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2677发布日期:2019-04-09 23:2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



背景技术:

目前,油泵体(即油泵的泵体)是汽车发动机上一种重要的部件,其上通常具有多个通孔,为了对油泵体上具有的不同直径的多个通孔(或者盲孔)进行加工,现有的加工方式为:需要对应使用不同直径的刀具,来对油泵体上的通孔进行加工。例如,当一个油泵体上具有四个不同直径的通孔(或者盲孔)时,需要使用四把不同直径的刀具来完成加工。例如,一个油泵体上面有一个的孔,一个Φ23.5±0.05mm的孔,一个Φ43.1±0.05mm的孔和Φ42.1*R35.29±0.02mm的结构。

因此,现有的加工方式,在加工油泵体上的不同直径的通孔(或者盲孔)时,需要让加工工人经常换装相应直径的刀具,不仅换装时间长,而且换刀前后也需要走刀,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加工时间,加工效率较低,显著增加了油泵体的整体生产成本。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工具,其可以让加工工人在加工油泵体上的不同直径的孔时,无需经常换装相应直径的刀具,节约宝贵的加工时间,加工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油泵体的整体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其可以让加工工人在加工油泵体上的不同直径的孔时,无需经常换装相应直径的刀具,节约宝贵的加工时间,加工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油泵体的整体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包括横向放置的第一铰刀刀体和第二铰刀刀体;

第二铰刀刀体的右端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左端相插接;

所述第二铰刀刀体左端部上具有第二刀刃;

所述第一铰刀刀体上从左到右依次分布有多个不同直径的铰刀部,每个铰刀部上分别具有第一刀刃。

其中,所述第一刀刃上覆盖有聚晶金刚石PCD耐磨层;

所述第二刀刃上覆盖有聚晶金刚石PCD耐磨层。

其中,所述第二铰刀刀体左端部四周外壁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有四个第二刀刃。

其中,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左端从左到右依次分布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铰刀部、第二铰刀部、第三铰刀部和第四铰刀部;

所述第一铰刀部、第二铰刀部、第三铰刀部和第四铰刀部的四周外壁,分别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有四个第一刀刃。

其中,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右端具有锥柄部;

所述锥柄部的左边外壁套有一个中空的圆柱段;

所述圆柱段的四周外壁具有环形分布的定位槽;

所述圆柱段的四周侧壁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有两个第一扁方部;

所述第一扁方部的左边与定位槽相重合设置;

所述定位槽沿轴向的截面形状为U形。

其中,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分布的中心过水孔;

所述中心过水孔的左端贯穿第一铰刀刀体的左端面,并且中心过水孔的右端与一个拉钉连接螺纹孔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左端设有一组第一出水孔和一组第二出水孔;

每组第一出水孔具有四个,每组第二出水孔也具有四个;

每个第一出水孔外端具有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铰刀部上的第一刀刃相对应连通;

每个第二出水孔外端具有的出水口与所述第四铰刀部上的第一刀刃相对应连通;

第一出水孔内端具有的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孔内端具有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中心过水孔的孔壁相连通;

所述中心过水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第一出水孔位于第二出水孔的左边;

所述第一出水孔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一出水孔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从左到右逐渐缩小;

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从左到右逐渐缩小。

其中,所述第二铰刀刀体的右端插入到所述第一铰刀刀体的中心过水孔的左端;

第二铰刀刀体插入到中心过水孔的部分,没有遮挡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内端的进水口;

第二铰刀刀体插入到中心过水孔的部分,通过四个第一螺钉和四个第二螺钉与第一铰刀刀体固定连接;

第一螺钉径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铰刀刀体中,并且第一螺钉的内端与所述第二铰刀刀体插入到中心过水孔的部分的外表面相贴紧;

第二螺钉径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铰刀刀体中,并且第二螺钉的内端与所述第二铰刀刀体插入到中心过水孔的部分的外表面相贴紧;

第一铰刀部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四个第一螺钉;

第三铰刀部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四个第二螺钉。

其中,第二铰刀刀体插入到中心过水孔的部分的右端部铣有四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第二扁方部,第二扁方部为倒锥形部,且第三铰刀部上的四个第二螺钉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扁方部相贴合。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其可以让加工工人在加工油泵体上的不同直径的孔时,无需经常换装相应直径的刀具,节约宝贵的加工时间,加工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油泵体的整体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中第二铰刀刀体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中第二铰刀刀体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中第二铰刀刀体的右边的局部俯视图;

图中:1为第一铰刀刀体,2为第二铰刀刀体;

11为锥柄部,12为圆柱段,13为第一铰刀部,14为第二铰刀部,15为第三铰刀部,16为第四铰刀部;

17为中心过水孔,18为拉钉连接螺纹孔,19为第一出水孔,20为第二出水孔;

31为第一螺钉,32为第二螺钉;

120为定位槽,121为第一扁方部;

21为第二刀刃,22为第二扁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包括横向放置的第一铰刀刀体1和第二铰刀刀体2;

第二铰刀刀体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左端相插接;

所述第二铰刀刀体2左端部上具有第二刀刃21;

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上从左到右依次分布有多个不同直径的铰刀部,每个铰刀部上分别具有第一刀刃。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直径大于第二铰刀刀体2的直径,也就是说,第一铰刀刀体1为大铰刀刀体,第二铰刀刀体2为小铰刀刀体。

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二刀刃21上覆盖有聚晶金刚石(PCD)耐磨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二铰刀刀体2左端部四周外壁沿圆周方向(即周向)等间隔分布(即均匀分布)有四个第二刀刃21。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左端从左到右依次分布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铰刀部13、第二铰刀部14、第三铰刀部15和第四铰刀部16;

所述第一铰刀部13、第二铰刀部14、第三铰刀部15和第四铰刀部16的四周外壁,分别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有四个第一刀刃。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铰刀部的数量不限于四个,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设置为任意多个。

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刀刃上覆盖有聚晶金刚石(PCD)耐磨层。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现上,第一铰刀部13、第二铰刀部14、第三铰刀部15和第四铰刀部16可以选择不同的直径。例如,第一铰刀部13的直径Φ可以为23.5±0.01mm,其长度可以为15mm;第二铰刀部14的直径Φ可以为Φ42.1±0.01mm,其长度可以为5mm;第三铰刀部15的直径可以为其长度可以为21.686mm,第四铰刀部16的直径可以为Φ70.18±0.01mm,其长度可以为15.523mm。因此,对应地,第一铰刀部13、第二铰刀部14、第三铰刀部15和第四铰刀部16可以在油泵体上,加工出不同直径大小的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右端具有锥柄部11;

所述锥柄部11的左边外壁套有一个中空的圆柱段12。

具体实现上,所述圆柱段12的四周外壁具有环形分布的定位槽120;

所述圆柱段12的四周侧壁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有两个第一扁方部121;

所述第一扁方部121的左边与定位槽120相重合设置。

具体实现上,所述定位槽120沿轴向的截面形状为U形。

具体实现上,所述锥柄部11为莫氏锥柄部。需要说明的是,莫氏锥柄部可与外部机床主轴的莫氏锥孔相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U形的定位槽用于与外部机床主轴进行固定定位,且第一扁方部121,用于带动第一铰刀刀体1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分布的中心过水孔17;

所述中心过水孔17的左端贯穿第一铰刀刀体1的左端面,并且中心过水孔17的右端与一个拉钉连接螺纹孔18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拉钉连接螺纹孔18用于连接外部机床上的拉丁。

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左端设有一组第一出水孔19和一组第二出水孔20;

每组第一出水孔19具有四个,每组第二出水孔20也具有四个;

每个第一出水孔19外端具有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铰刀部15上的第一刀刃相对应连通;

每个第二出水孔20外端具有的出水口与所述第四铰刀部16上的第一刀刃相对应连通;

第一出水孔19内端具有的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孔20内端具有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中心过水孔17的孔壁相连通。

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出水孔19位于第二出水孔20的左边;

所述第一出水孔19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二出水孔20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出水孔19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从左到右逐渐缩小;

所述第二出水孔20与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从左到右逐渐缩小。

具体实现上,任意一个第一出水孔19与相邻的第一出水孔19之间为上下对称或者前后对称;

任意一个第二出水孔20与相邻的第二出水孔20之间为上下对称或者前后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二铰刀刀体2的右端插入到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中心过水孔17的左端;

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没有遮挡第一出水孔19和第二出水孔20内端的进水口(即露出第一出水孔19和第二出水孔20内端的进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与第一铰刀刀体1固定连接。

具体实现上,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通过四个第一螺钉31和四个第二螺钉32与第一铰刀刀体1固定连接;

第一螺钉31径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中(具体为螺纹孔中),并且第一螺钉31的内端与所述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的外表面相贴紧;

第二螺钉32径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中(具体为螺纹孔中),并且第二螺钉32的内端与所述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的外表面相贴紧。

具体实现上,第一铰刀部13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四个第一螺钉31;

第三铰刀部15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四个第二螺钉32.

具体实现上,第二铰刀刀体2插入到中心过水孔17的部分(即插入部)的右端部铣有四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第二扁方部22,第二扁方部22为倒锥形部,且第三铰刀部15上的四个第二螺钉32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扁方部22相贴合。

因此,对于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倒锥形的第二扁方部,来锁紧第二铰刀刀体2,从而防止退刀时,第二铰刀刀体2向左退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上贯穿设置有进水孔(具体可以为:第一铰刀刀体1在第四铰刀部16和圆柱段12之间的位置上开有该进水孔),该进水孔与中心过水孔17相连通,并且该进水孔与外部机床的压力泵相连通,因此,通过外部机床的压力泵,压力泵向中心过水孔17通入高压的水流,然后,高压的水流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孔19、第二出水孔20流出,从而可以有效地对铰刀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同时,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铝屑等各种杂质冲走,避免出现卡刀的问题,避免影响待加工的工件的表面质量。

其中,外部机床的压力泵与专门存储水的水箱相连通,能够将水箱中的水抽取,压入进水孔,然后压入中心过水孔17,由于中心过水孔17的孔径大于第一出水孔19和第二出水孔20的孔径,因此,形成高压的水从第一出水孔19和第二出水孔20处流出,即水流从粗孔处瞬间转换成细孔处输出,从而达到高压冲水的效果,能够将正在切削的组合铰刀冷却且把铝屑等各种杂质冲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该组合铰刀的动力来源是外部机床主轴,通过将锥柄部11(即为莫氏锥柄部)与外部机床主轴的莫氏锥孔相配合,从而能够在外部机床主轴的驱动下进行上下移动和水平旋转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铰刀刀体1的材料为40Cr(40铬,第二铰刀刀体2的材料为硬质合金,其牌号为ZK1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其基于以上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铰刀刀体1上的四个铰刀部和第二铰刀刀体2上的铰刀部,可以方便地加工油泵体上的四个结构(例如四个通孔),这样省去了换刀的时间和走刀的大部分时间,从而大幅提高加工效率,且每个铰刀部上具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四个刀刃,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小加工时的震动,从而保证对油泵体等工件的加工精度,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铰刀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泵体用组合铰刀,其可以让加工工人在加工油泵体上的不同直径的孔时,无需经常换装相应直径的刀具,节约宝贵的加工时间,加工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油泵体的整体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