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4430发布日期:2023-02-14 14:10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充电口上设置有一种充电口灯用于充电照明需求,因为汽车充电口灯具较小型,所以为了减少灯源组件的占用空间,现有的汽车充电口灯具中多采用单颗光源侧向导光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汽车充电口灯具,灯珠(1)设置在导光柱(2)的长度方向一端并朝导光柱另一端方向投射亮光,以实现导光柱充分导光。但是,上述侧向导光结构,容易出现靠近灯珠一端的进光区过亮,而远离灯珠一端的发光面末端偏暗情况,亮度均匀性难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能够实现发光均匀的效果。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包括导光柱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柱一侧的投光灯件,所述导光柱包括呈条状的发光部和与所述发光部一端连接的进光部,所述进光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倾斜设置的反射面,所述投光灯件与所述发光部相对设置,所述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朝向所述反射面,且所述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与所述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垂直。
5.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发光部的倾斜角度为45
°

6.进一步的,所述进光部远离所述反射面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垂直的进光柱,所述投光灯件正对设置在所述进光柱一侧。
7.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还包括齿纹部,所述发光部呈六边体结构,所述齿纹部设置在所述发光部的对应六边体结构的一侧壁上。
8.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所述导光柱和所述投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9.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发光部所在位置设有与所述发光部正对设置的透光面,且所述透光面位于所述发光部远离所述齿纹部的一侧。
10.进一步的,所述发光部在垂直于所述透光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透光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通过在发光部一端设置进光部,进光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倾斜设置的反射面。当投光灯件沿垂直于发光部长度方向投射光线至反射面时,反射面通过将投射的光线反射至进光部,进光部通过反光面反射的光线实现进光,避免了进光部的进光区过亮的问题,有效改善了进光部发光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实现灯具均匀发光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保证灯具亮度均匀性的同时,减小结构空间,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12.图1所示为背景技术中记载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导光柱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导光柱的正视图;
16.图5为图4的a-a视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正视图;
18.图7为图6的b-b视图;
19.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的侧视图;
20.标号说明:
21.1、灯珠;2、导光柱;21、齿纹部;22、发光部;221、第一侧壁;222、第二侧壁;23、进光部;231、进光柱;232、反射面;3、壳体;31、透光面;4、投光灯件。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3.请参照图2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包括导光柱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柱一侧的投光灯件,所述导光柱包括呈条状的发光部和与所述发光部一端连接的进光部,所述进光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倾斜设置的反射面,所述投光灯件与所述发光部相对设置,所述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朝向所述反射面,且所述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与所述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垂直。
24.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发光部一端设置进光部,进光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倾斜设置的反射面。当投光灯件沿垂直于发光部长度方向投射光线至反射面时,反射面通过将投射的光线反射至发光部,进光部通过反光面反射的光线实现进光,避免了进光部的进光区过亮的问题,有效改善了进光部发光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实现灯具均匀发光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保证灯具亮度均匀性的同时,减小结构空间,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25.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发光部的倾斜角度为45
°

26.从上述描述可知,反射面相对所述发光部的倾斜角度为45时,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与发光部平行,使得发光部获得的光线范围更大,光线分布也更均匀。
27.进一步的,所述进光部远离所述反射面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垂直的进光柱,所述投光灯件正对设置在所述进光柱一侧。
28.从上述描述可知,投光灯件投射的光线通过进光柱进入反射面,进光柱起到光线导向作用,保证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与所述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垂直地进入反射面,从而精准把控光线的发散位置,保证发光部的均匀发光。
29.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还包括齿纹部,所述发光部呈六边体结构,所述齿纹部设置在所述发光部的对应六边体结构的一侧壁上。
30.从上述描述可知,发光部呈六边体结构,光线平行进入发光部后,扩散至发光部侧壁的光线通过反射将光线集中导向齿纹部,齿纹部上的齿纹面能够将收集的光线通过折射
和反射作用到发光部的侧壁上,光线通过反射和折射将亮度叠加至发光部的侧壁,从而起到提亮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发光部的光亮度。
31.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所述导光柱和所述投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32.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发光部所在位置设有与所述发光部正对设置的透光面,且所述透光面位于所述发光部远离所述齿纹部的一侧。
33.从上述描述可知,发光部远离所述齿纹部一端的侧壁与齿纹部属于正对设置,光亮度更明显,所以透光面位于所述发光部远离所述齿纹部的一侧设置,透光面能够获得更高的光亮度。
34.进一步的,所述发光部在垂直于所述透光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透光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35.从上述描述可知,发光部在垂直于所述透光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透光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说明透光面所在区域能够全面投射来自发光部的光线,避免出现边缘黑边等状况。
36.应用场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主要应用在汽车充电口灯具领域。
37.请参照图2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提供了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包括壳体3、设置在壳体内的导光柱2和投光灯件4。导光柱包括呈齿纹部21、呈条状的发光部22和与所述发光部一端连接的进光部23。具体的,发光部呈六边体结构,且发光部对应的六边体结构至少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221和第二侧壁222。齿纹部的形状与发光部的第一侧壁形状相同,齿纹部叠设在第一侧壁的外表面,同时齿纹部的表面为凹凸状的光学齿面。进光部与发光部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发光部在长度方向一端的端面呈倾斜设置的进光面,倾斜角度为45
°
。进光部包括与发光部垂直连接的进光柱231和发光部连接的一端设有与进光面相适配的反射面232,进光柱与反射面正对设置。反射面相对发光部的倾斜角度为45
°
,发射面与进光面贴合,进光柱与发光部一体成型连接。
38.本实施例中,投光灯件发光部相对设置。具体的,投光灯件设置在进光柱远离反射面的一侧并与反射面正对设置,投光灯件的投光方向朝向所述反射面,并且投光灯件投射的光线经过进光柱集中导向呈笔直照射在反射面上。光线在反射面上进行反射后进入发光部内,且反射的光线与发光部,光线在发光部内均匀扩散,使得发光部发出的光亮均匀度更高。此外,反射面反射至发光部内的光线扩散至发光部对应六边体结构的六个侧壁上,扩散至发光部侧壁的光线通过反射将光线集中导向齿纹部,齿纹部上的齿纹面能够将收集的光线通过折射和反射作用到发光部的侧壁上,光线通过反射和折射将亮度叠加至发光部的侧壁,从而起到提亮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发光部的光亮度。
39.本实施例中,壳体对应所述发光部所在位置设有与所述发光部正对设置的透光面31,且所述透光面位于所述发光部远离所述齿纹部的一侧,且发光部的第二侧壁与透光面正对。具体的,发光部在垂直于所述透光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透光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使得发光部发出的光亮能够通过透光面充分向外扩散。
40.本实施例中,投光灯件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电路板上led灯珠,且led灯珠正对进光柱。
41.工作原理:
42.1、投光灯件点亮后,光线投射到反射面上,且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45
°
,反射面反射光线至发光部,且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与发光部平行,光线均匀扩散至反光部表面,使得发光部发出的光线更均匀;
43.2、光线平行进入发光部后,扩散至发光部侧壁的光线通过反射将光线集中导向齿纹部,齿纹部上的齿纹面能够将收集的光线通过折射和反射作用到发光部的侧壁上,光线通过反射和折射将亮度叠加至发光部的侧壁,从而有效提高发光部的光亮度;
44.3、发光部通过壳体透光面向外部均匀发出光亮。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灯具上的侧向导光结构,通过在发光部一端设置进光部,进光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发光部倾斜设置的反射面。当投光灯件沿垂直于发光部长度方向投射光线至反射面时,反射面通过将投射的光线反射至进光部,进光部通过反光面反射的光线实现进光,避免了进光部的进光区过亮的问题,有效改善了进光部发光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实现灯具均匀发光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保证灯具亮度均匀性的同时,减小结构空间,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