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7722发布日期:2018-12-14 22:02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属于筒灯领域。



背景技术:

LED超薄筒灯是应用新型LED照明光源在传统筒灯基础上改良开发的产品,与传统筒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节能,低碳,长寿,显色性好,响应速度快,LED筒灯的设计更加的美观轻巧,安装时能达到保持建筑装饰的整体统一与完美,不破坏灯具的设置,光源隐藏在建筑装饰内部,光源不外露,无眩光,人的视觉效果柔和,均匀。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420624638.8的一种用于照明的LED 超薄筒灯,其结构包括灯罩及设于灯罩顶部的灯壳,的灯壳的空腔中设有LED 灯板,的LED灯板出光方向上设有与灯罩或灯壳连接的扩散片,但是该现有技术照明灯在无人时照常发光,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照明的LED 超薄筒灯,以解决的现有技术照明灯在无人时照常发光,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其结构包括螺丝、固定夹、内圈、后基座、电源头、接线端、红外感应装置、灯板、灯筒,所述固定夹的右表面与灯板的左表面相贴合,所述后基座位于螺丝的后端,所述后基座嵌入安装于灯板的后端,所述电源头嵌入安装于基座的后端,所述接线端位于螺丝的后端,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嵌入安装于灯板的前表面,所述灯筒的外表面与内圈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灯筒位于灯板的内部,所述红外感应装置位于螺丝的上端,所述固定夹位于灯筒的两侧,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电磁线圈、固定滑杆、导电触点、外壳、连接触点、支撑杆、弹簧,所述传感器位于外壳的内部,所述传感器与电磁线圈电连接,所述电磁线圈位于外壳的内部,所述固定滑杆与连接触点滑动连接,所述导电触点位于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触点与导电触点电连接,所述连接触点的下表面与弹簧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弹簧位于外壳的内部,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支撑杆与连接触点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滑杆位于外壳的内部,所述固定滑杆位于支撑杆的左端。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与灯板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圈嵌入安装于灯板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与灯板的内表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滑杆的直径为0.4cm,高为1.5c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滑杆为圆柱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由不锈钢制成,硬度高且不易生锈。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结构上设有红外感应装置,将红外感应装置安装在设备上,通过传感器检测是否头人通过,有人时,通过传感器导通电磁线圈,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场对连接触点进行吸附,通过连接触点与导电触点的连接使得灯筒得电进行照明,通过红外感应装置,防止无人时灯光发亮,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感应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螺丝-1、固定夹-2、内圈-3、后基座-4、电源头-5、接线端-6、红外感应装置-7、灯板-8、灯筒-9、传感器-701、电磁线圈-702、固定滑杆 -703、导电触点-704、外壳-705、连接触点-706、支撑杆-707、弹簧-70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照明的LED超薄筒灯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螺丝1、固定夹2、内圈3、后基座4、电源头5、接线端6、红外感应装置7、灯板8、灯筒9,所述固定夹2的右表面与灯板8的左表面相贴合,所述后基座4位于螺丝1的后端,所述后基座4 嵌入安装于灯板8的后端,所述电源头5嵌入安装于基座4的后端,所述接线端6位于螺丝1的后端,所述红外感应装置7嵌入安装于灯板8 的前表面,所述灯筒9的外表面与内圈3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灯筒9 位于灯板8的内部,所述红外感应装置7位于螺丝1的上端,所述固定夹2位于灯筒9的两侧,所述红外感应装置7包括传感器701、电磁线圈 702、固定滑杆703、导电触点704、外壳705、连接触点706、支撑杆707、弹簧708,所述传感器701位于外壳705的内部,所述传感器701与电磁线圈702电连接,所述电磁线圈702位于外壳705的内部,所述固定滑杆703与连接触点706滑动连接,所述导电触点704位于外壳705的内部,所述连接触点706与导电触点704电连接,所述连接触点706的下表面与弹簧708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弹簧708位于外壳705的内部,所述支撑杆707的上表面与外壳705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支撑杆707 与连接触点706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滑杆703位于外壳705的内部,所述固定滑杆703位于支撑杆707的左端,所述螺丝1与灯板8螺纹连接,所述内圈3嵌入安装于灯板8的内部,所述外壳705的外表面与灯板8 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固定滑杆703的直径为0.4cm,高为1.5cm,所述固定滑杆703为圆柱体结构,所述螺丝1由不锈钢制成,硬度高且不易生锈。

本专利所说的螺丝1是利用物体的斜面圆形旋转和摩擦力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循序渐进地紧固器物机件的工具,螺丝是紧固件的通用说法,日常口头语,螺丝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必需品,如照相机,眼镜,钟表,电子等使用的极小的螺丝,电视,电气制品,乐器,家具等的一般螺丝,至于工程,建筑,桥梁则使用大型螺丝,螺帽,交通器具,飞机,电车,汽车等则为大小螺丝并用,螺丝在工业上负有重要任务,只要地球上存在着工业,则螺丝的功能永远重要,螺丝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共同发明,按照应用领域来看,它是人类的第一大发明,所述弹簧708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在进行使用时将红外感应装置7安装在设备上,通过传感器701检测是否头人通过,有人时,通过传感器701导通电磁线圈702,通过电磁线圈 702产生电磁场对连接触点706进行吸附,通过连接触点706与导电触点704 的连接使得灯筒9得电进行照明,通过红外感应装置7,防止无人时灯光发亮,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照明灯在无人时照常发光,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将红外感应装置安装在设备上,通过传感器检测是否头人通过,有人时,通过传感器导通电磁线圈,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场对连接触点进行吸附,通过连接触点与导电触点的连接使得灯筒得电进行照明,通过红外感应装置,防止无人时灯光发亮,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