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舞台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6112发布日期:2019-09-06 21:1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及舞台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舞台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舞台灯具。



背景技术:

舞台灯具是一种照明集中,亮度较高的照明设备,其功率较高,发热量较大,为了长时间稳定工作,其需要较好的散热条件。现有技术的舞台灯具散热结构一般是采用风机加散热翅片的方式进行散热。通过散热翅片将灯具内部的发热量导出,再通过风机吹拂加速带走热量。但灯具的内部发热量非常高,这种散热结构对于热传递的效率较低,即使如何增加散热翅片的数量,也没有直接地导出热量。所以经常导致舞台灯具使用寿命下降,或甚至引发过热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舞台灯具及其散热方法,该散热装置能提高散热效率和灯具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底座、竖直空心轴、支撑座、两根水平空心轴、灯筒、导风罩、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散热底座及支撑座均为密闭容器,支撑座通过竖直空心轴连接于散热底座上,支撑座的内部空间通过竖直空心轴与散热底座的内部空间相通,灯筒的两侧分别通过两根水平空心轴与支撑座的两侧连接,且灯筒的内部空间通过两根水平空心轴与支撑座的内部空间相通,灯筒上开设有散热孔,导风罩安装于支撑座内并罩设于其中一根水平空心轴一端,第一风扇安装于支撑座内,第一风扇的出风管与导风罩连接,第二风扇安装于散热底座内,用于促进气流循环而实现充分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为圆柱形盖体状,圆柱形盖体状的周壁设有进风口,第一风扇安装于导风罩下方,第一风扇的出风管连接于进风口处,第一风扇排出的风聚集于导风罩内形成一定的风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扇设有多个,多个第二风扇分成两组分别靠近散热底座的相邻两侧壁,使得一侧壁的第二风扇的出风方向与相邻侧壁的第二风扇的出风方向相互垂直交汇形成向上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设有多个,位于灯筒的底端,以充分散出灯筒内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为U形通道结构,U形通道结构内位于第一风扇的下方安装有第一电机,竖直空心轴上安装有第一从动轮,第一电机的主动轮通过第一皮带与第一从动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内与第一电机相对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上方的水平空心轴上安装有第二从动轮,第二电机主动轴的一端安装有主动轮,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上绕设有第二皮带。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空心轴与支撑座相连接的一端安装有轴承,竖直空心轴与散热底座相连接的一端也安装有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底座的内外表面凸设有若干散热鳍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舞台灯具,设置有所述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通过将散热底座、支撑座及灯筒连通为散热通道,在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抽吸作用下,第一风扇将灯筒内的热气流通过散热孔排除至外界,同时,灯筒内的残留热气流经过与第一风扇相对一侧的水平空心轴、支撑座的一侧段、竖直空心轴、散热底座、支撑座的另一侧段、导风罩及第一风扇侧的水平空心轴,最终返回至灯筒内,残留热气流在经过散热底座时与散热底座进行热交换,残留热气流的热量被散热底座吸收,残留热气流的温度下降变成冷气流,冷气流经过竖直空心轴及支撑座的另一侧段重新回到灯筒内,冷却灯筒内部的部件并将灯筒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孔驱散至外界,如此形成环形流动的散热循环,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和灯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的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第一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第二分解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第三分解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底座1、竖直空心轴2、支撑座3、两根水平空心轴4、灯筒5、导风罩6、第一风扇7及第二风扇,散热底座1及支撑座3均为密闭容器,气流通过散热底座1时能与散热底座1发生热交换而降温,支撑座3通过竖直空心轴2连接于散热底座1上,支撑座3的内部空间通过竖直空心轴2与散热底座1的内部空间相通,灯筒5的两侧分别通过两根水平空心轴4与支撑座3的两侧连接,且灯筒5的内部空间通过两根水平空心轴4与支撑座3的内部空间相通,灯筒5上开设有散热孔51,以与外界进行气流交换,导风罩6安装于支撑座3内并罩设于其中一根水平空心轴4一端,第一风扇7安装于支撑座3内,第一风扇7的出风管与导风罩6连接,以形成从导风罩6经由水平空心轴4与灯筒5的气流,第二风扇安装于散热底座1内,用于促进气流循环而实现充分散热。

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通过将散热底座1、支撑座3及灯筒5连通为散热通道,在第一风扇7及第二风扇的抽吸作用下,第一风扇7将灯筒5内的热气流通过散热孔51排除至外界,同时,灯筒5内的残留热气流经过与第一风扇7相对一侧的水平空心轴4、支撑座3的一侧段、竖直空心轴2、散热底座1、支撑座3的另一侧段、导风罩6及第一风扇7侧的水平空心轴4,最终返回至灯筒5内,残留热气流在经过散热底座1时与散热底座1进行热交换,残留热气流的热量被散热底座1吸收,残留热气流的温度下降变成冷气流,冷气流经过竖直空心轴2及支撑座3的另一侧段重新回到灯筒5内,冷却灯筒5内部的部件并将灯筒5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孔51驱散至外界,如此形成环形流动的散热循环(如图2中箭头所示),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和灯具使用寿命。

如图4如示,导风罩6为圆柱形盖体状,圆柱形盖体状的周壁设有进风口61,第一风扇7安装于导风罩6下方,第一风扇7的出风管连接于进风口61处,

第一风扇7排出的风聚集于导风罩6内形成一定的风压。

第二风扇设有多个,多个第二风扇分成两组分别靠近散热底座1的相邻两侧壁,使得一侧壁的第二风扇的出风方向与相邻侧壁的第二风扇的出风方向相互垂直交汇形成向上气流,以加速散热底座1与支撑座3之间的气流交换,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率。

散热孔51设有多个,位于灯筒5的底端,即与灯筒5的出光镜面相对的一端,以充分散出灯筒5内的热量。

请参阅图6,支撑座3为U形通道结构,U形通道结构内位于第一风扇7的下方安装有第一电机31,竖直空心轴2上安装有第一从动轮32,第一电机31的主动轮通过第一皮带33与第一从动轮32连接,以供带动支撑座3绕竖直空心轴2旋转。

支撑座3内与第一电机31相对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35,第二电机35上方的水平空心轴4上安装有第二从动轮36,第二电机35主动轴的一端安装有主动轮,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36上绕设有第二皮带37,以供带动灯筒5绕水平空心轴4旋转。

可以理解的,每一根水平空心轴4与支撑座3相连接的一端安装有轴承,竖直空心轴2与散热底座1相连接的一端也安装有轴承,以减少旋转过程中的摩擦力。

散热底座1的内外表面凸设有若干散热鳍片11,以增大散热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率。散热底座1可采用铝合金底座,质量轻,散热效果好。

第一风扇7采用离心风扇,以供气流旋转90度排出并提供较大的风压;第二风扇采用轴流风扇,以节省安装空间,同时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散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第一风扇7及第二风扇运转,第一风扇7排出的气流在导风罩6内聚集形成一定风压,然后经由水平空心轴4进入至灯筒5内并与内部发热器件进行热交换,使得内部发热器件的热量被气流带走并通过散热孔51排出至外界,同时,灯筒5内的残留热气流经过与第一风扇7相对一侧的水平空心轴4、支撑座3的一侧段、竖直空心轴2、散热底座1、竖直空心轴2、支撑座3的另一侧段、导风罩6及第一风扇7侧的水平空心轴4,最终返回至灯筒5内,残留热气流在经过散热底座1时与散热底座1进行热交换,残留热气流的热量被散热底座1吸收并散发至外界,残留热气流的温度下降变成冷气流,冷气流经过竖直空心轴2及支撑座3的另一侧段重新回到灯筒5内,冷却灯筒5内部发热部件并将灯筒5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孔51驱散至外界,如此形成环形流动的散热循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散热装置的舞台灯具,以提高舞台灯具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