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料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21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管料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生产线中的收集装置,尤其是一种收集料筐。
在钢管生产过程中,经常要把钢管从上面抛到容器里,这种容器通常称为料筐。现有的料筐有两种


图1所示的使用若干块U型钢板竖立而构成,即为刚性底;图2所示的是在竖立的桩子之间拉上铁链而构成,即为柔性底。两种料筐的共同特点是底部和侧壁连体固定结合,底部的高度固定不变,料筐上方敞口到底部有一个不小的落差,当钢管抛入料筐中时,由于是自由落体且落差较大,产生较大的冲击,其后果是发出强烈的噪声并会损伤钢管。中国专利95243478.4及96204709.0所公开的钢管料筐,采用在筐体上加盖板并附加隔音材料的手段克服噪声,但是,并不能消除钢管下落时的冲击,还由此产生新的缺陷加盖板后为阻止噪声逸出,入料口设计得很小而且要能很快闭合,这就需要经常调整以适应各种口径的钢管滚入,进料的速度不能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料筐,其底部可以随落入的钢管数量增加而下降,使钢管的坠落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落差上,以此降低噪声和减轻冲击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管料筐,具有底部和侧壁,其特征在于底部和侧壁是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驱动机构,底部受驱动机构作用而上下移动。
上述方案中,底部和侧壁的具体组合结构可有多种形式,只要能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就可视为钢管料筐,而底部必须是能上下移动的,把料筐上方敞口到底部的落差由固定的常量改变成随载荷而变动的变量;驱动机构的结构,包括动力源和传动方式,可以多样化,只要保证底部能随料筐的载荷变化而上下移动就可以。
本实用新型实质性的特点是把料筐的底部变成为可以上下移动的,当料筐空载时底部处于最高位,钢管落入料筐的落差很小,冲击力也就很小;随着料筐中钢管不断堆积,驱动机构带动底部逐渐下降直到装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使落入的钢管落差保持很小,冲击力大幅度减小甚至基本消失,既能消除由冲击力带来的噪声、避免钢管的损伤,又能采用敞口料筐而容纳快速落入的钢管。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其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使用U型钢板竖立而构成的现有刚性底料筐示意图。
图2为在竖立的桩子之间拉上铁链而构成的现有柔性底料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示意图。
见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一种钢管料筐,由刚性的底部11和侧壁10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11和侧壁10呈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11连接一液压缸12作为驱动机构,液压缸12由计算机14控制运作带动底部11上下移动,另设一传感器1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11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14通过传感器1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控制液压缸12动作使底部1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
见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由两对立柱25支撑两根柔性缆索构成料筐的底部21和侧壁20,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每根缆索有一端绕过立柱25顶上的滑轮27各自与一个作为驱动机构的卷扬机26连接,卷扬机26收卷或放开缆索使底部21升降,另设一传感器2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21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24通过传感器2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放开缆索使底部2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所述的柔性缆索可以是铁链、钢索、尼龙索,也可以是履带。
见图5所示的实施例三,是由实施例一变化而得,由刚性的底部31和侧壁30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31和侧壁30呈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31连接一丝杆32并偶配一螺母35作为驱动机构,螺母35由计算机34控制一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旋转,使丝杆32带动底部31上下移动,另设一传感器3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31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34通过传感器3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控制电机动作使底部3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
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四,是由实施例二变化而得,由两对立柱45支撑两根柔性缆索构成侧壁40,一块刚性的底板作为料筐的底部41,每根缆索有一端绕过底部41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设的滑轮48(图6所示是绕过底部41下表面所设的滑轮48),再绕过立柱45顶上的滑轮47各自与一个作为驱动机构的卷扬机46连接,卷扬机46收卷或放开缆索使底部41升降,另设一传感器4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45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44通过传感器4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放开缆索使底部4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为保持底部41升降平稳,可在立柱45开设导轨(图中未示出)限制底部41的晃动。所述的柔性缆索可以是铁链、钢索、尼龙索。
见图7所示的实施例五,由刚性的底部51和构成侧壁的导柱50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51和导柱50呈套接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51连接一摆杆52,摆杆52下端轴接一螺母57,一根由电机56驱动的丝杆58穿于螺母57中,摆杆52、螺母57、丝杆58和电机56组成驱动机构。电机56由计算机54控制运作,丝杆58使螺母57作水平移动,摆杆52带动底部51沿导柱50上下移动,另设一传感器5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51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54通过传感器5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控制电机56动作使底部5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
见图8所示的实施例六,由刚性的底部61和侧壁60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61和侧壁60呈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61连接一位于活塞缸65内的活塞62,活塞62通过连杆66和一曲柄67相连,活塞62、连杆66和曲柄67构成驱动机构并由电机68驱动,电机68由计算机64控制运作,通过活塞62、连杆66和曲柄67带动底部61上下移动,另设一传感器63用于探测料筐中钢管堆积的高度。空载时底部61处于最高位,在钢管不断地落入的过程中,计算机64通过传感器63得知钢管堆积的高度,控制电机68动作使底部61逐渐下降直至满载时的最低位。
权利要求1.一种钢管料筐,具有底部和侧壁,其特征在于底部和侧壁是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驱动机构,底部受驱动机构作用而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刚性的底部和侧壁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和侧壁呈刚性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液压缸,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两对立柱支撑两根柔性的缆索构成料筐底部和侧壁,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每根缆索有一端绕过立柱顶上的滑轮各自与一个卷扬机连接,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刚性的底部和侧壁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和侧壁呈刚性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丝杆并偶配一由电机驱动的螺母,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两对立柱支撑两根柔性缆索构成侧壁,一块刚性的底板作为料筐的底部;每根缆索有一端绕过底部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设的滑轮,再绕过立柱顶上的滑轮各自与一个卷扬机连接,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刚性的底部和构成侧壁的导柱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和导柱呈套接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摆杆,摆杆下端轴接一螺母,一根由电机驱动的丝杆穿于螺母中,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料筐,其特征在于由刚性的底部和侧壁围合成敞口的容纳钢管的空间,底部和侧壁呈贴靠方式的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位于活塞缸内的活塞,活塞通过连杆连接一由电机驱动的曲柄,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钢管料筐,具有底部和侧壁,其特征在于底部和侧壁是分体活动组合,底部连接一驱动机构,底部受驱动机构作用而上下移动,当料筐空载时底部处于最高位,随着料筐中钢管不断堆积,驱动机构带动底部逐渐下降直到装满,钢管落差始终很小,冲击力大幅度减小甚至基本消失,既能消除由冲击力带来的噪声、避免钢管的损伤,又能容纳快速落入的钢管。
文档编号B21D43/20GK2480078SQ01238598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30日
发明者王伟艺, 周为民, 吴刚 申请人:王伟艺, 周为民, 吴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