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339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夹持机构,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油压缸驱动拉杆移动而使夹具 产生夹持与释放动作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夹持机构的构造,如台湾专利申请号91137639中的先前技术所揭露,该夹持 机构的主轴贯穿轴座、且配合诸多轴承予以枢接组合,主轴一端可供连设夹具,另一端则固 设一皮带轮,以搭配皮带或其它传动组件而连结于马达,且该主轴内另具有一拉杆。拉杆尾 端固接有一具活塞的端轴,端轴外设有罩体,利用罩体内的容室供活塞置入,该罩体与皮带 轮固设,且罩体内及活塞上均设有防漏环,且在端轴另设有供油的油压回转缸,内有进、出 油环沟与端轴内的进、出油油路连通,使液压油可以分别进入活塞的左边或右边以推动活 塞左右位移,并由此达到带动拉杆同步位移的目的,以有效控制夹具的夹持动作。但是,上述夹持机构必须利用皮带轮搭配皮带或其它传动组件而与马达连结,因 此,夹持机构的构造会较为复杂,使得零件数量多,不但维修不易,还有体积庞大与价格昂 贵的问题。再者,上述夹持机构利用皮带轮搭配皮带或其它传动组件而与马达等外接动力 源连结,以驱动该主轴转动,因此动力间接地传递,使得动力损耗较大。另外,市面贩卖的油压回转缸与进、出油油路会连同该主轴一起旋转,且油压回转 缸的活塞与拉杆一起转动,使得活塞持续摩擦油压回转缸的内壁而产生磨损,导致油压回 转缸的构造复杂、价格昂贵、且耗材磨损快。因此,本发明人有感上述问题之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而提出一 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之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其体积小、零件少,使得夹持机构的 整体构造较为简化,成本较便宜,同时维修较容易。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其以减速机马达将动力直接传递至 该主轴,动力损耗较小。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其拉杆转动时,活塞仍保持不动,且 油压缸不会随着主轴一同旋转,使得油压缸的构造简单、价格便宜、耗材磨损慢。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包括一机座,其设有一沿着一轴线方 向延伸的座孔;一减速机马达,其连结于该机座,该减速机马达设有一与该轴线方向垂直的 传动轴;一主轴,其连结于该传动轴且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座孔中,该主轴的内部具有一沿着 该轴线方向延伸的穿孔;一夹具组,其连结于该主轴一端,且与该主轴同步转动,该夹具组 设有一通孔;一油压缸,其包含一缸体、及一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内部的活塞,该缸 体固定地设置于该机座一侧,该活塞设有一中空孔;一拉杆,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主轴的穿 孔内,该拉杆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该活塞的中空孔内;多个轴承,这些轴承位于该活塞的中空孔内,且介于该拉杆与该活塞之间,以使该拉杆转动时,该活塞不会随该拉杆转动;以 及一推动件,其连结于该拉杆的另一端,该推动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夹具组的通孔;由此, 该拉杆由该活塞驱动而在该主轴的穿孔内移动,以带动该推动件在一释放位置与一夹持位 置之间移动。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夹持机构的体积小、零件少、构造较为精简,不但制造成本较为便宜,且 维修较容易。2、本发明夹持机构以减速机马达将动力直接传递至该主轴,因此动力损耗较小。3、本发明夹持机构在油压缸内装入拉杆及轴承,使拉杆转动时,活塞仍保持不动, 可避免活塞的磨损,且油压缸不会随着主轴旋转,使得油压缸的构造简单、价格便宜、耗材 磨损慢。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达成既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功效,请参阅 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 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附图与附件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图1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的前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的俯视剖视示意图,此时推动件位于该释放位置。
图4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的局部放大图,此时推动件位于该夹持位置。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L 轴线方向
10机座
11 座孔
20减速机马达
21传动轴
22 中空部
30主轴
31穿孔 40夹具组 41第一夹具 411第一固定部 412第一套合部 413 通孔
414第一活动夹爪 4141抵接面 415第一复位件 42 第二夹具
421第二固定部
422第二套合部
423套合孔
424第二活动夹爪
425第二复位件
50轴承
60油压缸
61缸体
62活塞
621中空孔
63输油通道
70拉杆
80推动件
81推抵部
811锥面
90轴承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夹持机构包括一机座10、一减速机马达20、一主 轴30、一夹具组40、多个轴承50、一油压缸60、一拉杆70、一推动件80、及多个轴承90,其中 该机座10设有一沿着一轴线方向L延伸的座孔11。该减速机马达20连结于该机座10,该减速机马达20设有一传动轴21,该传动轴 21与该轴线方向L呈垂直。该减速机马达20的传动轴21设有一中空部22。该主轴30设置在该机座10的座孔11中,且该主轴30穿设于该减速机马达20的 中空部22内,从而连结于该传动轴21,并由此令该减速机马达20可直接传输动力给该主轴 30而不须使用皮带轮,使该主轴30可在该机座10的座孔11内绕着该垂直于传动轴21的 轴线方向L进行转动。该主轴30的内部具有一穿孔31,该穿孔31沿着该轴线方向L延伸 且贯穿至主轴30前、后端面。该夹具组40包含一第一夹具41、及一可分离地套设于该第一夹具41外的第二夹 具42,其中该第一夹具41包含一第一固定部411、一第一套合部412、一通孔413、多个第一 活动夹爪414、及多个第一复位件415,其中该第一固定部411固设于该主轴30的一端,使 该第一夹具41可受该主轴30的连动而转动。该第一套合部412由该第一固定部411延伸 形成。该通孔413贯穿该第一固定部411与第一套合部412。所述多个第一活动夹爪414 平均分布设置于该第一套合部412的径向位置。所述多个第一复位件415设置于所述多个 第一活动夹爪414与第一套合部412之间,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复位件415为具有弹性回复 力的弹片。该第二夹具42包含一第二固定部421、一第二套合部422、一套合孔423、多个第二 活动夹爪424、及多个第二复位件425,其中第二套合部422由该第二固定部421延伸形成。 该套合孔423贯穿该第二固定部421与第二套合部422。所述多个第二活动夹爪424平均分布设置于该第二套合部422的径向位置。所述多个第二复位件425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 活动夹爪424与第二套合部422之间,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复位件425为具有弹性回复力的 弹片。当该第二夹具42组装于第一夹具41时,该第二套合部422经由该套合孔423套 设于该第一夹具41的第一套合部412外,且使所述多个第二活动夹爪424对应抵接所述多 个第一活动夹爪414。此时该第二固定部421的后端面抵靠该第一固定部411的前端面,并 且利用螺丝(图未示)以螺锁的方式将该第二夹具42与第一夹具41锁固在一起。由此, 使得该夹具组40具备安装迅速、定位简单、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可减少在线设备安装定位 的工时,与增进制造上的便利性。所述多个轴承50安装于该机座10的座孔11内,且介于该机座10与该主轴30之 间。此处轴承50为斜角滚柱轴承,但未有限定。该油压缸60包含一缸体61、一活塞62、及二输油通道63,该缸体61固定地设置于 该机座10 —侧。该活塞62设有一中空孔621,该活塞62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61内部。 二输油通道63连通于该缸体61内部,由此当液压油被输入与输出该输油通道63时,可推 动该活塞62产生前、后移动。该拉杆70可移动地穿设于该主轴30的穿孔31内,且该拉杆70 —端可转动地穿 设于该活塞62的中空孔621内,该拉杆70经由该活塞62驱动而可在主轴30的穿孔31内 前、后移动。所述多个轴承90位于该活塞62的中空孔621内,且介于该拉杆70与该活塞62 之间,以分离该活塞62与拉杆70,使得该拉杆70转动时,活塞62不会随拉杆70而转动,由 此简化油压缸60的构造,且使油压缸60与输油通道63不会随着主轴30 —同旋转。该推动件80穿设于该夹具组40的通孔413,该推动件80连结于该拉杆70的另一 端,使该推动件80可通过该拉杆70的带动而在一释放位置(如图3所示)与一夹持位置 (如图5所示)之间移动。该推动件80设有一推抵部81,该推抵部81外缘设有一由内而 外呈渐扩的锥面811,而该第一活动夹爪414靠近该推动件80的一侧设有对应抵接该锥面 的抵接面4141 ;通过上述之组成以形成本发明的夹持机构。请参阅图5所示,当该推动件80受该油压缸60的驱动而往后移动至该夹持位置 时,第一活动夹爪414通过该推动件80的锥面811与第一活动夹爪414的抵接面4141之 间的相互配合,而使第一活动夹爪414移动并凸伸出该第一套合部412外,从而使第二活动 夹爪424受该第一活动夹爪414的连动而凸伸于该第二夹具42的第二套合部422外,通过 所述多个第二活动夹爪424抵持于一工件(图未示)的内侧,而将该工作夹持于该夹持机 构上。反之,该推动件80受该油压缸60的驱动而往前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请参阅图3 所示,第一活动夹爪414与第二活动夹爪424即可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第二复位件415、425 提供的弹性回复力,而使第一活动夹爪414与第二活动夹爪424反向地移动并分别内缩于 该第一套合部412与第二套合部422中,以解除第二活动夹爪424对该工件的抵持,从而释 放该工件。另外,请参阅图4所示,若因不同的工件而须更换夹具时,本发明只要更换不同的 第二夹具42以适应不同的工件,且在更换该第二夹具42时,只需松开第二夹具41的第二
6固定部421与第一夹具41的第一固定部411之间的螺丝即可取下该第二夹具42,使该第二 夹具42与该第一夹具41分离。因此,本发明夹持机构的夹具组40具备安装迅速、定位简 单、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可减少在线设备安装定位的工时,与增进制造上的便利性。此外,由 于仅须更换第二夹具42,而不用更换整个夹具组40,因此更换夹具可较为简易且快速,重 量上的负担也较轻。所以,利用本发明夹持机构,具有如下述的特点及功能1、本发明夹持机构的主轴30直接与减速机马达20连接,故不必设置皮带轮、皮带 或其它传动组件来配合外接动力源,由此简化夹持机构的构造,使得夹持机构的体积缩小、 零件减少、构造较为精简,而且制造的成本较为便宜,维修较容易。2、本发明夹持机构是以主轴30直接与减速机马达20连接,使减速机马达20可将 动力直接传递至该主轴30,而无须利用皮带轮或其它传动组件传递动力,因此动力损耗较3、本发明夹持机构在油压缸60内装入拉杆70及轴承90,使拉杆70转动时,活塞 62仍保持不动,可避免活塞62的磨损,且油压缸60与输油通道63也不会随着主轴30 —同 旋转,使得油压缸60的构造简单、价格便宜、耗材磨损慢。4、现有技术中的夹具笨重,更换困难,校准更耗费工时。而本发明夹持机构的夹具 组40是由相互套合的第一夹具41与第二夹具42结合而成,该夹具组40具备安装迅速、定 位简单、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可减少在线设备安装定位的工时,与增进制造上的便利性。若 夹具组40欲配合夹持不同的工件,则仅须更换不同的第二夹具42以适应不同的工件,因此 减轻了夹具更换时在重量上的负担,使得更换夹具较为简易且快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 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
一种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座,其设有一沿着一轴线方向延伸的座孔;一减速机马达,其连结于该机座,该减速机马达设有一与该轴线方向垂直的传动轴;一主轴,其连结于该传动轴且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座孔中,该主轴的内部具有一沿着该轴线方向延伸的穿孔;一夹具组,其连结于该主轴一端,且与该主轴同步转动,该夹具组设有一通孔;一油压缸,其包含一缸体、及一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内部的活塞,该缸体固定地设置于该机座一侧,该活塞设有一中空孔;一拉杆,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主轴的穿孔内,该拉杆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该活塞的中空孔内;多个轴承,这些轴承位于该活塞的中空孔内,且介于该拉杆与该活塞之间,以使该拉杆转动时,该活塞不会随该拉杆转动;以及一推动件,其连结于该拉杆的另一端,该推动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夹具组的通孔;由此,该拉杆由该活塞驱动而在该主轴的穿孔内移动,以带动该推动件在一释放位置与一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具组包含一固设于该主轴一端的 第一夹具,该第一夹具于其径向布设多个第一活动夹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具组包含一可分离地套设于该第 一夹具外的第二夹具,该第二夹具于其径向布设多个第二活动夹爪,这些第二活动夹爪对 应抵接该第一夹具的多个第一活动夹爪。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具包含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由 该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套合部,该通孔贯穿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套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夹具包含一第二固定部、一由该 第二固定部延伸的第二套合部、及一贯穿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套合部的套合孔,该第二夹 具的第二套合部以该套合孔套设于该第一夹具的第一套合部外。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推动件设有一推抵部,该推抵部外缘 设有一由内而外呈渐扩的锥面,该第一活动夹爪的一侧设有对应抵接该锥面的抵接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减速机马达的传动轴设有一中空部, 该主轴穿设于该中空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机构还包括多个轴承,这些轴承 安装于该座孔内,且介于该机座与该主轴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夹持机构,包括机座、减速机马达、主轴、夹具组、油压缸、拉杆、轴承、及推动件,机座设有一座孔,减速机马达连结于机座且设有一传动轴,主轴连结于传动轴且可转动地设于座孔中,主轴具有一穿孔,夹具组连结于主轴一端且设有一通孔供推动件穿设,油压缸包含一固设于机座一侧的缸体、及一设有中空孔的活塞,拉杆可移动地穿设于穿孔内,且拉杆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中空孔内,轴承介于拉杆与活塞之间,使活塞不会随拉杆转动,拉杆另一端连结于推动件,拉杆由活塞驱动而带动该推动件在一释放位置与一夹持位置之间移动;由此,使得夹持机构的整体构造较为简化,而且体积小、零件少。
文档编号B23Q3/00GK101898309SQ200910203598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陈鸿祺 申请人:台湾山叶机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