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9973发布日期:2019-01-22 21:22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的弯折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生产的与发动机、中冷器连接的不锈钢进出气管、排气管大都采用弯头加直管拼焊工艺,一直存在着焊缝开裂、焊缝生锈、管内有焊瘤、焊接外观不良等工艺缺陷。

国内众多厂家也一直存在着想用不锈钢管直接折弯来制作上述弯管的想法,但薄壁不锈钢管整体折弯成型技术一直是世界共性难题,常规弯折,存在着折弯处的折皱、开裂等外观缺陷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本申请人在已申请专利201711081167.5中提供了一中全新的能够防止褶皱开裂、有效实现薄壁金属管的弯折,但有时操作不慎或壁太薄仍然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褶皱现象,因此,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本申请人又开发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止褶皱的装置,其效果显著,对于已申请专利的操作要求有所降低,几乎能够杜绝金属管出现褶皱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其包括能够固定待弯折管的固定部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旋转的活动部;所述固定部包括防皱装置和辅助夹,该防皱装置和辅助夹的内表面均为半圆柱形空腔以使二者能够牢固的夹着待弯折管;所述防皱装置包括防皱块和稳固块,所述防皱块的内表面为半圆柱型凹槽结构,所述稳固块包括彼此连接的后侧部和前侧部,所述前侧部的内表面与所述防皱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侧部的内边面为与防皱块的内表面半径一致的半圆柱形凹槽结构;当稳固块的前侧部扣合在防皱块上时,防皱块的内表面与后侧部的轴线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固定部的角落处设有固定轴,所述活动部沿着固定轴做旋转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装置设置于靠近固定轴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成型系统还包括能够插入待弯折管并做往复运动的芯棒组件;所述防皱装置同时位于靠近芯棒组件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块为由铜构成的防皱部。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块的内表面为后侧部向外凸出前侧部向内凹陷的阶梯状内表面,前侧部内表面与后侧部内表面通过连接面固定连接;当稳固块的前侧部扣合在防皱块上时,所述防皱块的后端面抵在稳固块的连接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块包括位于前端的核心作用部位于后端的主体部,所述核心作用部的厚度由后至前递减;所述稳固块的前端扣合在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核心作用部的方向朝着活动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装置的与固定装置为可拆装固定连接,固定装置的内侧与防皱装置的外表面恰好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与固定轴一体成型或可拆装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部的内表面与所述防皱块的外表面为可拆装固定连接;且所述防皱块的外表面与稳固块的内表面恰好配合以使二者紧密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块的外表面设有向外凸出的凸条,所述稳固块的前侧部的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条恰好配合的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防皱块与稳固块通过螺纹连接以使二者的结合更紧密且连接牢固。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该系统中通过将固定部中的一个夹装待弯折管的、含有半圆柱形空腔的夹子设计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皱装置,则在金属管或不锈钢管弯管过程中,能够防止不锈钢管弯折处出现褶皱或壁厚薄厚不均等现象,使得所加工出的弯折管表面光滑、无任何褶皱、无任何开裂现象,效果非常好;而且本装置中磨损部件为防皱块,则其损坏以后还可以进行更换,不影响稳固块的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弯管成型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待弯折管在弯折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皱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皱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皱块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稳固块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稳固块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示的防皱装置的侧视图。

图中,1、稳固块,2、防皱块,3、固定部,4、活动紧固部,5、固定紧固部,6、活动部,7、固定轴,9、待弯折管,10、后侧部,11、前侧部,12、凹部,13、连接面,14、第二螺纹孔,15、凹陷处,20、主体部,21、核心作用部,22、凸条,23、第一螺纹孔,30、固定装置,31、芯棒组件,32、辅助夹,33、第一半圆柱形空腔,34、第二半圆柱形空腔,35、防皱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方法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一种能够防皱的弯管成型系统,其包括能够固定待弯折管9的固定部3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旋转的活动部6;所述活动部6和固定部3上分别设有能够紧密包裹在所述待弯折管9上的活动紧固部4和固定紧固部5,所述固定紧固部包括防皱装置35和辅助夹32,该防皱装置35和辅助夹32的内表面均为半圆柱形空腔以使二者能够牢固的夹着待弯折管9,即防皱装置35和辅助夹32中,二者的半圆柱形空腔相互对合在一起时,形成了一个恰好能够容纳待弯折管9的圆柱形空腔;活动紧固部4也包括两个半圆柱形空腔,即第一半圆柱形空腔33和第二半圆柱形空腔34,两个半圆柱形空腔(33、34)相互对合在一起时,形成了一个恰好能够容纳待弯折管9的圆柱形空腔。

所述防皱装置35包括防皱块2和稳固块1,所述防皱块2的内表面为半圆柱型凹槽结构。所述稳固块1包括彼此连接的后侧部10和前侧部11,且前侧部11的内表面与后侧部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后侧部10向外凸出前侧部11向内凹陷的阶梯状内表面,凹陷处15如附图标记15所示,前侧部11内表面与后侧部10内表面通过连接面13固定连接;所述前侧部11的内表面与所述防皱块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侧部10的内边面为与防皱块2的内表面半径一致的半圆柱形凹槽结构。

当稳固块1的前侧部11扣合在防皱块2上时,所述防皱块2的后端面抵在稳固块1的连接面13上,防皱块2的内表面与后侧部10的轴线重叠,轴线距内表面的距离均一致,即二者的内表面齐平,则所加工的金属弯管表面才不会出现没有必要的褶皱。上述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金属管弯折时出现褶皱的现象。

只有将固定紧固部5中的一个夹子设计为防皱装置35方能性价比更高的实现防皱和正常弯管的功能,若全部设计为防皱装置则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很高,且强度也无法满足需求,若在活动紧固部4上设计防皱装置,则其效果大打折扣。

所述防皱块2为由铜构成的防皱部;铜的质地软硬适中,如果刚性太强则在金属管,尤其是薄壁的金属管弯折时容易出现金属管表面有褶皱的现象,如果刚性太弱则容易使防皱块2的内表面出现不平整现象,导致金属管弯折时更容易有褶皱,且刚性太弱也使得防皱块2的寿命太短,而铜的材质既能达到硬度需求又可实现防皱效果。

所述活动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固定部的角落处设有固定轴7,所述活动部6连接于固定轴7上并能够在固定轴7上旋转以使活动部能够沿着固定轴7做旋转运动,则弯折待弯折管9时,固定部3与活动部6按图1中的方式放置,即活动部6和固定部3均夹在直行的待弯折管9上,然后活动部沿着固定轴7做旋转运动,即固定部以及固定部夹着的待弯折管9不动,活动部6待着其夹着的待弯折管9相对于固定部转动,则在活动部逐渐远离固定部转动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活动部和固定部之间的待弯折管9部分被弯折。优选地,固定部也固定设置在固定轴上,但其不会相对于固定轴旋转,而活动部是旋转连接于固定轴7上,从而实现了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旋转进行待弯折管9的弯折。

所述防皱块2包括位于前端的核心作用部21位于后端的主体部20,所述核心作用部21的厚度由后至前递减,即越来越薄;所述稳固块1的前端恰好扣合在所述主体部20的外表面。铜质防皱块2再配合核心作用部21由后至前渐薄的结构特征对于褶皱的消除非常重要,该特征的增加几乎可以百分之百消除褶皱,而若没有该特征,则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褶皱,尤其是壁薄的金属管更容易起。

所述防皱装置设置于靠近固定轴7的一端。所述成型系统还包括能够插入待弯折管9并做往复运动的芯棒组件31;所述防皱装置同时位于靠近芯棒组件31的一端。即参见附图1和2,若芯棒组件31从待弯折管9的右侧伸入待弯折管9中,固定轴位于上端,则防皱装置位于右上方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防皱。

所述核心作用部21的方向朝着活动部的一侧。核心作用部21的方向对于待弯折管9的成型非常重要,只有其朝向活动部才能实现既能满足强度又能够实现防皱的功能。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固定装置30,所述防皱装置的与固定装置30为可拆装固定连接,固定装置30的内侧与防皱装置的外表面恰好配合连接。即固定装置30紧密抵在防皱装置的外侧,使得其能够给防皱装置一个更稳固的力,使得待弯折管在弯折过程中给防皱装置上的力可分散在固定装置30上,增加防皱装置对抗外力的效果,也增加了防皱装置的寿命;尤其是防皱块上的核心作用部21,由于其比较薄,在有外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弯折变形,故将固定装置紧密的抵在防皱装置的外表面对于本防皱装置的应用非常重要。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装置30与固定轴7一体成型(即固定装置30为固定轴7中的一部分)或可拆装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侧部11的内表面与所述防皱块2的外表面为可拆装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皱块2的外表面与稳固块1的内表面恰好配合以使二者紧密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具体的弯管成型系统的具体结构、弯折方法、芯棒组件31(相当于已申请专利201711081167.5中的芯棒组件1)的具体结构及使用方法等等可具体参见申请人已申请专利201711081167.5,这里不再重复说明一些已公开的技术内容。

实施例2

如图6和9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防皱块2的长度L1与稳固块1中的后侧部10的长度L2比例为(1.3~4)∶1,如1.6∶1、2∶1、3∶1等。

所述核心作用部21的长度L3与主体部20的长度L4比例为1∶(2~5)。

所述核心作用部21最前端的厚度为0.3~1mm,如0.5mm、0.7mm、0.9mm、1.1mm等,最前端的厚度对于防皱效果非常重要,通常需要则1mm内或左右则其防皱效果最好;核心作用部21后端的厚度为5~50mm,如15mm等,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上的长度比例或数据都属于优化后的数据,若不在上述范围内,则其防皱效果会大大折扣,其他强度等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实施例3

如图3~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前侧部11的内表面与所述防皱块2的外表面可拆装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为:所述防皱块2的外表面设有向外凸出的凸条22,所述稳固块1的前侧部11的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条22恰好配合的凹部12,即凹部12恰好容纳所述凸条22以使二者紧密连接。只有将稳固块1与防皱块2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的发挥防皱效果,因此紧密连接非常重要。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防皱块的外表面中,凸条22两侧的部分至少一侧为在其长度方向具有微向内凹陷的凹型结构,对应地,所述前侧部1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凹型结构配合的凸型结构以使防皱块与稳固块1的结合更稳固,即稳固块1的前侧部的内表面中,凹部12的至少一侧设有与凹型结构对应配合的凸型结构。

实施例4

如图5和8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防皱块与稳固块1通过螺纹连接以使二者的结合更紧密且连接牢固。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皱块的中央设有贯穿其内外(或上下)两个表面的第一螺纹孔23,所述稳固块1的前侧部设有贯穿其内外(或上下)两个表面的第二螺纹孔14,所述第一螺纹孔23与第二螺纹孔14通过内六角螺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薄壁金属管或不锈钢管的防皱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技术特征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最好效果的杜绝防皱的目的,因此,将上述技术特征割裂开来均会对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