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423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动轿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及储能等产品上。由于动力电池的使用范围受到电池模组本身的使用温度限制,因此对动力电池模组的控温显得尤为重要。动力电池模组在高温环境下寿命会缩短且续航能力会减弱。为了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一般采用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但是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具有以下缺点:(1)液冷板采用整块板布置流道,针对性差,重量大;(2)循环液的进出口一般设置在液冷板的侧面,受重力影响,很容易漏液。

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且不会出现漏液问题的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较好且不会出现漏液问题的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其设置于电池模组的底部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液冷板、循环液、转接头及管道;所述液冷板包括顶面,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顶面;所述液冷板内开设有供所述循环液流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开设于所述顶面的进液口及出液口;所述转接头包括进液转接头及出液转接头;所述进液转接头及所述出液转接头均开设有与所述流道连接的第一端孔及与所述管道连接的第二端孔,所述第一端孔与所述第二端孔相交连通;所述管道包括进液管及出液管;所述进液转接头的所述第一端孔连接至所述流道的所述进液口,所述进液转接头的所述第二端孔连接有所述进液管;所述出液转接头的所述第一端孔连接至所述流道的所述出液口,所述出液转接头的所述第二端孔连接有所述出液管。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呈矩形且包括一对平行的长边及一对平行的短边。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道呈U型且包括与所述液冷板的一对长边平行的两个第一流道及与所述液冷板的一个短边平行的一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流道相交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为直线型流道。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口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流道远离所述第二流道的一侧,所述出液口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道远离所述第二流道的一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的所述顶面上于所述流道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多个凹槽。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头呈正五棱柱状且包括两个底面及由一个底面向另一个底面延伸形成的五个侧面;所述第一端孔位于一个所述侧面上,所述第二端孔位于一个所述底面上;所述第一端孔与所述第二端孔相交呈90度角,且所述第一端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端孔的直径相同。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头为水管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转接头将所述循环液的进出口设置在所述液冷板的顶面,避免了所述循环液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漏液的问题,提高了所述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的转接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10,其设置于电池模组20的底部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20进行散热;所述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10包括液冷板11、循环液12、转接头14及管道15。

所述液冷板11为高导热材料制作成型。所述液冷板11包括顶面16,所述电池模组20设置于所述顶面16;所述液冷板11内开设有供所述循环液12流通的流道13。所述液冷板11呈矩形且包括一对平行的长边17及一对平行的短边1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11的所述顶面16上于所述流道1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多个凹槽19,减轻了所述液冷板11的重量,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

所述流道13包括开设于所述顶面16的进液口131及出液口132。所述流道13呈U型且包括与所述液冷板11的一对长边17平行的两个第一流道133及与所述液冷板11的一个短边18平行的一个第二流道134;所述第二流道13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流道133相交连接;所述第一流道133及所述第二流道134均为直线型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口131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流道133远离所述第二流道134的一侧,所述出液口132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道133远离所述第二流道134的一侧。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述转接头14包括进液转接头141及出液转接头142。所述进液转接头141及所述出液转接头142均开设有与所述流道13连接的第一端孔143及与所述管道15连接的第二端孔144,所述第一端孔143与所述第二端孔144相交连通;所述管道15包括进液管151及出液管152;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一端孔143连接至所述流道13的所述进液口131,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二端孔144连接有所述进液管151;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一端孔143连接至所述流道13的所述出液口132,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二端孔144连接有所述出液管152。

所述转接头14呈正五棱柱状且包括两个底面145及由一个底面145向另一个底面145延伸形成的五个侧面146;所述第一端孔143位于一个所述侧面146上,所述第二端孔144位于一个所述底面145上;所述第一端孔143与所述第二端孔144相交连通且呈90度角,所述第一端孔143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端孔144的直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转接头141插入一个所述第一流道133中使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一端孔143连接至所述第一流道133上的所述进液口131,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二端孔144连接有所述进液管151;所述出液转接头142插入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道133中并使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一端孔143连接至所述第一流道133的所述出液口132,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二端孔144连接有所述出液管152。具体地,所述转接头14为水管转接头。由于所述转接头14可以快速地插入所述流道13内,因此,相比传统的水管转接头,所述转接头14可以提高安装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液12为超导热液体。所述循环液12由所述进液管151流入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一端孔143,再经所述进液转接头141的所述第二端孔144流至所述流道13的所述进液口131;所述循环液12在所述流道13内流动至所述出液口132,进一步流至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二端孔144,最后经与所述出液转接头142的所述第一端孔143连接的所述出液管152流出。由于所述转接头14的设置,所述循环液12的进出口都设置在所述液冷板11的顶面16,因此,可以避免所述循环液12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漏液的问题。

使用时,所述电池模组20产生的热量经其底面传导给所述液冷板11的顶面16,再通过所述液冷板11与所述循环液12的热交换作用传导给所述循环液12,最后经所述循环液12带到所述电池模组20的外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20的底面与所述液冷板11的顶面16之间可设置导热件,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20产生的热量传导给所述液冷板11的顶面16。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转接头14将所述循环液12的进出口设置在所述液冷板11的顶面16,避免了所述循环液12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漏液的问题,提高了所述电池模组液冷散热系统10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