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33577发布日期:2020-01-18 04:13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后视镜加工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后视镜是驾驶者在驾驶摩托车时用于获取后方、侧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后视镜一般包括镜片、壳体以及支杆,镜片安装于壳体中,为了实现后视镜的方向调节,支杆的一端与壳体通过球铰链万向节连接,壳体能够相对支杆在球铰链的约束下活动而实现后视镜的方向调整。

目前支杆的生产一般采用自动碰焊机对支杆以及金属球进行焊接,碰焊的远离是,将两个工作间的接合端抵紧,以大量的电流经夹头导入至工作间上,通过接触面产生高温,金属达到可塑状态时再在移动端施加以适当压力紧压使两端挤压接合。

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104002033b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自动碰焊机,包括底座、第一工装治具、第二工装治具、碰焊机构、装夹载台、旋转平台、旋转轴模组、横向移动机构、纵向移动机构与上下移动机构,装夹载台与旋转平台活动连接,底座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旋转平台与上下移动机构,第一工装治具与旋转平台活动连接,上下移动机构上安装有纵向移动机构,纵向移动机构上安装有横向移动机构,横向移动机构的上方安装有旋转轴模组,装夹载台脱离旋转平台后与旋转轴模组活动连接,旋转轴模组与第二工装治具连接,第二工装治具位于旋转轴模组右侧,碰焊机构位于第二工装治具的右侧。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支杆与金属球完成碰焊后,需要人工将支杆以及金属球取下对其进行弯折操作,或将弯折完成后的支杆通过人工放置在与金属球焊接的位置,整个加工过程中弯折与碰焊的操作无法实现流水线操作,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其具有碰焊以及弯折工作实现流水线工作的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操作台以及电极,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支杆上料机构以及金属球上料机构,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支杆的第一支撑台以及用于放置金属球的第二支撑台,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台之间;所述机架滑移设置有夹持块,所述夹持块转动设置有机械手,所述夹持块固定设置有驱动所述机械手旋转的旋转气缸,所述机架于所述机械手下方设置有弯折板,所弯折板上设置有用于弯折的折弯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杆上料机构完成对支杆的上料操作,支杆运动至第一支撑台上,金属球上料机构完成对金属球的上料操作,金属球运动至第二支撑台上且与支杆端部抵接,电极对支杆以及金属球抵接的位置进行焊接,完成碰焊过程中;驱动夹持块朝向支杆方向运动,机械手运动至支杆位置且将支杆抓取夹紧,驱动夹持块朝向弯折板方向运动,旋转气缸驱动机械手发生转动,支杆被输送至折弯机构位置,在折弯机构的作用下,对支杆进行弯折操作,完成对支杆的折弯操作,旋转气缸驱动机械手摆动至水平位置,将支杆从机械手取下,实现焊接以及弯折的操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折弯机构包括凸模以及凹模,所述凹模与所述弯折板固定连接,所述凸模与所述弯折板滑移设置,所述弯折板上固定设置有驱动所述凸模滑移的第一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驱动凸模运动,凸模朝向凹模运动过程中与支杆抵接,继续驱动凸模运动,凸模对支杆折弯位置施加挤压作用力且对支杆进行折弯,完成对支杆的弯折操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块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驱动夹持块运动至第一支撑台以及弯折板之间,支杆完成焊接后,被输送至弯折板位置进行弯折操作。

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台之间设置有用于所述机械手抓取支杆的抓取区,所述第一支撑台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台上端面均设置有第一弧槽,所述第一弧槽的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机械手抓取支杆时支杆被托出所述第一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抓取区为空腔设置,当夹持块带动机械手运动至抓取区的位置时,机械手对支杆进行抓取,由于机械手的支臂具有厚度,且机械手在对支杆进行抓取过程中,支杆与机械手抵接且被托出第一弧槽上方,此时机械手对支杆以及金属球完成抓取。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杆上料机构包括与所述操作台固定设置的上料箱以及与所述操作台固定设置的上料槽,所述上料箱下端设置有位于所述上料槽正上方的出料口,所述上料箱宽度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出料口宽度尺寸大于支杆截面圆直径且小于两个支杆的端面圆直径之和,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驱动所述支杆上料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料口开口位置有且仅有一个支杆,便于上料箱内支杆每次只掉落一个,支杆掉落至上料槽内,此时,上料槽内的支杆与上料箱内的支杆抵接,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支杆在上料槽内被驱动至第一支撑台上。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操作台固定设置的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气缸输出端固定设置的上料板以及与所述上料板固定设置的上料杆,所述上料杆端部与支杆端部抵接,且所述上料杆滑动连接于所述上料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气缸驱动上料板朝向远离上料箱方向运动,上料板带动上料杆运动至远离上料箱下方的位置,支杆从出料口掉落至上料槽内,第三气缸驱动上料板朝向第一支撑台方向运动,上料杆运动至与支杆端部抵接且驱动支杆运动至第一支撑台位置,支杆运动至第一弧槽内。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球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桶以及上料管,所述上料管开口位置设置有管口,所述上料管远离于所述上料桶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的正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金属球位于上料管附近位置时,金属球运动至上料管内,金属球穿过上料管后运动至第二支撑台上的第一弧槽内,且位于第二支撑台上的金属球与为上料管内的金属球抵接,完成金属球的上料操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桶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在有开口,所述上料桶内固定设置有螺旋状的管道,所述管道环绕于所述上料桶内,所述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开口以及所述上料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内只允许一个金属球滑动,螺旋状的管道使得金属球运动的路线变长,确保金属球下料工作的正常进行。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设置有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输出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压紧支杆的压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块对支杆进行挤压固定效果,确保支杆与金属球之间抵接位置的固定效果,电极对支杆以及金属球位置进行焊接操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块与支杆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槽,所述第二弧槽截面圆弧的半径等于支杆端面圆的半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弧槽内壁与支杆外壁贴合,确保压块对支杆的挤压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第二气缸驱动夹持块朝向第一支撑台运动,机械手运动至抓取区时,机械手将支杆抓取夹紧,第二气缸驱动夹持块朝向弯折板方向运动,旋转气缸驱动机械朝向下摆动且支杆被输送至凹模的位置上,第一气缸驱动凸模运动,凸模在运动过程对支杆弯折位置进行折弯操作。

(2)上料桶内金属球从管道内运动至上料管的管口位置,金属球从上料管位置进入到第二支撑台的第一弧槽内。

(3)第三气缸驱动上料板朝向远离上料箱方向运动,上料杆在上料槽内运动至远离出料口位置,上料箱内支杆从出料口内进入到上料槽内,上料杆被驱动朝向第一支撑台方向运动,支杆在上料槽内运动至第一支撑台上且与金属球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金属球上料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机架;2、操作台;3、电极;4、支杆上料机构;5、金属球上料机构;6、第一支撑台;7、第二支撑台;8、夹持块;9、机械手;10、旋转气缸;11、弯折板;12、折弯机构;13、凸模;14、凹模;15、第一气缸;16、第二气缸;17、第一弧槽;18、上料箱;19、上料槽;20、出料口;21、第三气缸;22、上料板;23、上料杆;24、上料桶;25、上料管;26、管口;27、隔板;28、管道;29、支架;30、第四气缸;31、压块;32、第二弧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后视镜支撑杆的加工装置,包括机架1、操作台2以及电极3,机架1上设置有支杆上料机构以及金属球上料机构5,操作台2上设置有用于支杆的第一支撑台6以及用于放置金属球的第二支撑台7,电极3位于第一支撑台6以及第二支撑台7之间;位于第一支撑台6上的支杆以及位于第二支撑台7上的金属球在电机的作用下进行碰焊操作,实现对支杆以及金属球之间的焊接操作。

参照图1和图2,为了实现支杆以及金属球在焊接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支撑台6以及第二支撑台7的上端面均设置与第一弧槽17,第一弧槽17的两端均为开口设置,第一弧槽17朝向上为开口设置,第一弧槽17截面圆弧直径小于支杆以及金属球的截面圆直径,当支杆以及金属球位于第一弧槽17内时,支杆以及金属球均裸露在第一弧槽17的外部,便于对支杆与金属球抵接位置进行焊接操作。

参照图1和图2,当支杆与金属球完成焊接后,需要对其进行折弯操作,机架1滑移设置有夹持块8,夹持块8沿着垂直于第一支撑台6的长度方向运动,夹持块8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气缸16,第二气缸16与机架1固定连接,第二气缸16驱动夹持块8往复运动;夹持块8转动设置有机械手9,夹持块8固定设置有驱动机械手9旋转的旋转气缸10,机械手9的端部固定设置有与夹持块8转动设置的转轴,旋转气缸10的输出端与转轴端部固定连接,旋转气缸10为现有技术中实现旋转驱动效果的设备。

参照图1和图2,当支杆与金属球完成焊接后,第二气缸16驱动夹持块8朝向第一支撑台6方向运动,为了便于机械手9对支杆的抓取效果,第一支撑台6上设置有用于机械手9抓取的抓取区,抓取区为空腔设置,当夹持块8带动机械手9运动至抓取区的位置时,机械手9对支杆进行抓取,由于机械手9的支臂具有厚度,且机械手9在对支杆进行抓取过程中,支杆与机械手9抵接且被托出第一弧槽17上方,此时机械手9对支杆以及金属球完成抓取。

参照图2和图6,当机械对支杆进行抓取后,第二气缸16驱动夹持块8朝向远离第一支撑台6方向运动,机架1于机械手9下方固定设置有弯折板11,弯折板11上设置有用于弯折的折弯机构12,折弯机构12包括凸模13以及凹模14,凹模14与弯折板11固定连接,凹模14的开口为水平设置且朝向凸模13设置,凸模13与弯折板11滑移设置,弯折板11上固定设置有驱动凸模13滑移的第一气缸15。

参照图2和图6,当机械手9带动支杆运动至凹模14上方时,旋转气缸10驱动机械手9转动,机械手9由水平状态转动至90°后,将支杆放置在凹模14上,此时,随着机械手9摆动至竖直状态时,支杆折弯位置刚好运动至凹模14的位置,第一气缸15驱动凸模13运动,凸模13朝向凹模14运动过程中与支杆抵接,继续驱动凸模13运动,凸模13对支杆折弯位置施加挤压作用力且对支杆进行折弯,完成对支杆的弯折操作;当支杆完成折弯后,旋转气缸10驱动机械手9转动至水平位置,将加工完成后的支杆从机械手9取出,实现对支杆的完成操作。

参照图1和图2,为了确保焊接以及弯折过程的顺利进行,支杆上料机构4包括与操作台2固定设置的上料箱18以及与操作台2固定设置的上料槽19,上料槽19的长度方向沿着上料箱18朝向第一支撑台6的方向,上料箱18下端设置有位于上料槽19正上方的出料口20,支杆水平位于上料箱18内,上料箱18侧面宽度尺寸逐渐小,上料箱18内沿着竖直朝向下方向支杆的逐渐减小,出料口20宽度尺寸大于支杆截面圆直径且小于两个支杆的端面圆直径之和,此时出料口20开口位置有且仅有一个支杆,便于上料箱18内支杆每次只掉落一个。

参照图1和图2,操作台2上设置有驱动支杆上料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与操作台2固定设置的第三气缸21、与第三气缸21输出端固定设置的上料板22以及与上料板22固定设置的上料杆23,上料杆23端部与支杆端部抵接,且上料杆23滑动连接于上料槽19内;第三气缸21驱动上料板22朝向远离上料箱18方向运动,上料板22带动上料杆23运动至远离上料箱18下方的位置,支杆从出料口20掉落至上料槽19内,第三气缸21驱动上料板22朝向第一支撑台6方向运动,上料杆23运动至与支杆端部抵接且驱动支杆运动至第一支撑台6位置,支杆运动至第一弧槽17内。

参照图1和图2,此时,为了实现金属球与支杆下料相互配合,金属球上料机构5包括与机架1固定设置的上料桶24以及与上料桶24固定设置的上料管25,上料管25开口位置设置有管口26,上料管25与上料桶24相通设置,上料管25远离于上料桶24的端部位于第二支撑台7的正上方;管口26的口径大于金属球的半径,且小于两个金属球的半径之和;当金属球位于管口26附近位置时,金属球运动至上料管25内,金属球穿过管口26后运动至第二支撑台7上的第一弧槽17内,且位于第二支撑台7上的金属球与为上料管25内的金属球抵接,完成金属球的上料操作。

参照图1和图5,此时,在上料杆23的驱动作用下,支杆被驱动至与金属球抵接的位置,为了确保支杆与金属球的焊接操作,机架1位于第一支撑台6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架29,支架29上固定设置有第四气缸30,第二气缸16输出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压紧支杆的压块31,压块31与支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槽32,第二弧槽32截面圆弧的半径等于支杆端面圆的半径,压块31对支杆进行挤压固定效果,确保支杆与金属球之间抵接位置的固定效果,电极3对支杆以及金属球位置进行焊接操作。

参照图3和图4,为了防止金属球的卡料现象,上料桶24内固定设置有隔板27,隔板27上开设有开口,上料桶24内固定设置有螺旋状的管道28,管道28环绕于上料桶24内,管道28的两端分别与开口以及上料管25连通,管道28的管径大于金属球的球径,且小于两个金属球的球径,确保管道28内只允许一个金属球滑动,确保金属球下料工作的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上料桶24内金属球从开口位置穿过隔板27后进入到管道28内,金属球在环绕的管道28内滑动且运动至上料管25的管口26位置,金属球从上料管25位置进入到第二支撑台7的第一弧槽17内;与此同时,第三气缸21驱动上料板22朝向远离上料箱18方向运动,上料杆23在上料槽19内运动至远离出料口20位置,上料箱18内支杆从出料口20内进入到上料槽19内,上料杆23被驱动朝向第一支撑台6方向运动,支杆在上料槽19内运动至第一支撑台6上且与金属球抵接;支架29上第四气缸30驱动压块31朝向支杆方向运动,第二弧槽32内壁与支杆抵接,压块31实现对支杆的固定效果,电机对支杆以及金属球连接位置进行焊接操作。

第二气缸16驱动夹持块8朝向第一支撑台6运动,机械手9运动至抓取区时,机械手9将支杆抓取夹紧,支杆从第一弧槽17内被托出,第二气缸16驱动夹持块8朝向弯折板11方向运动,旋转气缸10驱动机械朝向下摆动且支杆被输送至凹模14的位置上,第一气缸15对凸模13进行驱动,凸模13在运动过程对支杆弯折位置进行折弯操作,旋转气缸10驱动机械手9摆动至水平位置,将支杆从机械手9上取下。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