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格栅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4900发布日期:2020-01-24 11:31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格栅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格栅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发展,其所应用的照明场景越来越多,其所面对的照明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各种照明环境对照明灯具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例如,照明灯具不仅要节能环保,同时也需要发出高品质的光,即具有高显色指数和低眩光。传统的格栅灯具通过采用高显色指数的led光源及呈正方形设置的格栅,达到了高显色指数、低眩光的技术要求,但仍存在低光效的缺点。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格栅灯,旨在解决现有的格栅灯的光效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格栅灯,包括:壳体,限定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发光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扩散板,设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以及格栅板,设于所述扩散板的出光侧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格栅板上设有多列透光格,相邻两列所述透光格之间错位排布,所述透光格之间形成非透光部;其中,所述透光格的横截面呈六边形,所述透光格在横截面上具有三组对边,每一组对边相互平行且相等,所述透光格六边形的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另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所述透光格非透光部的横截面面积由所述入光侧向所述出光侧逐渐减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格在横截面上均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第四边、第五边和第六边,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四边平行且相等,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五边平行且相等,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六边平行且相等,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边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所述透光格的长宽比为1.5:1~3:1,其中,所述长是长度最大的对角线的长度,所述宽是与所述长方向平行的所述第一边和第四边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格的长为22.5毫米~36毫米,所述透光格的宽为12毫米~15毫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的高度为10毫米~15毫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的高度为12毫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透光部在入光侧的宽度为2毫米~3毫米,所述非透光部在出光侧的宽度为1毫米~2毫米,所述非透光部的侧面为平面或曲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透光部在入光侧的宽度为2.8毫米,在出光侧的宽度为1.2毫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板为长方形,多个所述透光格的第一边均平行,所述第一边平行于所述格栅板的短边。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格的夹角处设有倒角;所述非透光部的侧面为镜面或电镀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栅灯还包括音响组件、控制组件和安装结构;所述音响组件拼接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背部并与所述音响组件和发光组件电连接,所述音响组件和壳体的边缘对接形成环状凸缘,所述安装结构包裹于所述环状凸缘的外围;所述音响组件的前端和所述格栅板于同一平面上并排对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格栅灯,其有益效果在于:格栅灯包括壳体、发光组件、扩散板和格栅板,发光组件设于壳体限定的容置空间内,扩散板设于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的开口处,格栅板设于扩散板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的开口处,格栅板上设有多列透光格且相邻两列透光格之间错位排布,透光格之间形成非透光部,其中,透光格的横截面呈六边形,透光格在横截面上具有三组对边,每一组对边相互平行且相等,该六边形中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另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对于现有的正方形格栅以及正六边形格栅而言,透光格具有更大的面积,在保证非透光部的宽度一致的基础上,格栅板上用于透光的面积更大,因此,能够提高光线由格栅板出射的比例,提高光效;且非透光部的横截面面积由入光侧向出光侧逐渐减小,相应地,非透光部的侧面呈倾斜设置,光线入射至侧面上并反射后,能够减小反射光线相对于发光组件的发光中心线方向的角度,进而减少了大角度光线的比例,降低人眼接收到的大角度光线,降低统一眩光值,整体上在保持低眩光的同时提高了光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格栅板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透光格的排列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透光格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透光格的尺寸示意图一;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透光格的尺寸示意图二;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非透光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非透光部分的尺寸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中透光格的光路示意图。图中标记的含义为:100-格栅灯;1-壳体,2-发光组件,20-灯条,3-扩散板,4-格栅板,40-透光格,401-第一边,402-第二边,403-第三边,404-第四边,405-第五边,406-第六边,41-非透光部,410-侧面,42-倒角,5-音响组件,51-音响后壳,52-前罩,53-扬声器元件组,6-安装结构,61-安装子结构,7-驱动组件,71-驱动后壳,72-驱动电路板,73-智能模组,8-安装件,9-加强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5以及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格栅灯100,包括壳体1、发光组件2、扩散板3和格栅板4,壳体1限定一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发光组件2设于该容置空间内,用于发出光线,扩散板3设于发光组件2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1的开口处,格栅板4设于扩散板3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1的开口处,用于使光线均匀化并按照预定的方向出射;格栅板4上设有多列透光格40,相邻两列透光格40之间错位排布,透光格40之间形成非透光部41,格栅板4用于降低统一眩光值,其中,透光格40的任意横截面均呈六边形,透光格40在横截面上具有三组对边,每一组对边相互平行且相等,透光格40的任意横截面上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另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且透光格40的横截面面积由入光侧向出光侧逐渐增大,相应地,非透光部41的横截面面积由入光侧向出光侧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灯100,其包括壳体1、发光组件2、扩散板3和格栅板4,发光组件2设于壳体1限定的容置空间内,用于发出光线,扩散板3设于发光组件2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1的开口处,格栅板4设于扩散板3的出光侧并安装于壳体1的开口处;格栅板4上设有多列透光格40且相邻两列透光格40之间错位排布,透光格40之间形成非透光部41,其中,透光格40的任意横截面均呈六边形,透光格40在横截面上具有三组对边,每一组对边相互平行且相等,透光格40的横截面上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另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对于现有的正方形格栅以及正六边形格栅而言,透光格40具有更大的面积,在保证非透光部41的宽度一致的基础上,格栅板4上用于透光的面积更大,因此,能够提高光线由格栅板4出射的比例,提高光效;且透光格40的横截面面积由入光侧向出光侧逐渐增大,相应地,非透光部41的侧面410呈倾斜设置,光线入射至侧面410上并反射,能够减小反射光线相对于发光组件2的发光中心线的角度,进而减少了大角度光线的比例,减少人眼接收到的大角度光线,降低统一眩光值,整体上在保持低眩光的同时提高了光效,参考图10。具体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该格栅灯100还集成了音响功能,即,格栅灯100还包括音响组件5,音响组件5包括音响后壳51、与音响后壳51相对安装的前罩52以及安装于音响后壳51和前罩52之间的扬声器元件组53。音响后壳51与壳体1的一端并排地对接安装,从而音响组件5相对位于整个格栅灯100的一侧。较佳地,格栅板4可部分凸出于壳体1的开口的边缘,且前罩52与格栅板4实质于同一平面上并排对接。进一步地,格栅灯100还包括安装结构6,其用于将音响后壳51与壳体1之间并排地拼接并固定。具体地,安装结构6呈环状,其可由多个安装子结构61拼接而成。音响组件5和壳体1的边缘对接形成环状凸缘,该环状凸缘被压紧、包裹于安装结构6的内侧。由此,音响组件5与用于照明的其他部分之间拼接为一体,且外观上更完整、一体化。如图1和图2所示,发光组件2可以包括多个平行安装的灯条20,每一个灯条20上设有多个发光元件(未图示),如led。灯条20安装在容置空间的底部。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格栅灯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的相当于位于其容置空间之外的一侧的控制组件7,驱动组件7包括驱动电路板72和无线接收模块73,当然还可包括驱动后壳71,以将驱动电路板72和无线接收模块73保护在壳体1与驱动后壳71之间。音响组件5为无线音响,无线接收模块73与音响组件5电连接,其接收带有音频信息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提供给音响组件5,音响组件5将声音放大并传递出来。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组件7还可包括智能模组(未图示),智能模组与发光组件2和控制电路板72均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板72包括驱动电源部分(未图示),其用于将外部交流电进行整流、降压和稳压后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并提供至发光组件2、无线接收模块73和智能模组等以驱动它们各自正常工作。智能模组73还用于接收外部控制信号,以反过来通过驱动电路板72进一步控制发光组件2的工作。在具体应用中,无线接收模块73和智能模组可以集成在一起,并集成安装在驱动电路板72上。本实施例中,格栅灯100以吊装、吸顶等形式安装于较高处,因此,壳体1上还可设置第一安装孔(未图示),以安装件8穿过第一安装孔的形式安装。为避免壳体1上吊装孔位置处因受力可能发生变形,在壳体1内部还可设置加强片9,加强片9上设有对应第一安装孔的第二安装孔,安装件8同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由此,在保持整个壳体1和格栅灯100轻量化的基础上提高了安装强度。接下来具体描述格栅板4及其透光格40。请参阅图3和图4,相邻两列透光格40之间交错排列,也即,一个透光格40的角与相邻一列中两个透光格40之间的非透光部41对齐。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格栅板4上的面积利用率,并且容易实现非透光部41的宽度保持一致,进而保证格栅灯100整体出光的均匀性。请参阅图5,透光格40在任意横截面上具有依次连接且两两平行和相等的第一边401、第二边402、第三边403、第四边404、第五边405和第六边406,也即其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平行且相等,第二边402和第五边405平行且相等,第三边403和第六边406平行且相等。其中,第二边402的长度等于第三边403的长度,且第一边40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402的长度,由此,第二边402、第三边403、第五边405和第六边406的长度均相等,且均小于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的长度。透光格40大体呈由一个正六边形沿着其中一条对角线方向被拉长的形状,因此,其面积大于由第二边402的长度限定的正六边形,自然也可以具有比以第二边402长度限定的正六边形更大的透光面积。请参阅图5至图7,透光格40的相邻两个边的连接处设有倒角42,也即倒角42分别设于第一边和第二边的连接处、第二边和第三边的连接处……,依次类推,直至第六边和第一边的连接处。格栅板4可为塑料材料采用注塑成型方法得到,倒角42的设置有利于充型完全且脱模。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格栅板4的材料可为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其流动性较佳且物理和机械性能优良。如图6所示,透光格40中最长的对角线的长度为l,定义该l为透光格40的长,与该对角线平行的是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之间的距离为w,定义该w为透光格40的宽,则透光格40具有长宽比l/w。对于正方形格栅而言,其长宽比为1,对于正六边形格栅而言,其长宽比为1.414。本实施例中的透光格40的长宽比大于1.414,具体可为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3。由于格栅板4的入光侧的透光面积决定光效,因此,以上长宽比中涉及的长和宽均指在入光侧。请继续参阅图6,在保证l/w在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3的范围内时,第二边402和第三边403之间的夹角α1以及第一边401和第六边406之间的夹角α2可不必保持120°。这是因为,可以在保持第一边401和第二边402的长度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α1和α2来微调其长宽比。例如,增大α1可以增大w,进而减小长宽比;增大α2可以增大l,进而增大长宽比。同时,相比于增大l,增大w对透光格40的面积的增大贡献更多。因此,通过增大α1能够在保证长宽比的基础上提高格栅板4上的透光面积。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的长度为l0,该l0与w、l、α1和α2有关。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α1为120°~124°,α2为118°~120°。请参阅图8至图10,非透光部41在入光侧的宽度d1大于在出光侧的宽度d2,非透光部41的侧面410实质限定了上述的第一边401至第六边406。非透光部41的侧面410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对应在横截面上表现为直线或曲线。侧面410优选为曲线,其可以提供比平面更多的小角度出光光线。具体地,侧面410可为圆弧,其半径为r2,r2优选设置地足够大,这样可以实现使得在该圆弧上任意一点的切线均能够将入射光线反射为小角度光线,也即,其圆心至入光侧边缘的连线和至出光侧边缘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不超过90°。从而,光线入射至该圆弧上并被反射后朝向出光侧出射,反射光线a和b相对于发光中心线的夹角更小,也即出光角度更小,由此降低了统一眩光值。在一个实施例中,非透光部41的宽度(包括入光侧的宽度d1和出光侧的宽度d2)为1毫米~3毫米,较佳地,非透光部41在入光侧的宽度d1为2毫米~3毫米,非透光部41在出光侧的宽度d2为1毫米~2毫米。如图8所示,非透光部41的高度也即格栅板4的厚度为h1。h1也能够影响从透光格40出射的光线的角度。h1越大,则反射光线a和b越有可能在完全射出透光格40之前再一次入射至相邻的一个非透光部41,并进一步由于其倾斜的侧面410而减小出光角度,但相反地,出光角度的过小又会在非透光部41之间产生照明不足的问题,表现为产生照明暗区,如光斑与光斑之间照明不足。因此,在一较佳实施例中,h1为10毫米~15毫米。同理地,两个非透光部41之间的距离越小,也即透光格40的长度l和宽度w越小,反射光线a和b也越有可能在完全射出透光格40之前再一次入射至相邻的非透光部41,并进一步减小出光角度。本实施例中,由于透光格40的长度较大,在由第一边401和第四边404对应的侧面所反射的光线中,大角度光线较少,消眩光效果较好;在沿着长度方向的纵截面上出射的光线中大角度光线的比例相对较多,因此,眩光问题相对于与其垂直的方向上会略明显。因此,在一实施例中,透光格40在入光侧的长为22.5毫米~36毫米,在入光侧的宽为12毫米~15毫米,其长宽比保持在1.5:1~3:1,可以兼顾长方向和宽方向上的眩光问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透光格40在入光侧的长为29.59毫米,在入光侧的宽为14.3毫米,其长宽比约为2.07,其第一边401长度l0为20.22毫米(在设置倒角42的情况下,l0指的是去掉倒角42的直线长度)。α1为122°,α2为119°。非透光部41在入光侧的宽度为2.8毫米,在出光侧的宽度为1.2毫米,非透光部41的侧面410的半径r2为88.5毫米,非透光部41的高度为12毫米。倒角42的半径r1可为1.6mm。对此,通过光学模拟对本实施例的上述透光格40进行了光学验证。所使用的对比例即为边长为14.3毫米的正方形格栅。此外,本实施例与对比例中,非透光部的特征完全一致,其高度均为12毫米,在入光侧的宽度均为2.8毫米,在出光侧的宽度均为1.2毫米,侧面为圆弧面且半径均为88.5毫米。对比结果见下表1。表1正方形格栅与本实施例的透光格的光学模拟结果格栅结构光通量/lm光效lm/w统一眩光值(ugr)正方形格栅2844.5972.8915六边形的透光格3403.0887.316通过对比可知,本实施例的透光格40能够将光效和光通量提高约20%,同时,统一眩光值ugr虽有提高,但还保持在16之内,仍能够适合于办公区、阅览室、学校、医院等场景。因此,本实施例的格栅灯100的光效提高效果明显,且兼顾了低眩光。在一个实施例中,非透光格40的侧面410为镜面或电镀面,优选是电镀面,反射性更好且易于与abs塑料材料结合。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格栅灯100时,应当将透光格40的长方向设为垂直于人眼的观察方向。例如本实施例中,格栅板4为长方形,每一透光格40的长方向与格栅板4的短边方向平行,则以用于教室照明为例,该格栅板4的长边方向应由黑板指向学生方向。这样,在学生最常使用的观察方向上可以有尽量少的大角度光线,从而降低学生眼睛的不舒适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