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7364发布日期:2019-01-13 17:56阅读:1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



背景技术:

螺纹的形成需要一个复合运动,螺纹的螺旋面,是由该螺纹的轴向剖面中的螺纹面型截形线(母线),沿着轴向螺旋线(导线)运动而形成的。无论车削哪一种螺纹,都必须在加工中形成母线(螺纹面型)和导线(螺旋线)。用螺纹车刀车削螺纹时,形成母线(成形法)不需要成型运动。螺纹车刀的切削刃在刀尖所在的螺纹中径轴向剖面内的投影线,就是该螺纹的母线,只要螺纹车刀沿轴向螺旋线做轨迹运动,就可以车削出螺纹的螺旋面。

目前螺纹车削加工过程中,针对特殊规格的螺纹,需要配备专门的一把螺纹车刀。订购专用螺纹车刀的过程,无疑会拉长螺纹产品的生产加工周期。如果此螺纹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大,加工数量相对较少,那么专门为其配备一把车刀,无形中也增加了机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

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包括安装有刀片的可调节刀头,所述可调节刀头上设置有圆弧腰型孔;还包括刀柄,所述刀柄末端端面上设置有螺纹紧固孔,所述圆弧腰型孔与螺纹紧固孔相对应;所述刀柄与所述可调节刀头通过圆弧腰型孔中的至少一个螺栓可拆卸紧固连接;

所述刀柄末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放射状直齿槽,所述可调节刀头的结合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放射状直齿槽;所述第一放射状直齿槽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相互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射状直齿槽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的放射原点与所述圆弧腰型孔的圆弧圆心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刀片为60度标准螺纹车刀刀片,所述螺栓为内六角螺栓,所述刀柄为硬质合金钢方柱体;所述刀片通过紧固销钉与所述可调节刀头可拆卸紧固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圆弧腰型孔为沉头圆弧腰型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螺纹车刀是通过调整刀头与刀柄之间的相对角度来实现不同螺纹升角的螺纹切削加工的;不用更换特定型号的车刀,大量节省工具成本;

螺纹升角即为导程角,就是在中径圆柱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在螺纹车削加工过程中,为了形成一定导程的螺旋线,必须保证主轴每转一周,刀具准确的移动被加工螺纹一个导程的距离。本实用新型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当刀头相对于刀柄旋转一定角度时,刀片的切削刃在刀尖所在的螺纹中径轴向剖面内的投影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角度。无论加工何种螺纹升角的螺纹产品,只需要一把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在加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螺纹升角,通过调整本螺纹车刀的刀头与刀柄之间的角度,即可实现非标螺纹的加工。

解决了目前针对特殊螺纹升角的螺纹产品,必须配备专用的螺纹车刀的各种弊端,极大的节省了订购刀具的过程,缩短了加工周期,同时也节省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可调节刀头和刀柄连接处错开状态下局部示意图;

附图3为关于螺纹车削过程中螺纹升角、螺纹中径以及导程之间的关系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3所示的一种螺纹升角可调的螺纹车刀,包括安装有刀片1的可调节刀头3,所述可调节刀头3上设置有圆弧腰型孔7;还包括刀柄6,所述刀柄6末端端面上设置有螺纹紧固孔,所述圆弧腰型孔7与螺纹紧固孔相对应;所述刀柄6与所述可调节刀头3通过圆弧腰型孔7中的至少一个螺栓2可拆卸紧固连接;采用圆弧腰型孔7的结构来实现调节刀头3与刀柄6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不同角度的连接和紧固。

所述刀柄6末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放射状直齿槽5,所述可调节刀头3的结合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放射状直齿槽4;所述第一放射状直齿槽5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4相互啮合,第一放射状直齿槽5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4相互啮合有效防止了可调节刀头3的结合面上与刀柄6末端的端面之间发生滑移,造成影响加工精度的现象。

所述第一放射状直齿槽5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4的放射原点9与所述圆弧腰型孔7的圆弧圆心重合,这样保证在第一放射状直齿槽5和所述第二放射状直齿槽4在任意相互啮合状态下螺栓2都能将可调节刀头3和刀柄6之间进行紧固。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刀片1为60度标准螺纹车刀刀片,所述螺栓2为内六角螺栓,所述刀柄6为硬质合金钢方柱体;所述刀片1通过紧固销钉8与所述可调节刀头3可拆卸紧固安装;所述圆弧腰型孔7为沉头圆弧腰型孔。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