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979056发布日期:2019-10-29 03:3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冶金机械安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冶金轧钢工程建设中,受限空间下大型轧机机架的安装需依靠液压顶升装置来实现。

参见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轧机机架与小车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使用液压顶升装置1'将轧机机架2'吊装直立与小车3'分离的瞬间,由于液压顶升装置1'和空间的限制,轧机机架2'吊装至机架底座4'上方与小车3'分离时轧机机架2'未完全直立,即轧机机架2'的机架中心线c'-c'与安装中心线d'-d'之间存在偏角,导致轧机机架2'会产生摆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轧机机架吊装与小车分离时轧机机架产生摆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木方放置步骤,在轧机机架底壁的第一支撑侧边支撑在运输车且轧机机架底壁与运输车之间呈预设角度时,放置木方在运输车上;机架起升步骤,起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逐步直立,并且,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的重力支撑点逐步自运输车上转移至木方上,使得轧机机架底壁的第二支撑侧边嵌入木方,直至轧机机架完全直立时,轧机机架由第一支撑侧边支撑在运输车上转换为第二支撑侧边支撑在木方上;分离步骤,待轧机机架完全直立后,继续提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的底壁逐步与木方之间分离且第二支撑侧边最后与木方分离。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在所述放置木方步骤中,木方分成两组,第一组木方放置在运输车上与第一支撑侧边连接位置的一侧,第二组木方倾斜放置在第一组木方上,且第二组木方的一端夹设在轧机机架底壁和运输车之间靠近第一支撑侧边的位置,以使轧机机架直立过程中第二支撑侧边逐步嵌入木方内且作为重力支撑点对轧机机架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所述第一组木方沿垂直于所述轧机机架转动的平面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所述第二组木方自靠近所述轧机机架的端部至远离所述轧机机架的端部向上倾斜。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在所述木方放置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预准备步骤,通过运输车将轧机机架运输至安装位置,并起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的底壁与运输车呈预设夹角。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在所述预准备步骤中,运输车运输轧机机架至安装位置后且起升轧机机架之前,通过旋转副将轧机机架的头部连接在液压起升装置上,以通过液压起升装置起升轧机机架。

进一步地,上述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在所述机架起升步骤、所述分离步骤和/或所述预准备步骤,通过液压起升装置起升轧机机架。

本发明提供的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通过在起升轧机机架的过程中,在运输车的顶壁上放置木方以使木方对轧机机架的底壁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轧机机架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底部与运输车之间的连接位置逐渐发生转换,从放置木方时轧机机架底部的第一支撑侧边与运输车连接转换到轧机机架底部的第二支撑侧边即轧机机架底部的后点与木方连接,可有效减少轧机机架与运输车分离时产生的摆动,提高吊装轧机机架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安全冗余,使得轧机机架的吊装过程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轧机机架与小车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轧机机架与小车接触时放置木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车推动轧机机架使得轧机机架与木方以面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车推动轧机机架使得轧机机架底壁抵压木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车和木方支撑轧机机架之间完全直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轧机机架与小车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2至图7,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预准备步骤s1,通过运输车将轧机机架运输至安装位置,并起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的底壁与运输车呈预设夹角。

具体地,首先,将轧机机架1水平放置在运输车2上,并通过运输车2将轧机机架1运输至安装位置;然后,通过旋转副将轧机机架1的头部(如图3所示的上部)连接在液压起升装置3上,以通过液压起升装置3逐步起升轧机机架1,并在起升轧机机架1的同时轧机机架1随之逆时针转动,直至轧机机架1的轴向和运输车2的顶壁(相对于图3所示的位置而言)之间成预设夹角,预设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而通过后续放置木方4以便木方4可顶压支撑轧机机架1。其中,安装位置即安装中心线d-d可以根据机架底座5的位置确定。

木方放置步骤s2,在轧机机架底壁的第一支撑侧边支撑在运输车且轧机机架底壁与运输车之间呈预设角度时,在运输车上放置木方。

具体地,在轧机机架1的底壁的第一支撑侧边a(如图3所示的左侧边)支撑在运输车2上且轧机机架1的底壁与运输车2之间呈预设角度时,在运输车2的顶壁上放置木方4,以使木方4可对轧机机架1的底壁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轧机机架1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1底部与运输车2之间的连接位置逐渐发生转换,从放置木方4时轧机机架1底部的第一支撑侧边a即轧机机架1底部的前点与运输车2连接(如图3所示)转换到轧机机架1底部的第二支撑侧边b即轧机机架1底部的后点与木方4连接(如图7所示)。为进一步避免轧机机架1与运输车2之间分离时轧机机架1的晃动,优选地,木方4分成两组,第一组木方41放置在运输车2上与第一支撑侧边a连接位置的一侧(如图3所示的右侧),第二组木方42倾斜放置在第一组木方41上,且第二组木方42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左端)夹设在轧机机架1底壁和运输车2之间靠近第一支撑侧边a的位置,以使轧机机架1直立过程中第二支撑侧边b逐步嵌入木方4即第二组木方41内且作为重力支撑点对轧机机架1进行支撑。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组木方41沿垂直于轧机机架1转动的平面设置,如图3所示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设置,第二组木方42倾斜设置在第一组木方41上,使得轧机机架1的底壁逐渐转换为以面为接触对第二组木方42进行抵压,使得轧机机架1自重会将木方4压变形。其中,可通过液压起升装置3起升轧机机架1。

机架起升步骤s3,起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逐步直立,并且,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的重力支撑点逐步自运输车上转移至木方上,使得轧机机架底壁的第二支撑侧边嵌入木方,直至轧机机架完全直立时,轧机机架由第一支撑侧边支撑在运输车上转换为第二支撑侧边支撑在木方上。

具体地,垫压木方4后,继续起升轧机机架1,以使轧机机架1逐步直立,并且,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1的重力支撑点逐步自运输车2上转移至木方4上,使得轧机机架1底壁的第二支撑侧边b嵌入木方4,直至轧机机架1完全直立时,轧机机架1由第一支撑侧边a支撑在运输车2上转换为第二支撑侧边b支撑在木方4上,相比于背景技术中仅通过运输车2进行支撑相比,通过木方4增加轧机机架1分离时的摩擦力,并通过填塞的木方4来改变轧机机架1与地面分离点的位置,将轧机机架1直立分离运输车2的位置从第一支撑侧边a即前点改变为第二支撑侧边b即后点,可有效减少轧机机架1分离运输车2时产生的摆动,安全可靠。其中,第二支撑侧边b与第一支撑侧边a相对。当轧机机架1完全直立时,轧机机架1底部与运输车2的连接位置已经发生转换,从原来的轧机机架1底部的前点与运输车2连接转换到轧机机架1底部后点与木方4连接。其中,可通过液压起升装置3起升轧机机架1。

分离步骤s4,待轧机机架完全直立后,继续提升轧机机架,以使轧机机架的底壁逐步与木方之间分离且第二支撑侧边最后与木方分离。

具体而言,直至轧机机架1完全直立后,继续提升轧机机架1,以使轧机机架1的底壁逐步与木方4之间分离且第二支撑侧边b最后与木方4分离,即在轧机机架1分离时,确保最后分离位置在于轧机机架1底部后点,减少了轧机机架1分离运输车2时产生的摆动,提高液压顶升装置3吊装轧机机架1整体稳定,提高安全冗余。其中,可通过液压起升装置3起升轧机机架1。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轧机机架直立分离时摆动的方法,通过在起升轧机机架1的过程中,在运输车2的顶壁上放置木方4以使木方4对轧机机架1的底壁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轧机机架1在直立过程中,轧机机架1底部与运输车2之间的连接位置逐渐发生转换,从放置木方4时轧机机架1底部的第一支撑侧边a与运输车2连接转换到轧机机架1底部的第二支撑侧边b即轧机机架1底部的后点与木方4连接,可有效减少轧机机架1与运输车2分离时产生的摆动,提高吊装轧机机架1时整体的稳定性,提高安全冗余,使得轧机机架1的吊装过程安全可靠。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