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散热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6706发布日期:2019-09-21 02:29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散热车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小汽车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标配,市面上大部分中低端车用的还是卤素车灯,只有高端车用的是LED车灯。LED灯由于其高亮度、低电压、响应快、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流行的车灯配置,尤其适用在刹车灯、日行灯上以起警示作用。虽然LED车灯具有种种优势,可研究成果毕竟有限,其散热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LED车灯对温度的要求十分严苛,为了满足照明的需求,LED灯一般采用30-40W的配置,此配置下光源的温度一般为120-130℃,并且车灯位置接近发动机舱,这使得其温度不易下降,LED车灯的温度过高容易引起严重光衰,大大降低车灯寿命,严重时可直接烧坏灯珠。现代汽车设计大多追求流线型车身,留给车灯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一种具有高效散热技术的LED车灯。现有技术中的LED车灯大多通过风冷散热,但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散热效率低,影响整个LED车灯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设计出一种液冷散热车灯,旨在解决现有LED车灯通过风冷散热时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液冷散热车灯,包括灯体、液冷仓、液冷管和水泵;所述的液冷管环绕灯体,一端连通液冷仓,另一端连接水泵;所述的水泵连通液冷仓。

本发明的液冷散热车灯采用液冷散热技术,LED灯珠在发光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液冷管中的水流带进液冷仓散热,液冷管成环形四周紧密缠绕于灯体,直接增加与灯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的液冷仓连接灯体,为金属材质,可对液冷仓内的液体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的液冷仓内部设有散热片;优选的,液冷仓内部的散热片交错排列,使流动的液体与金属液冷仓有效接触面积增加,提高散热效率优选的,所述的液冷仓外部设有散热鳍,可提高液冷仓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液冷仓散热的风扇;优选的,所述的风扇位于灯体的的尾端,所述的液冷仓位于灯体和风扇之间。风扇有助于提高液冷仓的散热,使流动的液体通过风冷的散热方式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的水泵位位于液冷仓和风扇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风扇设有风扇罩,风扇罩上设有镂空的防护网。

优选的,所述液冷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本发明的液冷散热车灯,采用液冷散热技术,LED灯珠在发光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液冷管中的液体带进液冷仓散热,散热片有助于将液体的热量导出,散热鳍和风扇有助于液冷仓散热,提高液体冷却效率,冷却后的液体又经过水泵泵入液冷管,这样无限的循环往复,大大提高车灯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液冷散热车灯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风扇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液冷散热车灯,包括灯体1,铝基板2,LED灯珠3,液冷管4,出水管5,进水管6,液冷仓7,风扇9,水泵10。

铝基板2和LED灯珠3位于灯体1的头部。LED灯珠3位于铝基板2上,铝基板2固定在灯体1上。

液冷仓7为金属材质,连接灯体1的尾部,液冷仓7内部设有多个连接液冷仓7内壁的散热片702。散热片702为金属材质,优选的,在液冷仓7内部相对的两侧交错分布排列,以增加散热片702的分布数量和液冷仓7内部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液冷仓7的外部设有连接液冷仓7外表面的散热鳍701,散热鳍701优选为金属材质,可提高液冷仓的散热效率。

水泵10、风扇9均位于灯体的的尾端,液冷仓7、水泵10、风扇9依次连接,水泵10位于液冷仓7和风扇9之间。水泵10连通液冷仓7,可将液冷仓7内的液体泵出。风扇有助于提高液冷仓的散热,使流动的液体通过风冷的散热方式散热,提高散热效率。风扇9设有风扇罩8,风扇罩8上设有镂空的防护网801(如图2所示)。

液冷管4缠绕在灯体1外部。进水管6的一端连接液冷管4,另一端连通液冷仓7,出水管5一端连接液冷管4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液水泵10。根据实际需要,液冷管4的横截面可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当车灯开启时,会同时启动水泵10和风扇9,液冷管4中的液体会吸收灯珠3所产生的热量,并流到液冷仓7,在液冷仓7内进行冷却。液冷仓7内的散热片702有助于增加液冷仓7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将液体的热量导出;液冷仓7外也分布有散热鳍,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水泵底部的风扇,有助于液冷仓7散热。当液体冷却下来后又经过水泵泵送到液冷管,吸收收灯珠3产生的热量,循环往复,大大提高车灯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发明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发明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