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框与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5366发布日期:2018-09-04 22:4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到镜框自动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镜框与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镜框类似矩形,内部扣空,用木头做成的框子中镶上玻璃而制成的框架,主要用来装相片或字画,为便于拿取移动,结合图1,一种镜框7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相对面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孔71,并安装有两根垂直于镜框7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硬质金属制成的拉筋条8,拉筋条8一般呈u形,包括水平段81以及水平段81两端的弯折段82,弯折段82下端还分别向外弯折形成勾部83,将拉筋条8安装至镜框7后,操作人员拿取镜框7时,双手分别抓住两根拉筋条8,即可轻松地移动镜框7。

现有的拉筋条8的安装方式一般都是将两侧边内侧钻有安装孔71的镜框7放置于工作台上,然后操作人员拿取拉筋条8,双手分别抓住拉筋条8的两弯折段82,同时向内挤压,使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弯曲形成拱形,然后将拉筋条8向下移动,并使拉筋条8的勾部插设于镜框7的安装孔81内并松开双手,此时拉筋条8的弯折段82失去受力,拉筋条8的水平段81自动回弹至原始状态,从而使弯折段82下端的勾部83勾住镜框7两侧边的内侧,进而实现拉筋条8的安装。

但由于拉筋条强度硬度都较高,因而操作人员使用双手安装拉筋条时难度较大,劳动强度较高,因而安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镜框与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具有能够自动安装镜框拉筋条,安装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镜框与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包括机架本体、设置于机架本体上的镜框输送组件、设置于机架本体上的两拉筋条输送组件、设置于两拉筋条输送组件之间的转运组件、设置于转运组件两侧的夹持组件以及设置于转运组件两侧的下压组件,转运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的辅助机架,辅助机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两第一气缸,两侧的第一气缸的长度方向与机架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同,两侧的第一气缸的伸缩杆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件,两侧的移动件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摆动马达,两摆动马达的输出轴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机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两摆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外圆处还分别并排固定连接有多个摆动杆,辅助机架两侧的摆动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开设有凹槽;转运组件还包括分别固定连接于辅助机架宽度方向两侧的多个暂存架,两侧暂存架相互远离的一侧还分别转动连接有暂存板,暂存板设置于摆动杆端部凹槽的摆动轨迹上,且暂存板与暂存架之间设置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拉筋条输送组件和镜框输送组件分别将拉筋条和镜框输送到工作位置后,转运组件的摆动马达带动摆动杆从竖直位置摆动到水平位置,从而使摆动杆上的凹槽抵接于拉筋条输送组件上的拉筋条,然后启动第一气缸带动移动件向辅助机架方向拖动,从而拖动摆动杆移动,当摆动杆移动到工作位置时,第二气缸停止,再次启动摆动马达,从而带动拉筋条沿摆动杆摆动轨迹运动,进而可以将凹槽上的拉筋条转运到暂存板上,然后夹持组件将暂存板上的拉筋条进行夹持,下压组件对拉筋条下压,即可将拉筋条安装到镜框上。

较佳的,所述暂存板上开设有暂存槽,暂存槽长度方向垂直与机架本体长度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拉筋条放置于暂存板上时,可以通过暂存槽对拉筋条进行限位,保证拉筋条长度方向垂直于机架本体长度方向,且保证拉筋条在暂存板上的位置不变,从而便于夹持组件的夹持。

较佳的,夹持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且分别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长度方向两侧的两第二气缸,两第二气缸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机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且两第二气缸的伸缩杆相互靠近并分别固定连接有夹持块,两夹持块能够夹持暂存板上的拉筋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夹持组件的两第二气缸同时启动,从而能够推动两夹持块将暂存板上的拉筋条的弯折段向内挤压,直至使弯折段下端的勾部能够位于镜框的安装孔的内侧。

较佳的,所述两夹持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竖直开设有能够抵接于暂存槽内拉筋条的弯折段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与拉筋条的直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两夹持块夹持拉筋条的弯折段时,通过夹持槽对拉筋条的弯折段进行夹持,便于对拉筋条的弯折段的对中。

较佳的,下压组件包括竖直设置于暂存板上方,且固定连接于辅助机架的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伸缩杆靠近暂存板且固定连接有下压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三气缸的伸缩杆带动下压块向下运动,从而推动被夹持部夹持的拉筋条下压,可以使拉筋条勾部的轴线与镜框的安装孔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便于拉筋条的安装。

较佳的,所述拉筋条输送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上方的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一端的从动辊、转动连接于支撑架另一端的主动辊以及设置于主动辊与从动辊长度方向两侧的输送带,支撑架长度方向与机架本体长度方向相同,输送带的一端设置于摆动杆的摆动轨迹上,且输送带上还均匀开设有存放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主动辊转动带动两输送带同步转动,进而能够带动两端分别安装于存放槽的拉筋条移动至输送带靠近摆动杆的一端,便于摆动杆将输送带上的拉筋条取下。

较佳的,镜框输送组件包括多根转动连接于机架本体的无动力辊、转动连接于机架本体的驱动辊以及设置于主动辊和无动力辊上的传送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主动辊转动带动传送带转动,进而能够带动放置于传送带上的镜框移动。

较佳的,镜框输送组件还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多个分别竖直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两侧的支杆,支杆上端还转动连接有倒“凸”字形的定位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镜框在传送带传送时,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于机架本体两侧的定位辊对镜框的上表面和长度方向两侧面进行定位,保证镜框在传送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

较佳的,所述传送带上还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抵接于镜框长度方向一端的限位凸块以及抵接于镜框长度方向另一端限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镜框在传送带上传送时,可以通过设置于传送带上的限位凸块和限位机构对镜框长度方向的两端进行限位,防止镜框相对于传送带产生位移。

较佳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传送带上表面的立板,水平插设于立板上的多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固定连接有两挡环,两挡环分别设置于立板两侧,靠近限位凸块一侧的挡环与立板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的限机构便于镜框的安装,且可以通过限位杆自动顶住镜框的端面,防止镜框在传送带上滑移。

综上,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拉筋条输送组件和镜框输送组件分别将拉筋条和镜框输送到工作位置后,转运组件将拉筋条,转运到暂存板上,然后夹持组件将暂存板上的拉筋条进行夹持,下压组件对拉筋条下压,即可将拉筋条安装到镜框上;

2.夹持组件的两气缸同时启动,从而能够推动两夹持块将暂存板上的拉筋条的弯折段向内挤压,直至能够使弯折段下端的勾部处于镜框安装孔的正上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3.气缸伸缩杆带动下压块向下运动推动被夹持部夹持的拉筋条下压,可以使拉筋条弯折段下端的勾部插设于镜框的安装孔内,进而完成拉筋条的安装,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镜框和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突显镜框输送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中突显拉筋条输送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突显转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突显第一气缸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中突显暂存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图5中b部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中突显夹持块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中突显下压板的示意图;

图11是背景技术中突显镜框和拉筋条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机架本体;2、镜框输送组件;21、无动力辊;22、驱动辊;221、驱动电机;23、传送带;231、限位组件;2311、限位凸块;2312、限位机构;23121、立板;23122、限位杆;23123、挡环;21324、复位弹簧;24、定位机构;241、支杆;242、定位辊;3、拉筋条输送组件;31、支撑架;32、从动辊;321、带轮;33、主动辊;331、伺服电机;34、输送带;35、存放槽;4、转运组件;41、辅助机架;42、第一气缸;43、移动件;44、摆动马达;45、摆动杆;451、凹槽;46、暂存架;461、暂存板;4611、暂存槽;462、扭簧;5、夹持组件;51、第二气缸;52、夹持块;521、夹持槽;6、下压组件;61、第三气缸;62、下压块;621、下压槽;7、镜框;71、安装孔;8、拉筋条;81、水平段;82、弯折段;83、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镜框与拉筋条的自动安装生产线,结合图1,包括机架本体1、镜框输送组件2、两拉筋条输送组件3、转运组件4、两夹持组件5以及两下压组件6,镜框输送组件2设置于机架本体1上,两拉筋条输送组件3分别对称设置于镜框输送组件2上方,转运组件4设置于两拉筋条输送组件3之间,两夹持组件5分别对称设置于转运组件4两侧,两下压组件6分别对称设置于转运组件4两侧。

结合图2,镜框输送组件2包括均匀分布于机架本体1上且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本体1长度方向两侧的无动力辊21、设置于机架本体1长度方向一端且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本体1长度方向两侧的驱动辊22以及设置于无动力辊21和驱动辊22上的传送带23,驱动辊22延伸出机架本体1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用于带动驱动辊22转动的驱动电机221。工作时,将开设有安装孔71的镜框7放置于传送带23上表面,然后启动驱动电机221即可带动传送带23运动,从而实现了镜框7的传送。

结合2和图3,传送带23上表面还设置有多个限位组件231,限位组件231包括够抵接于镜框7长度方向一端的限位凸块2311以及能够抵接于镜框7长度方向另一端的限位机构2312,限位凸块2311固定连接于传送带23上表面,限位机构2312包括固定连接于传送带23上表面的开设有通孔的立板23121以及水平穿设于立板23121上的两限位杆23122,限位杆23122上螺纹连接有两挡环23123,两挡环23123分别设置于立板23121两侧,靠近限位凸块231一侧的挡环23123与立板23121之间还设置有套设于限位杆23122上的复位弹簧23124,复位弹簧23124一端抵接于立板23121且其另一端抵接于挡环23123。使用时,将镜框7长度方向的一端抵接于限位凸块231并将镜框7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抵接于限位杆23122,由于固定连接于限位杆23122上的挡环23123与立板2312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3124,因而能够保证限位杆23122与镜框7靠近的一端能够始终紧密顶住镜框7,进而保证了镜框7不会沿传送带23的长度方向滑移。

镜框输送组件2还包括多个分别设置于机架本体1长度方向两侧的定位机构24,定位机构24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1的支杆241以及转动连接于支杆241的定位辊242,定位辊242的纵截面呈倒“凸”字形。镜框7随传送带23传送时,机架本体1两侧的多个定位辊242能够同时抵接于镜框7的朝上的表面和镜框7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并随镜框7的移动而转动,从而保证了镜框7在传送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镜框7不会沿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偏移。

结合图1和图4,拉筋条输送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1上方且长度方向与机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支撑架31、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支撑架31长度方向两侧且设置于支撑架31长度方向一端的从动辊32以及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支撑架31长度方向的两侧且设置于支撑架31长度方向另一端的主动辊33,主动辊33和从动辊32的两端上还分别固定连接有直径大于主动辊33和从动辊32直径的带轮321,同侧的带轮321上还设置有输送带34,主动辊33伸出支持架31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主动辊33转动的伺服电机331,工作时,伺服电机331带动主动辊33转动,从而能够带动两输送带34运动。输送带34的外表面上还均匀开设有多个宽度略大于拉筋条8水平段81的直径的存放槽35,工作时,通过对称开设于两根输送带34上的存放槽35可以将多个拉筋条8放置于两输送带34上,并使拉筋条8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架31的长度方向垂直,从而使拉筋条8随两输送带34的运动而同步运动。

结合图5和图6,转运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1上方且宽度方向与机架本体1长度方向相同的辅助机架41,辅助机架4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气缸42,两个侧的第一气缸42的长度方向与机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两侧的第一气缸42的伸缩杆相互远离,同侧的两个第一气缸42的伸缩杆还共同固定连接有移动件43,两移动件43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摆动马达44,两摆动马达44的输出轴分别垂直于辅助机架41的宽度方向,两摆动马达44的输出轴的外圆处还分别固定连接有多排摆动杆45,两侧摆动杆45对称设置且两侧摆动杆45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摆动马达44的输出轴的长度方向,两侧摆动杆45相互远离的一端还分别开设有凹槽451,两侧的摆动杆45摆动至水平状态时,分别能够使凹槽451抵接于对应摆动杆45一侧的存放槽35内的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工作时,两摆动马达44分别带动两侧的摆动杆45摆动,从而使两侧的摆动杆45处于水平状态时,摆动杆45端部的凹槽451能够抵接于对应一侧的输送带34的存放槽35内的拉筋条8,然后两侧的第一气缸42分别拉动两移动件43向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从而分别带动两移动件43上的摆动杆45向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带动两拉筋条8分别向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直至工作位置,然后两摆动马达44分别带动摆动杆45向下摆动至竖直位置,同时带动拉筋条8摆动。

结合图5和图7,辅助机架41长度方向的两侧还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两暂存架46,暂存架46相互远离的一侧还分别转动连接有暂存板461,暂存板461与暂存架46之间还设置有一端抵接于暂存板461且其另一端抵接于暂存架46的扭簧462,常态时扭簧462能够保证暂存板461保持水平状态,暂存板461上还开设有长度方向垂直于辅助机架41长度方向的暂存槽4611,暂存槽4611的宽度与拉筋条8的直径相同,且暂存板461上的暂存槽4611处于摆动杆45上凹槽451的摆动轨迹上。工作时,摆动杆45摆动至竖直位置时,摆动杆45的凹槽451内的拉筋条8随摆动杆45的摆动时,能够自动落至暂存板461的暂存槽4611内。

结合图5和8,夹持组件5包括分别水平对称固定连接于机架本体1两侧的第二气缸51,两第二气缸51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机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两第二气缸51的伸缩杆相互靠近,两第二气缸51的伸缩杆的端部还分别固定连接有两夹持块52,两夹持块52相互靠近的一侧还分别竖直开设有宽度与拉筋条8直径相同的夹持槽521(参考图9),夹持槽521能够抵接于对应暂存板461上的的拉筋条8的弯折段82,工作时,两第二气缸51的伸缩杆同时向内运动,从而带动两夹持块52同步向内运动,进而能够使两夹持槽521抵接于暂存板461上的拉筋条8的弯折段82,并使拉筋条8的弯折段82随着夹持块52向内移动而向内移动,直至拉筋条8的勾部83能够处于传送带23上的镜框7的安装孔71内侧的正上方,此时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将形成拱形。

下压组件6包括两个分别竖直设置于同侧的两个暂存板461的上方且固定连接于暂存架46的第三气缸61,第三气缸61的伸缩杆靠近对应暂存板46上表面且固定连接有下压块62,下压块62的下表面还开设有宽度与拉筋条8直径相同的下压槽621,下压槽621设置于暂存槽4611的正上方且下压槽621的长度方向与暂存槽4611的长度方向相同。工作时,第三气缸61的伸缩杆推动下压块62向下运动,从而能够使下压槽621抵接于暂存槽上4611上的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并推动拉筋条8继续向下运动。

工作过程:工作时,将长度方向两侧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安装孔71的镜框7放置于传送带23上,传送的同时通过限位凸块231和限位机构232对镜框7的两端进行限位,并通过定位辊242对镜框7的两侧和上表面进行定位,从而使镜框7传送至辅助机架41的下方等待加工,与此同时,将多根拉筋条8分别放置于两拉筋条输送组件3的存放槽35上,并分别通过辅助机架41两侧的输送带34将两拉筋条8输送到靠近辅助机架41的一侧等待加工,然后转运组件4的两摆动马达44分别带动两侧的摆动杆45向上摆动至水平位置,此时,两侧的摆动杆45上的凹槽451分别抵接于两侧的拉筋条8的水平段81,然后通过两侧的第一气缸42分别拖动两侧的摆动杆45向相互靠近的一侧直线移动直至工作位置停止,然后两摆动马达44再次分别带动两侧的摆动杆45向下摆动至竖直状态,此时,两侧摆动杆45上的两拉筋条8会随摆动杆45摆动,分别落至两侧的暂存板461上的昝存槽4611上,然后两侧夹持组件5的第二气缸51分别推动夹持块52将两拉筋条8的弯折段82夹持,并分别沿拉筋条8的长度方向向内挤压,使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呈拱形,直至拉筋条8的勾部83分别处于镜框7的安装孔71的内侧的正上方,然后下压组件6的第三气缸61推动下压块62抵接于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并继续下压拉筋条8,直至拉筋条8的勾部83的轴线与镜框7的安装孔71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然后两夹持组件5第二气缸51分别向远离拉筋条的一侧拖动夹持块52,此时拉筋条8的两弯折段82同时失去受力,拉筋条8的水平段81将自动回弹至水平状态,并将拉筋条8的勾部83自动插设于镜框7的安装孔71内,自动勾住镜框7,进而完成镜框7上拉筋条8的安装,然后各组件重新复位,并复以上步骤,进而实现了镜框7拉筋条8的流水线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