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光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4382发布日期:2019-01-15 22:3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远近光透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远近光透镜。



背景技术:

汽车前灯包括远光灯和近光灯,远光灯发出的光线较为集中,亮度较大,适用于郊外或高速上,以扩大视野范围,近光灯发出的光呈现发散状态出来,可以照到近处较大范围内的物体,适用于市内行车,以免影响对面来车的驾驶员视线。

目前,汽车前灯主要有分体式远近光灯和一体式远近光灯,一体式远近光灯可以根据驾车环境,切换至远光或者近光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一般的一体式远近光灯体积较大,所占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的一体式远近光灯体积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的远近光透镜。

一种远近光透镜,包括

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收容腔;

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一电器组件,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电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二电器组件,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靠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第二电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光源,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

上述远近光透镜中,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收容腔内分别靠近和远离开口设置,然后在第一电路板上设置第一电器组件,在第二电路板上设置第二电器组件,形成两层结构的驱动单元,远离开口的一层为第一驱动单元,靠近开口的一层为第二驱动单元。相对于通过一块电路板单层设置的驱动单元,两层结构的驱动单元将一块电路板分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面积变小,并且面积变小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间隔层叠,结构紧凑,所占用的空间较少,远近光透镜的整体体积更小。而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均与光源电连接,光源在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的控制下发光、切换远近光,可以适应不同的驾车环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在所述收容腔内平行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线相互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第一电路板卡持于所述卡扣组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组件包括支撑件和卡扣,所述支撑件在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外壳的底壁抵接,所述卡扣设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一电路板卡持于所述卡扣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硅胶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远光光源和近光光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中的任意一者与所述远光远光源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中的任意一者与所述近光光源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交叉连接,所述近光光源和所述远光光源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远近光透镜一个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远近光透镜另一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远近光透镜100,包括外壳10、第一驱动单元30、第二驱动单元50及光源70,外壳10包括具有开口11的收容腔12,第一驱动单元30包括均位于收容腔12内的第一电路板32和第一电器组件34,第一电路板32远离开口11设置,第一电器组件34设于第一电路板32上,第二驱动单元50包括均位于收容腔12内的第二电路板52和第二电器组件54,第二电路板52与第一电路板32电连接且靠近开口11设置,第二电器组件54设于第二电路板52上,光源70与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电连接。

上述远近光透镜100中,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在收容腔12内分别靠近和远离开口11设置,然后在第一电路板32上设置第一电器组件34,在第二电路板52上设置第二电器组件54,形成两层结构的驱动单元,远离开口11的一层为第一驱动单元30,靠近开口11的一层为第二驱动单元50。相对于通过一块电路板单层设置的驱动单元,两层结构的驱动单元将一块电路板分成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34,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的面积变小,并且面积变小的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34间隔层叠,结构紧凑,所占用的空间较少,远近光透镜100的整体体积更小。而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均与光源70电连接,光源70在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的控制下发光、切换远近光,可以适应不同的驾车环境。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源70包括远光光源72和近光光源74,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中的任意一者与远光光源72电连接,且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中的任意一者与近光光源74电连接。因为,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相互电连接构成一个整体,两者中的任意一者与远光光源72电连接,便可使远光光源72与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均电连接;同样地,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中的任意一者与近光光源74电连接,便可使近光光源74与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均电连接,进而便可通过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控制远光光源72及近光光源74发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在收容腔12内平行间隔设置,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以尽量减小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52之间的间隙,进一步节省空间。

具体地,第一电路板32和第二电路板52通过导线相互电连接,导线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32焊接,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52焊接。而且,第一电路板32通过导线与远光光源72连接,第二电路板52通过导线与近光光源74连接。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远近光透镜100还包括卡扣组件80,卡扣组件80设于外壳10内远离开口11的一端,第一电路板32卡持于卡扣组件80上,通过卡扣组件80将第一电路板32安装于收容腔12内。

具体地,卡扣组件80包括支撑件82和卡扣84,支撑件82在收容腔12内与外壳10的底壁抵接,卡扣84设于外壳10的内侧壁上并与支撑件82之间设于间隙,第一电路板32卡持于卡扣84与支撑件82之间,通过卡扣84和支撑件82夹紧第一电路板32。

进一步地,卡扣84为弹性件,卡扣84的一端与外壳10的内侧壁连接,卡扣84的另一端向远离外壳10内侧壁的方向突伸,当第一电路板32经过开口11与卡扣84抵接后,可以挤压卡扣84使卡扣84突伸的一端向靠近外壳10内侧壁的方向移动,进而第一电路板32可以穿过卡扣84与支撑件82抵接,同时卡扣84在第一电路板32穿过后恢复形变挤压于第一电路板32上方,如此固定第一电路板32。并且,支撑件82为硅胶垫,材质较软,不会对与其抵接的第一电路板32产生破坏,同时硅胶垫可以导热,可以将第一电路板32产生的热量传到至壳体10上,避免第一电路板32上热量过于集中。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远近光透镜100还包括散热器90,散热器90包括第一散热板92,第一散热板92设于第二电路板52背离第一电路板32的一侧,通过第一散热板92对第一电路板32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散热器90还包括第二散热板94,第二散热板94与第一散热板92交叉连接,远光光源72和近光光源74分别设于第二散热板94的相对两侧,通过第二散热板94对远光光源72和近光光源74进行散热。

具体地,第二电器组件54设于第二电路板52面向第一电路板32的一侧,避免第二电器组件54影响第二电路板52与第一散热板92的对接,保证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