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有遮蔽部的光传递单元、利用该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以及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51369发布日期:2020-01-21 19:3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形成有遮蔽部的光传递单元、利用该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以及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遮蔽部的光传递单元、利用该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以及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形成有阻断从背光模块通过光传递单元的侧面泄漏的光的遮蔽部的光传递单元、利用该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以及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正在扩大使用平板显示面板,其中代表性的有液晶显示装置。

一般,所述液晶显示装置(lcd)与现有技术中的阴极射线管(crt)方式不同,需要向整个画面提供均匀的光的背光模块。

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中,作为线光源的灯和反射所述灯的光的灯反射板配置在用于将来自灯的光变换成面光源的导光单元的一侧面,在导光单元的下部配置有用于阻止漏光的反射片。另外,在导光单元的上方,为了对分散的光进行聚光而设置有具备多个三角形形状的线性棱镜的棱镜片。

在这种构成的背光模块中包括维持外形的模架(moldframe),在该模架的内部收纳导光单元和棱镜片。

此时,在从导光单元传递的光向上部被聚光以及扩散的过程中,会发生光通过棱镜片与模架之间的分隔开的空间而被泄漏的现象。

如上述那样光被泄漏的情况下,光会通过液晶面板的侧面被泄漏,存在不仅妨碍使用者的视野而且使整体亮度下降的问题。

当然,在配置于液晶面板的上部的前框(bezel)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阻断泄漏的光,但是最近研发出的液晶显示装置趋势是逐渐减小前框的大小,因此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韩国公开专利10-2010-0138216中,扩散板沿着光源方向延伸形成,在延伸的上表面的空间部另行具备遮光部件。在此,遮光部件由遮光胶带或不透明材质形成,阻断由入射到光学片的侧面的光引起的漏光。

另外,在韩国公开专利10-2014-0114916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即,在包围背光单元的外部的光学部件的一面或者另一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结合防漏光部件。

但是,想要如上所述那样另行具备遮光部件时,存在需要变更背光模块的结构的问题,在光学部件的一面或另一面追加防漏光部件的构成由于不是直接形成在漏光的片上,因此随着窄前框、无前框等前框的最小化,会发生再次漏光的问题。

因此,现实情况是需要开发出不变更结构的同时可直接阻断通过棱镜片以及扩散片的侧面向外部泄漏的光的光传递单元。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形成有遮蔽部的光传递单元、利用该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以及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光传递单元的侧面直接另行形成所述遮蔽部,该遮蔽部阻断通过光传递单元与模架之间泄漏的光来防止在液晶面板的侧面发生漏光现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背光模块包括:发光单元,包括光源以及向上部传递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导光部;光传递单元,层叠配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上部,将从下部传递的光传递至上部;模架,收纳所述发光单元以及所述光传递单元,以与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分隔开的状态形成;以及遮蔽部,形成在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遮蔽从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向外部泄漏的光。

另外,可以是所述光传递单元以沿着上下方向层叠了具有预设高度的多个片的形态形成,在各个片中至少在一个侧面形成有所述遮蔽部。

另外,可以是所述光传递单元包括一个以上的聚光片或扩散片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聚光片对从下部传递的光进行聚光并将其传递至上部,所述扩散片对从下部传递的光进行扩散并将其传递至上部。

另外,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光传递单元以接合了在一面形成有结构化图案的多个片的形态构成。

另外,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其一部分渗透至被接合的所述片的结构化图案之间并被固化。

另外,可以是还包括反射部,在所述遮蔽部与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之间具备该反射部,该反射部将从下部传递的光反射到内部。

另外,可以是所述遮蔽部在内部包括有色墨液,遮蔽从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泄漏至外部的光。

另外,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沿着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仅在所述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另外,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由光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构成。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的光传递单元层叠配置在发光单元的上部并传递光,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光源以及向上部传递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导光部,该光传递单元包括:基底膜,具有预设的厚度且以平板形态形成;结构化图案,形成在所述基底膜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对从下部传递的光进行聚光或扩散;以及遮蔽部,形成在所述基底膜的侧面,遮蔽从所述基底膜的侧面向外部泄漏的光。

另外,可以是还包括反射部,在所述遮蔽部与所述基底膜的侧面之间具备该反射部,该反射部将从下部传递的光反射到内部。

另外,可以是所述遮蔽部在内部包括有色墨液,遮蔽从所述基底膜的侧面泄漏至外部的光。

另外,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沿着所述基底膜的侧面仅在所述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另外,可以是所述遮蔽部由光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构成。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涉及的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步骤,连续地层叠配置形成有结构化图案的多个光传递单元;涂布步骤,在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连续地涂布遮蔽部;固化步骤,使所述遮蔽部固化;以及分离步骤,以所述遮蔽部被固化的状态分别分离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

另外,可以是还包括:反射部形成步骤,在通过所述准备步骤层叠配置的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另行涂布反射部。

另外,可以是在所述涂布步骤,在单独的涂布构件以具有预设大小的状态配置所述遮蔽部,所述涂布构件与所述光传递单元的侧面接触,从而转移涂布所述遮蔽部。

(发明效果)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一,在将从发光单元传递出的光扩散以及聚光至上部的光传递单元的侧面,另行具备阻断漏光的遮蔽部,从而具有可阻断通过模架与光传递单元之间的空间泄漏的光的优点。

第二,通过在光传递单元的侧面以墨液形态涂布遮蔽部,从而光传递单元的形状无变化,具有可以在没有已有结构的变化的情况下加以利用的优点。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在图1的背光模块中表示光传递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3是在图2的光传递单元中表示涂布了遮蔽部的形态的图;

图4是表示在具备图1的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中通过遮蔽部防止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在图4中无遮蔽部的状态下发生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中将前框的长度形成得较长来防止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1的光传递单元中与遮蔽部一起另行追加了反射部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1的光传递单元中仅在侧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遮蔽部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光传递单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制造方法中在多个光传递单元的侧面形成有遮蔽部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光传递单元涂布遮蔽部的过程的图;以及

图12是表示在图10中分离了多个光传递单元的状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可具体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说明本实施例时,对相同构成使用相同的名称以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此的附加说明。

以在lcd或led面板等平板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中适用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传递单元。但是,本发明不一定限于此,也可以单独使用光传递单元,或者也可以是并非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而是适用于其他设备的背光模块,或者只要是照明设备等改变光的特性及路径的装置就可以适用于任何设备中。

首先,参照图1至图3来概略性地考虑本发明涉及的背光模块的构成时其构成如下。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光传递单元的背光模块的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在图1的背光模块中表示光传递单元的构成的图,图3是在图2的光传递单元中表示涂布了遮蔽部的形态的图。

一般,在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时,必须具备向液晶面板400提供光的背光模块(blu:backlightmodule)。

这种背光模块大体上包括发光单元100、光传递单元200以及模架300。

所述发光单元100是将发出的光变形成面光源的形态来传递至上部的构成,包括光源110和导光部120。

所述光源110一般在所述导光部120的侧部发出光,并向所述导光部120传递光。作为这种光源110,可选择使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冷阴极型荧光灯(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等。

具体而言,所述光源110可以至少由一个以上的光源构成而构成为多个,朝向所述导光部120的侧部发出光。

入射至所述导光部120的光在导光部120的内部引起全反射来行进,以角度小于临界角的入射角入射至导光部120的表面的光不会被全反射而是通过,因此会被辐射至上侧。

此外,所述导光部120构成为可以在下部另行具备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将从所述导光部120的内部向外部辐射的光反射后使其再次入射至所述导光部120,从而增加光效率。

如上述那样构成所述发光单元100,从所述光源110射出的光通过所述导光部120以面光源的形态被传递至上部的光传递单元200。

另一方面,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构成为被配置在所述发光单元100的上部,对光进行扩散以及聚光。

一般,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是将从所述发光单元100射出的光传递至上部的同时进行扩散以及聚光的构成。

此时,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可以形成为多个片即聚光片和扩散片被层叠或接合的形态,也可以形成为将被接合两片以上的聚光片和扩散片进行了层叠的结构。在此,各个片由可使光透过的材料构成,从而对光进行聚光或者扩散。

在本发明中,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包括基底膜210、结构化图案220以及遮蔽部230。

所述基底膜210具有预设的厚度,形成为平板状,且构成为可使从下部传递的光透过,在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

所述结构化图案220形成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构成为对从下部传递的光进行聚光或扩散。

此外,所述遮蔽部230形成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防止内部的光通过侧面泄漏至外部。

在此,参照图2,以所述光源110为基准,将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左侧面定义为第一侧面,将右侧面定义为第二侧面,将距所述光源110较远的侧面定义为第三侧面,并且将与所述光源110相邻且相向的侧面定义为第四侧面,所述遮蔽部230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至第四侧面的全部侧面上,或者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

另外,所述遮蔽部230在形成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时,并不限于上述的两种形态,可以根据使用用途和设计,在所述第一侧面至所述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任一侧面选择性地形成。

这种所述遮蔽部230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中至少形成于其中的一部分侧面上,构成为防止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向外部泄漏的光。

在此,所述遮蔽部230在内部包括白色或黑色等有色墨液,由热固化性树脂或者光固化性树脂构成。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也可以以沿着上下方向层叠了具有预设高度的多个片的形态形成,并在各个片中至少在一个侧面形成有所述遮蔽部230。

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以多个片被层叠或接合的形态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包括扩散片和聚光片。

所述扩散片是配置在导光部120的上部而使光扩散的构成,在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不均匀形态的所述结构化图案220,从而构成为使光扩散。

此时,形成在所述扩散片的所述结构化图案220形成为不均匀大小的矩形突起的形态,从而使光扩散。

另一方面,所述聚光片配置成被层叠或接合在所述扩散片的上部的形态,对所传递的光进行聚光来使其向上部移动。在此,所述聚光片可以以单一形态的逆向棱镜片形态形成,也可以以层叠或接合了多个的正向棱镜片形态形成。

此外,如上那样构成的所述聚光片将透过所述扩散片传递的光折射至上部来进行聚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片以包括多个正向棱镜形态的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形态构成。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光传递单元200包括:所述基底膜210,具有预设的厚度;所述结构化图案220,形成于所述基底膜210,对光进行聚光或扩散;以及遮蔽部230,形成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阻断内部的光通过侧面泄漏的情况。

另一方面,所述模架300是包围所述发光单元100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且维持整体的外形的构成,在内部收纳有所述发光单元100以及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形成为以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分隔开的状态包围侧面。

具体而言,所述模架300维持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外形的同时保护收纳在内部的所述发光单元100以及所述光传递单元200,还可以追加收纳其他的液晶面板400等。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所述模架300,在所述模架300的上部形成前框310。

如图所示,所述前框310形成为从上部覆盖所述模架300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的一部分,从而进行遮蔽。

在此,所述前框310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沿着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形成,从而遮蔽从上部泄漏的光。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背光模块包括所述发光单元100、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以及所述模架300,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另行具备遮蔽部230,从而可以阻断向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泄漏的光。

具体而言,参照图4至图6来观察随着有无所述遮蔽部230而发生漏光的状态时如下。

图4是表示在具备图1的光传递单元200的背光模块中通过遮蔽部230防止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在图4中无遮蔽部230的状态下发生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中将前框的长度形成得较长来防止漏光现象的状态的图。

首先,参照图5以及图6时,基本构成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类似,但是是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中不具备所述遮蔽部230的状态。

在此,从所述发光单元100向上部传递的光经由所述扩散片以及所述聚光片后被传递至上部,但是一部分光会通过侧面向所述模架300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之间的空间泄漏。

这样泄漏的光会向上部移动而妨碍所述使用者的视野。

一般,具备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中,从所述光源110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会向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泄漏,泄漏的光会通过所述模架300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之间移动至外部。

为了解决这种漏光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如图6所示那样将所述前框310形成为朝向所述液晶面板400的方向突出的形态,由此阻断向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的空间泄漏的光。

参照图6可知,作为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背光模块的一例,与图5相比,前框310形成得相对较长。

具体而言,从下部传递的光的一部分即便未被聚光而是通过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泄漏,并通过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的之间被传递至上部,由于所述前框310在上部阻断这部分漏光,从而防止其被传递至使用者的视野。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将所述前框310突出形成得较长,从而阻断了通过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的空间发生的漏光。

但是,观察最近开发出的显示器可知,不仅增加了液晶面板400的大小,而且为了将面板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正在逐渐缩小所述前框310。

因此,包围所述液晶面板400的侧面的形态的所述前框310会变小,随着所述前框310越来越小,会发生无法阻断向液晶面板4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的空间泄漏的光的问题。

尤其是,最近被称为窄前框、无前框等的仅保留了最小限度的区域的形态的显示器已面市,伴随于此,漏光现象会增加。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不另行具备所述遮蔽部230且仅缩小所述前框310的情况下,光会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泄漏,从而无法阻断光向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泄漏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记载于在先技术中的现有的方式需变更背光模块的结构或者在生产时需变更片的形态或者需要进行附加工序。

但是,参照图4可知,如本发明这样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中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形成所述遮蔽部230,由此可阻断泄漏的光。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所述遮蔽部230形成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阻断从下部传递的光通过所述基底膜210的内部后泄漏至外部。

在此,所述基底膜210形成为具有预设厚度的片的形状,具备侧面,使从下部流入的光的一部分不会被传递至上部而是使其向侧面方向移动。

此时,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形成有所述遮蔽部230,从而在所述基底膜210的内部向侧面方向移动的光不会泄漏至外部,会被阻断。

这不同于现有的方式,并不是利用所述前框310或者在模架100与光传递单元200之间另行具备遮蔽部件来阻断漏光,而是在所述基底膜210具备所述遮蔽部230,由此阻断光通过所述基底膜210后向侧面方向泄漏的情况。

即,本发明不同于现有方式,在作为光传递单元200的聚光片或扩散片自身的侧面形成遮蔽部300,从而防止流入至片内部的光通过侧面向外部泄漏的情况本身。

由此,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其自身构成为将从下部传递的光的漏光现象的发生最小化,从而无需在所述模架100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之间的空间另行具备附加部件,或者无需考虑模架100的结构变更等。不仅如此,还可以即刻适用于原本生产的形态中。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形成所述遮蔽部300,从而防止光向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泄漏的情况本身。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由多个片层叠或接合而成的情况下,通过因所述结构化图案220产生的空间,在多个所述基底膜210之间也具备一部分所述遮蔽部230,从而还可减少光通过所述结构化图案220向外部泄漏的情况。

即,本发明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中具备所述遮蔽部230,从而减少光通过侧部泄漏的情况本身,伴随于此,可最小化光通过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所述模架300之间的空间移动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所述前框310来阻断漏光的方式,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具备所述遮蔽部230,由此与所述前框310的大小无关地阻断漏光。

由此,即便如当前的趋势那样最小化了所述前框310,也可以阻断向所述模架300与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之间的空间泄漏的光本身,从而可最小化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侧面发生漏光现象的情况。

不仅如此,在本发明涉及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中,所述遮蔽部230并非单独的部件,而是以墨液形式被涂布,因此无需改变光传递单元200的形状,具有可以在既有模架300的结构下无变更地进行应用的优点。

接着,参照图7以及图8,在本发明中观察所述遮蔽部230的变形方式时如下。

图7是表示在图1的光传递单元200中与遮蔽部230一起另行追加了反射部240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在图1的光传递单元200中仅在侧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遮蔽部230的状态的图。

首先,参照图7可知,还另行具备反射部240,该反射部240形成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存在于所述基底膜210与所述遮蔽部230之间。

具体而言,所述反射部240其反射面形成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从而构成为将所传递的光反射至所述基底膜210的方向上。

即,所述反射部240与所述遮蔽部230一起不仅可以二次防止通过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泄漏的光,还可以再次有效利用泄漏的光,由此可以提高光效率。

因此,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在形成所述遮蔽部230之前先形成所述反射部240,然后涂布所述遮蔽部230并进行固化,从而稳定地形成所述反射部240和所述遮蔽部2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240可以由银(ag)构成,但是只要是反射率高的材料就可以应用。

在此,所述遮蔽部230如上述那样构成为在内部包括有色墨液。

另一方面,参照图8可知,不同于上述的实施例,所述遮蔽部230并不是沿着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形成在整个区域,而是多个形成了一定的图案且被配置成相互分隔开。

具体而言,对于所述遮蔽部230而言,可以沿着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相互分隔开地配置多个,根据特性可以将所述遮蔽部230的大小以及间隔形成地不同。

尤其是,虽然未图示,但是所述遮蔽部230可以形成为粘接宽度越往远离所述光源110的方向越小。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还可以包括所述反射部240或者所述遮蔽部230形成为具有特定图案。

接着,参照图9至图12,说明形成有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遮蔽部230的光传递单元200的制造方法。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光传递单元2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在图9的制造方法中在多个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形成遮蔽部230的状态的图。

然后,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光传递单元200涂布遮蔽部230的过程的图,图12是表示在图10中分离了多个光传递单元200的状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

形成有本发明涉及的遮蔽部230的光传递单元200的制造方法大体上包括准备步骤s100、反射部形成步骤s200、涂布步骤s300、固化步骤s400以及分离步骤s500。

在所述准备步骤s100,将形成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状态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连续地层叠配置多个。

具体而言,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如上述那样呈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状态,通过层叠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从而所述基底膜210之间被间隔开。

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可由所述扩散片或聚光片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以在上表面形成有正向棱镜形态的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所述聚光片为基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所述准备步骤s100,层叠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配置成整体上侧面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厚度。

在所述反射部形成步骤s200,在通过所述准备步骤s100层叠配置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另行涂布反射部240。

在此,所述反射部240如上述那样包括银等,在多个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连续地进行涂布来形成,然后进行所述涂布步骤s300。

在所述涂布步骤s300,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连续地涂布多个所述遮蔽部230。

具体而言,所述涂布步骤s300可以在进行所述反射部形成步骤s200之后执行,可以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已形成所述反射部240的状态下以进一步涂刷的方式进行涂布。

此时,可以以液体或者半固化状态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涂布所述遮蔽部230。

更详细而言,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涂布所述遮蔽部230的过程中,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单独的涂布构件10来进行涂布。

在此,所述涂布构件10以在所述涂布构件10的一面贴有具有预设大小的所述遮蔽部230的状态,所述涂布构件10与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接触。

此时,所述光传递单元200被配置成层叠了多个片的形态,从而呈多个所述基底膜210通过在各所述基底膜210形成的所述结构化图案220以层叠形态被分隔开配置的状态。

此外,这样配置的所述涂布构件10接触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后再次被分离,并且从所述涂布构件10分离出所述遮蔽部230,由此所述遮蔽部230被连续地涂布到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

在此,由于层叠配置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因此,如上所述那样,所述基底膜210被配置成分隔开的状态,并且所述遮蔽部230被配置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

另外,所述遮蔽部230在涂布时并非固化的状态,因此一部分会渗透到层叠了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中间空间,从而厚度会变得比周围相对薄。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也可以以具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多个片被接合的状态构成,在这种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涂布所述遮蔽部230的情况下,所述遮蔽部230会渗透到结构化图案220之间并被固化,从而增加多个片之间的粘接力,还可以期待抑制剥离等问题的效果。

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经过所述涂布步骤s300之后进行所述固化步骤s400。

所述固化步骤s400是用于使所述遮蔽部230完全固化的过程,向由光固化性树脂构成的所述遮蔽部230照射uv来使所述遮蔽部230固化,或者向由热固化性树脂构成的所述遮蔽部230照射热量来使其固化。

此时,对于所述遮蔽部230而言,一部分会渗透到所述基底膜210间的空间,从而会以相应区域中的厚度相对变小的状态被固化。

然后,在所述分离步骤s500,将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分离成个体。

在此,如上所述,所述遮蔽部230是多个所述光传递单元200被连续涂布并被固化的状态,但是所述遮蔽部230的一部分会向所述基底膜210间的分隔开的区域泄漏,伴随于此,会存在相应区域的遮蔽部230相对变薄的部分。

因此,在分离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时,若以所述基底膜210为基准进行分离,则自然会在所述遮蔽部230相对变薄的、形成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侧面区域发生分离。

另外,如上所述在分离所述光传递单元200时,所述遮蔽部230在所述结构化图案的位置处被分离,而不是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被分离,因此形成于所述基底膜210的所述遮蔽部230可以无损失地维持涂布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以具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多个被接合的形态形成的情况下,将接合了具有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片而得到的产物作为一组,在所述遮蔽部230被固化之后,可以以这一组为单位分开使用。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制造出的所述光传递单元200如图12所示那样,在制造实际的背光模块时,所述遮蔽部230的一部分不仅存在于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还存在于所述结构化图案220的侧部。

具体而言,图12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际拍摄层叠了光传递单元200的状态的图片,可知在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形成有所述遮蔽部230。

如上所述,通过在所述光传递单元200的侧面形成所述遮蔽部230,从而防止从所述发光单元100传递的光通过所述基底膜210的侧面泄漏的情况,由此防止光通过所述光传递单元200与模架300之间的分隔开的空间泄漏至外部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说明了本发明涉及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除了上述的实施例以外在不超过本发明的主旨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其他特定形态具体化本发明。因此,上述的实施例并非是限制性的,应认为是例示性的,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说明,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其等同范围内可以被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