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0610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拉罐封口机,特别涉及一种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



背景技术:

挤压机构就是易拉罐封口机上封口的辅助件,与定位挤压装置配合使用。现有的封口机其结构较为复杂性,当出现故障时,维护较为困难,影响加工效率,其挤压效果较差,封口速度低,造成员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与封口机上的定位挤压装置配合使用、封口效果好的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

【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包括传动轴1和从上往下依次套设在所述传动轴1上的第一固定件4、第一衬套2、第二衬套3及第二固定件5,所述传动轴1两端螺纹连接有所述第一衬套2及所述第二衬套3,所述第一固定件4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传动轴1上端、且所述第一固定件4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衬套2上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固定件5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传动轴1的下端、且所述第二固定件5上表面与所述第二衬套3下端面贴合,所述第一固定件4上表面设有圆柱,所述圆柱的上端 套设有圆轮9,所述圆轮9套设在所述圆柱上端、且通过圆盘10固定,所述第二固定件5两端贯穿有阶梯通孔,所述阶梯通孔内设有销轴6、且通过螺栓与所述销轴6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销轴6下端设有轴承8,所述轴承8上套设有挤压轮7;易拉罐封口速度快,与定位挤压装置匹配好,从而达到好的挤压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轴1上端侧壁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下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内;将传动轴有效固定,保持位置不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套2外壁为阶梯状、且小端朝下;加大对第一固定件的支撑面,保持其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和所述销轴6之间的角度a为160°;其角度有利于圆柱和销轴定位,提高挤压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5与所述传动轴1接触面设有内齿;加大固定,促使两者之间阻尼变大。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轮7侧壁上设有两个环形凸起;便于挤压轮与易拉罐封口处匹配。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结构简单,拆装便捷,能与封口机上的定位挤压装置配合使用,且能对易拉罐快速挤压封口,封口效果好,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的主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能与封口机上的定位挤压装置配合进行快速挤压封口,其包括传动轴1和从上往下依次套设在该传动轴1上的第一固定件4、第一衬套2、第二衬套3及第二固定件5,该传动轴1两端螺纹连接有该第一衬套2及该第二衬套3,通过螺纹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其位置得到固定,该第一固定件4通过螺栓固定在该传动轴1上端、且该第一固定件4下表面与该第一衬套2上端面贴合,该第一固定件4通过第一衬套2使其在传动轴1上的位置得到限定,并且通过螺栓促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该第二固定件5通过螺栓固定在该传动轴1的下端、且该第二固定件5上表面与该第二衬套3下端面贴合,通过第二衬套3限定其位置,该第一固定件4上表面设有圆柱,该圆柱的上端套设有圆轮9,使封口机根据圆轮使传动轴1转动从而完成封口,该圆轮9套设在该圆柱上端、且通过圆盘10固定,使圆轮在在工作中不会位移导致封口失败,该第二固定件5两端贯穿有阶梯通孔,该阶梯通孔主要起到限位的作用,该阶梯通孔内设有销轴6、且通过螺栓与该销轴6上端固定连接,将销轴6牢牢的加以固定并且位置得到限定,该销轴6下端设有轴承8,该轴承8上套设有挤压轮7,使用轴承8促使它与销轴6连接牢固,而挤压轮7通过轴承8使其轴向固定,周向自由转动。

为了能提高封口速度,使其能对易拉罐进行快速挤压封口,本实施例中该传动轴1上端侧壁上设有环形凹槽,便于使用辅助件从而对第一固定件4定位,该环形凹槽的下侧壁位于该第一固定件4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内,可以使第一固定件4在日常使用中存在一定位移量避免第一时间,该第一衬套2外壁为阶梯状、且小端朝下,大端与第一固定件4接触从而使支撑力度增大,该圆柱和该销轴6之间的角度a为160°,使封口挤压使达到最佳效果,该第二固定件5与该传动轴1接触面设有内齿,加大固定效果,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尼,该挤压轮7侧壁上设有两个环形凸起,使它和易拉罐封口匹配,提高封口效果。

本实用新型易拉罐封口机挤压机构,结构简单,拆装便捷,能与封口 机上的定位挤压装置配合使用,且能对易拉罐快速挤压封口,封口效果好,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