单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一第二轴线L2及一第二发光面222,第二轴线L2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需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及第二轴线(L1,L2)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及第二轴线(L1,L2)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另外,需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及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其他细部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在赘述。

接着,一基准轴线DL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相互平行,基准轴线DL可以只通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及第二发光单元22,而不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以第三实施例而言,基准轴线DL垂直于光轴16及垂直轴线15,且基准轴线DL平行于水平轴线14。举例来说,基准轴线DL可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一参考轴线RL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且参考轴线RL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参考轴线RL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θ,预定角度θ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另外,需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发光单元(21,22)、基准轴线DL、及参考轴线RL的其他特征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7所示,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参考轴线RL1、及一第二参考轴线RL2。由图17与图3的比较可知,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单元1可以采用是一具有多个曲率的多重反射镜,其包括至少三个不同曲率的曲面,且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焦点11、一第二焦点12、一第三焦点13。另外,第四实施例也进一步提供一第三发光单元23,并将第三发光单元23与第三焦点13相对应设置。接着,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集光单元1也包括一集光焦点F、一水平轴线 14、一垂直轴线15及一光轴16,其中光轴16穿过集光焦点F,而第二焦点12与集光焦点F彼此重合。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接着,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21、一第二发光单元22、及一第三发光单元23。值得一提的是,以第四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可以做为车灯装置H的近灯光源,第二发光单元22可做为车灯装置H的远灯光源。进一步来说,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彼此相对应设置,使得第二发光单元22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之间。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也可以为相互对称地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侧。

接着,请参阅图18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一第一轴线L1及一第一发光面212,第一轴线L1通过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且第一轴线L1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一发光面212可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交错于一端点214。另外,第一轴线L1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一轴线L1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的其中两个端点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第一焦点11的侧边。

承上述,第二发光单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一第二轴线L2及一第二发光面222,第二轴线L2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且第二轴线L2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二发光面222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可交错于一端点224。另外,第二轴线L2可通过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二轴线L2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的其中两个端点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相对应设置,亦即,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二发光单元22 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及集光焦点F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其侧边。

承上述,第三发光单元23可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一第三轴线L3及一第三发光面232,第三轴线L3通过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且第三轴线L3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三发光面232可具有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可交错于一端点234。另外,第三轴线L3可通过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三轴线L3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三发光单元23的其中两个端点234。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三焦点13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三焦点13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第三焦点13的侧边。承上所述,进一步而言,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及第三轴线L3三者彼此相互平行。

接着,基准轴线DL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相互平行,基准轴线DL可以只通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及第二发光单元22,而不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举例来说,基准轴线DL可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准轴线DL可不必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个端点224,可以仅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及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即可。

承上所述,以第四实施例而言,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所交错的端点21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而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所交错的端点23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都位于基准轴线DL的上方。

接着,第一参考轴线RL1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且第一参考轴线RL1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所交错的端点214。进一步而言,第一参考轴线RL1亦同时平行于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第一参考轴线RL1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角度θ1,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环 绕边缘213与基准轴线DL之间所夹的最小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四实施例而言,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及第二光源中心点221所连接而成的连线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角度可以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其之间的角度可以是45度。另外,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及第二光源中心点221所连接而成的连线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角度可以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其之间的角度可以是45度。

接着,第二参考轴线RL2可通过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且第二参考轴线RL2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所交错的端点234。进一步而言,第二参考轴线RL2亦同时平行于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第二参考轴线RL2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第二预定角度θ2,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换言之,第三环绕边缘233与基准轴线DL之间所夹的最小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四实施例而言,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环绕边缘223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最小夹角α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一实施例而言,最小夹角α的角度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随着调整第二发光单元22的位置,可控制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宽度。

承上述,举例而言,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可位于第一轴线L1及第三轴线L3之间,且第一发光单元21的其中一个被第一参考轴线RL1所通过的端点21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亦即,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发光面21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之间。另外,第三发光单元23的其中一个被第二参考轴线RL2所通过的端点23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之间,亦即,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发光面23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之间。

承上述,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所分别具有的第一发光面212及第二发光面222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彼此相距一第一预定间距G1,该第一预定间距G1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第一预定间距G1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另外,第三发光单元23及第二发光单元22所分 别具有的第三发光面232及第二发光面222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彼此相距一第二预定间距G2,该第二预定间距G2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第二预定间距G2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可平行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一个。借此,两个最邻近的第一环绕边缘213及第二环绕边缘223之间的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第三发光单元23的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可平行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一个。借此,两个最邻近的第三环绕边缘233及第二环绕边缘223之间的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进一步来说,可借由调整第一预定间距G1及第二预定间距G2的距离,以产生所需要的光形。

进一步来说,第一参考轴线RL1所通过的第一发光单元21的端点214,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一第一预定间隙V1,第一预定间隙V1可介于0至1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发光面21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0至1毫米之间的第一预定间隙V1。另外,第二参考轴线RL2所通过的第三发光单元23的端点234,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一第二预定间隙V2,第二预定间隙V2可介于0至1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发光面23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0至1毫米之间的第二预定间隙V2。

(第五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9,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参考轴线RL1、及一第二参考轴线RL2。由图19与图17及图9的比较可知: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五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可采用一多重反射镜,且该多重反射镜包括至少三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换言之,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焦点(11,12)、一第三焦点13,而第二焦点12与集光焦点F彼此重合。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如同前述第四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21、一第二发光单元22、及一第三发光 单元23。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五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需说明的是,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单元(21,22,23)、基准轴线DL、第一及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的其他特征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第六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20,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及一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由图20与图19及图14的比较可知,第六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所采用的是一种内全反射透镜,且该内全反射透镜包括至少三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换言之,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焦点(11,12,13),而第二焦点12与集光焦点F彼此重合。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如同前述第四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单元(21,22,23)。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第六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需说明的是,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单元(21,22,23)、基准轴线DL、第一及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的其他特征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第七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21所示,第七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参考轴线RL1及一第二参考轴线RL2。由图21与图17的比较可知,第七实施例与前述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可以做为车灯装置H的远灯光源,第二发光单元22可做为车灯装置H的近灯光源。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分别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右下方及左下方。

接着,如图22所示,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焦点11、一第二焦点12、 一第三焦点13、一集光焦点F、及一光轴16,其中光轴16穿过集光焦点F。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接着,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21、一第二发光单元22、及一第三发光单元23。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彼此相对应设置,使得第二发光单元22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之间。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也可以为相互对称地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两侧。

第一发光单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一第一轴线L1、及一第一发光面212。第一轴线L1通过第一光源中心点211,且第一轴线L1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一发光面212可具有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可交错于一端点214。另外,第一轴线L1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一轴线L1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的其中两个端点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一焦点11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第一焦点11的侧边。

承上述,第二发光单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一第二轴线L2及一第二发光面222,第二轴线L2通过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且第二轴线L2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二发光面222具有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可交错于一端点224。另外,第二轴线L2可通过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二轴线L2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的其中两个端点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相对应设置,亦即,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二焦点12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其侧边。

承上述,第三发光单元23可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一第三轴线L3及一第三发光面232,第三轴线L3通过第三光源中心点231,且第三轴线L3平行于集光单元1的光轴16,并与集光单元1的水平轴线14及垂直轴线15相互垂直。第三发光面232可具有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可交错于一端点234。另外,第三轴线L3可通过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两个,或是第三轴线L3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三发光单元23的其中两个端点234。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可对应于集光单元1的第三焦点13相对应设置,举例而言,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可以与集光单元1的第三焦点13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于第三焦点13的侧边。承上所述,进一步而言,第二发光单元22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之间,且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及第三轴线L3三者彼此相互平行。

承上所述,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H,基准轴线DL乃通过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另外基准轴线DL也可以不通过第二发光单元22,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基准轴线DL可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及第一发光单元21的两个端点214,另外,基准轴线也可以同时通过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及第三发光单元23的两个端点234,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准轴线DL可不必通过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三发光单元23的两个端点234,可以仅通过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光源中心点211及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以及第三发光单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点231及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即可。

接着,第一参考轴线RL1可通过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且第一参考轴线RL1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所交错的端点214。进一步而言,第一参考轴线RL1亦同时平行于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第一参考轴线RL1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角度θ1,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第一环绕边缘213与基准轴线DL之间所夹的最小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七实施例而言,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第二参考轴线RL2可通过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且第二参考轴线RL2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所交错的端点234。进一步而言,第二参考轴线RL2亦同时平行于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第二参考轴线RL2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具有一第二预定角度θ2,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换言之,第三环绕边缘233与基准轴线DL之间所夹的最小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七实施例而言,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环绕边缘223与基准轴线DL之间的最小夹角α的角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来说,以第七实施例而言,最小夹角α的角度可以为45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随着调整第二发光单元22的位置,可控制车灯装置H所产生的光形宽度。

接着,举例来说,集光单元1的集光焦点F可位于第一轴线L1及第三轴线L3之间。另外,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七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所交错的端点224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之间。亦即,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发光面22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之间。

承上述,举例来说,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绕边缘213所交错的端点214可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三环绕边缘233所交错的端点234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之间。

接着,第一发光单元21及第二发光单元22所分别具有的第一发光面212及第二发光面222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彼此相距一第一预定间距G1,该第一预定间距G1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第一预定间距G1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另外,第三发光单元23及第二发光单元22所分别具有的第三发光面232及第二发光面222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彼此相距一第二预定间距G2,该第二预定间距G2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第二预定间距G2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多个第一环绕边缘213的其中一个可平行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一个。借此,两个最邻近的第一环绕边缘213及第二环绕边缘223之间的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第三发光单元23 的多个第三环绕边缘233的其中一个可平行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多个第二环绕边缘223的其中一个。借此,两个最邻近的第三环绕边缘233及第二环绕边缘223之间的预定间距G可介于0至0.8毫米之间,较佳地,可介于0.05毫米至0.2毫米之间。进一步来说,可借由调整第一预定间距G1及第二预定间距G2的距离,以产生所需要的光形。

进一步来说,位于位于基准轴线DL及第二光源中心点221之间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绕边缘223所交错的端点224,可以与基准轴线DL之间相距一预定间隙V,该预定间隙V可介于0至1毫米之间。换言之,第二发光面222的最低发光面位置与基准轴线DL之间,可相距0至1毫米之间的预定间隙V。

(第八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23所示,第八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及一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由图23与图19及图9的比较可知,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八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可采用一多重反射镜,且该多重反射镜包括至少三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换言之,第八实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焦点(11,12,13)。另外,以第八实施例而言,光轴16会通过集光焦点F,但不通过第二焦点12。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如同前述第七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单元(21,22,23)。与第七实施例不同的是,第八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需说明的是,第八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单元(21,22,23)、基准轴线DL、第一及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的其他特征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第九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24所示,第九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装置H,其包括一集光单元1、一发光群组2、一基准轴线DL、一第一参考轴线RL1、及一第 二参考轴线RL2。由图24与图19及图14的比较可知,第九实施例的集光单元1所采用的是一种内全反射透镜,且该内全反射透镜包括至少三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换言之,第九实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单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焦点(11,12,13)另外,以第九实施例而言,光轴16会通过集光焦点F,但不通过第二焦点12。需说明的是,集光焦点F、水平轴线14、垂直轴线15及光轴16的结构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另外,如同前述第七实施例所述,发光群组2与集光单元1彼此相对应设置,发光群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单元(21,22,23)。与第七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九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垂直于光轴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轴线(L1,L2,L3)都平行于垂直轴线15,并与水平轴线14相互垂直。需说明的是,第九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单元(21,22,23)、基准轴线DL、第一及第二参考轴线(RL1,RL2)的其他特征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实施例的可行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H,可借由一个集光单元1搭配两个发光单元或是三个发光单元,并借由将发光单元相互错位的设置以达到在一个集光单元1下达成切换远近灯光形的功效。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具有较小的结构,且所产生的光形亦能够符合法规的规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