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8627发布日期:2019-03-08 17:4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照明是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照明设计要有利于人的活动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室内灯具是室内照明的主要设施,为室内空间提供装饰效果及照明功能。

室内灯具一般是一种固定亮度,当在黑暗中把灯打开时,亮度的突然变化让人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适应过来,而且瞬间的亮度变化会刺激人眼,一定程度上使人的眼睛受到伤害。为解决这种问题,现有技术中,室内照明往往会设计成开启时从低亮度逐渐变化到正常亮度,让人眼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目前的室内照明装置大多是通过调节电路的阻值来改变灯管的发光功率,进而实现照明装置从低亮度变化到正常亮度,但是频繁地使用照明装置使得电路的阻值频繁发生变化,这样会对电路造成一定损伤,从而影响到灯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在不影响灯源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具有能实现开启时从低亮度逐渐变化到正常亮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用于安装灯管的安装座以及插接于安装座的外壳,所述外壳内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均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底部的两根立柱以及设置于两根立柱之间的引导轴,所述引导轴沿所述立柱长度方向上下分布有多个,两侧所述安装架之间设置有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全透光段和半透光段,所述透光膜呈S型由上至下分布有多层交互卷绕于所述外壳内两侧所述引导轴之间,所述安装架设置有驱动所述透光膜沿所述引导轴移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灯管发出的光透过透光膜照射出去,当卷绕于两侧引导轴之间的多层透光膜全部属于全透光段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为正常亮度;当卷绕于两侧引导轴之间的多层透光膜有一层或多层属于半透光段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为低亮度,且属于半透光段的层数越多,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越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透光膜沿引导轴移动,使得卷绕于两侧引导轴之间的多层透光膜从至少有一层属于半透光段逐渐变至全部属于全透光段,在不影响灯源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实现照明装置从低亮度逐渐变化到正常亮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一侧所述安装架顶部的所述引导轴为第一主动轴,位于另一侧所述安装架底部的所述引导轴为第二主动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所述第一主动轴和所述第二主动轴,所述第一主动轴与所述第二主动轴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柱,且均通过电机驱动转动,所述透光膜的始端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轴,所述透光膜的末端卷绕于所述第二主动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光膜的始端和末端分别收卷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当电机驱动第一主动轴转动卷膜时,透光膜沿引导轴移动并收卷于第一主动轴,同时第二主动轴转动放膜;当电机驱动第二主动轴转动卷膜时,透光膜沿引导轴移动并收卷于第二主动轴,同时第一主动轴转动放膜,通过控制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转动进而实现驱动透光膜沿引导轴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轴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光膜沿引导轴移动的过程中,引导轴将转动,这样可减少透光膜与引导轴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少透光膜摩擦时受到的损伤,同时减轻了电机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光膜的两端部均包括有固定段,两部分的所述固定段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段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可防止透光膜在卷膜过程中发生打滑而导致透光膜无法收卷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同时,固定连接可防止透光膜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中脱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主动轴和所述第二主动轴均固定套接有用于与所述固定段粘接的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段可粘接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的橡胶层,使得固定段固定连接于第一主动轴和第二主动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相邻两侧开口设置,一开口侧的两相对侧边朝外凸起设置有插接条,所述安装座设置有供所述插接条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外壳的另一开口侧用于插接时供所述灯管通过,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有用于遮挡所述外壳的与所述插接条相邻的开口侧的遮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可通过插接条和安装槽直接插接于安装座,外壳插入安装座后,安装座盖住插接条所在的开口侧,外壳另一侧开口设置使得插接时灯管可通过,当外壳插接与安装座后,遮挡板盖住外壳的与插接条相邻的开口侧,保护照明装置内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板朝向所述外壳的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一周环绕所述遮挡板的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可在外壳侧边抵接遮挡板后提供密封作用,防止灰尘进入外壳内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位于安装槽槽口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外壳的卡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壳沿安装槽插接至安装座,位于安装槽槽口处的卡接组件对外壳进行固定,防止外壳滑出安装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组件包括铰接于安装座侧壁的卡杆、固定连接于卡杆一端用于抵触所述外壳侧壁的卡钩以及连接所述卡杆与所述安装座的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壳插接至安装座后,卡钩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抵触于安装座的侧壁,防止外壳滑出,当需要拆卸时,按下卡杆远离卡钩的一端,使卡钩摆动至不抵触安装座的侧壁,此时可将外壳移出安装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驱动透光膜沿引导轴,使卷绕于引导轴之间的多层透光膜从至少有一层属于半透光段逐渐变至全部属于全透光段,进而使得灯管透过透光膜照射出来的光从低亮度逐渐变化至正常亮度,在不影响灯源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实现照明装置从低亮度逐渐变化到正常亮度;

其二,外壳与安装座插接配合,卡接组件的卡钩抵触外壳侧壁使其固定,按下卡杆即使卡钩摆动至不抵触外壳侧壁,方便拆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一种室内照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外壳与透光膜以及安装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图2中A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卡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灯管;2、安装座;3、外壳;4、电机;5、立柱;6、引导轴;7、透光膜;8、第一主动轴;9、第二主动轴;10、固定段;11、橡胶层;12、插接条;13、安装槽;14、遮挡板;15、密封圈;16、卡杆;17、卡钩;1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室内照明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用于安装灯管1的安装座2以及插接于安装座2的外壳3。外壳3内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均包括固定连接于外壳3底部的两根立柱5以及转动连接于两根立柱5之间的引导轴6,引导轴6沿立柱5长度方向上下分布有多个。如图2所示,两侧安装架之间设置有透光膜7,透光膜7的始端卷绕于外壳3内一侧安装架顶部的引导轴6后,绕至另一侧安装架顶部的引导轴6上方,并从此引导轴6下方绕出,再绕至透光膜7始端卷绕的引导轴6的下面一个引导轴6上方,并从此引导轴6下方绕出;如此反复卷绕后,透光膜7的末端卷绕于与始端相对一侧的安装架底部的引导轴6,使得透光膜7呈S型卷绕于外壳3内两侧引导轴6之间,且由上至下分布有多层。透光膜7始端卷绕的引导轴6为第一主动轴8,透光膜7末端卷绕的引导轴6为第二主动轴9,安装架设置有驱动透光膜7沿引导轴6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主动轴8和第二主动轴9,第一主动轴8和第二主动轴9均通过电机4驱动转动。

如图2所示,灯管1发出的光透过卷绕于引导轴6之间的透光膜7照射出去。透光膜7包括全透光段和半透光段,当卷绕于外壳3内两侧引导轴6之间的多层透光膜7全部属于透明段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为正常亮度;当卷绕于外壳3内两侧引导轴6之间的多层透光膜7有一层或多层属于半透光段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为低亮度,且属于半透光段的层数越多,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越低。

如图2所示,初始状态下,卷绕于引导轴6之间的多层透光膜7至少有一层属于半透光段。开启照明装置后,灯管1发出的光透过透光膜7照射出去,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为低亮度;此时电机4驱动第一主动轴8转动卷膜,透光膜7沿两侧安装架的引导轴6移动并收卷于第一主动轴8,同时第二主动轴9(参见图3)转动放膜。卷绕于引导轴6之间的多层透光膜7从至少有一层属于半透光段逐渐变至全部属于全透光段,此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从低亮度逐渐变至正常亮度,第一主动轴8停止转动后,照明装置维持正常亮度。在不影响灯源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实现照明装置从低亮度逐渐变化到正常亮度。关闭照明装置后,灯管1熄灭,此时电机4驱动第二主动轴9(参见图3)转动卷膜,透光膜7沿引导轴6移动并收卷于第二主动轴9,同时第一主动轴8转动放膜。待卷绕于引导轴6之间的透光膜7恢复至初始状态后,第二主动轴9停止转动。

如图3所示,透光膜7的两端部均包括有固定段10,两部分的固定段10分别与第一主动轴8(参见图2)和第二主动轴9固定连接。第一主动轴8和第二主动轴9均固定套接有用于与固定段10粘接的橡胶层11,固定段10可粘接于橡胶层11,使得透光膜7两端的固定段10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主动轴8和第二主动轴9,可防止透光膜7在卷膜过程中发生打滑而导致透光膜7无法收卷于第一主动轴8(参见图2)和第二主动轴9。同时,粘接后可防止透光膜7从第一主动轴8和第二主动轴9中脱落。

如图2所示,外壳3相邻两侧开口设置,一开口侧的两相对侧边朝外凸起设置有插接条12。安装座2设置有供插接条12插入的安装槽13,外壳3插入安装座2后,安装座2盖住插接条12所在的开口侧。外壳3的另一开口侧用于外壳3插入安装座2时供灯管1通过,安装座2插入端的相对另一侧端固定连接有遮挡板14,外壳3完全插入安装座2后,遮挡板14盖住外壳3的与插接条12相邻的开口侧。遮挡板14朝向外壳3的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一周环绕遮挡板14的密封圈15。外壳3可通过插接条12和安装槽13直接插接于安装座2,方便拆装,当外壳3插接于安装座2后,遮挡板14将开口侧遮挡,保护照明装置内部。密封圈15可在外壳3侧边抵接遮挡板14后提供密封作用,防止灰尘及昆虫等进入外壳3内部。

如图4所示,安装座2位于安装槽13槽口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接组件,卡接组件包括铰接于安装座2侧壁的卡杆16、固定连接于卡杆16一端用于抵触外壳3侧壁的卡钩17以及连接卡杆16与安装座2侧壁的弹簧18。外壳3插接至安装座2后,卡钩17在弹簧18的弹性作用下抵触于安装座2的侧壁,防止外壳3滑出。当需要拆卸时,按下卡杆16远离卡钩17的一端,使卡钩17摆动至不抵触安装座2的侧壁,此时可将外壳3移出安装座2,方便拆装及固定外壳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