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构件及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3770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玻璃构件及玻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构件及玻璃。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以液晶电视、平板终端或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信息终端等设有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作为背光的面状发光装置和在该面状发光装置的光出射面侧配置的液晶面板。面状发光装置存在正下方型和边缘照明型,但是多使用能够实现光源的小型化的边缘照明型。边缘照明型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光源、导光板、反射片及扩散片等。来自光源的光从形成在导光板的侧面上的入光端面向导光板内入射。导光板在与液晶面板相对的光出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光反射面上形成有多个反射点。反射片以与光反射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扩散片以与光出射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从光源向导光板入射的光由反射点及反射片反射并前进,从光出射面出射。从该光出射面出射的光在由扩散片扩散的基础上向液晶面板入射。作为该导光板的材质,可以使用透射率高且耐热性优异的玻璃(参照专利文献1及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0931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3-030279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上述的反射片也配置在作为导光板而使用的玻璃的入光端面以外的侧面(非入光端面)。由此,来自光源的光从入光端面入射之后,抑制从非入光端面的出射,从而使光从光出射面有效地出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例示性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反射片向非入光端面的粘着性的玻璃构件及该玻璃构件使用的玻璃。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构件,具有玻璃和反射片,其中,所述玻璃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端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端面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端面,所述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为5~200cm,在所述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上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为80%以上,所述第二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以下,在所述第二端面配置有所述反射片。另外,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种玻璃构件,所述玻璃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端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端面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为5~200cm,在所述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上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为80%以上,所述第二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以下。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提高了反射片向非入光端面的粘着性的玻璃构件,在使用该玻璃构件作为导光板时能够防止亮度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构件作为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表示导光板的光反射面的图。图3是导光板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在导光板上形成的倒角的图。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6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构件的制造方法的切断结构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镜面加工工序的图。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例1~6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透射率差的关系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例7~14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粘着力P的关系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例15~22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粘着力P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不是限定性的例示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全部附图中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对应的构件或零件标注相同或对应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附图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就不是表示构件或零件间的相对比的目的。因此,具体的尺寸可以对照以下的不是限定性的实施方式而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来决定。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没有限定实用新型而是例示,实施方式记述的全部的特征或其组合未必是实用新型的本质性的特征或其组合。图1示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1。液晶显示装置1搭载于例如便携信息终端等的实现了小型/薄型化的电子设备。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液晶面板2和面状发光装置3。液晶面板2以夹持配置于中心的液晶层的方式层叠取向层、透明电极、玻璃基板及偏光滤光器。而且,在液晶层的一面配置滤色器。通过向透明电极施加驱动电压而使液晶层的分子绕配光轴旋转,由此进行规定的显示。面状发光装置3为了实现小型化及薄型化而采用边缘照明型。面状发光装置3具有光源4、导光板5、反射片6、扩散片7及反射点10A~10C。从光源4向导光板5入射的光由反射点10A~10C及反射片6反射并前进,从导光板5的与液晶面板2相对的光出射面51出射。从该光出射面51出射的光由扩散片7扩散之后向液晶面板2入射。光源4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热阴极管、冷阴极管或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该光源4以与导光板5的入光端面53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为了提高从光源4呈放射状地发射的光的向导光板5的入射效率,在光源4的背面侧设置反射器8。反射片6成为在丙烯酸树脂等的树脂片的表面包覆有光反射构件的结构。该反射片6配置在导光板5的光反射面52及非入光端面54~56。光反射面52是与导光板5的光出射面51相对的面。非入光端面54~56是导光板5的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53之外的面。玻璃构件具有导光板5和反射片6,反射片6至少配置在与入光端面53相对的非入光端面56。由此,从入光端面53入射的光在导光板5的内部被反射并朝向光的前进方向(朝向图1及图2中的右方向)前进,在到达非入光端面56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反射片6再次向导光板5的内部反射。而且,反射片6更优选也配置于非入光端面54、55。由此,在导光板5的内部散射的光到达非入光端面54、55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反射片6再次向导光板5的内部反射。构成反射片6的树脂片的材质没有限定为丙烯酸树脂,可以使用例如PET树脂等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及将它们组合而成的材料等。作为构成反射片6的光反射构件,可以使用例如金属蒸镀膜等。在配置于非入光端面54~56的反射片6设有粘着剂。作为设于反射片6的粘着剂,可以使用例如丙烯酸树脂、硅树脂、聚氨酯树脂、合成橡胶等。反射片6经由粘着剂而配置于非入光端面54~56。反射片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例如0.01~0.50mm的厚度。扩散片7可以使用乳白色的丙烯酸树脂制膜等。扩散片7使从导光板5的光出射面51出射的光扩散,因此能够向液晶面板2的背面侧照射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匀的光。需要说明的是,反射片6及扩散片7通过例如粘着而固定在导光板5的规定位置。接下来,对导光板5进行说明。导光板5由透明度高的玻璃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为导光板5的玻璃的材料,使用多成分系的氧化物玻璃。具体而言,作为导光板5,使用有效光路长度为5~200cm、在有效光路长度上的可见光域(波长380nm~8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为80%以上的玻璃。玻璃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优选在有效光路长度上为82%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是指在作为导光板使用时,从光进行入光的入光端面至相反侧的非入光端面的距离,相当于图1所示的导光板5的情况的水平方向的长度。而且,玻璃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ave能够通过后述的评价方法来计算。另外,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的有效光路长度上的按照JISZ8701(附属书)的XYZ表色系的三刺激值的Y值优选为90%以上。Y值通过Y=Σ(S(λ)×y(λ))求出。在此,S(λ)是各波长的透射率,y(λ)是各波长的加权系数。因此,Σ(S(λ)×y(λ))是取得各波长的加权系数与其透射率相乘的值的总和的值。需要说明的是,y(λ)对应于眼的网膜细胞中的M锥体(G锥体/绿),也对波长535nm的光的反应最大。Y值在有效光路长度上更优选为9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2%以上,特别优选为93%以上。(玻璃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的测定)说明玻璃的可见光域的内部透射率Tin及平均内部透射率Tave的评价方法。首先,从成为对象的玻璃板的大致中央部分,在与玻璃板的第一主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割断,由此选取到纵50mm×横50mm的尺寸的样品A。接下来,确认到该样品A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割断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成为0.03μm以下的情况。如果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03μm的情况下,则利用胶体氧化硅或氧化铈的游离磨粒对第一及第二割断面进行研磨。接下来,在该样品A中,对于第一割断面,在该第一割断面的法线方向上,测定50mm长度处的波长400nm~800nm的范围的透射率TA。在透射率TA的测定中,使用能够进行50mm长度处的测定的分光测定装置(例如,UH4150: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制),利用狭缝等,使入射光的射束宽度比板厚缩窄而进行测定。接下来,利用V型块法,利用精密折射计在室温下测定样品A的g线(435.8nm)、F线(486.1nm)、e线(546.1nm)、d线(587.6nm)、C线(656.3nm)的各波长的折射率。以与这些值相适合的方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决定Sellmeier的分散式(以下的式(1))的各系数B1、B2、B3、C1、C2、C3,由此得到样品A的折射率nA:nA=[1+{B1λ2/(λ2-C1)}+{B2λ2/(λ2-C2)}+{B3λ2/(λ2-C3)}]0.5(1)需要说明的是,在式(1)中,λ是波长。样品A的该第一及该第二割断面的反射率RA通过以下的理论式(式(2))求出:RA=(1-nA)2/(1+nA)2(2)接下来,使用以下的式(3),从样品A的50mm长度上的透射率TA排除反射的影响,由此得到样品A的距该第一割断面为法线方向的50mm长度上的内部透射率Tin:Tin=[-(1-RA)2+{(1-RA)4+4TA2RA2}0.5]/(2TARA2)(3)将各波长下得到的内部透射率Tin在测定波长域进行平均化,由此计算玻璃板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ave。从在有效光路长度上满足上述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及Y值的方面出发,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的铁的含量的总量A优选为150ppm以下,更优选为8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ppm以下。另一方面,从在多成分系的氧化物玻璃制造时提高玻璃的熔化性的方面出发,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的铁的含量的总量A优选为5ppm以上,更优选为10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ppm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的铁的含量的总量A通过在玻璃制造时添加的铁的量能够调节。在本说明书中,将玻璃的铁的含量的总量A表示作为Fe2O3的含量,但是玻璃中存在的铁并非全部作为Fe3+(3价的铁)而存在。通常,在玻璃中同时存在Fe3+和Fe2+(2价的铁)。Fe2+及Fe3+虽然在可见光域存在吸收,但是Fe2+的吸收系数(11cm-1Mol-1)比Fe3+的吸收系数(0.96cm-1Mol-1)大1位,因此使可见光域的内部透射率进一步下降。因此,从提高可见光域的内部透射率的方面出发,优选Fe2+的含量少。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通过使该玻璃的Fe2+的含量满足后述的条件,能够抑制波长600nm~780nm下的光的吸收,即使如边缘照明型那样根据显示器的大小而有效光路长度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使用。在将有效光路长度设为L(cm)、将Fe2+的含量设为B(ppm,换算成Fe2O3的值)时,作为导光板5而使用的玻璃优选满足2.5(cm·ppm)≤L×B≤3000(cm·ppm)的关系。若L×B<2.5(cm·ppm),则有效光路长度成为25~200cm的尺寸的面状发光装置使用的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Fe2+的含量B成为0.05~0.1ppm,低成本下的大量生产变得困难。若L×B>3000(cm·ppm),则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Fe2+的含量增多,因此波长600nm~780nm处的光的吸收增多,可见光域的内部透射率下降,在有效光路长度上可能无法满足上述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及Y值。而且,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更优选满足10(cm·ppm)≤L×B≤2400(cm·ppm)的关系,进一步优选满足25(cm·ppm)≤L×B≤1850(cm·ppm)的关系。从在有效光路长度上满足上述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及Y值的方面出发,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Fe2+的含量B优选为30ppm以下,更优选为2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ppm以下。另一方面,从在多成分系的氧化物玻璃制造时提高玻璃的熔化性的方面出发,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Fe2+的含量B优选为0.02ppm以上,更优选为0.05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ppm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Fe2+的含量能够利用在玻璃制造时添加的氧化剂的量来进行调节。关于在玻璃制造时添加的氧化剂的具体的种类和它们的添加量在后文叙述。Fe2O3的含量A利用荧光X射线测定来求出,是换算成Fe2O3的全部铁的含量(质量ppm)。Fe2+的含量B遵照ASTMC169-92来测定。需要说明的是,测定的Fe2+的含量换算成Fe2O3进行标记。从在有效光路长度上满足上述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及Y值的方面出发,被用作导光板5的多成分系的氧化物玻璃优选在可见光域存在吸收的成分的含量低。作为在可见光域存在吸收的成分,例如存在有MnO2、TiO2、NiO、CoO、V2O5、CuO及Cr2O3。从在有效光路长度上满足上述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及Y值的方面出发,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上述成分(选自由MnO2、TiO2、NiO、CoO、V2O5、CuO及Cr2O3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总计含量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百分率显示计优选为0.1%以下(1000ppm以下)。更优选为0.08%以下(8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下(500ppm以下)。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组成的具体例子如以下所示。但是,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组成没有限定于此。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一构成例(构成例A)的除了铁之外的该玻璃的组成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百分率显示计而包含SiO2:60~80%,Al2O3:0~7%,MgO:0~10%,CaO:4~20%,Na2O:7~20%,K2O:0~10%。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另一构成例(构成例B)的除了铁之外的该玻璃的组成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百分率显示计而包含SiO2:45~80%,Al2O3:超过7%且30%以下,B2O3:0~15%,MgO:0~15%,CaO:0~6%,Na2O:7~20%,K2O:0~10%,ZrO2:0~10%。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的再一构成例(构成例C)的除了铁之外的该玻璃的组成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百分率显示计而包含SiO2:45~70%,Al2O3:10~30%,B2O3:0~15%,选自由MgO、CaO、SrO及BaO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5~30%,选自由Li2O、Na2O及K2O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0%以上且小于7%。然而,被用作导光板5的玻璃没有限定于此。除了图1之外,也如图2~图5所示,该导光板5具有光出射面51(第一面)、光反射面52(第二面)、入光端面53(第一端面)、非入光端面54~56(第二端面)、入光侧倒角面57(第一倒角面)及非入光侧倒角面58(第二倒角面)。光出射面51是与液晶面板2相对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出射面51在俯视的状态(从上方观察光出射面51的状态)下为矩形形状。然而,光出射面51的形状没有限定于此。该光出射面51的大小对应于液晶面板2来决定,因此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出射面51的尺寸设为例如1200mm×700mm。光反射面52是与光出射面51相对的面。光反射面52构成为与光出射面51平行。而且,光反射面52的形状及尺寸构成为与光出射面51相同。然而,光反射面52相对于光出射面51未必非要平行,也可以是设有高低差或倾斜的结构。而且,光反射面52的尺寸也可以设为与光出射面51不同的尺寸。如图2所示,在光反射面52形成有反射点10A~10C。该反射点10A~10C是将白色墨液呈点状地印刷的结构。从入光端面53入射的光的亮度强,在导光板5内反射而前进,由此亮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入光端面53朝向光的前进方向(朝向图1及图2中的右方向),使反射点10A~10C的大小不同。具体而言,接近入光端面53的区域的反射点10A的直径(LA)设定得小,随着从此处朝向光的前进方向而反射点10B的直径(LB)、反射点10C的直径的半径(LC)设定得大(LA<LB<LC)。这样,通过使各反射点10A的大小朝向导光板5内的光的前进方向变化,能够实现从光出射面51出射的出射光的亮度的均匀化,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取代各反射点10A的大小而通过使各反射点10A的数量密度朝向导光板5内的光的前进方向变化,也能够得到同等的效果。而且,取代反射点10A而通过在光反射面52上形成使入射的光反射的槽,也能够得到同等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出射面51与光反射面52之间形成4个端面。4个端面中,作为第一端面的入光端面53是光从所述的光源4入光的面。作为第二端面的非入光端面54~56是光不从光源4入光的面。非入光端面54~56由于来自光源4的光未入光,因此其表面无需如入光端面53那样高精度地加工。使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以下。使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以下是出于如下的理由。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记载为表面粗糙度Ra的情况下,是指基于JISB0601~JISB0031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中心线平均粗糙度)。如图1所示,在非入光端面54~56粘着反射片6。此时,若为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超过0.8μm的粗糙的状态,则反射片6无法适当地粘着于非入光端面54~56。相对于此,若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以下,则反射片6的对于非入光端面54~56的粘着性变得良好。这样,通过防止反射片6的剥落,能够提高面状发光装置3的可靠性。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4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4μm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非入光端面54~56不进行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因此,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都设定得比入光端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大,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以上,更优选为0.03μm以上。由此,与入光端面53相比,非入光端面54~56的加工容易或者不需要加工,生产性提高。然而,对于非入光端面54~56也可以进行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也可以与入光端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相同。即,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入光端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以上,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大于入光端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另外,如图4所示,将非入光端面54~56的宽度尺寸(即,设置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的面中的除了后述的非入光侧倒角面58之外的部分的板厚方向的尺寸)设为L(mm)时,该宽度尺寸L的倒角面长度方向(以下,仅称为长度方向)的平均值Lave优选为0.25~9.8mm。Lave更优选为0.50~9.8mm。若Lave为9.8mm以下,则能够充分地确保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宽度尺寸Y。若Lave为0.25mm以上,则能够减小后述的L的误差。非入光端面54~56的宽度尺寸L实际上在长度方向上会产生以切断加工时或倒角加工时的加工不均为起因的误差。在非入光端面54~56的宽度尺寸L的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为Lave(mm)的情况下,L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Lave的误差优选为Lave的50%以内。即,将L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值设为Lmax(mm)、将最小值设为Lmin(mm)时,优选满足Lmax≤1.5×Lave且Lmin≥0.5×Lave。所述误差更优选为40%以内,进一步优选为30%以内,特别优选为20%以内。由此,长度方向上的非入光端面54~56的宽度尺寸L的误差变小,因此能够减小利用导光板5将光向反射片6反射时发生的亮度不均。如上所述,在非入光端面54~56配置反射片6,但是在非入光端面54~56与反射片6的界面会产生以粘着不良为起因的空隙。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空隙占据的面积的比例(以下,仅称为面积空隙率)通过适当地选择非入光端面54~56的表面粗糙度Ra、形状、反射片6所包含的粘着剂等而能够减小。非入光端面54~56与反射片6的界面的面积空隙率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由于面积空隙率为40%以下,因而能够抑制利用导光板5将光向反射片6反射时以空隙为起因而产生的亮度的下降。面积空隙率利用以下所示的方法能够算出。首先,测定要算出面积空隙率的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反射片相对于非入光端面的剥离粘着力P(N/10mm)。需要说明的是,剥离粘着力P(N/10mm)能够通过由JISZ0237规定的剥离粘着力试验进行测定。然后,对于具有与该非入光端面同样的玻璃组成及形状且表面粗糙度Ra为0.0050μm以下的玻璃的端面,也同样地测定反射片相对于该端面的剥离粘着力P0(N/10mm)。在此,若表面粗糙度Ra为0.0050μm以下的该端面的面积空隙率为0%,则该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面积空隙率V(%)能够利用如下的式1算出。V=100×(1-P/P0)(式1)入光端面53在作为导光板5的玻璃的制造时优选被进行镜面加工。具体而言,入光端面53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03μm以下。由此,能提高从光源4向导光板5内入光的光的入光效率。入光端面53的宽度尺寸W(参照图4)设定为从搭载面状发光装置3的液晶显示装置1要求的宽度尺寸。入光端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以下,更优选为0.005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出射面51与入光端面53之间、及光反射面52与入光端面53之间形成入光侧倒角面5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光出射面51与入光端面53之间、光反射面52与入光端面53之间这双方形成有入光侧倒角面57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仅在任一方形成入光侧倒角面57。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要求小型化及薄型化的面状发光装置3中,导光板5的厚度也优选较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5的厚度t优选为10mm以下。然而,在导光板5不设置入光侧倒角面57而具有角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将导光板5向面状发光装置3组装时等,角部可能与其他的结构物接触而损伤,导光板5的强度会下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5的厚度t优选为0.5mm以上,而且,在入光端面53的上缘及下缘形成入光侧倒角面57。为了提高从光源4向导光板5内的光的入光效率,需要扩大入光端面53的面积。因此,入光侧倒角面57优选较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倒角加工而作为入光侧倒角面57。在此,如图4所示,若将入光侧倒角面57(倒角面)的宽度尺寸设为X(mm),则该宽度尺寸X的倒角面长度方向(以下,仅称为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Xave优选为0.01mm~0.5mm,进一步优选为0.05mm~0.5mm,特别优选为0.1mm~0.5mm。若Xave为0.5mm以下,则能够增大入光端面53的宽度尺寸W。若Xave为0.1mm以上,则能够减小后述的X的误差。若Xave为0.01mm以上,则能够抑制以倒角面为起点的破损,能够提高处理性。入光侧倒角面57的宽度尺寸X实际上在长度方向上会产生以倒角加工时的加工不均为起因的误差。在入光侧倒角面57的宽度尺寸X的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为Xave(mm)的情况下,X的长度方向上的误差优选为Xave的50%以内。即,X优选满足0.5Xave≤X≤1.5Xave。所述误差更优选为40%以内,进一步优选为30%以内,特别优选为20%以内。由此,长度方向上的入光侧倒角面57的宽度尺寸X及入光端面53的宽度尺寸W的误差减小,因此能够减小在导光板5产生的亮度不均。另外,入光侧倒角面57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4μm以下。通过使入光侧倒角面57的表面粗糙度Ra为0.4μm以下,能够抑制碎玻璃产生量,导光板5的亮度不均的产生减少。入光侧倒角面57的宽度尺寸X越大,碎玻璃产生量也越增加,因此入光侧倒角面57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0.3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3μm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4之间、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4之间、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5之间、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5之间、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6之间、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6之间全部形成有非入光侧倒角面58。然而,未必非要在上述的全部形成非入光侧倒角面58,也可以选择性地形成非入光侧倒角面58。在此,如图4所示,将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宽度尺寸设为Y(mm)时,该宽度尺寸Y的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Yave优选为0.1~0.6(mm)。若Yave为0.6mm以下,则能够增大非入光端面54~56的宽度尺寸L。若Yave为0.1mm以上,则能够减小后述的Y的误差。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宽度尺寸Y在长度方向上会产生以倒角加工时的加工不均为起因的误差。在Y的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为Yave(mm)的情况下,Y的长度方向上的误差优选为Yave的50%以内。即,Y优选满足0.5Yave≤Y≤1.5Yave。所述误差更优选为40%以内,进一步优选为30%以内,特别优选为20%以内。由此,入射光反射的非入光端面54~56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L的误差减小,因此能够减小在导光板5产生的亮度不均。另外,从生产性提高的观点出发,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入光侧倒角面57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3μm以上,更优选为0.1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4μm以上。而且,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1.0μm以下。此外,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表面粗糙度Ra为0.4μm以上且1.0μm以下,由此在反射片6粘着于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情况下,两者间的粘着性变得良好。而且,能够减小在导光板5产生的亮度不均。接下来,说明成为导光板5的玻璃的制造方法。图5~图7是用于说明导光板5的制造方法的图。图5是表示导光板5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为了制造导光板5,首先准备玻璃原料12。对于该玻璃原料,如上所述,有效光路长度为5~200cm,厚度优选为0.5~10mm,有效光路长度上的可见光域的平均内部透射率为80%以上,且JISZ8701(附属书)中的XYZ表色系的三刺激值的Y值优选为90%以上。该玻璃原料12设为比导光板5的既定形状大的形状。对玻璃原料12首先实施图5的步骤10所示的切断工序(在图中,将步骤简称为S)。在切断工序中,使用切削装置在图6的虚线所示的各位置(1个部位的入光端面侧位置和3个部位的非入光端面侧位置)进行切断加工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切断加工处理也可以不必对于3个部位的非入光端面侧位置进行,也可以仅对于与1个部位的入光端面侧位置相对的1个部位的非入光端面侧位置进行切断加工。通过进行切断加工处理,从玻璃原料12切断玻璃基材1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5在俯视下为矩形形状,因此对于1个部位的入光端面侧位置和3个部位的非入光端面侧位置进行切断加工处理。然而,切断位置根据导光板5的形状而适当选定。当切断加工处理结束时,实施第一倒角工序(步骤12)。在第一倒角工序中,使用磨削装置,在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6之间、及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6之间这双方形成非入光侧倒角面58。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4之间、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4之间、光出射面51与非入光端面55之间、及光反射面52与非入光端面55之间的全部、或者任一个部位形成非入光侧倒角面58的情况下,在该第一倒角工序中进行倒角加工处理。另外,在该第一倒角工序中,也可以对光出射面51与入光端面53之间、或者光反射面52与入光端面53之间进行倒角加工。这种情况下,从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得到的倒角面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在后述的第二倒角工序中得到的入光侧倒角面57的表面粗糙度R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倒角工序中,对于非入光端面54~56进行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对于非入光端面54~56进行的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可以在形成前述的非入光侧倒角面58之前或者之后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非入光端面54、55,也可以将进行了切断加工处理的面直接使用作为非入光端面54、55。第一倒角工序(步骤12)也可以与后述的镜面加工工序(步骤14)及第二倒角工序(步骤16)同时或者在它们之后进行,但是优选在它们之前进行。由此,在步骤12中能够以比较快的速率进行与导光板5的形状对应的加工,因此生产性提高,并且在步骤12中产生的比较大的碎玻璃难以损伤入光端面53、入光侧倒角面57。当第一倒角工序(步骤12)结束时,接下来实施镜面加工工序(步骤14)。在该镜面加工工序中,如图7所示,对于玻璃基材14的入光端面侧进行镜面加工而形成入光端面53。如上所述,入光端面53是光从光源4入光的面。由此,入光端面53被镜面加工成表面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下。在镜面加工工序(步骤14)中在玻璃基材14形成入光端面53时,接下来实施第二倒角工序(步骤16),由此通过对光出射面51与入光端面53之间、及光反射面52与入光端面53之间进行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而形成入光侧倒角面57(倒角面)。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6也可以在步骤14之前进行,还可以与步骤14同时进行。在第二倒角工序中,将入光侧倒角面57的宽度尺寸X的长度方向上的平均值设为Xave时,以X的长度方向上的误差优选成为Xave的50%以内,而且表面粗糙度Ra优选成为0.4μm以下的方式进行加工。在形成该入光侧倒角面57时,可以使用砂轮作为进行磨削处理或研磨处理的工具,而且除了砂轮之外,也可以使用由布、皮、橡胶等构成的抛光轮或刷子等。而且,此时,也可以使用氧化铈、氧化铝、碳化硅、胶体氧化硅等的研磨剂。通过实施以上的步骤10~16所示的各工序来制造导光板5。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了导光板5之后对于光反射面52印刷所述的反射点10A~10C。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上述的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等具体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在以下的实验1~3中,作为玻璃板,以质量百分率显示计,使用了包含71.6%的SiO2、0.97%的Al2O3、3.6%的MgO、9.3%的CaO、13.9%的Na2O、0.05%的K2O、0.005%的Fe2O3的玻璃板(纵50mm、横50mm、板厚2.5mm)。该玻璃板是从利用浮法制造的玻璃板在切断加工工序中切出的玻璃板(在切出时,为了防止破裂而对玻璃的拐角部进行了切割)。该玻璃在光出射面与光反射面之间具有4个端面,4个端面中,1个端面是入光端面,3个端面是非入光端面。在切断加工处理之后,进行了第一倒角工序。在第一倒角工序中,对于3个非入光端面进行了磨削处理。此外,使用磨削装置,对该玻璃的光出射面与非入光端面之间、及光反射面与非入光端面之间、光出射面与入光端面之间、或者光反射面与入光端面之间进行了倒角加工。(实验1)首先,进行了用于研究非入光端面的Ra与光的透射率的关系的实验。例1~6的样品的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分别如表1所示。【表1】表1例1例2例3例4例5例6Ra(μm)0.0100.0120.0290.0370.0700.110透射率差(%)0.0185-0.02960.0462-0.0585-1.9109-4.3508在第一倒角工序之后,进行了镜面加工工序。在镜面加工工序中,对于入光端面进行了镜面加工。得到的例1~6的样品的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都是0.01μm。接着镜面加工工序而进行第二倒角工序,对于光出射面与入光端面之间、及光反射面与入光端面之间进行磨削处理,形成了入光侧倒角面。对于例1~6的样品进行了非入光端面的透射率测定。该测定使波长400nm~800nm的光从入光端面侧朝向与该入光端面相对的非入光端面入射,根据上述的透射率的测定值而算出了平均透射率。而且,对于与例1~6的样品不同将非入光端面进行了光学研磨的参照样品进行同样的测定,算出了波长400nm~800nm的平均透射率。从例1~6的样品的波长400nm~800nm的平均透射率减去该参照样品的波长400nm~800nm的平均透射率所得到的差值(以下,也仅称为透射率差)在表1中一并表示。另外,例1~6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透射率差的关系如图8(a)~图8(b)所示。图8(a)、图8(b)都标绘了表1所示的表面粗糙度Ra和透射率差,仅改变了表示近似直线的范围。如图8(a)~图8(b)所示,若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超过0.04μm,则透射率差无法忽视。若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超过0.8μm,则透射率差低于-50%,因此不透过非入光端面的入射光的大多数在非入光端面处扩散反射(漫反射),成为亮度下降的原因。(实验2)接下来,进行了用于研究非入光端面和反射片的粘着面积与粘着力的关系的实验。首先,准备带宽度分别为6mm、12mm、24mm的反射片(寺冈制作所制,制品名:遮光用聚酯膜粘着带,型号:No.6370),分别配置在表面粗糙度Ra为0.0044μm的玻璃表面上。对于这些样品,进行了由JISZ0237规定的粘着带/粘着片的180°剥离粘着力试验。作为试验机,使用了桌上型精密万能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型号名:AGS-5kNX)。该剥离粘着力试验对于1个样品进行各5次,根据所测定的粘着力与带宽度之积F(N)的值,算出了粘着力P(N/10mm)的平均值(以下,也仅称为粘着力)。它们如表2所示。【表2】表2带宽度(mm)6.012.024.0粘着力与带宽度之积F(N)5.4910.8320.06粘着力P(N/10mm)9.159.038.36反射片的面积与带宽度成比例,因此可知粘着力与带宽度之积F近似性地与反射片的面积成比例。而且,对于相同表面粗糙度Ra的玻璃表面设置了反射片的情况下,可认为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面积空隙率相同。因此,可知非入光端面和反射片实际粘着的面积(粘着面积)与上述F近似性地成比例。由此,对于具有多个表面粗糙度Ra的样品,使用相同材料且相同面积的反射片进行了剥离粘着力试验,由此能够相对地算出粘着面积、面积空隙率。面积空隙率越高,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粘着面积的比例越小。由此,在实验1中透过了非入光端面的入射光也是在该界面处未直接到达反射片,而在空隙中容易扩散反射。(实验3)接下来,进行了用于研究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对于该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粘着力造成的影响的实验。首先,准备带宽度为12mm的反射片(寺冈制作所制,制品名:遮光用聚酯膜粘着带,型号:No.6370),分别配置在表面粗糙度Ra分别为0.0044μm、0.0395μm、0.0677μm、0.1170μm、0.1640μm、0.4040μm、0.5670μm、2.686μm的玻璃表面上。这些样品分别作为例7~14。而且,对于带宽度为24mm的反射片也同样地分别配置在表面粗糙度Ra分别为0.0044μm、0.0395μm、0.0677μm、0.117μm、0.164μm、0.404μm、0.567μm、2.686μm的玻璃表面上。这些样品分别为例15~22。对于这些样品,与实验2同样地进行由JISZ0237规定的粘着带/粘着片的剥离粘着力试验,算出了对于1个样品进行各5次的该剥离粘着力试验而测定的粘着力P(N/10mm)的平均值(以下,也仅称为粘着力)。例7~22的样品的该非入光端面与反射片的界面处的粘着力P分别如表3所示。表3也示出例7及例15的面积空隙率为0%时的、根据粘着力P而算出的面积空隙率。而且,例7~14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该粘着力P的关系如图9所示,例15~22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a与该粘着力P的关系如图10所示。【表3】表3通过以上可知,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与面积空隙率存在正的相关。由此,显示了,在非入光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超过0.8μm的情况下,面积空隙率超过40%,亮度的下降无法忽视。参照特定的方式而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范围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2月1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5-025339),其整体通过引用而援引于此。标号说明1液晶显示装置2液晶面板3面状发光装置4光源5导光板(玻璃)6反射片7扩散片8反射器10A~10C反射点12玻璃原料14玻璃基材51光出射面(第一面)52光反射面(第二面)53入光端面(第一端面)54、55、56非入光端面(第二端面)57入光侧倒角面(第一倒角面)58非入光侧倒角面(第二倒角面)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