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1387发布日期:2019-05-17 19:53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具体来说,是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灯PES为目前汽车前大灯的远近光实现的主流方式之一,其标准模块化设置和独特的设计造型受各大主机厂和车灯爱好者的推崇喜爱。

目前常规的PES单元组件中实现光型输出为PES透镜、遮光板、LED光源和反射镜四者相互作用形成。在实现近光功能时,法规中涉及到Ⅲ区光学功能的实现。

目前Ⅲ区光学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在透镜上开槽;另外一种为在PES反射镜上增加反射面。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部分Ⅲ区光学功能,但是难以兼顾法规照度和光学均匀性,主要问题体现在:光照度的控制难度较大,更为明显的问题是,光学均匀性问题一旦定型无法调节,导致光照均匀性问题难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的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光照度的控制难度较大,光学均匀性问题一旦定型无法调节,导致光照均匀性问题难以解决。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包括PES透镜5、LED光源1、PES反射镜2、遮光板4、所述遮光板4上具有开孔区域,所述开孔区域内固定设置内配光镜3,通过所述内配光镜3控制Ⅲ区光型照度和均匀性。

进一步的,内配光镜3为透明内配光镜、上表面经皮纹处理的透明内配光镜、带扩散结构的透明内配光镜、带散射效果材料制做而成的透明内配光镜中任意一种或若干种相结合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PES反射镜2上增加反射面,通过增加的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与所述内配光镜3产生的光线配合,生成所需的Ⅲ区光型。

进一步的,Ⅲ区照度控制在0.2lx~1lx。

进一步的,所述内配光镜的厚度在1mm~30mm。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配光镜的厚度在2mm~2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配光镜材料为PMMA、PMMA-HT、PC、PC-HT、尼龙、COC、有机硅、PAR中的一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配光镜材料为PC或PMMA。

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方法,在遮光板4上开孔,在开孔区域内固定设置内配光镜3,通过对内配光镜3自身的表面结构、扩散结构、自身材料的散射效果的特性中,至少其中一种特性进行不同制定或选择,来控制Ⅲ区光型照度和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将遮光板局部开孔,加入内配光镜,通过内配光镜对光的透过率控制,可以灵活控制Ⅲ区的法规照度;

2)由于内配光镜可以结合皮纹、光学扩散结构、散射材料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Ⅲ区的光学均匀性。

3)可以将采用挡板上内配光镜的结构与现有的在PES反射镜上增加反射面方式进行结合,更好的对Ⅲ区照度和光学均匀性进行调节,本方案的实施不影响“在PES反射镜上增加反射面”的方案实施,实施更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光源,2.PES反射镜,3.内配光镜,4.遮光板,5.PES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车灯新型PES光型设计结构,包括PES透镜5、LED光源1、PES反射镜2、遮光板4、所述遮光板4上具有开孔区域,所述开孔区域内固定设置内配光镜3,通过所述内配光镜3控制Ⅲ区光型照度和均匀性。

在此实施例中,内配光镜3为透明内配光镜、上表面经皮纹处理的透明内配光镜、带扩散结构的透明内配光镜、带散射效果材料制做而成的透明内配光镜中任意一种或若干种相结合的结构。附图中未做展示。

在此实施例中,在所述PES反射镜2上增加反射面,通过增加的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与所述内配光镜3产生的光线配合,生成所需的Ⅲ区光型。附图中未做展示。

在此实施例中,Ⅲ区照度控制在0.2lx~1lx。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内配光镜的厚度在1mm~30mm,优选的范围是2mm~ 20mm。附图中未做展示。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内配光镜材料可以为PMMA、PMMA-HT、PC、 PC-HT、尼龙、COC、有机硅、PAR;其中优选为PC、PMMA。

各部件具体位置及原理介绍如下:如图1所示,内配光镜3位于遮光板4 的中间,光源1的光通过PES反射镜2反射传出,光线通过遮光板4,遮光板4 的遮光作用可以实现近光光型的形成,同时叠加部分光线通过内配光镜3的透过和扩散,实现Ⅲ区光型。未被遮光板4遮挡的光线和透过内配光镜3的光线通过透镜5,投射到地面形成近光和Ⅲ区光。由于内配光镜3可以根据设计需求,通过调整表面状态、扩散结构或散射材料来灵活实现光的透过和扩散效果,从而可以实现Ⅲ区光型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学均匀性。

以上实施方案可广泛用于汽车前大灯车灯系统。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