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1587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五金冲压产品中,有许多五金冲压产品上都有小凸点。对五金冲压产品打凸点一般是利用具有打凸点内顶的结构进行打出凸点。现有技术中,用于打凸点的结构由于只有一个打凸点内顶,通常会存在以下的问题:(1)凸点高度不容易管控;(2)凸点不容易打出平面;(3)不容易脱料。

而且,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打凸点的结构还存在调模速度慢的缺点,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该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能够使得凸点高度容易管控,凸点容易打出平面,容易脱料,而且调模速度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下垫脚和下托板;

所述下模板设置有快拆入块,所述快拆入块设置有第一打凸点内顶;

与所述第一打凸点内顶依次连接有第二打凸点内顶和弹簧;

所述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下模板的快拆垫片;所述快拆垫片套设于所述第二打凸点内顶,并且顶触于所述第一打凸点内顶。

所述第一打凸点内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内顶直伸部和第一内顶头部,所述第一内顶头部与所述第二打凸点内顶连接,并且与所述快拆垫片顶触。

所述第二打凸点内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内顶直伸部和第二内顶头部,所述第二内顶直伸部与所述第一内顶头部连接,所述快拆垫片套设于所述第二内顶直伸部。

所述第二内顶直伸部设置于所述下模板,所述第二内顶头部设置于所述下垫板。

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二内顶头部连接。

所述弹簧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下垫板,所述弹簧的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下模座。

所述下垫脚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下垫脚均分别与所述下模座和所述下托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下垫脚和下托板;下模板设置有快拆入块,快拆入块设置有第一打凸点内顶;与第一打凸点内顶依次连接有第二打凸点内顶和弹簧;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下模板的快拆垫片;快拆垫片套设于第二打凸点内顶,并且顶触于第一打凸点内顶。其中,第一打凸点内顶用于顶凸点出平面,利用快拆垫片顶住第一打凸点内顶,并且利用第二打凸点内顶顶住第一打凸点内顶,利于调节凸点的高度,因此,该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能够使得凸点高度容易管控,凸点容易打出平面,容易脱料,而且调模速度快,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下模板1;

下垫板2;

下模座3;

下垫脚4;

下托板5;

快拆入块6;

第一打凸点内顶7、第一内顶直伸部71、第一内顶头部72;

第二打凸点内顶8、第二内顶直伸部81、第二内顶头部82;

弹簧9;

快拆垫片1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模板1、下垫板2、下模座3、下垫脚4和下托板5;其中,下模板1设置有快拆入块6,快拆入块6设置有第一打凸点内顶7;与第一打凸点内顶7依次连接有第二打凸点内顶8和弹簧9;其中,该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下模板1的快拆垫片10;快拆垫片10套设于第二打凸点内顶8,并且顶触于第一打凸点内顶7。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打凸点内顶7用于顶凸点出平面,利用快拆垫片10顶住第一打凸点内顶7,并且利用第二打凸点内顶8顶住第一打凸点内顶7,利于调节凸点的高度,因此,该改善凸点内顶的结构能够使得凸点高度容易管控,凸点容易打出平面,容易脱料,而且调模速度快,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打凸点内顶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内顶直伸部71和第一内顶头部72,第一内顶头部72与第二打凸点内顶8连接,并且与快拆垫片10顶触。其中,第一内顶头部72的横截面大于第一内顶直伸部71的横截面,进而便于第二打凸点内顶8顶触第一打凸点内顶7。

本实施例中,第二打凸点内顶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内顶直伸部81和第二内顶头部82,第二内顶直伸部81与第一内顶头部72连接,快拆垫片10套设于第二内顶直伸部81。其中,第二内顶头部82的横截面大于第二内顶直伸部81的横截面,进而便于弹簧9顶触第二打凸点内顶8。

本实施例中,第二内顶直伸部81设置于下模板1,第二内顶头部82设置于下垫板2。弹簧9与第二内顶头部82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簧9的一部分设置于下垫板2,弹簧9的另一部分设置于下模座3。

本实施例中,下垫脚4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下垫脚4均分别与下模座3和下托板5连接。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