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3541发布日期:2018-10-30 22:08阅读:743来源:国知局
发光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电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手电筒。



背景技术:

手电筒主要用于夜间照明使用,倘若突然停电,周围环境漆黑一片,因此很难快速的找到手电筒。现有一些方案在手电筒的外壳增加荧光物质,以便在夜间可以自发的发出光亮。但实际使用中,这种方案并不理想,因为想要荧光物质发出光亮,首先需要对荧光物质进行光照充能,然后才能散发光亮,同时发出光亮的时间有限,一旦荧光物质吸收的能量通过光的形式消耗完,就不会继续发出光亮。因此如果手电筒的荧光物质长时间没有接触到光亮充能,等到天黑的时候也不会散发光,仍然很难找到手电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光手电筒,实现了在荧光区能量耗尽的时候,仍有反光区进行反光提示寻找手电筒的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手电筒,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筒体、灯罩、聚光罩和设置于筒体的按钮,所述灯罩设于所述筒体的前端,所述聚光罩设于所述灯罩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本体外壁的反光区和荧光区。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技术效果如下:

荧光区在光照之后能够自发的发出光亮,反光区可以对光线进行反射;

荧光区和反光区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当荧光区有能量发光的时候,通过荧光区发出的光线告诉黑暗中的人手电筒的位置,倘若荧光区能量耗尽,不能自发的发出光亮,发光区还可以通过发光提示手电筒的位置。

本方案将荧光区和反光区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黑暗中寻找手电筒的概率。

进一步,所述荧光区包括头部荧光圈,所述头荧光圈对接于所述聚光罩的前端口,一方面头部荧光圈为圆形结构,可以为寻找手电筒的人提供更大光线视角,另一方面,由于头部荧光圈对接于聚光罩的前端口,一旦打开手电筒,手电筒的灯光就可以对头部荧光圈进行充能,在手电筒关闭之后,头部荧光圈继续散发光量,延长在黑暗中头部荧光圈的发亮时长。

进一步,所述反光区包括头部反光环,所述头部反光环设于本体的前部外周,可以为寻找手电筒的人提供更大光线视角。

进一步,所述荧光区还包括尾部荧光环,所述尾部荧光环设于筒体的尾部外周,一方面提高发出荧光的区域,便于寻找手电筒;另一方面尾部荧光环与头部反光环、头部荧光圈结合使用,可以更直观的知道手电筒头尾的位置,便于伸手拿去手电筒。

进一步,所述反光区还包括尾部反光环,所述尾部反光环设于筒体的尾部外周,一方面提高发出反光的区域,便于寻找手电筒;另一方面尾部反光环与头部反光环、头部荧光圈结合使用,可以更直观的知道手电筒头尾的位置,便于伸手拿去手电筒。

进一步,所述尾部反光环与尾部荧光环并列相邻设置,荧光区和反光区相邻设置,荧光区发出的光亮在反光区的配合下,更便于手电筒被发现。

进一步,所述按钮的外周环绕镶有荧光环,便于找到手电筒的按钮。

进一步,还包括有透光板和固定罩,所述透光板位于所述聚光罩的前端口,并且所述透光板和所述聚光罩的前端设于所述固定罩内,所述头部荧光圈位于透光板和聚光罩之间,所述固定罩螺纹连接于所述灯罩的前端,对头部荧光圈进行固定,设置于固定罩内,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可以充分了接收灯光的照射储能。

进一步,还包括有设置于灯罩内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聚光罩的后端与筒体的前端,提高聚光罩的稳定性,防止其松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聚光罩;2-固定罩;3-头部荧光圈;4-筒体;5-按钮;6-荧光环;7-尾部反光环;8-尾部荧光环;9-头部反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筒体4、灯罩、聚光罩1和设置于筒体4的按钮5,灯罩设于筒体4的前端,聚光罩1设于灯罩内,还包括有透光板和固定罩2,透光板位于聚光罩1的前端口,并且透光板和聚光罩1的前端设于固定罩2内,固定罩2螺纹连接于灯罩的前端。还包括有设置于灯罩内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聚光罩1的后端与筒体4的前端。

还包括设于本体外壁的反光区和荧光区。反光材料和荧光材料均为常用的现有材料,在此不在赘述,荧光区包括头部荧光圈3和尾部荧光环8,头荧光圈对接于聚光罩1的前端口,头部荧光圈3位于透光板和聚光罩1之间,尾部荧光环8设于筒体4的尾部外周。反光区包括头部反光环9和尾部反光环7,头部反光环9设于本体的前部外周,尾部反光环7设于筒体4的尾部外周。尾部反光环7与尾部荧光环8并列相邻设置。按钮5的外周环绕镶有荧光环6。反光区和荧光区结合使用,当荧光区有能量发光的时候,通过荧光区发出的光线告诉黑暗中的人手电筒的位置,倘若荧光区能量耗尽,不能自发的发出光亮,发光区还可以通过发光提示手电筒的位置。在手电筒的收尾都设有反光区和荧光区,可以支管的支管手电筒所处的位置,便于拿去手电筒。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