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单元及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44072阅读:来源:国知局
说明。
[0155]首先,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0156]图11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600的、与图10相同的图。
[0157]如本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未配置相当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部件542的部件,另外,通过对透光罩602的内表面实施金属蒸镀处理等而构成第1半反射镜632。此外,与此相伴,灯体604的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有一部分不同。
[0158]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在透过透光罩602从外部观察点灯时的照明单元610时,利用在第1半反射镜632和反射镜534之间多重反射后的光,能够看见光源512的像I以放射状排列多个而发光。
[0159]另一方面,在透过透光罩602从外部观察非点灯时的照明单元610时,由于外部光在第1半反射镜632处反射,因此能够使得几乎无法看见透光性基板520及各光源512。
[0160]另外,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600的结构简化及薄型化。
[0161]下面,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0162]图12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700的、与图10相同的图。
[0163]如本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未配置相当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部件544的部件,另外,使灯体704实现作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镜534的功能。
[0164]即,在本变形例的灯体704中,其灯体主体704A形成为,在铅直面内沿透光性基板520以与该透光性基板520保持固定间隔的方式延伸为圆弧状,通过对灯体主体704A的内表面实施金属蒸镀处理等而构成反射镜734。
[0165]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在透过透光罩502从外部观察点灯时的照明单元710时,通过在第1半反射镜532和反射镜734之间多重反射后的光,从而能够看起来象是光源512的像I以放射状、数量较多地排列而发光。
[0166]另一方面,在透过透光罩502从外部观察非点灯时的照明单元710时,由于外部光在第1半反射镜532处反射,因此能够几乎看不见透光性基板520及各光源512。
[0167]另外,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700的结构简化及薄型化。
[0168]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69]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800的侧剖面图。
[0170]如本图所示,车辆用灯具800例如是尾灯等灯具,是在由透光罩802和灯体804形成的灯室内收容有照明单元810的结构。
[0171]照明单元810形成下述结构,S卩,具有:透光性基板820,其配置为沿铅垂面延伸;多个光源812A、812B,它们搭载在该透光性基板820上;透明部件840,其配置于透光性基板820的前方侧;以及上下1对的透明部件842,它们与该透光性基板820接近地配置。该照明单元810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
[0172]透光性基板820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光性基板20相同,形成为在第1及第2透明薄膜822、824之间配置有配线图案的结构。
[0173]图14(a)是表示照明单元810的正视图。
[0174]如本图(a)所示,在透光性基板8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处,多个光源812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较短的间隔进行配置,在从该上下方向中央部向上下两侧分离的位置处,多个光源812B在左右方向上与多个光源812A相比隔开较长的间隔进行配置。
[0175]各光源812A、812B是红色发光二极管,由在前后两面上具有发光面的发光芯片构成。上述各光源812A、812B在配置于第1及第2透明薄膜822、824之间的状态下导通固定在上述配线图案上。
[0176]在透光性基板820的侧端部形成有向侧方凸出的耳片820a,在该耳片820a上搭载有上述配线图案的端子部820b。
[0177]如图13所示,透明部件840由铅直板状部840A、以及水平板状部840B构成,该铅直板状部840A沿透光性基板820的前表面在铅直方向上延伸,该水平板状部840B从该铅直板状部840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前方延伸。
[0178]铅直板状部840A在其后表面粘贴有透光性基板820。
[0179]水平板状部840B形成为朝向前方其上下宽度逐渐变窄,其前端面840Ba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为细长带状。在该前端面840Ba上实施有通过浮雕加工而实现的光扩散处理。
[0180]各透明部件842是沿透明部件840的铅直板状部840A及水平板状部840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三角柱状的部件,在其下表面及后表面与透明部件840接触。各透明部件842的前表面形成为,从水平板状部840B的前端面840Ba的位置朝向铅直板状部840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位置而向斜上后方及斜下后方延伸。
[0181]在上述各透明部件842的前表面上实施有金属蒸镀处理等,由此构成第1半反射镜 832。
[0182]透光罩802形成为,位于透明部件840的水平板状部840B的前方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为细长带状,其上下两侧的部分朝向后方而向斜上方及斜下方延伸。并且,该透光罩802以在其上下两端部对透明部件840的铅直板状部840A进行定位的状态与透光性基板820抵接。
[0183]灯体804形成为,其上下方向中央部从透光性基板820向后方以一定程度分离,从其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下两端部而向斜上前方及斜下前方延伸。并且,该灯体804在其上下两端部以与透光罩802 —起夹持透光性基板820的状态,对透光罩802进行支撑。
[0184]在该灯体804的内表面上,在位于从透光性基板820分离后的位置处的上下一对的倾斜面的部分上实施有金属蒸镀处理等,由此构成反射镜834。
[0185]如图13所示,从各光源812A朝向前方射出的光,其大部分一边在透明部件840的水平板状部840B的上下两面处重复进行通过全反射而实现的内表面反射,一边导光至前端面840Ba,从该前端面840Ba朝向前方作为扩散光而射出。
[0186]另一方面,从各光源812A朝向后方射出的光在反射镜834处反射后,经由透光性基板820及透明部件840、842而朝向前方射出,此时,一部分的光在第1半反射镜832处进行内表面反射。
[0187]另外,从各光源812B朝向前方射出的光经由透光性基板820及透明部件840、842而朝向前方射出,此时,一部分的光在第1半反射镜832处进行内表面反射。
[0188]并且,从各光源812B朝向后方射出的光在反射镜834处反射后,经由透光性基板820及透明部件840、842而朝向前方射出,此时,一部分的光在第1半反射镜832处进行内表面反射。
[0189]图14(b)是在使各光源812A、812B点灯的状态下表示照明单元810的正视图。
[0190]如本图(b)所示,在从外部观察点灯时的照明单元810时,看起来象是透明部件840的水平板状部840B的前端面840Ba明亮且均匀地发光,另外,看起来象是上下1对的透明部件842的多个部位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点状地发光,并且,看起来象是各透明部件842的整个区域亮度较低地发光。
[0191]此时,看起来象是水平板状部840B的前端面840Ba明亮且均匀地发光,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的,即,数量较多的光源812A配置在左右方向上,并且,从上述各光源812A朝向前方射出的光的大部分在水平板状部840B中被进行导光,从作为光扩散面而构成的前端面840Ba朝向前方射出。
[0192]另外,看起来象是上下1对的透明部件842的多个部位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点状地发光,是通过从各光源812B朝向前方射出的光从各透明部件842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射出而实现的。此时,各透明部件842的前表面作为第1半反射镜832而构成,由于出射光量与其内表面反射量相应地减少,因此各部位的亮度与水平板状部840B的前端面840Ba的亮度相比变得较暗。
[0193]并且,看起来象是上下一对的透明部件842的整个区域亮度较低地发光,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的,即,从各光源812A、812B朝向后方射出的光在反射镜834处反射后,经由透光性基板820及透明部件840、842朝向前方射出,并且,从各光源812A、812B朝向前方或后方射出的光在各第1半反射镜832处发生内发射后,进一步在反射镜834等其他的部位处重复反射后,从各透明部件842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射出。
[0194]即使是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在透过透光罩802从外部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