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21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普通钣金的拉延模具对钣金彩板进行成型加工操作。由于普通钣金的拉延模具与钣金彩板相接触的表面耐磨抗咬合性能较差,在对钣金彩板进行成型加工时,彩板容易拉伤,彩板表面的涂层发生剥离,或者,划伤钣金彩板的表面,从而降低了钣金彩板在成型加工中的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彩板加工质量的拉延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下模以及与该下模相配合并能够在合模方向上向着靠近该下模侧运动的上模,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凹模,在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与该凹模相配合的凸模,所述凹模能够随着所述上模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而向着靠近所述凸模侧运动来对加工部件进行拉延加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含金属铬的合金膜。采用上述结构,在凹模和凸模的相对的两表面上形成有含金属铬的合金膜,由于金属铬的硬度(莫氏硬度为9,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比较大,从而提高了凹模和凸模与彩板接触面的耐磨抗咬合性能,有效防止了彩板拉延时被拉伤及彩板表面涂膜的剥离。优选的,所述凹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分别被进行了抛光处理,且其抛光精度大于RaO. 8 μ m。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分别对所述凹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进行了抛光精度大于RaO. 8 μ m的抛光处理,有利于在凹模与凸模相对的两面上形成光滑的含金属铬的合金膜。优选的,在所述凸模的外侧沿其周向设置有压边圈,在该压边圈的与所述凹模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含金属铬的合金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压边圈与上模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一层含金属铬的合金膜,提高了与加工部件接触面的压边圈的耐磨抗咬合性能,有效防止了彩板拉延时被拉伤。优选的,所述压边圈的与所述凹模相对的表面被进行了抛光处理,且其抛光精度大于 RaO. 8 μ m。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对所述压边圈与所述凹模相对的表面进行了抛光精度大于 RaO. 8 μ m的抛光处理,有利于在压边圈与所述凹模相对的表面上形成光滑的含金属铬的合金膜。优选的,在所述压边圈的与所述凹模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拉延筋,在所述压边圈与所述凸模相连接处形成有分模线,所述拉延筋的中心线位置距离所述分模线的位置大于或等于所述加工部件的拉延深度。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拉延筋的中心线位置距离所述分模线的位置大于或等于所述拉延模具的拉延深度,从而避免在加工部件的外观面上形成拉延痕。优选的,在所述上模上对应所述凹模的边缘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导柱,在所述下模上对应所述凸模的外侧设置有与该第一导柱相配合的第一导套,该第一导柱能够伸入该第一导套内并在合模方向上运动。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该第一导套与第一导柱的配合,能够为上模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能够使两者配合的更加准确,有利于对加工部件实现拉延操作。优选的,在所述上模上与所述凹模的远离所述下模侧的一侧相连接设置有上模座,在该上模座的边缘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柱;在所述下模上与所述凸模的远离所述上模侧的一侧相连接设置有下模座,在该下模座的边缘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柱;在合模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柱的靠近下模侧的端部能够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柱的靠近上模侧的端部,以使上模不能在合模方向上继续朝向下模侧运动。采用上述结构,当拉延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限位柱的靠近下模侧的端部抵接在第二限位柱的靠近上模侧的端部,能够使上模不能在合模方向上继续朝向下模侧运动,从而能够限定上模的运动范围,有利于对加工部件进行拉延操作。

[0018]图[0019]图[0020]图[0021]图[0022]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钣金部件的拉延模具为例,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拉延模具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并该上模和下模相配合。上模固定在压力机的滑块上,其可随着压力机的滑块在合模方向上运动;下模固定在压力机的下垫板上,其固定不动。图I为拉延模具处于开模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为拉延模具处于合模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I和图2所示,上模包括上安装板I、上支撑脚2、上模座3、凹模4、第一导柱5 以及第一限位柱6,其中,在上安装板I与下模相对的一面上设置有上支撑脚2,在该上支撑脚2的靠近下模侧的一端依次设置有上模座3和凹模4。在该上模座3与下模相对的一面上,对应凹模4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导柱5和第一限位柱6。下模包括压边圈7、拉延筋8、凸模9、下模座10、下垫脚11、下安装板12、第一导套13、氮气弹簧14、第二导柱15、第二导套 16、定位架17、平衡块18以及第二限位柱19,其中,在下安装板12与上模相对的一面上依次设置有下垫脚11、下模座10和凸模9,在下安装板12与压边圈7的相对的两表面之间设置有用以为压边圈7提供压力源的氮气弹簧14。凹模4的与下模相对的一面与凸模9的与上模相对的一面相配合,在凹模4的与下模相对的一面、凸模9的与上模相对的一面上均形成有一层金属铬膜,由于金属铬的硬度(莫氏硬度为9,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比较大,提高了凹模4和凸模9与钣金彩板部件接触面的耐磨抗咬合性能,从而有利于防止彩板拉延时被拉伤。在凹模4与凸模9相对的两表面上镀金属铬膜之前还需对其分别进行了抛光处理,并其抛光精度大于RaO. 8 μ m,从而有利于在凹模4与凸模9相对的两面上形成光滑的金属铬膜。另外,在压边圈7与上模相对的表面上还形成有一层金属铬膜,并对该金属铬膜进行抛光处理,其所起的作用以及抛光精度与前述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在下模座1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柱5相配合的第一导套13,通过该第一导套13与第一导柱5的配合,能够为上模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在凸模9的边缘侧设置有朝向下模座10的第二导柱15,与该第二导柱15相配合,在下模座10与下垫脚11上开设有与该第二导柱15相配合的第二导套16,通过该第二导柱15和第二导套16的配合,为压边圈7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在下模座10的边缘部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柱 6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柱19,由于该第二限位柱19与第一限位柱6相配合,如图2所示,当拉延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限位柱6的靠近下模侧的端部抵接在第二限位柱19的靠近上模侧的端部,以使上模不能在合模方向上继续朝向下模侧运动,有利于对钣金彩板部件进行拉延操作。在凸模9与上模相对的一面上设置有平衡块18,由该平衡块18平衡凹模4与压边圈7上的压料力,以保证作用在钣金彩板部件上的压料力的平衡。在压边圈7上对应凸模9的边缘部的外侧设置有定位架17,该定位架17用于对放置于凸模9上的钣金彩板部件进行定位,以防止其发生偏离。如图I和图2所示,在压边圈7的与凹模4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拉延筋8,在压边圈7与凸模9相连接处形成有分模线25,该拉延筋8的中心线位置距离分模线25的位置大于或等于拉延模具的拉延深度。下面以图3所示的钣金彩板部件为例对拉延筋的中心线位置距离分模线的位置大于或等于拉延模具的拉延深度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图4为图3中 B-B向的示意图,图5为图3中C-C向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钣金彩板部件整体上为长方形,沿着该长方形的周向,在该钣金彩板部件的边缘部上形成有部件拉延筋20,该部件拉延筋20与拉延模具上的拉延筋8相对应。对应部件拉延筋20的内侧,在钣金彩板部件上形成有部件分模线21,该部件分模线21与拉延模具的分模线25相对应。其中,对应钣金彩板部件的长度方向,在该钣金彩板部件的第一侧边22处,其拉延筋中心线与分模线的位置距离dl为35mm,其对应的拉延深度Dl为30mm(如图4所示),即dl大于Dl。对应钣金彩板部件的长度方向,在钣金彩板部件的第二侧边23处,其拉延筋中心线与分模线的位置距离d2为27mm,其对应的拉延深度为D2为27mm(如图4所示),即d2等于D2。对应钣金彩板部件的宽度方向,在钣金彩板部件的第三侧边24处,其拉延筋中心线与分模线的位置距离d3为28mm,其对应拉延深度D3为27mm(如图5所示),即d3大于D3。由于部件拉延筋 20的中心线位置距离部件分模线21的位置等于或大于钣金彩板部件在其对应方向上的拉延深度(即拉延筋8的中心线位置距离分模线25的位置等于或大于拉延模具在其对应方向上的拉延深度),有利于对钣金彩板进行拉延处理,从而避免在钣金彩板部件的外观面上形成拉延痕。[0029]下面结合上述结构,对采用该拉延模具对钣金彩板部件进行拉延的过程进行简单描述。具体为将完成上一工序的钣金彩板部件放置到压边圈7上,并由定位架17对该钣金彩板部件进行定位。压力机上的滑块向下(即为合模方向)运动,则固定在该滑块上的上模随着压力机滑块向下运动。首先,第一导柱5与导套13配合以对拉延模具的上下运动进行导向;然后,凹模4与压边圈7接触,由该凹模4将钣金彩板部件压在凸模9上。压边圈7与凹模4将钣金彩板部件压住并随着滑块一起继续向下运动,使钣金彩板部件与凸模9接触并逐渐由凹模4和凸模9对钣金彩板部件进行成形操作。在上述拉延过程中,由于对凹模4、凸模9以及压边圈7的与钣金彩板部件相接触的表面进行了抛光处理,并在其上形成有金属铬膜,提高了凹模4、凸模9以及压边圈7的耐磨抗咬合性能,从而有利于防止彩板拉延时被拉伤,避免在拉延过程中钣金彩板部件表面的涂层被剥离。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总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在对图3-图5所示的钣金彩板部件进行描述时,其拉延筋中心线与分模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拉延深度均采用具体数值来说明,然而并非局限于此,还可采用其他具体数值来代替。
权利要求1.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下模以及与该下模相配合并能够在合模方向上向着靠近该下模侧运动的上模,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凹模(4),在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与该凹模(4)相配合的凸模(9),所述凹模⑷能够随着所述上模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而向着靠近所述凸模(9)侧运动来对加工部件进行拉延加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模(4)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9)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含金属铬的合金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4)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9)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分别被进行了抛光处理,且其抛光精度大于RaO. 8 μ m。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模(9)的外侧沿其周向设置有压边圈(7),在该压边圈(7)与所述凹模(4)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含金属铬的合金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7)的与所述凹模(4)相对的表面被进行了抛光处理,且其抛光精度大于RaO. 8 μ m。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边圈(7)的与所述凹模(4)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拉延筋(8),在所述压边圈(7)与所述凸模(9)相连接处形成有分模线(25),所述拉延筋(8)的中心线位置距离所述分模线(25)的位置大于或等于所述加工部件的拉延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上对应所述凹模(4) 的边缘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导柱(5),在所述下模上对应所述凸模(9)的外侧设置有与该第一导柱(5)相配合的第一导套(13),该第一导柱(5)能够伸入该第一导套(13)内并在合模方向上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上与所述凹模(4)的远离所述下模侧的一侧相连接设置有上模座(3),在该上模座(3)的边缘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柱⑶,在所述下模上与所述凸模(9)的远离所述上模侧的一侧相连接设置有下模座(10),在该下模座(10)的边缘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柱(19),在合模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柱(6)的靠近下模侧的端部能够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柱(19)的靠近上模侧的端部,以使上模不能在合模方向上继续朝向下模侧运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工质量的拉延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下模以及与该下模相配合并能够在合模方向上向着靠近该下模侧运动的上模,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凹模,在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与该凹模相配合的凸模,所述凹模能够随着所述上模在合模方向上的运动而向着靠近所述凸模侧运动来对加工部件实现拉延操作,在所述凹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以及所述凸模与所述加工部件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含金属铬的合金膜。
文档编号B21D22/20GK202343747SQ20112046135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侯敏, 张平, 张立森, 黄 俊 申请人:海尔集团公司, 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