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7461发布日期:2019-06-13 09:3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具体说是一种用于安装在推拉索套管端部的套管盖组件的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套管盖组件作为汽车推拉索上常用的一款关键零部件,起到了固定汽车拉索并导向和限位的作用,根据拉索用途的不同,对套管和套管盖的力的要求也不一样,其中推拉索对力的要求最高,为保证正常换挡,拉脱力通常在1KN以上。而单纯的注塑套管盖等连接方式无法满足该需求,只能通过铆合的方式来完成套管与套管盖的连接。同时,为了减少拉索在作用时产生的噪音及磨损,套管盖内部需增加减震减噪部件,由所有的这些部件构成的套管管,我们称之为套管盖组件。

目前,套管盖组件的安装,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安装的,经常有漏装、安装不到位的现象出现,同时,由于部件较多,安装效率较低,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它解决了套管盖组件利用人工手动安装时,所出现的漏装、安装不到位及由于部件较多造成的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底座和依次设在底座上的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导向管装配装置、整形装置、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移栽装置、上减震垫振动盘、壳体振动盘、导向管振动盘、卡套振动盘、下减震垫振动盘、密封帽振动盘和内衬管振动盘,所述上减震垫振动盘的传输管道和壳体振动盘的传输管道均与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固定相连,所述壳体和上减震垫转配装置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壳体夹块,所述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减震垫顶入工装和壳体下压块,所述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的前侧设有减震垫推入块;

所述导向管装配装置与导向管振动盘固定相连,所述导向管装配装置上设有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所述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推入杆和推入块,所述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导向管校正机构;

所述整形装置的顶部设有半部件工装,所述半部件工装上设有半部件调整机构。

所述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的底部分别设有圆盘底座和卡套定位工位、下减震垫装配工位、安装检测工位和部件装配工位,且所述卡套定位工位、下减震垫装配工位、安装检测工位和部件装配工位沿着圆盘底座的四周设置,所述圆盘底座上等间距设有四个卡套工装,四个所述卡套工装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与卡套定位工位、下减震垫装配工位、安装检测工位和部件装配工位一一对应,所述卡套定位工位通过卡套流道槽与卡套振动盘固定相连,所述下减震垫装配工位上设有下减震垫安装装置,且所述下减震垫装配工位的内部设有调整模块,所述下减震垫安装装置的一端与下减震垫振动盘固定相连;

所述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的一侧分别与密封帽振动盘的一端和内衬管振动盘的一端固定相连,且密封帽振动盘和内衬管振动盘并排设置,所述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的底部设有套管盖卡槽,所述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的前侧设有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所述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的内部设有密封帽抓取杆,所述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的底部设有内衬管推送装置,所述套管盖卡槽的正下方设有内衬管安装装置,所述内衬管安装装置上还设有一根内衬管顶入棒;

所述移栽装置包括多个移栽工装,且每个所述移栽工装分别与所述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导向管装配装置、整形装置、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导向管校正机构为圆柱体导向块,且所述圆柱体导向块的内部为圆锥形,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圆柱体导向块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整形装置上的半部件工装上设有齿状结构。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卡套定位工位上还设有卡套抓夹,且所述卡套抓夹为顶径式,所述卡套流道槽为限宽线槽式,所述安装检测工位上设有检测装置,所述安装检测工位上还设有光电开关。

作为优选实例,多个所述移栽工装分别为壹号移栽工装、贰号移栽工装、叁号移栽工装、肆号移栽工装和伍号移栽工装,每个所述移栽工装上分别设有壳体抓夹,且贰号移栽工装和叁号移栽工装上的壳体抓夹上设有压块,且位于贰号移栽工装上的压块上设有导向管定位夹,且所述导向管定位夹与贰号移栽工位上的壳体抓夹为一体装置,所述肆号移位工装的壳体抓夹上设有导向管固定夹,且所述导向管定位夹与肆号移位工装上的壳体抓夹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全自动的完成零部件的传送和装配,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解决了套管盖组件利用人工手动安装时,所出现的漏装、安装不到位及由于部件较多造成的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的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向管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移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11-壳体夹块,112-减震垫顶入工装,113-减震垫推入块,114-装配检测平衡块,115-壳体下压模块,2-导向管装配装置,21 -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2-导向管校正模块,23-推入杆,24-推入块,3-整形装置,31-半部件工装,311-齿状结构,32-半部件调整模块,4-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1-圆盘底座,411-卡套工装,42-卡套定位工位,421-卡套抓夹,422-卡套流道槽,43-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1-下减震垫安装装置,4311-调整模块,44-安装检测工位,45-部件装配工位,5-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1-套管盖卡槽,52-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521-密封帽抓取杆,53-内衬管安装装置,531-内衬管顶入棒,54-内衬管推送装置,6-移栽装置,61-壹号移栽工装,611-壳体抓夹,62-贰号移栽工装,621-压块,622-导向管定位夹,63-叁号移栽工装,64-肆号移栽工装,641-导向管固定夹,65-伍号移栽工装,7-上减震垫振动盘,8-壳体振动盘,9-导向管振动盘,10-卡套振动盘,11-下减震垫振动盘,12-密封帽振动盘,13-内衬管振动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9所示,一种套管盖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底座和依次设在底座上的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导向管装配装置2、整形装置3、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移栽装置6、上减震垫振动盘7、壳体振动盘8、导向管振动盘9、卡套振动盘10、下减震垫振动盘11、密封帽振动盘12和内衬管振动盘13,上减震垫振动盘7的传输管道和壳体振动盘8的传输管道均与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固定相连,壳体和上减震垫转配装置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壳体夹块111,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减震垫顶入工装112和壳体下压块115,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的前侧设有减震垫推入块113;

导向管装配装置2与导向管振动盘9固定相连,导向管装配装置2上设有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推入杆23和推入块24, 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导向管校正机构22;

整形装置3的顶部设有半部件工装31,半部件工装31上设有半部件调整机构32。

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的底部分别设有圆盘底座41和卡套定位工位42、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安装检测工位44和部件装配工位45,且卡套定位工位42、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安装检测工位44和部件装配工位45沿着圆盘底座41的四周设置,圆盘底座41上等间距设有四个卡套工装411,四个卡套工装411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与卡套定位工位42、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安装检测工位44和部件装配工位45一一对应,卡套定位工位42通过卡套流道槽422与卡套振动盘10固定相连,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上设有下减震垫安装装置431,且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的内部设有调整模块4311,下减震垫安装装置431的一端与下减震垫振动盘11固定相连;

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的一侧分别与密封帽振动盘12的一端和内衬管振动盘13的一端固定相连,且密封帽振动盘12和内衬管振动盘13并排设置,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的底部设有套管盖卡槽51,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的前侧设有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52,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52的内部设有密封帽抓取杆521,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52的底部设有内衬管推送装置54,套管盖卡槽51的正下方设有内衬管安装装置53,内衬管安装装置53上还设有一根内衬管顶入棒531;

移栽装置6包括多个移栽工装,且每个移栽工装6分别与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导向管装配装置2、整形装置3、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平行设置。

导向管校正机构22为圆柱体导向块,且所述圆柱体导向块的内部为圆锥形,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圆柱体导向块固定相连,由于导向管内的塑料导向件和金属件是通过球状体连接的,所以塑料导向件的方向不固定,通过导向管校正机构22上的圆柱体导向块的校正,塑料导向件的顶端会被固定在校正机构22上的圆柱体导向块内的圆锥形顶部,从而起到了校正作用。

整形装置3上的半部件工装31上设有齿状结构311。

卡套定位工位42上还设有卡套抓夹421,且卡套抓夹421为顶径式,卡套流道槽422为限宽线槽式,安装检测工位44上设有检测装置,安装检测工位44上还设有光电开关。

多个移栽工装分别为壹号移栽工装61、贰号移栽工装62、叁号移栽工装63、肆号移栽工装64和伍号移栽工装62,每个移栽工装上分别设有壳体抓夹611,且贰号移栽工装62和叁号移栽工装63上的壳体抓夹上设有压块621,且位于贰号移栽工装上的压块6上设有导向管定位夹622,且导向管定位夹622与贰号移栽工位62上的壳体抓夹611为一体装置,肆号移位工装64的壳体抓夹611上设有导向管固定夹641,且导向管定位夹641与肆号移位工装64上的壳体抓夹611一体成型。

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还设有装配检测平衡块114,用于检测壳体红和上减震垫装置1是否安装到位,并防止壳体和上减震装置1上的减震垫掉落。

调整模块431为柱状工装,柱状工装的外径和下减震垫内孔相匹配,调整模块431还设有感应开关,柱状工装插入下减震垫内孔,并带动下减震垫继续向下,完成壳体和下减震垫的装配,当感应开关感应到下减震垫和壳体未装配到位时,柱状工装会带动下减震垫旋转,直至两者装配到位,安装检测工位44上也设有感应开关,当感应到壳体和下减震垫未装配到位时报警提醒。

减震垫顶入工装112也为柱状结构,减震垫顶入工装112的外径和上减震垫内孔相匹配,减震垫顶入工装112上同样设有感应开关,当感应到壳体和上减震垫未装配到位时,减震垫顶入工装112会带动上减震垫进行旋转,直至两者装配完成。

半部件调整模块32为可旋转式柱状结构,半部件调整模块32内部设有感应开关,当感应开关感应到半部件未摆放到位时,可旋转式柱状结构带动半部件工装一起转动,直至半部件摆放到位。

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将所有的零件分别倒入上减震垫振动盘7、壳体振动盘8、导向管振动盘9、卡套振动盘10、下减震垫振动盘11、密封帽振动盘12和内衬管振动盘13内,随着上减震垫振动盘7、壳体振动盘8、导向管振动盘9、卡套振动盘10、下减震垫振动盘11、密封帽振动盘12和内衬管振动盘13的振动,壳体到位后,壳体夹块111的左右两部分分别向中间移动,夹住壳体,确保壳体摆放无误,后快速松开,壳体下压模块115下压壳体,同时,壳体夹块111再次夹紧壳体,减震垫推入块113上前将减震垫推入壳体的正下方,减震垫推入块113和壳体下压模块115同步退回,底部的减震垫顶入工装112感应到减震垫后,向上移动,将减震垫装入壳体内,并通过微调使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到位,减震垫顶入工装112退回至原位,装配检测平衡块14上前插入壳体底部,检测上减震垫和壳体是否安装到位并防止上减震垫掉落,在完成以上各工序后,壹号移栽工装61上前移至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件正上方,壳体抓夹611下移,抓住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件配件上移,并右移至导向管装配装置2;

在壹号移栽工装61到达前,导向管装配装置2通过导向管振动盘9将导向管运至指定位置后,在位于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左边的推入杆23的推动下,使导向管移至L形导向管卡位工装21的转角处,导向管校正模块22下移,压住导向管使其归正,后导向管校正机构22归位,位于L形卡位工装21右边的推入块24推动导向管至L形卡位工装21的端部,壹号移栽工装61下移,将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件安装至导向管上,使其成为导向管半部件,壹号移栽工装61上的壳体抓夹611松开退回,继续壳体和上减震垫装配装置1与导向管装配装置2之间的部件传送及装配,同时,贰号移栽工装62上前,抓取导向管半部件移至整形装置3;

待导向管半部件移至半部件工装31上后,底部的半部件调整机构32带动半部件工装31旋转,同时,贰号移栽工装62上的压块621下压,使壳体上的齿条刚好和半部件工装31上的卡齿匹配,贰号移栽工装62上的壳体抓夹611松开,半部件工装31带动导向管半部件复位至所需的装配状态,叁号移栽工装63上前,抓取导向管半部件移至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

卡套和下减震垫组装装置4上的卡套定位工位42、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安装检测工位44和部件装配工位45是同步进行的,待卡套从卡套振动盘10传输至指定位置后,上方的卡套抓夹421下移,到达卡套内部后,卡套抓夹421张开至卡套内径尺寸大小,顶住卡套,上移,带动卡套移至邻近的卡套定位工装42内,卡套抓夹42退回,圆盘底座41旋转90°,将其带至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到达下减震垫装配工位43后,下减震垫安装装置431上前,将下减震垫安装至卡套上,并通过调整模块4311将两者匹配到位,下减震垫安装装置431退回,圆盘底座41继续旋转90°,将卡套和下减震垫组件转至安装检测工位44,安装检测工位44感应到组件后,检测装置上前,通过内置的光电开关检测卡套和下减震垫是否装配到位,若未装配到位,报警提示,装配到位,圆盘底座继续旋转至部件装配工位45,叁号移栽工装63将导向管半部件移至部件装配工位45的正上方,叁号移栽工装63下移,在压块621的作用下,使两者完成装配,叁号移栽工装63上的壳体抓夹611松开退回,同时,肆号移栽工装64上前,抓取装配完成的部件移至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

当部件到达密封帽和内衬管安装装置5上的套管盖卡槽51后,密封帽的密封帽抓取及压实装置52上前,下压,通过密封帽抓取杆521将密封帽安装在部件的导向管顶端,和密封帽安装同步进行的还有内衬管安装,内衬管推送装置54将内衬管送至部件的正下方,内衬管顶入棒531向上运作,将内衬管顶入安装至部件内,完成套管盖组件的安装工作,肆号移栽工装64上的壳体抓夹611松开退回,伍号移栽工装65上前,抓取套管盖组件,右移,松开壳体抓夹611,将套管盖组件送入周转箱内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