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壳体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905发布日期:2019-05-21 21:15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控制壳体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壳体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壳体加工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控制壳体孔加工,通常是单一加工,即一个夹具将工件装夹好后利用钻孔机床钻孔,通常装夹不方便,导致装夹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装夹多个工件的控制壳体加工工装。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壳体加工工装,所述控制壳体加工工装包括底座、四个第一夹紧组件以及四个第二夹紧组件,所述底座上设有四个容纳孔、多个支撑柱和多个定位柱,所述四个容纳孔呈四边形分布,相邻两个容纳孔之间设有第一夹紧组件,每一容纳孔的一侧设有第二夹紧组件,所述每一容纳孔对应设有三个支撑柱和两个定位柱,支撑柱用于与第一夹紧组件和第二夹紧组件夹紧工件,所述定位柱用于定位工件,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紧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一转杆、第一压杆以及第一盖板,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转杆上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导向杆的端头伸入螺旋槽内,所述螺旋槽内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压杆的端头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用于与第一定位槽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转杆的下端设有第一防脱板,所述第一压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杆上,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转杆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用于与第二定位槽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杆的一端呈扁平状,扁平状形成第一压块,容纳孔处的其中一个支撑柱位于第一压片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紧组件包括第二气缸、第二转杆、第二压杆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转杆上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二导向杆的端头伸入螺旋槽内,所述螺旋槽内设有第三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压杆的端头设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凸起用于与第三定位槽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杆的下端设有第二防脱板,所述第二压杆的中部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杆上,所述第二盖板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四定位凸起,所述第二转杆上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上设有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位凸起用于与第四定位槽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压杆中部设有穿孔,所述第二转杆穿设在穿孔内,且第二转杆通过插销与第二压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压杆的两端呈扁平状,扁平状形成第二压块,容纳孔处的其中两个支撑柱位于第二压块下方。

本实用新型控制壳体加工工装,设有四个容纳孔(即装夹工位)能装夹四个工件,如此装夹完成后能加工四个,提高效率;且每一装夹工位设有定位柱,能快速定位工件,提高装夹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控制壳体加工工装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夹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定位凸起与第一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第二夹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三定位凸起与第三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壳体加工工装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底座1、四个第一夹紧组件2以及四个第二夹紧组件3。所述底座1上设有四个容纳孔、多个支撑柱11和多个定位柱12,所述四个容纳孔呈四边形分布。相邻两个容纳孔之间设有第一夹紧组件2,每一容纳孔的一侧设有第二夹紧组件3。所述每一容纳孔对应设有三个支撑柱11和两个定位柱12,支撑柱11用于与第一夹紧组件2和第二夹紧组件3夹紧工件,所述定位柱12用于定位工件,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工件,每一容纳孔对应形成一个装夹工位。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夹紧组件2包括第一气缸21、第一转杆22、第一压杆23以及第一盖板24。所述第一气缸21通过固定架13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第一气缸21的活塞杆上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杆25,所述第一转杆22上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导向杆25的端头伸入螺旋槽内。所述螺旋槽内设有第一定位凸起221,所述第一压杆23的端头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凸起221用于与第一定位槽过盈配合,当第一定位凸起221位于第一定位槽内时,第一导向杆25可带动第一转杆22向上移动。所述第一转杆22的下端设有第一防脱板26,第一防脱板26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转杆22上,所述第一防脱板26有效防止第一导向杆25从螺旋槽内脱出,且第一导向杆25与第一防脱板26抵触时,此时第一定位凸起221位于第一定位槽内,同时第一压杆23将工件压紧。所述第一压杆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杆22上,所述第一盖板24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第一盖板24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241,所述第一转杆22上设有第一轴承27,所述第一轴承27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凸起241用于与第二定位槽过盈配合,当第二定位凸起241位于第二定位槽时,第一导向杆25可推动第一转杆22转动。所述第一压杆23的一端呈扁平状,扁平状形成第一压块,容纳孔处的其中一个支撑柱11位于第一压片下方,有效提供支撑。若第二定位凸起241位于第二定位槽内,此时第一压杆23偏离支撑柱11,即不在支撑柱11的正上方;若此时气缸收缩,气缸的活塞杆则会拉动第一转向杆往下运动,第一转向杆因其上设置的第一轴承27与第一盖板24实现过盈配合,故此时的第一转向杆会转动带动第一压杆23转动,当活塞杆拉动第一导向杆25往下运动至与第一防脱板26抵触时,第一压杆23的末端位于支撑柱11的正上方;活塞杆继续向下拉动时,则将第一定位凸起221从第一定位槽中脱离,即第一轴承27和第一转杆22则往下运动,第一压杆23跟随往下运动从而对工件实现压紧。当需要取下工件时,第一气缸21的活塞杆带动第一导向杆25往上运动,第一导向杆25因与第一转杆22实现过盈配合,此时第一转杆22也会跟随第一导向杆25往上运动,第一转杆22运动至第一轴承27上的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定位凸起221刚触碰时,此时第一导向杆25则会与第一转杆22脱离过盈配合的状态,即第一导向杆25会在螺旋槽内移动,从而推动第一装转动,当第一导向杆25无法继续在螺旋槽内向上移动时,第一导向杆25推动第一转杆22使第一轴承27与第一盖板24实现过盈配合,此时的第一压杆23又回到初始位置,此时拿去工件则不会收到第一压杆23的干涉,方便快捷。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夹紧组件3包括第二气缸31、第二转杆32、第二压杆33以及第二盖板34。所述第二气缸31通过固定架13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第二气缸31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导向杆35,所述第二转杆32上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二导向杆35的端头伸入螺旋槽内。所述螺旋槽内设有第三定位凸起321,所述第二压杆33的端头设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凸起321用于与第三定位槽过盈配合,当第三定位凸起321位于第三定位槽内时,第二导向杆35可带动第二转杆32向上移动。所述第二转杆32的下端设有第二防脱板36,第二防脱板36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转杆32上,所述第二防脱板36有效防止第二导向杆35从螺旋槽内脱出,且第二导向杆35与第二防脱板36抵触时,第三定位凸起321位于第三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压杆33的中部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杆32上。所述第二盖板34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第二盖板34上设有第四定位凸起441,所述第二转杆32上设有第二轴承37,所述第二轴承37上设有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位凸起441用于与第四定位槽过盈配合,当第四定位凸起441位于第四定位槽时,第二导向杆35可推动第二转杆32转动。第二压紧组件与第一压紧组件的工作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同样能实现压紧和松开,且在取工件时第二压杆33不会干涉,取件方便快捷。

所述第二压杆33中部设有穿孔,所述第二转杆32穿设在穿孔内,且第二转杆32通过插销与第二压杆33连接。采用插销的方式连接,第二压杆33则可转动,若工件存在公差导致高低不同,则第二压杆33可倾斜压在工件上,保障工件固定稳固。所述第二压杆33的两端呈扁平状,扁平状形成第二压块,容纳孔处的其中两个支撑柱11位于第二压块下方,有效提供支撑。

在底座1上设四个容纳孔(即装夹工位)能装夹四个工件,如此装夹完成后能加工四个,提高效率;且每一装夹工位设有定位柱12,能快速定位工件,提高装夹的速度。同时在取工件时,第一压紧组件和第二压紧组件均不会干涉,取件方便快捷,还能将工件压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