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零件装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刹车中气室的机器人自动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的制动零件中刹车气室的成品好坏直接影响高速行驶的安全性能,而刹车气室很多是双气室结构,包括中气室和下气室。中气室对制动性能的影响尤其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趋严峻,为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汽车零配件冲压车间装配零配件也要满足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配件冲压车间中的零部件装配主要依赖于手工装配模式,效率低下,工人劳动强度大,装配品质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芯轴布料于第一料斗装置,第一料斗装置有序排列芯轴;
b)将芯轴推板布料于第二料斗装置,第二料斗装置有序排列芯轴推板;
c)铆接芯轴和芯轴推板,第一料斗装置将排序后的芯轴通过传送带传送至铆接工位,第二料斗装置将排序后的轴心推板通过传送带传送至铆接工位,铆接工位通过气动机械臂将芯轴与芯轴推板铆接;
d)装o型圈,将两个o型圈涂润滑剂后套入芯轴;
e)将铆接后的芯轴推板通过传送带送入打字工位;
f)将打字后的芯轴推板通过传送带送入芯轴推板插入工位,通过气动爪夹住铆好的芯轴推板插入中气室,送入物料框。
所述的步骤d套入o型圈前先检测铆接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材料浪费,在打字和套o型圈之前将铆接不合格的产品预先剔除。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方法,其优点在于,使得中气室的装配过程达到自动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装配品质,降低了人工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上述装配方法的设备,所述的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传送带依次连接的铆接工位、打字工位和芯轴推板插入工位,铆接工位的出口连接传送带上游段,芯轴推板插入工位连接传送带的下游段;所述的铆接工位包括用于将芯轴排序的第一料斗装置、用于将芯轴推板排序的第二料斗装置,芯轴和芯轴推板在铆接工位完成铆接;打字工位包括用于对已铆接芯轴推板进行打字的气动打字机;芯轴推板插入工位包括用于将芯轴插入中气室的气动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方法的工位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设备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铆接工位、11-第一料斗装置、12-第二料斗装置、13-芯轴、14-芯轴推板、15-已铆接芯轴推板、16-传送带;20-打字工位、21-气动打字机;30-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1-气动爪。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刹车中气室的自动装配方法及其装配设备,铆接工序由铆接工位10实施完成,铆接工位10包括第一料斗装置11和第二料斗装置12。首先将芯轴13布料于第一料斗装置11中,第一料斗装置11将原本方向各异的芯轴13按工位要求有序排列并送入铆接工位10;将芯轴推板14布料于第二料斗装置12中,第二料斗装置12同样按照工位要求有序排列后送入铆接工位10。铆接工位10中的气动机械臂分别夹住芯轴13和芯轴推板14,垂直将芯轴13铆接到芯轴推板14上。铆接后,芯轴推板与芯轴垂直,垂直度不大于0.2mm;芯轴端面和芯轴推板相互接触的位置,透光看不得有缝隙;铆接面光滑无裂缝,铆头边缘尽量与芯轴推板止口底面平齐;铆头要尽量填满芯轴推板的倒角孔,铆接紧密不松动;芯轴推板没有白色的铆接划痕;上述工艺要求由定位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测试。只有在测试合格的产品才进入一下工序,测试不合格的产品由机械臂提离铆接工位10。由于铆接工位10的成品率相对其他工位要低,因此在源头上尽可能剔除出不合格产品,已节省后续工位的材料成本损耗和人力成本损耗。本实施例的布料即为布置物料之意。
铆接工位10、打字工位20与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0通过传送带16连接,铆接工位10位于传送带16上游段,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0位于传送带16下游段,传送带16的尾段连接物料框。经过检测合格的已铆接芯轴推板15装入两个o型圈后通过传送带16从铆接工位10输出并首先进入打字工位20。打字工位20包括气动打字机21,气动打字机21由单片机控制定位和深度。打字过程中由启动机械臂扣紧已铆接芯轴推板15,气动打字机21根据红外传感器对已铆接芯轴推板15的相对位置定位。
完成打字工序后已铆接芯轴推板15通过传送带16送到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0,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0包括气动爪31。芯轴推板插入工位30利用定位传感器和步进电机控制气动爪31夹紧已铆接芯轴推板15插入中气室。最后利用超声传感器对完成上述工艺的中气室进行质量检测,将检测合格的中气室通过传送带16送入物料框以完成整个中气室装配过程。全程利用传感器、机械臂、步进电机和单片机等实现无人值守的装配工序,有效提高装配的成品率和装配效率。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