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结构变型的单件式光学机动车辆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9287发布日期:2020-03-17 18:4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包括结构变型的单件式光学机动车辆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旨在被安装在机动车辆照明装置中的光学部件。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部件,该光学部件被放置在一个或更多个光源的前方,以便传播由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光源发射的光线。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入射折射界面和/或多个出射折射界面的光学部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已经存在能够产生像素光束的光学模块,该像素光束的投影形成由像素组成的图像。所述像素被组织成至少一个水平和/或竖直排,并且每个像素可以被选择性地激活。

除了能够产生主照明和信号光束的第二光学模块之外,还使用这种光学模块,以便形成接合了自适应功能的照明和信号光束。

举例来说,在近光的情况下,利用近光的底部部分而开启像素光束,以便产生附加的照明功能,即动态弯曲光(dbl)。这种功能允许照亮车辆正在驶过或进入的拐角的内部。

在另一示例中,利用远光的一部分开启像素光束,以便产生自适应驱动光束(adb),其目的是为车辆的驾驶员提供更好的可见度,同时防止迎面而来的车辆的驾驶员遭受眩光。

简单地说,能够产生像素光束的光学模块包括多个基本光源和光学部件,所述多个基本光源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并且被布置在基本光源的矩阵阵列中,所述光学部件被放置在所述矩阵阵列的前方并且向前投射光束。

光学部件包括大体上以平行方向布置的光导,以及每个光导一个入射折射界面和/或一个出口。光导的数量对应于基本光源的数量。可替代地,光导的数量大于基本光源的数量。

通常,基本光源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

对于每个光导,入射折射界面放置在所述光导的一端部处,以便形成光线穿过其以进入光导的光的入口。每个入射折射界面面向一个基本光源放置。

出口放置在光导的另一端部处,从而形成光线的出口。

光导的出口由一个或更多个投影光学器件成像,以便形成像素光束。

在这种情况下,像素对应于光导的出口。

然而,已经观察到,包括光导的光学部件的当前构造引起寄生光线的存在。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寄生光线是指由面向第一入射折射界面放置的第一光源输出但终止于位于所述第一入射折射界面的任一侧上的相邻光导中的光线。这些光线然后通过不是其意图的光导传播。

传播到第一光导内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光导的任一侧上的其它光导的出射折射界面出射的光线也被认为是寄生光线。

寄生光线可以在由光学模块投射的图像中被识别。具体地,由于寄生光线,所以像素的外边缘不具有预期的形状,并且光束包括额外亮度的发光区域,这降低了像素光束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精确的像素光束,该像素光束实现良好质量的照明。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主题是一种单件式光学车辆部件,包括:

多个入射折射界面和/或多个出射折射界面;

在两个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合部和/或在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合部。

根据本发明,两个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和/或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具有允许吸收和/或散射光的至少一个结构变型。

这样,结构变型起到散射和/或吸收寄生光线的障碍物的作用。特别地,由于结构变型,面向第一入射折射界面设置的第一基本光源的光线在该第一入射折射界面和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被吸收或散射。因此,从第一光源输出的更少的光线可以在其旁边传播通过光导。

在光导后面是出射折射界面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光导下游的出射折射界面被称为第一出射折射界面,位于第一光导旁边的第二光导下游的出射折射界面被称为第二出射折射界面。

正如对于入射折射界面类似,借助于在第一出射折射界面和第二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存在结构变型,通过第一光导传播的光线在所述接合部处被吸收或散射。

既在入射折射界面的情况下又在出射折射界面的情况下,在相邻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的结构变型允许或者减小由光学部件形成的寄生光线的图像的光强度,或者防止由在相邻光导之前的出射折射界面形成寄生光线的图像。

因此,借助于结构变型,降低了将过量光强度传递给像素的风险。因此,承载光学部件的照明装置在许可期间不会受到惩罚。

因此,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光学部件,承载所述部件的光学模块在遵守规定条件的同时产生清晰且精确的光束。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可以可选地具有一个或更多个下列特征:

-仅在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具有结构变型;在光学部件的某些模型中,寄生光线更多地存在于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因此,通过在所述接合部处引入结构变型以便防止或散射寄生光线,提高了像素的精度;

-仅在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具有结构变型;因此,在光学部件的某些模型中,寄生光线更多地存在于出射折射界面处;因此,在光线向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偏离的可能性最高的位置产生结构变型;

-两个折射界面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接合部形成所述两个相应的折射界面的分隔线,结构变型沿该分隔线布置;这里是入射折射界面和/或出射折射界面的一个实施例的问题,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该实施例;

-根据前一段落,沿分隔线布置的结构变型在深度方向上延伸到光学部件的材料内;因此,深入光学部件中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变型的有效性;

-入射折射界面和/或出射折射界面彼此间隔开,使得间隙将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和/或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分开,间隙包括多个壁,所述多个壁一起形成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该接合部将该折射界面分开;这里是入射折射界面和/或出射折射界面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问题,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该实施例;

-根据前一段落,在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和/或在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产生至少一个结构变型;此外,结构变型位于间隙的底部处;申请人已经观察到,在相邻的折射界面被间隙分开的构造中,寄生光线穿过间隙的底部以便进入相邻的光导内;因此,为了防止或减少寄生射线,在间隙的底部处产生结构变型;

-在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产生至少一个结构变型,此外,该结构变型尽可能靠近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定位;申请人还已经观察到,光线具有通过穿过间隙的位于最靠近入射折射界面的部分而传播到相邻光导内的趋势;

-在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产生至少一个结构变型,此外,该结构变型尽可能靠近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定位;

-两个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和/或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具有被称为总接合面积的总面积;此外,所述结构变型部分地占据所涉及的接合部的总接合面积;举例来说,在接合部由间隙的所述多个壁构成的情况下,接合部的总面积是这些壁的面积;因此,对这些壁的面积的一部分在结构上进行变型,以便在接触时散射和/或吸收寄生射线;

-结构变型是通过激光产生的;举例来说,激光器可以是yag激光器或纤维激光器;在这种情况下,光学部件必须由与激光器兼容的材料制成,即由在激光器的激发下进行转变以便散射和/或吸收光线的材料制成;

-结构变型是通过粒化产生的;举例来说,光学部件由聚合物制成,并且粒化可以在模制光学部件的步骤期间实施;

-结构变型是通过沉积反射涂层、吸收涂层和/或散射涂层产生的。

除非另外指出,术语“前”、“后”、“下”、“上”、“顶”、“底”、“侧”、“右”、“左”指的是光从相应的光学部件射出的方向。除非另外指出,术语“上游”和“下游”是指光在它们所涉及的对象中的传播方向。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或“横向”是相对于光学部件旨在被装配在车辆中的取向而限定的。特别地,在本专利申请中,术语“竖直”表示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而术语“水平”表示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读者可以参照附图进行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单件式光学部件的立体图,所述立体图示出了光学部件的前面;

图2示出了图1的光学部件的另一立体图,示出了光学部件的背面;

图3示出了图1的光学部件的前面的部分p(由虚线框框住的)的细节的正视图,所述正视图示出了光学部件的结构变型;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平面h1中的示意性截面,其示出了从各种光源输出的光线的路径;

图5示出了由投射系统产生的两个像素的图像,该投射系统对图1的光学部件的光导出口的图像进行投射,所述部件不包括结构变型;所述图像是以承载图1的光学部件的光学模块前方25米距离处的等照度曲线的形式;

图6示出了图4所示的平面h2中的示意性截面;所述截面示出了图1的光学部件包括结构变型的水平部分;

图7示出了由投射系统产生的两个像素的图像,该投射系统对图3的光学部件的光导出口的图像进行投射,所述部件包括结构变型;所述图像是以承载图3的光学部件的光学模块前方25米距离处的等照度曲线的形式;

图8示出了在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具有间隙的单件式光学部件的水平部分的示意图;所述光学部件不包括结构变型;

图9示出了由图8的光学部件产生的发光带的图像、由寄生光线照射的区域以及光强度的相应变化曲线;

图10示出了在入射折射界面之间具有间隙的单件式光学部件的水平部分的示意图;所述间隙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结构变型;

图11示出了由图10的光学部件产生的发光带的图像、由寄生光线照射的区域以及光强度的相应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部件100包括三排光学元件,即第一排光学元件11、第二排光学元件12和第三排光学元件13。每排光学元件包括并置的光导和透镜。

在本说明书的其它部分中,第一排光学元件11还被称为第一光学元件11。第二排光学元件12还被称为第二光学元件12。第三排光学元件13也是如此,还被称为第三光学元件13。

由这三排光学元件11、12和13组成的光学部件100以单个部件的形式来生产,因此被称为“单件式光学部件”。

第一排光学元件11包括第一光导110和第一透镜115。

每个第一光导110包括入射面和出口。入射面形成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

第一透镜115横向延伸以便覆盖第一光导110的出口。另外,第一透镜115被布置成使得第一光导11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透镜115的焦平面共面。

第一透镜115具有弯曲表面116。在所示的示例中,弯曲表面116朝前部凸出,并且布置成使得其形成第一光学元件11的第一出射折射界面112。可选地,弯曲表面116可以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形式,即,水平和竖直地向前部弯曲,以便扩散由第一光学元件11产生的光束。

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以接触的形式彼此并列放置,以便形成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的横向排113。

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光导110和第一透镜115形成单个部件。这里应当注意,光导在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和透镜115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没有彼此分开。

在第二排中,每个第二光学元件12包括第二光导120,该第二光导后面是第二透镜125。第二光导120沿着光学部件100的光轴l从后部向前部纵向延伸。每个第二光导120包括入射面和出口。入射面形成第二入射折射界面121。

与第一光学元件11不同,第二光学元件12包括每个波导一个透镜。每个第二透镜125还包括弯曲表面126。

每个第二透镜125放置在相应的第二光导120的下游,使得所述光导的出口在所述透镜的焦平面中。第二透镜125的弯曲表面126朝向前部取向,以便形成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

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以接触的方式彼此并排放置。

第三排光学元件13具有与第一排光学元件11相同的构造。

每个第三光学元件13包括第三光导130和第三透镜135。

每个第三光导13包括形成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的入射面和放置在相应的第三透镜135的焦平面中的出口。

对于每个第三透镜135,其包括朝向前部取向的弯曲表面136,以便形成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

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以接触的方式彼此并排放置,以便形成第三入射折射界面的横向排133。以相同的方式,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以接触的方式彼此并排放置,以便形成第三出射折射界面的横向排134。

无论该排是什么,入射折射界面在光学部件100的背面15上是可见的,而出射折射界面在光学部件100的前面14上是可见的。

第一光学元件11的特性在于第一光导110竖直地延伸,以便使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的排113和第一出射折射界面112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处。这里,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的排113放置在第一出射折射界面112的上方。

第三光学元件13也包括竖直地延伸的第三光导130。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的排133和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的排134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处。这里,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的排133放置在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的排134的下方。

对于每个第二光学元件120,入射折射界面121与出射折射界面122处于相同的水平处。

单件式光学部件100放置在发光装置的前方,这里,该发光装置由多个基本光源3组成。举例来说,基本光源3是发光二极管(也称为led)。

在所示的示例中,基本光源3布置在多个横向排中。基本光源的排数对应于光导的排数,这里光导的排数是3。

光学部件100相对于发光装置定位,使得每排113、123、133入射折射界面111、121、131面向一排基本光源3放置。

更准确地说,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与第一排31基本光源中的一个基本光源3直接相对。同样,每个第二入射折射界面121与第二排基本光源32中的一个基本光源3直接相对。最后,每个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与第三排基本光源33中的一个基本光源3直接相对。

为了易于阅读,形成第一排光源的一部分的基本光源也将被称为第一基本光源310。对于第二排和第三排光源也是如此,下面分别用320和330表示。

图4详细示出了从光学部件100中的基本光源310、320和330输出的光线的路径。

关于第一基本光源310,每个第一光源310发射第一光线r1,该第一光线r1通过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进入光学部件。

然后,第一光线r1被第一反射表面311反射,该第一反射表面311面向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定位。这里,第一反射表面311被构造成准直第一光线r1并将该第一光线r1朝向第二反射表面312引导。在已到达第二反射表面312之后,被反射的第一光线r1被纵向地朝向第一出射折射界面112引导。第一出射折射界面112将第一光线r1向前投射以形成第一光束315。

第一光束315由投射系统(图中未示出)投射。第一单一光束315的图像具有与第一光源310的图像相对应的形状。举例来说,第一光束315的图像形成底部的近光部分。

第二光源320发射第二光线r2,例如,该第二光线r2穿过第二入射折射界面121以便进入光学部件100。为了简化起见,第二入射折射界面121由平面示意性地表示,但是它有利地稍微凸起,以便在第二光源320的方向上产生突起(relief)。

一旦在光学部件100内,第二光线r2然后通过全内反射传播,直到它们到达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因此,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向前投射第二光线r2,以便形成第二单一光束325。

第二单一光束325由投射系统(图中未示出)投射。第二单一光束325的图像包括其形状与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的形状相对应的像素。

第三光源330发射第三光线r3,该第三光线r3通过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1进入光学部件内。然后,第三光线r3被第三反射表面313反射,该第三反射表面313放置在基本上与第三入射折射界面133相同的水平处。

然后,被反射的第三光线r3被向上引导,并且在这里被朝向第四反射表面314引导,该第四反射表面314将它们引向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将第三光线r3向前投射,以便形成第三单一光束335。

这里,第二排光学元件12和第三排光学元件13布置成产生像素光束。像素光束包含多个单一光束,每个单一光束由一个基本光源结合一个光学元件产生。单一光束的图像包括一个像素。

图5通过示例并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单一像素光束325的第一图像i1,每个单一像素光束325是使用第二光源320并使用第二光学元件12产生的。第一图像i1是通过将第二光束投射到25m处的屏幕上而获得的。

第一图像i1在由纵坐标轴v和横坐标轴h组成的正交坐标系r中被投射到屏幕上。纵坐标轴v对应于道路上方的竖直轴线,以及横坐标轴h表示地平线。

这里,第一图像i1包括两个矩形形状的像素4。

申请人已经观察到,像素4的总体形状包含缺陷,特别是在每个像素4的两个侧边缘41上。具体地,对于每个像素4,两个侧边缘41不是如预期的直线。每个侧边缘41包括弯曲部分43,该弯曲部分43后面是接合像素4的下边缘44的倾斜线42。这意味着像素4具有包括侧向突起的不规则梯形形状。

这种不规则的形状对像素光束具有不利的影响。具体地,像素4彼此并列定位。因此,在例如图5中所示的像素的情况下,侧向突出的弯曲部分43与相邻像素的侧向突出的弯曲部分43重叠。

因此,这产生了重叠区域s,在该重叠区域中,光强度高于每个像素4内部的光强度。因此,获得了具有不均匀光分布的光束,这降低了光束的质量。

申请人已经认识到,像素的不良形成是由于寄生光线。具体地,在给定排的光学元件中,通过光导传播的少数光线可以在这些光导的两个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进入相邻的光导内。因此被称为“损失”或“寄生”的光线通过相邻光导的出射折射界面出射。这些寄生光线在由相邻光导成像的像素中形成不规则性。该效果适用于每个光导和其左侧和右侧的相邻光导。对于每排光学元件也是如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申请人提出了当存在光线从一个光导泄漏到另一个光导以到达其它光导的出射折射界面的风险时,在出射折射界面的接合部处的结构变型。

根据本发明,并且在该示例中,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122或132之间的接合部6可以形成所述折射界面的分隔线6。在图1中的光学部件100的前面14上可以看到分隔线6。

在该示例中,结构变型在于加热分隔线6的材料以改变其材料的性质。

在所示的示例中,光学部件100由聚碳酸酯(pc)形成,因此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122或132之间的接合部6由该材料形成。

聚碳酸酯因其透明性而为人所知。因此,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6最初是透明的。

使用高温热源,加热接合部6直到材料的组成发生变化,这里直到接合部6的透明转变为接近黑色的不透明且暗的外观。

这样,接合部6具有形成不透明的障碍物的新方案,该不透明的障碍物阻挡所有光线与其接触。

这种处理还被称为接合部的黑化。在该处理过程中,最初,气体逸出并且接合部的表面燃烧。随后,接合部从透明的颜色变为黑色。

在所示的示例中,该处理被应用于第二排光学元件和第三排光学元件的出射折射界面的所有接合部。这里,假设光学部件的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和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32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则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6对齐。

因此,为了转变第二排光学元件和第三排光学元件的出射折射界面的所有接合部的材料的性质,使热源以直线的形式经过就足够了。

举例来说,所用的热源是激光源,特别是波长为1064nm的钇铝石榴石(yag)激光源。也可以使用波长在1050nm和1070nm之间的光纤激光源。

第二和第三出射折射界面122或132之间的接合部6的结构变型已在图3中用暗线7表示。

特别地,在图6中可以看到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之间的接合部6的结构变型7。这里,结构变型7在两个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122之间的接合部6处产生。

接合部6的处理持续时间使得结构变型7(这里是材料向黑色的转变)在深度方向上延伸到光学部件100的材料内,以便在材料内形成不透明的壁73。这里,不透明的壁73从接合部6沿纵向方向l延伸。壁73在纵向方向l上的长度取决于接合部6的处理持续时间。

因此,该不透明的壁73吸收任何寄生光线rp,该寄生光线rp具有传播到不是其意图的一个或更多个光导中的趋势。结构变型显著地提高了光束的投射图像的质量。

图7示出了第二图像i2,该第二图像i2示出了使用第二出射折射界面122产生的像素5,两个相邻的折射界面122之间的接合部6包括如图6所示的结构变型7。这些像素5现在具有规则的矩形形状,该规则的矩形形状具有直的侧边缘51,这避免了并排并置的多个像素5的重叠。

因此,由这些单一像素光束产生的像素光束具有均匀的光强度分布,该现象表示为用户获得更好的视觉舒适度的优质光束。

例如上述的结构变型可以应用于第一排113的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具体地,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以接触的方式彼此并列放置。分隔线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之间。换句话说,该分隔线形成了分开两个相邻的第一入射折射界面111的接合部。

图8部分地示出了在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具有间隙的光学部件201。这里,光学部件200包括一排23并置的光学元件2。

每个光学元件2包括光导20。每个光导包括形成入射折射界面80的入射面。每个入射折射界面80直接与相应的基本光源24相对放置,使得由所述光源发射的大多数光线穿过入射折射界面80,然后以便传播通过光导20。

光沿着光学部件201的光轴l从后部向前部传播,如图8中的箭头l所示。

根据本发明,并且如在该示例中,入射折射界面80彼此间隔开,使得间隙90将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80分开。间隙90包括多个壁,这些壁一起形成了入射折射界面80之间的接合部90,该接合部90将该入射折射界面80分开。

这里,间隙90包括三个壁,包括右侧壁90a、左侧壁90b和底壁90c。

底壁90c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

这里,侧壁90a和90c相对于间隙的主轴线i镜像对称。这里,间隙的主轴线i穿过底壁90c的中部,并且平行于光的传播方向。此外,所述两个侧壁相对于该主轴线i稍微相反地倾斜。

在图8中,仅示出了一个光源24。该光源24面向第一入射折射界面81放置,该第一入射折射界面81后面是第一光导21。第一入射折射界面81与其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82(也被称为第二入射折射界面82)通过第一间隙91间隔开。

该第一间隙91包括将底壁913连接到第一入射折射界面81的右侧壁911和将底壁913连接到第二入射折射界面82的左侧壁912。

对于相同排的其它间隙重复该结构。

光学部件201(例如设计)可能引起寄生光线的存在。

具体地,在光源24放置在第一入射折射界面81的前方(即图8中所示的光源)的示例中,该光源24的少数光线可以通过穿过间隙而通过靠近第一光导21的相邻光导传播。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寄生光线的一个可能路径。

从光源24开始的寄生光线最初传播,以便在位于靠近第二入射折射界面82的位置与第一间隙91的左侧壁912接触。然后,寄生光线通过折射进入第二光导22内,该第二光导22是第一光导21左侧的相邻光导。

然后,寄生光线在第二光导22内沿横向传播方向t传播,以便然后被朝向第二间隙92的右侧壁921引导。

这里,第二间隙92是位于第二入射折射界面82和第三光导23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间隙,该第三光导23是第二光导22左侧的相邻光导。该入射折射界面也被称为第三入射折射界面83。

通过从第二光导22出射,然后在已经通过第二间隙92之后,寄生光线通过穿过第二间隙92的左侧壁922而进入第三光导23,该侧壁还形成第三光导23的右侧壁。

在第三光导23中,寄生光线继续横向传播。寄生光线通过穿过第三间隙93的右侧壁931从第三光导23出射,该第三间隙93插入在第三入射折射界面83和第四光导24的第四入射折射界面84之间。

这里,寄生光线与第三间隙93的底壁933接触,并且通过折射进入光学部件201的内部。然后,一切都发生了,好像底壁933被照亮一样。因此,被照亮的底壁933的图像被光学部件的投射系统投射到无穷远。

以上描述示出了从基本光源输出的某些光线可能不进入与其相关联的光导内,而是通过穿过分开这些光导的入射折射界面的间隙而折射来通过相邻的光导传播。因此,这些光线被称为寄生光线。

寄生光线的传播可能导致由光学部件产生的光束中的缺陷。这些缺陷特别地在图9中示出,并且在这里可以对应于已经被照亮的区域中的额外亮度的区,或者可以稍微照亮应当被关闭的区域。

具体地,图9示出了由图8所示的基本光源和光学部件产生的光束的图像。这个图像也被称为第三图像i3。

第三图像i3在竖直屏幕上获得,该竖直屏幕位于距包含光学部件201的发光模块一距离处,例如25米,并且直接与所述模块相对。

图像i3在由纵坐标轴v和横坐标轴h组成的正交坐标系r中被投射到屏幕上。纵坐标轴v对应于道路上方的竖直轴线,以及横坐标轴h表示地平线。

图9还示出了在光束的图像下方的沿着坐标系r的横坐标轴h的光强度变化曲线c。

可以看出,光束的图像i3包括矩形形状的像素25和缺陷(这里是三条细的光线26)。

光线26由发光模块投射的寄生光线形成。

具体地,寄生光线通过相邻的光导传播,并且由投射光学器件成像,以便在存在属于相邻光导的像素的位置中形成一条或更多条光线。

属于相邻光导的像素27(这里是第二光导22、第三光导23和第四光导24)在图9中用虚线矩形示出。

因此,所述一条或更多条光线26将光强度添加到相邻光导的像素27的光强度。

在相邻光导的像素27被放置在光强度必须保持低于极限值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一条或更多条光线26的存在是不期望的,因为其存在将光强度增加到规定值以上和/或产生视觉不适的风险。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随着所述一条或更多条光线26的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现在,在所示的示例中,图像的光强度的变化曲线c表示光线具有相当高的光强度。因此,光线26将多余的光强度传递到属于相邻光导的像素。因此,在光线26和像素27重叠的位置测量的光强度的值产生视觉不适,或者甚至产生将超过设定的规定值的风险。

此外,这些光线的存在防止了由相邻光导形成的像素被完全关闭。具体地,当直接与相邻光导相对放置的光源(这里是第二、第三和第四光导22、23、24)被关闭时,相应的像素也被关闭。然而,如果面向第一光导21定位的光源24保持开启,则寄生光线保留下来。因此,在相邻光导的像素的位置中,光线26保持开启,然而,相邻光导的像素被关闭。因此,可能具有可能使迎面而来的驾驶员遭受眩光的残留光。

为了解决该示例中的这些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申请人提出了在入射折射界面的接合部处的结构变型。

这里,问题是对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81、82、83和84之间的间隙90、91、92、93的结构进行变型。更确切地说,如图10所示,在间隙的至少一个壁上局部地产生纹理70。

换句话说,如果形成间隙的壁具有总面积st,则纹理部分地占据该总面积st。

如图10所示,纹理70可以形成在第一间隙91的左侧壁912上,并且尽可能靠近第二入射折射界面82。这里,是第一纹理区域71的问题,该第一纹理区域是由虚线环绕的条表示。

纹理区域71的纵向范围取决于光导的结构和入射折射界面的结构。

应当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分隔所示光学部件100的第二排123的入射折射界面121的间隙中,可以产生类似于第一纹理区域71的纹理区域。

在图10的实施例中,还可存在位于第三间隙93的底壁933中的第二纹理区域72。

在巧妙选择的位置中产生纹理,例如在底壁中或在侧壁中并且尽可能靠近入射折射界面,因为这些位置在经常由寄生光线跟踪的路径上。

根据光学部件的构造,可以在寄生光线穿过的其它位置局部地产生纹理。

当然,同样地可以在间隙中产生纹理,以便有效地散射所有基本光源的寄生光线。

举例来说,每个间隙可以包括在底壁上以及在侧壁的位于靠近入射折射界面的部分上的纹理。

图11示出了通过对所获得的像素光束进行结构变型而获得的有利技术效果。

图11示出了由图10所示的基本光源和光学部件200产生的光束的图像i4。这个图像也被称为第四图像i4。

图像i4是在与图9相同的条件下获得的。图像i4被显示在与图9的坐标系相同的坐标系中。

在图11中,图像i4包括对应于基本光源24的像素25和对应于寄生光线的光带46。

相反,与图9不同,由于寄生光线而产生的光带46具有比图9中的光线的形状更大的形状,具有更低的光强度。

具体地,由于在间隙中存在纹理区域71和72,因此与所述区域接触时散射寄生光线。这允许这些光带46被传播,并且光带的光强度被显著地降低。

因此,从包括结构变型70、71、72的光学部件201输出的光带46向对应于相邻光导的像素27的强度添加了低或甚至可忽略的强度。因此,在光带46和像素27重叠的位置处测量的光强度的值提高了视觉舒适度和/或降低了超过由规定设定的值的风险。

当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改进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和/或相邻的出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

例如,在参照图8作为示例提到的结构中,代替具有纹理区域,反射涂层、吸收涂层和/或散射涂层可以施加到相邻的入射折射界面之间的接合部处。

涂层可以部分地占据形成接合部的壁的总面积。涂层可以位于寄生光线的传播路径上的位置,特别是在底壁上、在侧壁上并且靠近入射折射界面。例如,涂层可位于与上述示例的纹理区域71、72相同的位置。

在反射涂层的情况下,反射涂层可以施加到所有侧壁,或者甚至还可以施加到间隙的底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