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130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智能家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灯具无法根据室内环境自动调节照明效果,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此外,对现有的灯具进行远程遥控时,必须使用专用的智能遥控器,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灯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灯装置,其包括:发光部件,与所述发光部件电性连接的触控开关装置,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并通过所述云服务器与智能终端进行通信的处理器,以及检测环境数据信息并将所述环境数据信息发送给处理器的传感装置;

所述传感装置和触控开关装置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触控开关装置包括感应薄膜导体和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的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所述感应薄膜导体包括八个触控点,所述八个触控点分别与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电性连接,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与所述发光部件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智能灯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的WiFi模组,所述WiFi模组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传感装置包括检测人体信号以判断所在环境内是否有人活动的人体感应电路,所述人体感应电路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人体感应电路为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或人体接近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传感装置还包括检测所在环境的光线的光信号检测电路,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包括光敏二极管或光敏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传感装置还包括检测所在环境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给所述处理器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传感装置还包括检测所在环境的湿度数据,并将所述湿度数据发送给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处理器将所述湿度数据传送到智能终端的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智能灯装置中,所述传感装置还包括检测所在环境的PM2.5数据信息,以使所述处理器将所述PM2.5数据信息传送到智能终端的PM2.5检测传感器,所述PM2.5检测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装置通过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传感装置检测环境数据信息,并将所述环境数据信息发送给处理器进行处理,以使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对发光部件的发光效果进行自动调节。将处理器通过云服务器与智能终端进行通信,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智能终端来遥控所述智能灯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灯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灯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灯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感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主要元件名称为:

100-智能灯装置,110-发光部件,120-触控开关装置,121-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2-感应薄膜导体,130-处理器,140-传感装置,141-人体感应电路,142-光信号检测电路,143-温度传感器,144-湿度传感器,145-PM2.5检测传感器,150-WiFi模组,200-云服务器,300-智能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灯装置100。如图1所示,智能灯装置100包括发光部件110、触控开关装置120、处理器130和传感装置140。所述触控开关装置120电性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110和处理器130之间,所述传感装置140和所述处理器130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130与云服务器200进行通信,并通过所述云服务器200与智能终端300进行通信。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触控开关装置120可以包括感应薄膜导体122和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与所述处理器130和发光部件110电性连接。所述感应薄膜导体122包括八个触控点,所述触控点具体指设置于感应薄膜导体122表面的八个敏感区域,每个敏感区域背部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每个触控点即每个感应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电性连接。当用户的手接触到所述感应薄膜导体122表面的敏感区域时,会导致相应电极到地的电容增加0.5pf~5pf,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通过检测频率的变化,可以检测到这个微小的改变。

当用户触碰到三个或者大于三个所述触控点时,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根据检测到的电容变化生成一开灯或关灯触发信号,并将所述开灯或关灯触发信号发送给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后控制发光部件110发光或熄灭。

当用户触碰到任意一个触控点时,所述八通道式电容触控芯片121根据检测到的电容变化生成相应的亮度调节触发信号,并将所述亮度调节触发信号发送给所述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根据所述亮度调节触发信号进行相应的亮度调节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所述触控点对应一个亮度水平。

可选地,如图3所示,智能灯装置100还可以包括WiFi模组150,所述处理器130可以通过所述WiFi模组150与云服务器200进行通信,所述云服务器200与智能终端300进行通信。实施时,处理器130可以将所述传感装置140检测到的环境数据信息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器200,所述云服务器200可以将接收到的所述环境数据信息推送至智能终端300。同时,用户也可以在智能终端300输入控制指令,智能终端300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云服务器200,再通过所述云服务器200下发到所述处理器130,以使所述处理器130根据该控制指令对发光部件110的发光效果进行控制。

请参阅图4,可选地,所述传感装置140可以包括用于检测不同环境参数的多种传感器或传感电路。如图4所示,所述传感装置140可以包括用于检测人体信号的人体感应电路141,以判定所在环境内是否有人活动。所述人体感应电路与所述处理器130电性连接。

根据实际需求,所述人体感应电路141可以包括人体接近传感器和微处理集成电路,所述人体接近传感器与所述微处理集成电路电性连接。所述人体接近传感器包括用于进行微波探测的微型环形天线,所述微处理集成电路电性连接于所述微型环形天线和处理器130之间。所述微型环形天线在自身的轴线方向产生一个椭圆形空间微波戒备区,当人体活动时,所述人体反射的回波和人体接近传感器发出的原微波场相干涉而发生变化。所述变化量经由所述微处理集成电路进行检测、放大、整形、多重比较以及延时等处理后向所述处理器130输出一电压控制信号。人体接近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人体接近的控制器件,对人体移动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可准确探知附近人物的靠近。又对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抑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实际需求,所述人体感应电路141可以包括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和信号处理电路。所述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包括敏感元件和红外滤光片,其中,红外滤波片选取7.5~14μm波段的红外光通过。其具体原理如下:每个物体都会发出红外辐射,其辐射最强的波长λ满足维恩位移定律:λ(m)·T=2898(μm·K),即每个物体辐射最强的波长λ与绝对温度T得出乘积为常数。若人体温度按36℃计算,则其绝对温度为309K,则λ(m)=2898/309(m)=9.4μm。则红外滤波片选取7.5~14μm波段的红外光通过,即可滤除太阳光、灯光等的干扰。实施时,所述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检测来自人体的红外辐射信号,并将所述红外辐射信号发送给所述信号处理电路,以将所述红外辐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将所述电信号发送给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即可根据所述电信号控制发光部件110的的发光效果。

可选地,所述传感装置140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在环境的光线的光信号检测电路142,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与所述处理器130电性连接。其中,根据实际需求,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中包括光敏二极管或光敏电阻,所述光敏二极管或光敏电阻在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中作为光敏元件,用于感应所在环境内的光线变化。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通过所述光敏二极管或光敏电阻感受所在环境内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使所述处理器130能够根据所述电信号控制发光部件110的发光效果。

具体地,所述光敏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无光照时,所述光敏二极管具有很小的饱和反向电流,此时光敏二极管截止。受到光照时,饱和反向漏电流大大增加,形成光电流,它随入射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以使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将光敏二极管感受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所述电信号。相应地,所述光敏电阻具有伏安特性,其电阻值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导致通过所述光敏电阻的电流值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以使所述光信号检测电路142将所述光敏电阻感受到的光信号转换为所述电信号。

可选地,所述传感装置140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143,所述温度传感器143与所述处理器130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43用于检测其所在环境内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给处理器130。处理器130内可以储存有多个预设温度阈值,所述处理器130将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与每个所述温度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调整所述发光部件110的发光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温度数据经由WiFi模组上传至云服务器200,并通过所述云服务器200被推送至智能终端300时,所述智能终端300可以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对用户进行提醒。

可选地,所述传感装置140还可以包括与处理器130电性连接的湿度传感器144。所述湿度传感器144用于检测其所在环境内的湿度数据,并将检测到的湿度数据发送给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将接收到的湿度数据发送到云服务器200,所述云服务器200进一步将所述湿度数据推送到智能终端300,以提醒用户所述湿度传感器144所在环境内的湿度状况。

可选地,所述传感装置140还可以包括PM2.5检测传感器145,所述PM2.5检测传感器145用于检测其自身所在环境内的PM2.5数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PM2.5具体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述PM2.5检测传感器145包括激光器、雪崩光电二极管和透镜,其中,所述激光器作为光源,所述雪崩光电二极管作为接收器。所述激光器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照射在光敏感区,当有颗粒物通过所述光敏感区时,光的强度会发生改变。当光经过光敏感区并被所述雪崩二极管接收后,会产生与颗粒物的大小成比例的电脉冲信号,根据所述电脉冲信号即可得到当前环境内PM2.5数据信息。所述PM2.5检测传感器145将检测到的PM2.5数据信息发送给处理器130,以使处理器130将其通过云服务器200推送到智能终端3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装置100通过传感装置140检测环境数据信息,并将所述环境数据信息发送给处理器130,以使所述处理器130根据所述环境数据信息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10的发光效果。通过设置触控开关装置120,便于用户能够通过一个开关对发光部件110的开启、关闭以及不同的发光效果进行控制。所述处理器130通过WiFi模组与云服务器200进行通信,所述云服务器200与智能终端300进行通信,使得处理器130能够将传感装置140检测到的环境数据信息实时上传到智能终端300,以对用户起到提醒作用。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300控制所述发光部件110的开启、关闭以及发光效果,避免了用户需要采用专用遥控器对灯具进行遥控带来的不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能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现有程序代码或算法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实现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