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3717发布日期:2019-01-15 22:3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发光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发光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以能源消耗量的削减作为目的的对策得以重视。根据这样的背景,着眼于消耗电力较少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新一代的光源。LED小型且发热量少,响应性也优秀。因此,广泛利用于各种各样的光学装置。例如,近年来,提出一种发光面板,将在具有可挠性以及光透射性的透明膜基板配置的LED作为光源。

以透明膜为基础的发光面板是薄且透明的结构体。在固定这样的发光面板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发光面板被螺丝紧固于安装对象物,或使用板等被固定于安装对象物。或者也具有用粘接剂固定的情况。然而,当使用螺丝、板进行固定时,会损害安装对象物的美观。另外,在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的情况下,难以从安装对象物剥离发光面板。另外,还具有由于粘接剂而光的折射方向发生变化,由此损害发光面板整体的美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容易地进行发光面板与安装对象物的装卸。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具备1个或者2个以上的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具备:具有光透射性的第1绝缘膜;与第1绝缘膜对置配置,具有光透射性的第2绝缘膜;形成于第1绝缘膜以及第2 绝缘膜的至少一方的导体层。另外,发光模块具备:以形成规定的图案的方式配置于第1绝缘膜与第2绝缘膜之间,并与导体层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形成于第1绝缘膜与第2绝缘膜之间的多个磁性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上述第1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之间具备树脂层,上述树脂层被填充于上述发光元件以及上述磁性元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多个上述磁性元件配置为各自的磁力线的方向相同,多个上述发光模块通过上述磁性元件的磁力被相互结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多个上述发光模块具有的上述磁性元件各自相互连接,由此,多个上述发光模块形成外观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磁性元件是一边为0.1mm~3mm的矩形的磁性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磁性元件仿照上述发光元件显示的图像的形状,排列在上述发光元件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发光元件的周围排列的上述磁性元件形成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的导光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第1绝缘膜和上述第2绝缘膜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醚砜、ARTON树脂、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具有可挠性的原料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第1绝缘膜和上述第2绝缘膜具有可挠性,其弯曲弹性率是0~320kgf/mm2,其中,上述弯曲弹性率不等于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第1绝缘膜和上述第2绝缘膜是厚度为50μm~300μm的绝缘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第1绝缘膜和上述第2绝缘膜的全光线透射率是5%~9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第1绝缘膜或上述第2绝缘膜的至少任意的下表面形成有上述导体层,上述导体层的厚度是0.05μm~10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导体层形成由多个线图案构成的网格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上述网格图案形成有连接垫片,上述连接垫片连接有上述发光元件的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线图案的线宽度是5μm~15μm,上述线图案相互的间隔是150μm~300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上述网格图案的一端具有未被上述第1 绝缘膜或上述第2绝缘膜覆盖的区域,上述网格图案的一端连接于在挠性电缆形成的布线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挠性电缆形成的上述布线图案的没有连接上述网格图案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多个上述发光元件包括射出红色的光的发光元件、射出绿色的光的发光元件、以及射出蓝色的光的发光元件,射出上述红色的光的发光元件、射出上述绿色的光的发光元件、以及射出上述蓝色的光的发光元件分别接近地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构成上述发光模块的上述第1绝缘膜、上述第2绝缘膜以及上述导体层由具有可挠性的原料形成,上述发光模块能够通过上述磁性元件具有的磁力,固定于具有曲面的被固定物。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具备1个或者2个以上发光模块,上述发光模块具备:第1绝缘膜,具有光透射性;第2绝缘膜,与上述第1绝缘膜对置配置,并具有光透射性;导体层,形成于上述第1绝缘膜以及上述第2绝缘膜的至少一方;多个发光元件,以形成规定的图案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1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之间,并与上述导体层连接;以及树脂层,形成于上述第1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之间,含有磁性物粉末且具有光透射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形成于上述导体层的布线的布线密度高的情况下,使含有磁性物粉末的上述树脂层的厚度变薄,或使混在上述树脂层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小,在形成于上述导体层的布线的布线密度低的情况下,使含有磁性物粉末的上述树脂层的厚度变厚,或使混在上述树脂层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小,由此,使发光面板的光透射性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对于混在上述树脂层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将上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浓度调整为比其他区域的浓度低,以便强调出通过多个上述发光元件显示的图像的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构成上述发光模块的上述第1绝缘膜、上述第2绝缘膜、上述导体层以及上述树脂层由具有可挠性的原料形成,上述发光模块能够通过上述树脂层含有的上述磁性物粉末具有的磁力,固定于具有曲面的被固定物。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具备1个或者2个以上发光模块,上述发光模块具备:第1绝缘膜,具有光透射性;第2绝缘膜,与上述第1绝缘膜对置配置,并具有光透射性;导体层,形成于上述第1绝缘膜以及上述第2绝缘膜的至少一方;多个发光元件,以形成规定的图案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1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之间,并与上述导体层连接;以及涂料层,涂敷于上述第1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之间、或涂敷于上述第1绝缘膜以及上述第2绝缘膜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表面,上述涂料层含有磁性物粉末且具有光透射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构成上述发光模块的上述第1绝缘膜、上述第2绝缘膜、上述导体层以及上述涂料层由具有可挠性的原料形成,上述发光模块能够通过上述涂料层含有的上述磁性物粉末具有的磁力,固定于具有曲面的被固定物。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面板与安装对象物的装卸。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网格图案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发光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制造顺序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制造顺序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制造顺序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制造顺序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的制造顺序的图。

图1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用于对变形例2涉及的发光面板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用于对结合变形例4涉及的发光面板10进行使用的方法说明的图。

图17是用于对结合变形例4涉及的发光面板10进行使用的方法说明的图。

图18是用于对结合变形例4涉及的发光面板10进行使用的方法说明的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20A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0C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1是变形例6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22是变形例6涉及的发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23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磁性元件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用于对由磁性元件造成的光的色散防止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用于对由磁性元件造成的光的色散防止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用于对由磁性元件造成的光的色散防止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磁性元件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用于对变形例7涉及的发光模块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调整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说明中,使用由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构成的XYZ坐标系。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发光面板10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长方形的面板。发光面板10具有可挠性以及光透射性。

图2是发光面板10的展开立体图。如图2所示,发光面板10例如具有3个发光模块11A、11B、11C。发光模块11A、11B、11C虽然具有相互同等的构成,但是,发光元件30的配置图案不同。

图3是发光模块11A的俯视图。在发光模块11A中,发光元件30配置成型成表示字符“A”的显示图案。显示图案还具有实际上由12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形成的情况,但是,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设为通过11个发光元件30来形成显示图案。

图4是表示发光模块11A的XZ面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发光面板 10具有1组的透明膜21(第1绝缘膜)、透明膜22(第2绝缘膜)、在透明膜21与透明膜22之间形成的树脂层24、在树脂层24的内部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30以及多个磁性元件40。

透明膜21、22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长方形的膜。透明膜21、 22的厚度是50μm~300μm程度,相对可见光具有光透射性。透明膜21、 22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是5%~95%程度。另外,所谓全光线透射率是遵守日本工业规格JISK7375:2008而测量出的全光透射率。

透明膜21、22具有可挠性,其弯曲弹性率是0~320kgf/mm2程度(除去零)。另外,所谓弯曲弹性率是用遵守ISO178(JIS K7171:2008)的方法而测量出的值。

作为透明膜21、22的原料,考虑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ARTON树脂(耐热透明树脂)、丙烯酸树脂等。

上述1组的透明膜21、22之中,透明膜21的下表面(图4中的-Z 侧的面)形成有厚度为0.05μm~10μm程度的导体层23。导体层23例如是电镀膜、蒸镀膜、或溅射膜等。另外,导体层23还可以用粘接剂粘贴金属膜而成。在导体层23是蒸镀膜、溅射膜的情况下,导体层23的厚度是 0.05μm~2μm程度。在导体层23是金属膜的情况下,导体层23的厚度是 2μm~10μm或2μm~7μm程度。

如图3所示,导体层23由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长方形的网格图案201~210形成。各网格图案201~210由铜(Cu)、银(Ag)等金属材料形成。

图5是放大表示网格图案201、202的一部分的图。参照图5可知,网格图案201~210是线宽度为大致10μm的线图案。例如,线宽度为5μm~ 15μm。与X轴平行的线图案沿着Y轴以大致200μm间隔形成。另外,与 Y轴平行的线图案沿着X轴以大致200μm间隔形成。例如,间隔为150μm~ 300μm。各网格图案201~210形成连接有发光元件30的电极的连接垫片 200P。

如图4所示,树脂层24形成于透明膜21、22之间。树脂层24具有相对可见光的光透射性。

发光元件30是一边为0.1mm~3mm程度的矩形的LED芯片。发光元件30例如是裸芯片。例如,红色的LED芯片是0.3mm的矩形,绿色/蓝色的LED芯片是0.385mm的矩形。

图6是发光元件3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发光元件30是由基底基板31、N型半导体层32、活性层33、P型半导体层34构成的LED芯片。

基底基板31是由例如蓝宝石构成的矩形板状的基板。在基底基板31 的上表面形成有与该基底基板31相同形状的N型半导体层32。而且,在 N型半导体层32的上表面,按顺序层叠有活性层33、P型半导体层34。N 型半导体层32、活性层33、P型半导体层34由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构成。例如,作为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元件,能够使用InAlGaP类的半导体作为活性层。另外,作为发出蓝色、绿色光的发光元件,能够使用GaN类的半导体作为P型半导体层34、N型半导体层32,使用InGaN类的半导体作为活性层33。无论哪种情况,活性层还可以是双异质(DH)结构造,还可以是多量子阱(MQW)构造。另外,还可以是PN结构成。

与N型半导体层32层叠的活性层33以及P型半导体层34在-X侧且-Y侧的角部分形成有切口。N型半导体层32的表面从活性层33以及P 型半导体层34的切口露出。

在N型半导体层32的、从活性层33和P型半导体层34露出的区域形成有与N型半导体层32电连接的垫片36。另外,在P型半导体层34的+X侧且+Y侧的角部分形成有与P型半导体层34电连接的垫片35。垫片 35、36由铜(Cu)、金(Au)构成,在上表面形成有凸起37、38。凸起37、 38由金(Au)、金合金等金属凸起形成。可以对金属凸起的周围使用以半球状成型的凸起。在发光元件30中,凸起37作为阴极电极发挥作用,凸起38作为阳极电极发挥作用。

发光元件30的凸起37、38与形成为图5所示的网格图案201~210的连接垫片200P连接。

在发光模块11A中,如图3所示,通过对相邻的网格图案201~210 施加不同的电压V1、V2,从而,能够使发光元件30发光。

返回到图4,磁性元件40是一边为0.1mm~3mm程度的矩形的磁性体。磁性元件40例如是钐钴、铁素体、铝铁镍钴永磁石合金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磁性元件40各自的尺寸设为不会成为由发光面板10进行的显示的障碍的尺寸。也就是说,小到观察者不能视觉辨认的程度是所希望的。例如,磁性元件40的尺寸设成比发光元件30的尺寸小。为了设为观察者不会视觉辨认出磁性元件40,磁性元件40的颜色例如是与导体层23相同的颜色是所希望的。进行配置的磁性元件40的个数基于发光面板10的重量和磁性元件40的磁力等来决定。

图7是发光模块11B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发光模块11C的俯视图。如图7以及图8所示,发光模块11B、11C也与发光模块11A相同地构成。而且,在发光模块11B中,15个发光元件30形成表示字符“B”的显示图案。另外,在发光模块11C中,13个发光元件30形成表示字符“C”的显示图案。

参照图2可知,使用例如透明的粘接剂等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发光模块11A~11C进行粘合,由此构成发光面板10。

随后,对上述的发光面板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为了制造构成发光面板10的发光模块11A,准备由PET构成的透明膜21。而且,如图9所示,对透明膜21的表面整体使用减法或者加成法等,形成网格状的导体层23。

随后,使用激光光等能量束切断导体层23,由此,形成网格图案201~ 210。沿着图10所示的虚线,在导体层23的表面移动激光光的激光点时,位于激光点的移动路线附近的部分熔化升华。由此,如图11所示,网格图案201~210被切出。另外,跨越与在图11中由圆形标记表示的位置相邻的图案而形成的连接垫片被电切离,形成有1对连接垫片200P。

随后,如图12所示,在形成有网格图案201~210的透明膜21的表面设置热固化性树脂241。该热固化性树脂241的厚度与发光元件30的凸起 37、38的高度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固化性树脂241是树脂膜,配置于透明膜21的表面。作为热固化性树脂241的原料,例如使用环氧类树脂。

随后,将发光元件30配置于热固化性树脂241之上。此时以在发光元件30的凸起37、38的正下方设置形成于网格图案201~210的连接垫片 200P的方式来对发光元件30定位。

随后,将磁性元件40配置于热固化性树脂241之上。磁性元件40如图3所示,配置于发光模块11A的周围。在配置磁性元件40时,设置成多个磁性元件40各自的磁力线朝向Z轴方向。例如,配置成使磁性元件40 的N极侧与热固化性树脂241接触。

随后,如图13所示,将在下表面粘上由热可塑性树脂242构成的膜后的透明膜22配置于透明膜21的上表面侧。作为热可塑性树脂242的原料,例如,使用丙烯酸类弹性材料。

在此,在对透明膜21的上表面侧配置透明膜22时,以不覆盖网格图案201~210的一端的方式配置透明膜22。是为了对网格图案201~210施加控制发光元件30的电压。详细内容后述。

随后,在真空气氛下对透明膜21、22各自进行加热并压焊。由此,首先,形成于发光元件30的凸起37、38穿通热固化性树脂241,到达导体层 23,与各网格图案201~210电连接。而且,通过加热而变软的热可塑性树脂242对发光元件30以及磁性元件40的周围无隙间地填充,并且,热固化性树脂241固化。由此,热固化性树脂241以及热可塑性树脂242如图4 所示,成为在透明膜21、22之间保持发光元件30以及磁性元件40的树脂层24。经过以上的工序,完成发光模块11A。

随后,按照与发光模块11A的制造相同的顺序,制造发光模块11B、 11C。而且,通过将发光模块11A、11B、11C彼此粘接,从而如图1所示,完成发光面板10。

随后,对发光面板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发光面板 10经由挠性电缆60与控制发光元件30的没有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在挠性电缆60中,在加强板63形成有布线图案61。布线图案6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器62。发光面板10的透明膜22未被覆盖的网格图案201~210的一端与布线图案61的一端被电连接。而且,连接器62经由没有图示的电缆与没有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发光面板10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被固定于磁性体的被固定物100。

通过从控制装置对构成各发光模块11A、11B、11C的网格图案201~ 210相互间赋予电位差,从而,使各发光模块11A、11B、11C发光。构成发光面板10的发光模块11A~11C具有光透射性。因此,例如,在发光面板10中,通过使发光模块11A的发光元件30发光,由此能够表现出字符“A”。另外,通过使发光模块11B的发光元件30发光,由此能够表现出字符“B”,通过使发光模块11C的发光元件30发光,由此能够表现出字符“C”。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将具有光透射性的发光模块11A~ 11C重合而形成。因此,通过将在各发光模块11A~11C设置的发光元件 30的配置图案设为在发光模块相互间不同的图案,从而,能够使用发光面板10显示多个显示图案。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中,发光元件30通过网格图案 201~210被连接。这些网格图案201~210由线宽度为大致10μm的金属膜构成。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发光模块11A~11C的光透射性以及可挠性,进而,能够充分确保发光面板10的光透射性以及可挠性。因此,还能够在使发光面板10弯曲的状态下使用。

《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发光面板10由3个发光模块11A~11C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发光面板10还可以由1个、或2个、或4个以上的发光模块构成。另外,发光模块11A~11C的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的颜色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另外,发光元件30还可以将发出红色的光的发光元件30R、发出绿色的光的发光元件30G、发出蓝色的光的发光元件30B分别接近地配置。

《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将挠性电缆60与发光面板10连接,经由挠性电缆60从控制装置来控制发光面板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发光面板与控制装置的连接方法无需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还可以将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挠性电缆60设置于被固定物100侧。

具体地讲,在被固定物100的表面设置连接垫片51。在发光面板10 的透明膜22未被覆盖的网格图案201~210的一端设置调整与被固定物100 侧的连接垫片51的接合面的高度的连接垫片50。以发光面板10的连接垫片50与被固定物100的连接垫片51电连接的方式将发光面板10配置于被固定物100上。发光面板10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被固定于磁性体的被固定物100。由于被固定物100是金属,所以,对连接垫片51实施绝缘处理。连接垫片51与挠性电缆60的布线图案61连接,发光面板10经由连接器62与没有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发光面板10的控制的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相同。

《变形例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用粘接剂固定发光模块11A~11C的说明,但是,还可以设为通过构成发光模块11A~11C的磁性元件40的磁力来使发光模块11A~11C结合。构成发光模块11A~11C的磁性元件40的磁力线的方向向相同方向聚齐,所以,能够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来结合发光模块11A~11C。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结合发光模块11A~11C,由此,发光面板与磁性体的被固定物100(安装对象物)的装卸变得容易,所以,能够容易将发光面板10的构成变更成发光模块1层、2层、3层。

《变形例4》

在变形例3中,对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将发光模块11A~11C安装成3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由磁性元件40的磁力进行的发光模块11的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例如,如图16所示,还能够将多个发光模块11 结合成平面状。具体地讲,准备出将磁性元件40的N极侧配置到透明膜 21侧的发光模块11和将磁性元件40的S极侧配置于透明膜21侧的发光模块11。以磁性元件40以及连接垫片50重叠的方式对2种发光模块11 进行组合。一方的发光模块11的磁性元件40的N极和另一方的发光模块11的磁性元件40的S极以重叠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两发光模块11通过磁性元件40的磁力被结合。

由此,通过对发光模块11进行组合,还能够通过发光模块11形成各式各样的外观设计。例如,如图17所示,还能够构成为长的矩形状。另外,如图18所示,还能够组装成任意的形状。另外,在图17以及图18中,将连接垫片50的数量设为4个,但是,实际上与布线图案数量对应。另外,还可以将磁性元件40的数量不设置成1个,而设置有成多个。

如以上说明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在透明膜21、22 之间具备磁性元件40。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发光面板10与作为安装对象的被固定物100的装卸。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将磁性元件40的尺寸缩小成不能视觉辨认的程度。由此,磁性元件40不会变成由发光面板10进行的显示的障碍。另外,不会损害发光面板10的美观。

另外,如上述所示,发光面板10能够屈曲,所以,还能够固定于汽车的车体等具有曲面的被固定物100。例如,在作为商用车使用的情况下,将显示广告的发光面板10粘上汽车的车身来作为车身面板使用。在作为私家车使用的情况下,将发光面板10从汽车的车身剥离而使用。发光面板10 以磁力被固定于汽车的车身,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卸。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于磁性元件40是一边为0.1mm~3mm程度的矩形的磁性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磁性元件40的大小是不能视觉辨认的程度的大小即可。另外,磁性元件40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为了将发光面板10与磁性体的被固定物100 固定,在发光面板10的内部具备磁性元件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代替磁性元件40而使用混入磁性物粉末的树脂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使用同等的符号,并且省略或简略其说明。在此,对于发光模块11为1层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模块11的侧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中,使用对向透明膜22的下表面粘上的热可塑性树脂242b混入磁性物粉末的树脂。对于磁性物粉末,例如使钕、铁素体、铝铁镍钴永磁石合金等成为粉末状来使用。磁性物粉末是不能视觉辨认程度的微小颗粒,所以,不会成为发光面板10的显示的障碍。通过该磁性物粉末的磁力,将发光面板10固定于被固定物100。

在使用对热可塑性树脂242b混入磁性物粉末的树脂来制造发光模块 11时,通过调整混入磁性物粉末的浓度,由此,能够使发光模块11的光透射性均匀。形成有网格图案201~210的部分与周围相比时,光透射性差。另外,磁性物粉末的浓度越高,光透射性变得越差。于是,在形成于导体层23的布线的布线密度(网格图案201~210的密度)高的情况下,使含有磁性物粉末的热可塑性树脂242b的厚度变薄,或使混在热可塑性树脂 242b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低。另外,在形成于导体层23的布线的布线密度低的情况下,使含有磁性物粉末的热可塑性树脂242b的厚度变厚,或使混在热可塑性树脂242b中的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大。由此,使形成有网格图案201~210的部分和没有形成的部分的光透射性均匀。

如图20A所示,在导体层23形成的网格图案201~210部分与没有导体层23的部分相比,光透射性差。网格图案的布线密度越高,光透射性变得越差。于是,使形成有网格图案201~210的部分(图20B中没有阴影的部分)的热可塑性树脂242b的厚度与网格图案的布线密度对应地变薄,使没有形成网格图案201~210的部分(图20B中阴影部分)的热可塑性树脂 242b的厚度变厚。由此,如图20C所示,能够使发光模块11整体的光透射性均匀,能够使布线图案不明显。

《变形例5》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将磁性物粉末混入热可塑性树脂242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还可以将磁性物粉末混入热固化性树脂241。另外,还可以使用对热固化性树脂241和热可塑性树脂242这两者混入磁性物粉末的树脂。另外,还可以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热固化性树脂241和热可塑性树脂242这两者,进而将含有磁性物粉末的具有光透射性的其他树脂层设置于透明膜21、22之间。

《变形例6》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5中,对于将磁性物粉末混入树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作为其他变形例,对于含有磁性物粉末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磁性涂料层的情况进行说明。作为磁性涂料层还能够具有磁性油墨层。图21 是在透明膜22与热可塑性树脂242之间涂敷含有磁性物粉末的油墨层243 的情况下的发光模块11的侧视图。图22是对透明膜21和22的外表面涂敷含有磁性物粉末的油墨层243的情况下的发光模块11的侧视图。

另外,油墨层243例如还可以由电镀膜、蒸镀膜、或溅射膜等形成。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配置为难以视觉辨认磁性元件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以强调发光面板10显示的图像的设计的方式配置磁性元件4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对于发光模块为1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23是发光面板10显示字符“5”的情况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以包围形成显示的字符“5”的多个发光元件3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磁性元件 40。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10中,磁性元件40还可以是一边为 10mm左右的磁性体。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在设为一边为0.1mm~3mm 程度的磁性体的情况下,将多个磁性元件40以高密度安装。即使1个磁性元件40不能视觉辨认,但是,将多个磁性元件40以高密度安装,由此变得能够视觉辨认。由此,即使在没有点亮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也变得能够视觉辨认由磁性元件40仿照出的字符。

另外,磁性元件40不透射光,所以,具有防止发光元件30出射的光的色散的效果。图24是提取1个的发光元件30的周边的图。如图24所示,从发光元件30,还向发光元件30的侧面方向(X轴方向)出射光。在没有磁性元件40的情况下,如虚线所示,从发光元件30的侧面出射的光在X 轴方向上扩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发光面板10的显示有如图25所示那样光进行色散而变成模糊的图像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在用磁性元件40包围显示的字符的周围的情况下,如图24的实线所示,从发光元件30的侧面出射的光在磁性元件 40进行反射,所以,不能透射磁性元件40,所以,不会在X轴方向上扩展前进。也就是说,配置成包围发光元件30的磁性元件40发挥导光路的功能。由此,能够防止在磁性元件40的X轴方向上光进行色散,所以,如图26所示,能够使通过发光面板10显示的图像成为清晰的图像。

另外,除了在发光元件30的周围配置的磁性元件40之外,还可以在发光模块11A的周围也配置磁性元件40。另外,除了在发光元件30的周围配置的磁性元件40之外,还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使树脂层 24含有磁性物粉末。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对以包围发光元件3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磁性元件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27所示,还可以设为在包围发光元件的周围的一部分不配置磁性元件40。通过如此配置磁性元件40,由此,从没有配置磁性元件40的部分漏出发光元件30的光,能够形成赋予模糊印象的外观设计,能够更加强调发光元件30显示的图形的设计。

《变形例7》

图28是通过调整磁性物粉末的浓度,来强调发光面板10显示的图像的设计的例子。例如,发光面板10设为显示字符“5”的发光面板。在这种情况下,使显示字符“5”的发光元件30的周围的含有磁性物粉末的热可塑性树脂242b的厚度变厚。或者,使该当部分的磁性物粉末的含有浓度变大。虽然磁性物粉末的1个颗粒不能视觉辨认,但是,通过使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大,由此,变得能够视觉辨认磁性物粉末的浓度变大的部分。由此,即使在没有点亮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也能够视觉辨认显示的字符。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7涉及的发光面板10中,通过磁性元件40 或含有磁性物粉末的树脂或者涂料等,形成字符、图形等。由此,在点亮发光元件30时,发挥使发光元件30显示的图像等的外观设计醒目的效果,并且,即使在熄灭发光元件30时也能够进行信息的提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如图4所示, 1组的透明膜21、22之中,仅在透明膜21的下表面形成由网格图案201~ 210构成的导体层23。不限于此,还可以在透明膜22形成导体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在上表面和下表面具备电极的发光元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对根据片状的热固化性树脂241以及热可塑性树脂242来形成树脂层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还可以设为,对透明膜21、22涂敷热固化性树脂241以及热可塑性树脂242,根据这些热固化性树脂241以及热可塑性树脂242来形成树脂层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树脂层24由热固化性树脂241以及热可塑性树脂242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树脂层24还可以仅由热可塑性树脂形成。另外,树脂层24还可以仅由热固化性树脂形成。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面板,通过具备磁性元件或磁性物粉末,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面板与作为安装对象的被固定物的装卸。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没有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超出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调换以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同样,也包括在专利请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