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及板材用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604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及板材用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及板材用轧制设备。
背景技术
在板材轧制中,通常沿板宽度方向分布板厚,不能成为均匀的厚度。特别是在现有的四轧辊型轧机中,在板宽端部厚度急剧减少,存在所谓的边缘变薄现象,成为轧制产品的质量低和成品率低的原因。
因此,希望有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而且减少边缘变薄的技术。例如,在六轧辊轧机中,举出了在特公昭59-18127号公报、特开昭50-45761号公报、日新制钢技报NO.79(1999)的47,48页所公开的技术。
另外,列举了特公昭60-51921号公报、特开平8-192213号公报、特开昭61-126903号公报、特公平3-51481号公报、特开平11-123407号公报、特开平10-76301号公报。
但是,在板材的轧制中,即使板宽是一定,边缘变薄量也进行变动。其原因是原材料的轮廓和硬度的分布、轧制负荷、轧辊热膨胀量等在轧制中进行变动,这些都是边缘变薄量变动原因。因此,为了抑制该变动,当在轧制中使作业轧辊沿轴向移动时,申请人发现了在轧材的表面上产生重大的表面缺陷的问题。
特别是,该表面问题比起配置多个轧制机将轧制作业仅在一方向上进行的串列式轧机,在用一个或少数轧机机座的轧制机一边使其轧制方向逆转一边进行多轧道(パス)轧制的可逆式轧制机中成为更深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大幅度地改善边缘变薄,而且一边抑制其变动一边在再不产生板材表面缺陷的情况下高效率地进行轧制作业。
本发明的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具有轧制轧材的上下一对作业轧辊、分别支承该作业轧辊的中间轧辊,分别支承该中间轧辊的加强轧辊,在各自的上述作业轧辊的一端部附近设有头细部,使这些各作业轧辊的该头细部相互位于沿轧辊轴方向的轧辊身部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板宽材料的轧制中,将该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并且变更该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来控制轧材宽度方向分布。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六轧辊轧机的横面图。
图2是表示边缘变薄减少量的图。
图3(a)至图3(c)是分别表示轧辊位置与边缘变薄量的关系的线图,其中图3(a)示出作业轧辊与中间轧辊两者在轴线方向均不移动的方式的结果;图3(b)示出了仅作业轧辊在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的结果;图3(c)示出了仅中间轧辊在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的结果。
图4是适合本发明的设备及其控制的构成图。
图5是适合本发明的设备及其控制的构成图。
图6是表示适合本发明的轧辊轴向装置的轧机的俯视图。
图7是使用本发明的六轧辊轧机的横面图。
图8是使用本发明的六轧辊轧机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形态之上,首先概略说明种种技术。
技术A1,是6轧辊轧机,具有比较小的直径的作业轧辊、沿轴向可移动的中间轧辊,将中间轧辊的一侧身端做成为头细状并向板宽端附近移动,可以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可以进一步减少边缘变薄。例如根据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可以改变板凸面(宽度方向板厚分布)。另外,根据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可以减少边缘变薄。另外,是4轧机机座串列式轧机,通过控制WRB(作业轧辊预弯力)、IMRB(中间轧辊预弯力)、IMRδ(中间轧辊移动位置),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对于边缘100mm位置的板厚的板厚偏差(边缘变薄)。
技术A2是使带有头细部的作业轧辊可向轴向移动,将其头细部的起点移动到板宽内部的技术,由于几何学的效果,可以更加直接地减少边缘变薄。作为采用该方法的轧机的形式有如下的技术A2-1和A2-2。
技术A2-1是4轧辊轧机,是将作业轧辊可向轴向移动的轧机。
通过改变EL(作业轧辊头细部的起点与板宽端部的距离),可以将板端部的板厚(边缘变薄)接近板中心板厚。在该方法中,还同与作业轧辊轴向移动的同时,将上下作业轧辊轴在水平面内向逆方向交叉运动的方法组合也可以抑制边缘变薄的变动。
技术A2-2是6轧辊轧机,作业轧辊、中间轧辊都有头细部,都可沿轴向移动,可以获得上述技术A1和技术A2-1双方的效果。例如,通过使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头细部起点位于板端部附近或板宽内部,可以获得这些效果。另外,可以使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双方的头细起点(边界)位于相同位置,另外为了防止偏磨耗使作业轧辊循环移位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技术A2-3是6轧辊轧机,它是代替技术A2-2的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头细部,在其前端部设置环状的凹口,降低该部分的接触刚性而使其容易产生压缩变形,在实际上可以获得与A2-2的头细部等同的效果。
技术A2-4是代替技术A2-2的中间轧辊的头细形状,在中间轧辊的全长上设置S字状的轧辊凸面,通过将其沿轴向移动,在实际上可以获得与A2-2的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等同的效果。
技术A2-5作为使上下轧辊交叉的方法除了使上述4轧辊轧机的作业轧辊交叉的方法之外,另外还是使6轧辊轧机的中间轧辊交叉的方法、使4轧辊或6轧辊轧机的加强轧辊交叉的方法、使吉米尔式极薄钢板12轧辊或20轧辊轧机等的上下轧辊群分别交叉的方法,它们都可以获得与技术A2-2的中间轧辊轴向移动等同的效果。
图2表示现有的4轧辊轧机(技术A0)和上述技术A1及技术A2-2的边缘变薄的比较。横轴上表示与板宽端的距离(mm),纵轴上表示边缘变薄量(μm)。在现有的4轧辊轧机(技术A0)中,整体地从0点偏移,特别是在板宽端附近产生大的边缘变薄。
与此相对,在技术A1中大致使边缘变薄减半,在技术A2-2中可以在板端部间进一步使边缘变薄减少到相近。
在此,作为可以减少或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特别是边缘变薄的方法,有利用上述那样的各种轧辊的轴向移动、轧辊预弯力、轧辊交叉角度、轧辊热凸面变更、轧制负荷或压下率等的变更来进行的方法。尤其是,带有头细部的作业轧辊的轴向移动最有效,以下认为具有头细部的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是有效的。
以下对边缘变薄量的变动进行说明。在板材的轧制中,即使板宽一定边缘变薄量也进行变动。其原因是因为原材料的轮廓和硬度的分布、轧制负荷、轧辊热膨胀量等在轧制中进行变动,它们使边缘变薄量产生变动。但是,为了确保轧制产品的质量,不仅要减少边缘变薄,而且还需要抑制其变动量来获得具有均匀的边缘变薄量的轧制产品。因此,认为在作业轧辊上设置头细部将其向轧制中轴向进行移动是最有效的。另外,为了减少在例如特公平3-51481号公报技术的第一图中的B点和D点等的头细部的起点产生的轧辊的偏磨耗量,说是将作业轧辊在轧制中振荡地进行移动是有效的。
但是,本申请人发现,在上述的轧制中,当使作业轧辊向轴向移动时,有在轧材的表面上产生重大的表面缺陷的问题。即,有由下述的2种原因引起的表面缺陷的问题。
作为第一,是由板缘印所引起的表面缺陷。在板材轧制中,除了作为图1的头细部的起点的D点之外,还由轧材的两宽端部G、H在作业轧辊上产生称为所谓的板缘印的缠绕印23、24。这些印一旦产生在作业轧辊表面上时,通过其轴向运动只要板宽不变化至少一侧的印移动到板宽内部,而转印到板表面上。其结果,轧制出带有表面缺陷的轧材。
作为第二,是由头细部的起点印产生的表面缺陷。特公平3-51481号公报的第一图中的B、D点是头细形状的起点,如其详细说明的那样,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轧辊偏磨耗,因此,即使由循环移位使磨耗减少或分散来改善轧辊自身的问题,由于轧辊表面在D点的附近及其它的部分中其性状(粗糙度、光泽等)不同,为了改善边缘变薄而将这些点转移到板宽内时,在板材表面整体上不能确保均匀的表面性状,从而轧制出具有在表面上具有斑点或具有不均匀的粗糙度和光泽分布的表面缺陷的轧材。
在以上的技术中,对于在相同板宽材料的轧制中所产生的边缘变薄量的变动,为了将其量保持为均匀,当使用头细形状的作业轧辊并进行其移动动作时,产生表面问题,不能充分确保产品质量。
特别是该表面问题,在作为一个或少数轧机机座的轧机使轧制方向一边逆转一边进行轧制的可逆式轧机中比配置着多个轧机并仅在一个方向的进行轧制作业的串列式多轧辊轧机问题更深刻。其原因是,串列式轧机通常是利用输入侧机座的作业轧辊移动进行边缘变薄控制的,因此支配表面质量的后级轧机机座的作业轧辊不需要进行轴向运动,因此,存在着可以对付表面问题的作业条件。与此相反,可逆式轧机中,是用相同的作业轧辊进行全部的轧制通道,因此当即使在开始的轧道中使作业轧辊上带有了印时,即使不仅在其通道中而且在后面的任何通道中使作业轧辊移动也会将印转印到板表面上。
当然,即使是串列式轧机,如果在后级轧机机座中有需要作业轧辊轴向移动的轧制条件时,也会存在这样的表面问题。
另外,也可以依靠设备形式,而是将带有了印的作业轧辊更换为没有印的作业轧辊,但是这种情况需要更换装配的作业时间,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具有轧制作为带状板材的轧材的上下一对作业轧辊1A、1B、分别支承该上下一对作业轧辊的上下一对中间轧辊2A、2B,支承该上下一对中间轧辊的上下一对加强轧辊3A、3B,另外,还具有沿轧辊轴向移动作业轧辊1A、1B的移动装置、沿轧辊轴向移动中间轧辊2A、2B的移动装置。
将这些移动装置的一例作为作业轧辊的例子,用图6进行说明。在图6中,设有支承作业轧辊1A的作业轧辊用轴承座7的移动支承构件30,和与其连接的移动头31,在移动头31上设置着移动接离装置,该移动接离装置由用于自如地进行与一侧的作业轧辊用轴承座7结合的钩32和结合圆筒33构成。另外,在移动头31上连接着固定在轧机机架6上的移动作动筒34。由此,通过将移动接离装置成为连接状态,使移动作动筒34动作,可以使作业轧辊1A和移动支承构件30移动到自由的位置。另外,在移动支承构件30中内藏着作业轧辊预弯装置13,因此,即使移动作业轧辊1A也不改变预弯力的作用点,可以获得大的移动行程。另外,对于中间轧辊2A、2B的移动装置由于可以是同样的构造,省略其图示。
作业轧辊1A、1B在其一侧的身端部分别具有头细部4A、4B,同样,中间轧辊2A、2B也具有头细部5A、5B,以交替配置这些头细部的方式配置在轧机24的轧机机架6中。即,是具有在轧辊身部的一侧的轧辊端部附近具有朝向轧辊端轧辊直径减少的头细部的轧辊轮廓形状的一对作业轧辊1A、1B,这些各作业轧辊1A、1B的头细部4A、4B配置为相互位于沿轧辊轴向的轴身部的相反侧。在此,所谓轧辊端部附近,只要实质上在轧材的板宽度端部在轧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头细部4A、4B范围内即可,在板宽度端部的外侧的轧辊端部部分中,即使不是头细形状也可以获得实际的效果。
另外,具有可旋转地分别支承上下一对作业轧辊的上下的作业轧辊用轴承座7、8、分别旋转驱动上下的作业轧辊1A、1B的旋转驱动用主轴9、10、和旋转地支承上下一对的中间轧辊2A、2B的上下的中间轧辊用轴承座11、12。而且,还具有用于控制作业轧辊1A、1B的挠曲的作业轧辊预弯装置13、控制中间作业轧辊2A、2B的挠曲的中间轧辊预弯装置14,可旋转地支承加强轧辊3A、3B的加强轧辊用轴承座15、16,加强轧辊用轴承17、压下螺丝18。
作业轧辊1A、1B,在同一板宽材轧制中将其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使中间轧辊沿轴向移动,使轧材的特别是宽度端部附近的板厚分布成为一定地进行控制。
另外,作为轧制中的作业轧辊1A、1B有设定位置,将其头细形状的起点位于板宽内部。即,根据轧材的板宽,在同一板宽的轧制中,将作业轧辊1A、1B的轧辊轴向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上述的作业轧辊的表面问题。特别是,根据轧材的板宽,通过在同一板宽的轧制中,将作业轧辊1A、1B的轧辊轴向位置设定为其头细形状的起点处于板宽内,可以由头细部的影响更加使宽度端部附近的板厚分布均匀化。
另外,关于至少直接与轧材接触的作业轧辊1A、1B,为了防止由于其头细部的起点部分的偏磨耗而使轧辊表面的性状不均匀,最好是将其起点部分形成为圆弧状而不是角状。另外,作业轧辊1A、1B的轧辊轴向的所希望的位置最好是固定在任意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以实际作业上没有障碍的程度设定若干个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在轧制轧材19时,作业轧辊的头细部4A、4B的起点20A、20B设定于轧材19的宽度方向端部G、H的各自内侧的所希望的位置。这时,上下的起点20A、20B不一定必须设定在离轧材19的中心C相同的距离上。另外,头细部起点20,为了防止偏磨耗而做成为倒圆角的圆弧状。
在图1中,由轧材19的两端G、H在作业轧辊1的表面上产生板缘印即缠绕印22、23,该印即使板端部位于作业轧辊的任何位置都产生,在产生了后,若将作业轧辊沿轴向移动,该印22、23的任何一方进入板宽内会引起表面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只要继续进行同一板材的轧制,就不进行作业轧辊轴向移动动作,但是,通过使设在作业轧辊上的头细部起点位于板宽端的内部,就可大幅度地改善边缘变薄。
可是,即使是同一宽度材料在轧制中,其边缘变薄量也变动。其原因是如前所述地、即使在同一轧制材料中,原材料的轮廓或硬度分布、轧制负荷、轧辊热膨胀量等也进行变动。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作业轧辊头细,已经改善了边缘变薄的大部分,对于剩余的少的边缘变薄的变动,为了抑制它获得均匀的边缘变薄量,利用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这是因为,借助中间轧辊移动,虽然不向作业轧辊那样直接,但是,可以改变边缘变薄,可以充分地抑制上述剩余的边缘变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业轧辊向方向位置设定在被轧制的至少一卷内的实际边缘变薄量的平均值和目标边缘变薄量几乎一致的所希望的位置。因此,需要预知上述作业轧辊的所希望的设定位置,这可以通过某种程度的积累作业经验而找出。
如果因某原因成为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下一卷中修正其位置,但是,其位置的修正希望是在作业轧辊的更换时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一卷内的实际边缘变薄量和目标边缘变薄量的差来控制中间轧辊轴向移动位置。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边缘变薄控制结果的例子。记号E表示边缘变薄量,在该例子中,例如,边缘变薄量是比较从板宽端100mm的位置的板厚与从板宽端10mm的位置的板厚的差。即将从板宽端100mm的位置的板厚作为基准表示从板宽端10mm的位置的板厚怎样程度的减小的情况。另外,图中的记号δW表示作业轧辊的位置,在此,是作业轧辊头细部的起点与该头细部侧的压材端部间的轧辊轴向上的距离。即是图1中的位置D(作业轧辊头细部的起点)与位置H(该头细部侧的压材端部)间的轧辊轴向(板宽方向)上的距离,图1中的位置G和位置F之间的轧辊轴向(板宽方向)上的距离。
图3(a)是完全不使用作业轧辊、中间轧辊都向轴向移动的方式的情况。该情况下,边缘变薄量E由于种种理由在一卷轧制中在平均值E1(约25μm)的周边在20μm~30μm的范围内大地变动。而且,其平均值E1与作为目标值E0的10μm大不相同。
图3(b)是作业轧辊轴向移动、中间轧辊不轴向移动方式的情况,由此,作业轧辊轴向移动对修正边缘变薄非常有效,因此,为了至少修正边缘变薄,在一卷轧制中通常不需要使用中间轧辊移动。而且,只使用了作业轧辊位置δW的移动的结果,边缘变薄量E几乎与目标值E0一致,而且其变动也小。但是,在该方式中,当然进行着作业轧辊的轴向移动,由于作业轧辊表面上所带有的印而在轧材表面上被转印上了印迹,有使产品表面质量产生缺陷的问题。
图3(c)是将作业轧辊轴向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在轧制过程中定住其位置,将中间轧辊在轧制中轴向移动的方式。在该方式中,在轧制前,将作业轧辊设定为所希望的位置δW0轧制一卷。另外,δW0的值例如可以预先从在上述图3(a)的轧制中的E1的值求出。或者,如果有图3(b)的轧制经验,可以预先求出那时的δW的平均值δW0。这样,可以使轧制后的边缘变薄量的平均值与目标值E0基本一致,而且,因为轧制中没有作业轧辊位置移动,不产生表面问题。
另外,在作业轧辊的设定位置中,对于未能抑制的剩余的边缘变薄的变动由中间轧辊轴向位置δi的移动对应,结果,边缘变薄量改善控制为目标那样的值。
以下,在图4、图5中表示使用本发明的设备和控制构成例。
图4是1轧机机座的可逆式轧机的例子,具有使用本实施例的可逆式6轧辊的轧机24和测定轧制中的实际边缘变薄量的测定装置,该轧机24是图1和图8所表示的6轧辊轧机,在图4中,在轧机24的前后配置可测定边缘变薄的检测器25A、25B,可测定轧材19的边缘变薄。
作业轧辊由作业轧辊位置设定装置设定在同一板宽中其头细部处于板宽内的所希望的轴向位置。
用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的边缘变薄量传递到控制装置26。在控制装置26中输入预定的目标值E0,设定边缘变薄量的目标。而且,在控制装置26中,从由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边缘变薄量信号27和目标值E0的偏差向轧机24的中间轧辊用的移动装置发送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的指示信号28。在此,使中间轧辊轴向移动从而使该偏差变少,一边控制边缘变薄一边反复进行可逆轧制。
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中,为了设定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从由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边缘变薄量信号27和目标值E0的差值将设定位置的指示信号28送到轧机24的作业轧辊用的移动位置。由此,可以设定为更加适当的作业轧辊位置。
这样,在可逆式轧制中,通过使用本实施例,不会产生表面的问题,可以降低边缘变薄,并且也可以对应于轧制中的边缘变薄量的变动以稳定的轧制获得均匀的板厚的轧材。特别是,由于反复进行可逆轧制,可以不发生表面问题地控制板厚,其效果显著。
图5表示单向轧制的例子,是串联配置轧机24A、轧机24B轧制轧材19的轧制设备。该轧机24A和轧机24B使用本发明,在其输入侧和输出侧设有测定边缘变薄量的测定装置。
作业轧辊由作业位置设定装置设定在同一板宽轧制中其头细部处于板宽内所希望的轴向位置。
用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的边缘变薄量传递给控制装置26。在控制装置26中输入预定的目标值E0,设定边缘变薄量的目标。而且,在控制装置26中从由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边缘变薄量信号27A或27B与目标值E0的偏差向轧机24A及轧制机24B的中间轧辊用的移动装置发送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的指示信号28而使轧辊轴向移动,控制边缘变薄。另外,在控制装置26中,从由检测器25A、25B测定的实际边缘变薄量信号27A或27B与目标值E0的差值将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设定的指示信号28送到轧机24A和25B的作业轧辊用的移动位置。由此,可以设定为更加适当的作业轧辊位置。
这样,在串联轧制中,通过使用本实施例,在不产生表面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边缘变薄,并且也可以对应于轧制中的边缘变薄量的变动以稳定的轧制获得均匀的板厚的轧材。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6轧辊型板材轧机的另外的实施例。
在该6轧辊轧机中,具有上下一对作业轧辊1A、1B、上下一对中间轧辊2A、2B、加强轧辊3A、3B,作业轧辊1A、1B在其一侧身端部分别具有环状的凹口部29A、29B,另外,在中间轧辊2A、2B上带有S字状的轧辊凸面41A、41B,它们点对称地配置着。而且,作业轧辊1、中间轧辊2由未图示的各自的轴向移动位置可向轴向移动。另外,轧机的其它的构成由于与图1的设备相同,省略其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轧制轧材19时,作业轧辊的环状切口29A、29B的起点40A、40B设定在轧材19的宽度方向端部G、H的内侧的所希望的位置。这时,上下起点40A、40B不一定需要设定在从轧材19的中心C相同的距离上。
另外,在图7中,也有由轧材19的两端部G、H使作业轧辊1的表面产生作为板边缘印的缠绕印22、23的问题。在产生了该印后,当将作业轧辊沿轴向移动时,印的任何一个进入板宽内会引起表面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设在作业轧辊上的凹口部处的作业轧辊的变形刚性低的性能,通过将起点位于板宽端的内部,可以改善、减少边缘变薄。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即使用上述轧辊凹口还剩下的边缘变薄的变动,利用具有S字状的轧辊突面的中间轧辊的轴向的移动,可以抑制该剩余的边缘变薄的变动。
另外,这些实施例,作为轧制设备也可以在串联轧机那样的单向轧机中使用,但是通过使用于可逆式轧机,可以获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另外,也可适用于热轧机,但是,通过使用于冷轧可以在对表面质量问题严格的冷轧机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作为控制方式可以使用FF(FEEDFOWARD)、FB(FEEDBACE)、预先调整控制中的任何一种控制,另外,边缘变薄量若使用检测它的检测器更有效果,但是,如果预先测定边缘变薄或预测边缘变薄也可以没有检测器。另外,作为可修正板宽方向板厚分布的方法,如前所述,除了具有头细部的作业轧辊、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以外,还有将端部带有环状凹口的轧辊或具有S字的轧辊凸面的轧辊轴向移动的方法,另外,轧辊预弯力控制、轧辊热凸面控制、轧辊交叉角度控制、变更轧制负荷或压下率的方法也具有效果,使用这些方法也可以实施本发明,因此使用这些方法时也是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另外,如果在2轧辊轧机中可以将作业轧辊沿轴向移动的同时可以使其交叉运动的情况,或者在4轧辊轧机中使作业轧辊轴向移动再将上下加强轧辊交叉运动或者轴向移动,则可以获得与本发明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另外,即使在森吉米尔式6轧辊、12轧辊或20轧辊的轧机中使上下作业轧辊沿轴向可移动的同时使上下轧辊群分别可交叉运动,也可以获得与本发明相同的功能、效果。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轧机的轧辊数没有限制,可以适用于2轧辊、4轧辊、6轧辊、12轧辊、20轧辊等的很多的轧机等中。
由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板材轧制中可以减少边缘变薄,使宽度方向厚度均匀,且可轧制表面性状优良的板材,可以有助于提高轧制产品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其成品率。
根据本发明,可以大幅度地改善边缘变薄,而且,可以一边抑制其变动,一边在不产生板材表面缺陷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率的轧制作业。
权利要求
1.轧制设备,包括一对上下作业辊,用于轧制带材;中间轧辊,用于支承作业辊;以及作业辊驱动装置,用来在作业辊轴线方向上移动作业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设备适于通过使带材的轧制方向翻转进行可逆轧制,并且提供用来防止由在作业辊的表面中的带材边缘标记在带材中引起表面缺陷的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用来防止在带材中引起表面缺陷的所述装置包括用来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的装置,从而所述作业辊在可逆轧制时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不能在轴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设备,还包括加强轧辊,用于支承中间轧辊的每一个;和中间轧辊驱动装置,用于在中间轧辊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中间轧辊,其中作业轧辊的每一个在其一端附近设有锥形部分,并且作业辊的该锥形部分相对于作业辊轴线方向布置在其轧辊体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提供在可逆轧制中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用来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的装置,从而作业辊不会轴向移动,并且作业辊的锥形部分开始的点进入带材的宽度内;并且提供用来改变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的装置,以控制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设备,还包括加强轧辊,用于支承中间轧辊的每一个;和中间轧辊驱动装置,用于在中间轧辊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中间轧辊,其中作业轧辊的每一个在其一端附近设有锥形部分,并且作业辊的该锥形部分相对于作业辊轴线方向布置在其轧辊体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提供在可逆轧制中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用来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的装置,从而作业辊不会轴向移动,并且防止由在所述作业辊的表面中的带材边缘标记在带材中引起表面缺陷;并且提供用来把作业辊的锥形部分开始的点定位在带材宽度内、并用来改变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的装置,以控制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从而改进带材的边缘下降。
5.用于轧制设备的轧制方法,所述轧制设备包括一对上下作业辊,用于轧制带材;中间轧辊,用于支承作业辊;以及作业辊驱动装置,用来在作业辊轴线方向上移动作业辊,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带材的轧制方向翻转进行可逆轧制,并且在可逆轧制中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进行轧制,同时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作业辊不会轴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轧制方法,其中所述轧制设备还包括加强轧辊,用于支承中间轧辊的每一个;和中间轧辊驱动装置,用于在中间轧辊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中间轧辊,作业轧辊的每一个在其一端附近设有锥形部分,并且作业辊的该锥形部分相对于作业辊轴线方向布置在其轧辊体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在可逆轧制中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作业辊不会轴向移动,并且作业辊的锥形部分开始的点进入带材的宽度内;并且在改变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以控制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的同时,进行轧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轧制方法,其中所述轧制设备还包括加强轧辊,用于支承中间轧辊的每一个;和中间轧辊驱动装置,用于在中间轧辊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中间轧辊,作业轧辊的每一个在其一端附近设有锥形部分,并且作业辊的该锥形部分相对于作业辊轴线方向布置在其轧辊体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在可逆轧制中的所有轧制通过期间,把作业辊的轴向位置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作业辊不会轴向移动,并且防止由在所述作业辊的表面中的带材边缘标记在带材中引起表面缺陷;并且在进行轧制的同时,把作业辊的锥形部分开始的点定位在带材宽度内、且改变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以控制在带材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从而改进带材的边缘下降。
全文摘要
板材用轧机具有轧制轧材的上下一对作业轧辊、分别支承该作业轧辊的中间轧辊、分别支承该中间轧辊的加强轧辊,在各上述作业轧辊的一端部附近设有头细部,这些各作业轧辊的上述头细部相互位于沿轧辊轴向的轧辊身部的相反侧。该轧机的轧制方法,在同一板宽度材料的轧制中,将该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而且,通过变更该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控制轧材的宽度方向分布,大幅度地改善了边缘变薄,并且可以在一边抑制其变动一边不产生板材表面缺陷的情况下高效率地进行轧制作业。
文档编号B21B13/02GK1589984SQ20041004599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5日
发明者西英俊, 中前弘和, 安田健一, 堀井健治, 松井阳一, 前野一郎, 小林秀雄, 矢部晴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