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及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1544发布日期:2019-01-15 23: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及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管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及弯管机。



背景技术:

现有电热管弯折成U型是人工把电热管放入垂直的模芯内,定位是放入的管材单侧端面靠到定位板上,然后弯管,最后人工取出料。此种单边定位的弯折方式存在着一定缺陷,由于每支电热管长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单边定位弯成U型后,两个管口端面高度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会造成后道工序加工出现报废、返工等问题,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目前,为了解决两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弯折完成后,需要人工检查,挑出问题管返工,增加成本支出。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其能够同时对多根管材进行对中处理,解决了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弯管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对中弯管机,能够同时对多根管材进行对中处理,解决了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弯管效率高,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对中弯管组件,用于与弯管机面板连接,包括:第一滑轨;与第一滑轨相对设置的第二滑轨;并排设置于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之间的多组对中单元,每组对中单元包括第一转接机构、第二转接机构、第一对中块及第二对中块,第一转接机构与第一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对中块设置于第一转接机构,第二转接机构与第二滑轨可滑动地连接且与第一转接机构相对设置,第二对中块设置于第二转接机构并与第一对中块相对设置;以及用于驱动每组对中单元的第一转接机构及第二转接机构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多组驱动组件。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为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每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对中器以及驱动装置,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转接机构且另一端与第一拉杆铰接,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于第二转接机构且另一端与第二拉杆铰接,对中器的中部用于与弯管机面板可转动地连接,对中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铰接,驱动装置驱动对中器转动以使第一转接机构及第二转接机构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与第一转接机构的远离第二转接机构的一端底部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二转接机构的远离第一转接机构的一端底部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为推拉缸,推拉缸的动力输出端与对中器的一端端部铰接。

进一步地,多组驱动组件的对中器同转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机构沿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第一对中块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孔配合的第一腰孔及第一连接件,第二转接机构沿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第二对中块设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孔配合的第二腰孔及第二连接件。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机构沿滑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对中块设有与第一凹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凸块,第二转接机构沿滑动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对中块设有与第二腰孔滑动配合的第二凸块。

进一步地,第一对中块设置有用于与弯管机面板的刻度条对应的第一刻度指针,第二对中块设置有用于与刻度条对应的第二刻度指针。

一种自动对中弯管机,包括弯管机构、弯管机面板及上述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弯管机构设置于弯管机面板,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设置于弯管机面板并沿弯管机构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第一转接机构及第二转接机构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对中块及第二对中块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推动电热管的两端实现对电热管的对中处理,解决了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在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之间并排设置多组对中单元,便于同时对多根电热管进行对中处理,弯管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机,采用上述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同时对多根电热管进行对中操作,解决了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弯管效率高,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机构与第一对中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标:100-自动对中弯管组件;110-第一滑轨;120-第二滑轨;130-对中单元;131-第一转接机构;1311-第一连接孔;1312-第一凹槽;132-第二转接机构;133-第一对中块;1331-第一腰孔;1332-第一凸块;1333-第一刻度指针;134-第二对中块;140-驱动组件;141-第一连杆;142-第二连杆;143-第一拉杆;144-第二拉杆;145-对中器;146-驱动装置;200-弯管机面板;210-安装座;211-转轴;220-刻度条;230-第一滑槽;240-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垂直”、“平行”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之间绝对垂直或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对中弯管机(图未示),包括弯管机构(图未示)、弯管机面板200及对中弯管组件,弯管机构设置于弯管机面板200上表面,对中弯管组件沿弯管机构对称设置于弯管机面板200上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该自动对中弯管机还可以设置自动上料组件、自动下料组件等实现弯管整个工艺的自动化生产。

本实施例中,弯管机面板200的上表面设置有刻度条220,弯管机面板200的下表面设置有安装座210及与该安装座210可转动连接的转轴211。该弯管机面板200贯穿设置有三个第一滑槽230及三个第二滑槽240,每个第一滑槽230及每个第二滑槽240均沿刻度条220的长度方向延伸。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及图3,自动对中弯管组件100包括第一滑轨110、第二滑轨120、三组对中单元130及三组驱动组件140。

第一滑轨110和第二滑轨120均设置于弯管机面板200的上表面,第一滑轨110和第二滑轨120的轨道均沿刻度条22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一滑轨110和第二滑轨120相对设置并沿弯管机构对称设置。

三组对中单元130设置于第一滑轨110和第二滑轨120之间,并沿与第一滑轨110及第二滑轨120的轨道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并排设置。

每组对中单元130包括第一转接机构131、第二转接机构132、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

第一转接机构131与第一滑轨110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对中块133设置于第一转接机构131的顶部用于抵靠并推动电热管的一端。

第二转接机构132与第二滑轨120可滑动地连接,该第二转接机构132与第一转接机构131相对弯管机构对称设置。第二对中块134设置于的顶部用于抵靠并推动电热管的另一端,该第二对中块134与与第一对中块133相对弯管机构对称设置。

每组驱动组件140用于驱动一组对中单元130的第一转接机构131及第二转接机构132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使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推动电热管的两端实现对电热管的对中处理,以解决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

并排设置三组对中单元130,便于同时对三根电热管进行对中处理,弯管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每组对中单元130采用一组驱动组件140进行驱动,使不同电热管在长度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对每根电热管进行准确的对中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对中单元130及驱动组件140的组数不限于三组,如还可以设置为两组、四组、五组、六组或其他。

具体地,每组驱动组件140包括第一连杆141、第二连杆142、第一拉杆143、第二拉杆144、对中器145以及驱动装置146。

第一连杆141贯穿第一滑槽230,其顶部与第一转接机构131的远离第二转接机构132的一端底部连接。第二连杆142贯穿第二滑槽240,其顶部与第二转接机构132的远离第一转接机构131的一端底部连接。

对中器145设置于弯管机面板200的底部,三组驱动组件140的三个对中器145均通过转轴211实现与弯管机面板200的可转动连接。

第一拉杆14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141的底部铰接且另一端与对中器145的一端铰接。第二拉杆144的一端与第二连杆142的底部铰接且另一端与对中器145的另一端铰接。

驱动装置146驱动对中器145转动,对中器145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拉杆143和第二拉杆144分别拉动第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从而驱动第一转接机构131及第二转接机构132分别沿第一滑轨110及第二滑轨120的轨道滑动,进而使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做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展的动作。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6为推拉缸,推拉缸的动力输出端与对中器145的一端端部铰接,其设置方便、占用体积小,且能够方便、稳定地驱动对中器145绕转轴211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驱动。

采用上述结构的驱动组件140对驱动对中单元130进行对中操作,驱动方便、调节稳定性好,使对中操作方便、准确。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40的连杆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节,另外该驱动组件140还可以设置为丝杆等结构进行驱动。

请参阅图4,第一转接机构131沿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311,第一对中块133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孔1311配合的第一腰孔1331及第一连接件。同样地,第二转接机构132沿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第二对中块134设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孔配合的第二腰孔及第二连接件。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孔1311及第二连接孔均为螺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螺钉。

由于驱动组件140向内收缩及向外扩展的距离有限,该设置方式便于调节第一对中块133与第二对中块134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对不同长度型号的电热管进行对中处理,通用性更佳。

第一转接机构131沿滑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凹槽1312,第一对中块133设有与第一凹槽1312滑动配合的第一凸块1332。第二转接机构132沿滑动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对中块134设有与第二腰孔滑动配合的第二凸块。方便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分别沿第一转接机构131及第二转接机构132相对滑动,调节更方便。

第一对中块133设置有用于与弯管机面板200的刻度条220对应的第一刻度指针1333,第二对中块134设置有用于与刻度条220对应的第二刻度指针。便于根据指示的刻度准确地调节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的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弯管组件100及弯管机,第一转接机构131及第二转接机构132在驱动组件140的驱动作用下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对中块133及第二对中块134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推动电热管的两端实现对电热管的对中处理,解决了弯管后管口端面高低不一的问题。在第一滑轨110与第二滑轨120之间并排设置多组对中单元130,便于同时对多根电热管进行对中处理,弯管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