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及三辊行星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6921发布日期:2019-05-15 23:46阅读:106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及三辊行星轧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及三辊行星轧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三辊行星轧机已被应用于轧制各种的管件。例如,高磷紫铜管、无氧铜管等。现有技术中,三辊行星轧机一般由固定机架、太阳轮、运动回转大盘和以120°分布并装入大盘中的三个轧辊、齿轮传动机构、中心润滑系统等构成。其中,轧辊一般呈锥形状,包括咬入减径区、减径减壁区、动态校平区以及归圆定径区。咬入减径区的锥面轮廓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3度,咬入减径区包括8个波纹周期,波纹半径为6.25mm;动态校平区的直线长度为35.58mm。因此,通过上述轧辊轧制无氧铜管坯时,由于咬入减径段摩擦力小,导致轧制速度慢,即使加大进料推力也难以提升轧制效率,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如果为了增大咬入摩擦力而降低润滑冷却的乳化液浓度,则容易导致轧辊表面很快变粗糙,所轧制管表面质量差,且轧制速度低、不能连续轧制,使得轧辊快速粗糙,需要频繁更换,生产成本高;并且,所生产管件表面质量差,难以符合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及三辊行星轧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包括锥形轧辊主体,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表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顶部设置依次设置有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所述第一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所述第一夹角为34度,所述第二夹角为33度。

所述第一咬入区的锥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顶部呈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二咬入区的锥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顶部呈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一咬入区的波纹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咬入区的波纹半径。

所述第一咬入区具有5.5个波纹周期,且所述第一咬入区的波纹半径为5.2mm,所述第二咬入区具有5.5个波纹周期,且所述第二咬入区的波纹半径为6.25mm。

所述第一咬入区的末端部与所述第二咬入区的前端部相切设置。

该轧辊还包括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顶部设置依次设置的减径减壁区、动态校平区以及归圆定径区,所述减径减壁区邻接于所述第二咬入区。

所述动态校平区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三夹角,且所述第三夹角为46.35度。

所述动态校平区的锥面为直平面,所述直平面的长度为24.97mm。

所述归圆定径区的锥面为接触弧形面,所述接触弧形面的弧形半径为135mm,所述弧形面的接触弧形长度为59.57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在锥形轧辊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且第一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使得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形成类似于张口咬入的结构。在咬入管件的过程中,确保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与管件发生接触,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起到咬入的作用,有效地增大了咬入摩擦力,进而提升轧制速度以及提升生产效率。并且,无需降低润滑冷却的乳化液浓度,进而避免出现轧辊表面很快变粗糙、所轧制管表面质量差等问题;也无需为了提升轧制效率而加大管件的进料推力。进一步地,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不为一直线,有效地增大了咬入区与管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了咬入摩擦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轧辊可以连续顺畅地进行多根管件的轧制,尤其是可以多根无氧铜管的轧制,有效地满足了生产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轧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轧辊轧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轧辊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的A处放大图,其中,图中显示的是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的相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一种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包括锥形轧辊主体1,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表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顶部设置依次设置有第一咬入区2以及第二咬入区3,所述第一咬入区2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4,所述第二咬入区3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5,所述第一夹角4大于所述第二夹角5。

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在锥形轧辊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且第一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使得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形成类似于张口咬入的结构。在咬入管件的过程中,确保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与管件发生接触,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起到咬入的作用,有效地增大了咬入摩擦力,进而提升轧制速度以及提升生产效率。并且,无需降低润滑冷却的乳化液浓度,进而避免出现轧辊表面很快变粗糙、所轧制管表面质量差等问题;也无需为了提升轧制效率而加大管件的进料推力。进一步地,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不为一直线,有效地增大了咬入区与管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了咬入摩擦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轧辊可以连续顺畅地进行多根管件的轧制,尤其是可以多根无氧铜管的轧制,有效地满足了生产的需求。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角4为34度,所述第二夹角5为33度。这样,使得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之间形成接近于180度的夹角,夹角的角度不至于过小,即形成夹角的同时,还能确保轧辊对管件的正常加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咬入区2的锥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顶部呈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二咬入区3的锥面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顶部呈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一咬入区2的波纹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咬入区3的波纹半径,使第一咬入区与管件的贴合更紧密,利于管件的咬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咬入区2具有5.5个波纹周期,且所述第一咬入区2的波纹半径为5.2mm,所述第二咬入区3具有5.5个波纹周期,且所述第二咬入区3的波纹半径为6.25mm。通过缩小的第一咬入区的波纹半径,使咬入区的波纹周期可以从现有技术的8个增加至本实用新型轧辊的11个,增加了咬入区与管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增加了管件咬入过程减径阶段金属的螺旋减径、减壁变形的路线长度。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第一咬入区2的末端部与所述第二咬入区3的前端部相切设置,使得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的过渡更为顺畅。其中,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的相切位置均可以是波峰位置。

该轧辊还包括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底部朝向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顶部设置依次设置的减径减壁区6、动态校平区7以及归圆定径区8,所述减径减壁区6邻接于所述第二咬入区3。

具体地,所述动态校平区7的锥面轮廓与所述锥形轧辊主体1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三夹角9,且所述第三夹角9为46.35度。进一步地,所述动态校平区7的锥面为直平面,所述直平面的长度为24.97mm,利于动态校平区的动态校平。

具体地,所述归圆定径区8的锥面为接触弧形面,所述接触弧形面的弧形半径为135mm,所述接触弧形面的弧形长度为59.57mm。相较于以往的轧辊,上述的结构设置增大了归圆定径区的曲率,从而减小了管件离开轧辊表面时的摩擦阻力。

实施例二:

一种三辊行星轧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三辊行星轧机的轧辊。

由于本实施例的三辊行星轧机包含上述的轧辊。通过轧辊的结构设置,在锥形轧辊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且第一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咬入区的锥面轮廓与锥形轧辊主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使得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形成类似于张口咬入的结构。在咬入管件的过程中,确保第一咬入区以及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与管件发生接触,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能够同时起到咬入的作用,有效地增大了咬入摩擦力,进而提升轧制速度以及提升生产效率。并且,无需降低润滑冷却的乳化液浓度,进而避免出现轧辊表面很快变粗糙、所轧制管表面质量差等问题;也无需为了提升轧制效率而加大管件的进料推力。进一步地,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构成一个夹角,即第一咬入区与第二咬入区不为一直线,有效地增大了咬入区与管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了咬入摩擦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轧辊可以连续顺畅地进行多根管件的轧制,尤其是可以多根无氧铜管的轧制,有效地满足了生产的需求。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