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0865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属于低压电器AgMeO触头材料【技术领域】。任意选择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gMeO电触头材料为原料,经叠轧复合技术来获得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的电触头材料,具体步骤包括如下:将任意不同的两种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0.2~3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两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再经过卷曲、热压和退火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获得直径为8~15mm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0.8~4mm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本发明最终能够获得耐磨性好、耐电弧侵蚀、电接触寿命高的综合性能良好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的银基电触头材料。
【专利说明】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属于低压电器AgMeO触头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银基金属氧化物(AgMeO)触头材料是指弥散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分布在银基体中的一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抗熔焊性、耐电磨损和使用寿命;在低压电器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03]最早出现的AgMeO电触头材料是AgCdO材料,由于其具有耐电弧、抗熔焊、耐机械磨损、耐腐蚀、稳定性好,以及接触电阻低、良好的加工性和可焊性等众多优点,被称为“万能触头”,但由于其在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的毒性问题被欧盟等发达国家限制使用,这就促使人们来开发无CM的AgMeO电触头材料。目前,主要研究的无CM的AgMeO电触头材料有AgSn02、AgZnO, AgNiO, AgREO, AgCuO等,但这些AgMeO电触头材料的性能均不能完全达到AgCdO电触头材料那样的使用要求;市场急切需要综合性能优异的能够完全替代AgCdO电触头的银金属氧化物材料。经过人们对不同AgMeO电触头材料制备方法与性能的研究发现,无论采用哪种制备方法,靠单一的金属氧化物来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是不能够完全替代代AgCdO电触头,需要开发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的银基电触头材料,才能够满足市场对无毒AgMeO电触头材料综合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耐磨性好、耐电弧侵蚀、电接触寿命高的综合性能良好的电触头材料,提供一种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任意选择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gMeO电触头材料为原料,经叠轧复合技术来获得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的电触头材料,具体步骤包括如下:将任意不同的两种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0.2?3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两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再经过卷曲、热压和退火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获得直径为8?15_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0.8?4_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
[0006]所述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公知的粉末冶金、内氧化或原位反应合成技术制备出的AgSnO2, AgZnO, AgNiO, AgREO 或 AgCuO 电触头材料。
[0007]所述异步轧制的异步比为1: 0.7?1.2,压下量为I?5mm,轧辊的转速为5?12
转/分钟。
[0008]所述热压的温度为100?600°C,压力为800?lOOOMPa。
[0009]所述退火的温度为400?800°C,时间I?4。
[0010]所述热挤压的压力为400?700MPa,温度为400?750°C。
[0011]所述冷拉拔是指在室温条件下拉拔。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利用现有设备,前期投入少,并且能够克服单一 AgSnO2电触头材料的温升问题(主要是针对氧化锡这种氧化物不分解,没有灭弧特性所导致的,而其他所采用的复合氧化物中,有一些氧化物具有灭弧特性,从而就不存在温升问题),提高单一 AgCuO和AgZnO的电接触寿命,能够提高0.3-0.7倍,不同氧化物的比例不同而不同,最终获得耐磨性好、耐电弧侵蚀、电接触寿命高的综合性能良好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的银基电触头材料。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5]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为:将AgSn02、AgZnO两种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2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两种电触头带材置放在一起后异步乳制(异步比为1: 0.8,压下量为1.5mm,乳棍的转速为5转/分钟),再经过卷曲、热压(温度为300°C,压力为900MPa)和退火(温度为400°C,时间3小时)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压力为700MPa,温度为500°C)获得直径为IOmm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2mm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丝材。所采用的两种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公知的粉末冶金技术制备出的AgSn02、AgZnO。
[0016]实施方式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为:将AgNiO、AgLaO两种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2.5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两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异步比为1: 1.1,压下量为2mm,轧辊的转速为8转/分钟),再经过卷曲、热压(温度为500°C,压力为SOOMPa)和退火(温度为5000C,时间2小时)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压力为600MPa,温度为550°C )获得直径为8mm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2.5mm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所采用的任意两种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公知内氧化技术制备出的AgNiO、AgLaO0
[0017]实施方式三: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为:将AgCuO, AgSnO2, AgZnO三种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0.2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三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异步比为1: 0.7,压下量为1mm,轧辊的转速为10转/分钟),再经过卷曲、热压(温度为600°C,压力为SOOMPa)和退火(温度为600°C,时间0.5小时)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压力为400MPa,温度为650°C)获得直径为15_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Imm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所采用的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原位反应合成技术制备出的AgSn02、AgZnO, AgCuO0
[0018]实施方式四: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为:将AgSn02、AgZnO、AgNiO、AgCuO四种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3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三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异步比为1:1.2,压下量为5mm,轧辊的转速为12转/分钟),再经过卷曲、热压(温度为100°C,压力为lOOOMPa)和退火(温度为800°C,时间2.5小时)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压力为500MPa,温度为700°C )获得直径为14_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4_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所采用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公知的粉末冶金制备出的AgSn02、AgZnO, AgNiO、AgCuO0[0019]实施方式五: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为:将AgSnO2、AgZnO、AgNiO、AgLaO或AgCuO银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0.5mm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三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异步比为1: 0.7,压下量为1mm,轧辊的转速为5转/分钟),再经过卷曲、热压(温度为600°C,压力为800MPa)和退火(温度为600°C,时间I小时)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压力为700MPa,温度为650°C )获得直径为9_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0.8mm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所采用电触头材料为采用内氧化技术制备出的AgSn02、AgZn0、AgNi0、AgLa0或AgCuO电触头材料。
[0020]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将任意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电触头材料分别加工成厚度为0.2?3_的带材,然后再将这两种电触头带材叠放在一起后异步轧制,再经过卷曲、热压和退火处理后,继续经过热挤压获得直径为8?15_的圆杆,最后经冷拉拔成直径为0.8?4_的复相银金属氧化物丝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触头材料为粉末冶金、内氧化或原位反应合成技术制备出的AgSn02、AgZnO,AgNiO, AgREO或AgCuO电触头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异步轧制的异步比为1: 0.7?1.2,压下量为I?5mm,轧辊的转速为5?12转/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热压的温度为100?600°C,压力为800?lOOO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退火的温度为400?800°C,时间0.5?3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相金属氧化物增强银基电触头丝材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热挤压的压力为400?700MPa,温度为500?700°C。
【文档编号】B21C37/04GK103611755SQ201310612765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8日
【发明者】周晓龙, 曹建春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