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机床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3831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机床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水机床外壳。



背景技术:

机床外壳,一方面是对机床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在加工时,防止铁屑飞溅,对使用者的保护。

目前,市场上的机床外壳,它包括主壳体以及与主壳体滑动连接的活动门。传统的机床外壳因为对主壳体和活动门之间通常采用滑轨和滚轮进行配合滑动使用,但是两者之间的防水效果较差,在机床加工位高速旋转时,切削液会飞溅至主壳体和活动门之间滑动机构上,长此以往会对滑动机构造成一定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机构,防水效果好的机床外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包括壳体以及壳体滑动连接的活动门,其特征是:所述活动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壁上,活动门包括上活动门部以及下活动门部,所述上活动门部包括第一内壁,下活动门部包括第二内壁,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均呈倾斜状且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连接形成有导流角,导流角的角度在160度-170度之间,所述第二内壁上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均呈“U”形状,且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的“U”形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之间设有缓冲区,缓冲区呈圆弧状,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的截面均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所成夹角在40度-60度之间,所述第二导水通道的输出端处设有导流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壁上,活动门包括上活动门部以及下活动门部,上活动门部包括第一内壁,下活动门部包括第二内壁,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均呈倾斜状且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连接形成有导流角,导流角的角度在160度-170度之间,通过将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之间的连接形成夹角,并且将夹角角度控制在160度-170度之间,使得在机床进行运作时,切削液飞溅落在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上时,可以顺着内壁逐渐的下流,并且将倾斜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会为切削液提供一个缓冲的效果,进一步的在第二内壁上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通过将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均呈“U”形状,U型状结构自身具备良好的导流效果,并且将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的“U”形开口方向设置一致,并且在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之间设有缓冲区,并且缓冲区呈圆弧状,通过设置在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之间的缓冲区,则保证了良好的对切削液流动时的缓冲效果,从而确保了良好的缓冲效果以及保证了防水效果,进一步的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的截面均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通过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所成夹角在40度-60度之间,并且将两者之间的倾斜方向朝向第一内壁,则进一步保证了第一、二导水通道的良好蓄水效果,并且在第二导水通道的输出端处设有导流板,通过设置的导流板,保证来切削液能够重回机床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板包括导流面,导流面与第二内壁连接形成有120度夹角,且导流面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板包括导流面,为了进一步保证到在导流板和第二导流通道进行配合时的缓冲效果,通过将导流面与第二内壁连接形成有120度夹角,以及将导流面设置呈圆弧状,使得进一步提高良好的缓冲效果,以保证在第二导流通道流出的切削夜能够顺着导流板导出,并且流速平稳,进而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活动门部上设有置于第二导流通道下方的吸湿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活动门部上设有置于第二导流通道下方的吸湿条,为了防止局部流出第二导流通道内的切削液流入壳体和活动门之间的滑轨上,因为吸湿条置于第二导通通道的下方,则进一步增加了一道防护,将少许第二导流通道流出的切削液进一步的阻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实施例防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实施例第一导流通道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防水机床外壳,包括壳体1以及壳体1滑动连接的活动门2,活动门2设置于壳体1的内侧壁上,活动门2包括上活动门部20以及下活动门部21,上活动门部20包括第一内壁201,下活动门部21包括第二内壁210,第一内壁201和第二内壁210之间均呈倾斜状且第一内壁201和第二内壁210之间连接形成有导流角,如图1中H1所示角度,导流角的角度在160度-170度之间,通过将第一内壁201和第二内壁210之间的连接形成夹角,并且将夹角角度控制在160度-170度之间,使得在机床进行运作时,切削液飞溅落在第一内壁201和第二内壁210上时,可以顺着内壁逐渐的下流,并且将倾斜状的第一内壁201和第二内壁210会为切削液提供一个缓冲的效果,进一步的在第二内壁210上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通过将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均呈“U”形状,U型状结构自身具备良好的导流效果,并且将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的“U”形开口方向设置一致,并且在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之间设有缓冲区24,并且缓冲区24呈圆弧状,通过设置在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之间的缓冲区24,则保证了良好的对切削液流动时的缓冲效果,从而确保了良好的缓冲效果以及保证了防水效果,进一步的第一导流通道22和第二导流通道23的截面均包括第一侧面220和第二侧面221,通过将第一侧面220和第二侧面221之间所成夹角在40度-60度之间,如图3中H2所示角度,并且将两者之间的倾斜方向朝向第一内壁201,则进一步保证了第一、二导水通道的良好蓄水效果,并且在第二导水通道23的输出端处设有导流板25,通过设置的导流板25,保证来切削液能够重回机床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导流板25包括导流面250,为了进一步保证到在导流板25和第二导流通道23进行配合时的缓冲效果,通过将导流面250与第二内壁210连接形成有120度夹角,以及将导流面250设置呈圆弧状,使得进一步提高良好的缓冲效果,以保证在第二导流通道23流出的切削夜能够顺着导流板25导出,并且流速平稳,进而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下活动门部21上设有置于第二导流通道23下方的吸湿条26,为了防止局部流出第二导流通道23内的切削液流入壳体2和活动门2之间的滑轨上,因为吸湿条26置于第二导通通道23的下方,则进一步增加了一道防护,将少许第二导流通道23流出的切削液进一步的阻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