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8955发布日期:2019-12-06 16:47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



背景技术:

汽车车灯作为车身外饰的组成部分,不但有照明和信号的重要功能,更是汽车的辨识度的重要体现,车灯的外观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车辆的购买欲望。多年来,人们一直将研发重点放在车灯的性能和质量等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愈发关注车灯的外观造型设计,制造商在保证车灯性能和质量的同时,也逐渐将车灯外观造型设计作为重点。

传统的车灯一般是通过反射镜反射光线,在观察者的视觉中形成的是二维影像,不够立体和形象,无法让人感觉到距离和深度,其只能作为一种信号灯使用,而无法起到有效的车身装饰作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8222397u公开了一种隧道式组合尾灯,通过设置呈阶梯状结构的透光侧面板和阻光件实现隧道效果,但是,由于该专利中的光源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每层隧道的透光侧面板与光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差距较大,会导致每层隧道的亮度差异较大,立体效果不够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隧道式车灯立体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该车灯设置至少两层同心的隧道式发光结构,并通过反射镜一将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至与其平行的反射镜二,再通过反射镜二将光线朝与光源相反的方向射出,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包括至少两层同心设置的隧道式发光结构,所述隧道式发光结构包括光源、反射镜以及用于固定光源和反射镜的固定装置,所述反射镜包括相互平行的反射镜一和反射镜二,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反射镜一反射至反射镜二,再经反射镜二朝与光源相反的方向射出。

具体地,上述固定装置包括后端板以及固定在后端板两侧的外侧板和内侧板,所述光源固定在后端板上,所述反射镜一和光线准直装置均固定在外侧板上,所述反射镜二固定在内侧板上。

具体地,上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平行于后端板的前端板,所述前端板的外侧固定在外侧板上,所述前端板内侧边缘的延伸面与反射镜一和反射镜二之间的界面重合。

具体地,上述反射镜一固定在前端板上。

具体地,上述隧道式发光结构之间呈阶梯状排列。

具体地,上述隧道式发光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光源与反射镜一之间的光线准直装置,所述光线准直装置固定在外侧板上。

具体地,上述光线准直装置为菲涅尔透镜。

具体地,上述反射镜二的反射面设有可以使光线扩散的花纹结构。

具体地,上述光源为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包括灯带和固定在灯带上的灯珠。

具体地,上述灯珠之间的间距为5-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灯设置至少两层同心的隧道式发光结构,每个隧道式发光结构都通过反射镜一将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至与其平行的反射镜二,再通过反射镜二将光线朝与光源相反的方向射出,从而通过两层以上的隧道式发光结构实现隧道式的立体效果,不同层的隧道之间界限清晰,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的光源与出射光分别位于反射镜的两侧,即光源位于车灯后方,这种布局有利于光源的安装和线路的布置,此外,在车灯使用过程中如遇到光源损坏的情况,只需要拆下后端板,更换光源即可,无需先拆除反射镜等结构,便于后期的维修保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反射镜二表面具有可以使光线扩散的花纹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11.灯带;12.灯珠;21.反射镜一;22.反射镜二;3.光线准直装置;41.后端板;42.外侧板;43.内侧板;44.前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以图2中的e方向为后端,与e相反的方向为前端。

如图1-3和图5所示,能呈现3d纵深视觉效果的隧道式车灯,包括至少两层同心设置的隧道式发光结构,隧道式发光结构包括光源、反射镜以及用于固定光源和反射镜的固定装置,反射镜包括相互平行的反射镜一21和反射镜二22,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反射镜一21反射至反射镜二22,再经反射镜二22朝与光源相反的方向射出。

反射镜一21和反射镜二22的延伸面与光源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如图3所示,光线经反射镜一21反射后转折90°射向反射镜二22,再经反射镜二22反射,转折90°朝与光源相反的方向射出(最终的出射光与光源分别位于反射镜的两侧)。在前方只能看到经反射镜二22反射出来的一圈光线,由于每个隧道式发光结构均只能看到由反射镜二22反射出来的一圈光线,所以当具有至少两层同心设置的隧道式发光结构时,可以体现出立体的隧道效果。当所有隧道式发光结构位于同一平面内,而非阶梯状排列时,为了加强深邃感,可以为内层隧道式发光结构选择小功率光源,由内而外依次增大光源功率,从而使最内层的反射镜二22反射出来的光线最弱,由内而外光强依次增加,实现深邃的立体隧道效果,适合灯壳内部空间较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光源与出射光分别位于反射镜的两侧,即光源位于车灯后方,这种布局有利于光源的安装和线路的布置,此外,在车灯使用过程中如遇到光源损坏的情况,只需要直接更换光源即可,无需先拆除反射镜等结构再更换光源。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同一隧道式发光结构的反射镜一21的宽度w1和反射镜二22的宽度w2相等,即w1=w2=w,根据具体需求或空间限制情况,不同隧道式发光结构的反射镜一21的宽度和反射镜二22的宽度w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图2所示),比如由内而外宽度w依次增加或减小(比如呈等差数列增加或减小),也可以宽窄间隔设置,能够同心设置,体现出隧道效果即可。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包括后端板41以及固定在后端板41两侧的外侧板42和内侧板43,光源固定在后端板41上,反射镜一21和光线准直装置3均固定在外侧板42上,反射镜二22固定在内侧板43上。

由于光源固定在后端板41上,当遇到光源损坏的情况时,只需要拆下后端板41,更换光源即可,无需先拆除反射镜等结构,便于后期的维修保养。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隧道式发光结构可以共用同一个板作为外层隧道式发光结构的内侧板43和内层隧道式发光结构的外侧板42。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还包括平行于后端板41的前端板44,前端板44的外侧固定在外侧板42上,前端板44内侧边缘的延伸面与反射镜一21和反射镜二22之间的界面重合。

在具体实施例中,最内层隧道式发光结构的内侧板43的后端可以用一块板进行密封(如图2所示),从而可以直接将整个固定装置作为车灯的灯壳,将光源、反射镜等结构全部包覆在灯壳内部。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反射镜一21固定在前端板44上。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隧道式发光结构之间呈阶梯状排列。隧道式发光结构之间采用阶梯状排列,可以在光源功率相等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反射镜二22距离观察位置的远近来呈现深邃的立体隧道效果,安装时无需特别留意光源的功率,避免出现光源功率选择错误而导致立体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隧道式发光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光源与反射镜一21之间的光线准直装置3,光线准直装置3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过光线准直装置3可以将光源发射出的离散的光线聚齐起来,沿着垂直于光线准直装置3的方向射出,具有更好的聚光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光线准直装置3为菲涅尔透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镜二22的反射面设有可以使光线扩散的花纹结构。如图4所示,反射镜一21和反射镜二22均是镀铝面,便于反射光线,其中,反射镜一21需要将光线转折90°反射至反射镜二22,其表面是正常的光滑镜面,而人们所看到的光线是经过反射镜二22反射出来的,所以,在具体实施例中,反射镜二22的表面优选镀铝的皮纹面或具有光学花纹结构的表面,便于使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提高光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各组件之间是可拆分的结构,其中内侧板43和前端板44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组装时,可以先将光源固定在后端板41上,将反射镜一21固定在前端板44上,将反射镜二22固定在内侧板43上,将光线准直装置固定在外侧板42上,然后再将后端板41与外侧板42和内侧板43连接起来,可以是卡接或焊接方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光源为led光源,led光源包括灯带11和固定在灯带11上的灯珠12。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灯珠12之间的间距为5-25mm。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光源与光线准直装置3之间的距离是5-10mm,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可以实现聚光准直作用的距离。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