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合模自动输送板件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大众消费者对车型外观质量的追求,汽车制造商对模具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汽车覆盖件压合包边领域,现场模具在冲压过程中的送件,取件工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因素。根据现场模具调试经验显示,板料在送件中的精度和效率对板件压合包边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影响尤为显著,并且传统的人工送件和取件中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传统的压合模生产中都是由人工送板件于模具中,模具工作结束后再由人工从中取件,其中人工送件取件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人工送件还会出现送件定位角度等错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合模自动输送板件机构,以达到板件压合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输送板件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压合模自动输送板件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用于输送板件的送入组件、顶出组件、输送组件,所述送入组件中设有驱动送入组件工作的电机Ⅰ,顶出组件中设有驱动顶出组件工作的电机Ⅲ,输送组件中 设有驱动输送组件工作的电机Ⅱ,所述顶出组件上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Ⅰ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Ⅰ,输送组件靠顶出组件端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Ⅲ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Ⅳ。
进一步的,所述送入组件和顶出组件以及输送组件均为滚轮传送组件。
所述输送组件靠顶出组件端设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上设有限位挡板,所述板件感应器Ⅳ设在限位挡板上。
所述顶出组件下部设有驱动顶出组件升降的气顶杆,气顶杆穿过板件压合模具型腔设置。
所述板件压合模具上对应顶出组件设有用于控制升降组件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Ⅱ。
所述板件压合模具上对应顶出组件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Ⅱ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Ⅲ。
所述板件感应器Ⅱ和板件感应器Ⅲ分别位于顶出组件两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自动输送板件机构可以在不影响模具正常工作、不增加模具结构空间的前提下,实现自动输送板件,提升了模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降低了人员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板件机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板件机构侧视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板件机构侧视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出组件下降至模具型腔中示意图。
图中:1.电机Ⅰ、2.板件感应器Ⅰ、3.板件感应器Ⅱ、4.板件感应器Ⅲ、5.电机Ⅲ、6.板件感应器Ⅳ、7.限位挡板、8.电机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该压合模自动输送板件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用于输送板件的送入组件、顶出组件、输送组件,顶出组件位于送入组件和输送组件中间,送入组件和顶出组件以及输送组件均为滚轮传送组件。
送入组件中设有驱动送入组件工作的电机Ⅰ1,电机Ⅰ1与送入组件的滚轮相连;顶出组件中设有驱动顶出组件工作的电机Ⅲ5,电机Ⅲ5与顶出组件的滚轮相连;输送组件中设有驱动输送组件工作的电机Ⅱ8,电机Ⅱ8与输送组件的滚轮相连。
顶出组件上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Ⅰ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Ⅰ2,输送组件靠顶出组件端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Ⅲ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Ⅳ6。
输送组件靠顶出组件端设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上设有限位挡板7,所述板件感应器Ⅳ6设在限位挡板7上。顶出组件下部设有驱动顶出组件升降的气顶杆,气顶杆穿过板件压合模具型腔设置。板件压合模具上对应顶出组件设有用于控制升降组件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Ⅱ 3。板件压合模具上对应顶出组件设有用于控制电机Ⅱ工作的板件感应器Ⅲ4。板件感应器Ⅱ和板件感应器Ⅲ分别位于顶出组件两侧,结构紧凑。
板件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板料放在送入组件的滚轮组件上;
板件触碰感应器Ⅰ,感应器Ⅰ触发启动电机Ⅰ,电机Ⅰ带动滚轮组件运动,板件顺着滚轮向顶出组件运动;
此时的顶出组件由机床气顶杆作用其上将顶出组件顶出到和送入组件同一高度上;
板件顺着滚轮传送到顶出组件上时,板件在往前运动的时候当碰触到感应器Ⅳ的时候,感应器Ⅳ触发控制电机Ⅲ停止运动;
顶出组件滚轮停止运动后,机床气顶杆下降带动顶出组件和板件下降;
板件和顶出组件下降到板件压合模具型腔中,型腔中有支撑部件支撑住板件,顶出组件继续下降10mm;
顶出组件到底后,板件压合模具开始压合,完成板件的成型;
板件压合完成触发板件感应器Ⅱ,板件感应器Ⅱ控制升降组件下降;
模具完成成型打开,顶出组件下的机床气顶杆顶出,顶出组件带着板件上升,上升到顶的时候,电机Ⅲ开始带动滚轮让板件向输出组件运动。
在工作过程中无需人员来介入,实现自动快捷的输送板件的同时 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并且由于输送过程中无需人员参与消除了安全隐患的存在,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降低了人员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