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及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86285发布日期:2020-01-24 13:3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及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几字形薄壁件的整体呈弧形,截面为几字形,刚性较差,加工特征多且较分散。目前,该类几字形弧类弱刚性零件的加工方法主要采用划线配合局部加固的方式进行加工。以上加工方法加工效率极低,由于形态的特殊性且加工特征分散,导致加固装夹困难;为了避免加工时会出现颤刀、变形等缺陷,也限制了进刀量和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及加工方法,解决现有的几字形弧类薄壁零件加工操作中,装夹困难,稳定性差,效率低,易出现颤刀,变形等缺陷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工装和第二工装;

所述第一工装包括:第一底座;

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部固定有一弧面支板,且沿所述弧面支板的弧线方向,所述弧面支板的中部开设有等高凸台,所述弧面支板的边缘开设有第一豁口;

所述第二工装包括:第二底座;

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部边沿开设成与所述弧面支板的弧面相配合的弧形边沿,且所述弧形边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豁口对应的第二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部还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立板平行的压紧件。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包括:第二立板;

所述第二立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部,且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立板平行布置;

所述第二立板的边沿开设成与所述弧面支板的弧面相适配的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板为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离散布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上开设有装配凸台,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压紧件固定在所述装配凸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弧面支板的边沿开设有第一对位刻线,所述第一立板的边沿开设有第二对位刻线。

进一步地,所述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还包括:活动支架;

所述活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导向滑轨;

所述导向滑轨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可滑动地固定在所述导向滑轨上;

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支架为虎钳。

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方法,包括:

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

推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互靠近,通过所述第一立板将所述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的两翼压紧在所述弧面支板的弧面上;

在所述第一豁口和所述第二豁口处进行特征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包括:

在所述坯料上刻画对位刻线;

对应刻画在所述弧面支板的边沿上的第一对位刻线以及在所述第一立板的边沿开设的第二对位刻线,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的型腔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通过设置有等高凸台的弧面支板能够分别支撑几字形弧类零件的侧翼和型腔,通过第一立板将几字形弧类零件的侧翼押金在弧面支板上,从而能够实现整体固定,对于此类弱刚性零件,能够为特征加工提供非常可靠的固定效果,从而保证加工质量;同时,通过在第一立板和弧面支板上开设的豁口,实现特征加工的高精度定位,从而保证加工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通过固定装置的豁口进行加工基准的确定,能够相对于现有的基于工件自身的基准的加工方式,大幅提升可靠性,对加工质量有着较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几字形弧类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向视图;

图5为图3的b-b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主视图;

图8为图6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图9的c-c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的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及加工方法,解决现有的几字形弧类薄壁零件加工操作中,装夹困难,稳定性差,效率低,易出现颤刀,变形等缺陷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分别针对待加工的特异性零件及其加工固定装置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涉及的几字形弧类零件1为在冲压成型的坯料的两个侧翼2和型腔4侧壁上加工处特征豁口3的异型零件。整体呈弧形,界面呈几字形,并且特征豁口的数量较多,位置分散且刁钻;基于现有的加工工艺,需要局部装夹,而后定位,进刀加工,由于弱刚性和异型的结构,导致装夹固定的难度较大,稳定性较低,定位精度也较差,使得加工质量不高。

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整体装夹配合、基准转换以及特征辅助定位的工艺思路;分别解决装夹困难,稳定性差,定位精度差,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工装5和第二工装。

参见图3、图4和图5,所述第一工装5包括:第一底座51;

所述第一底座51的顶部固定有一弧面支板53,且沿所述弧面支板53的弧线方向,所述弧面支板53的中部开设有等高凸台52,所述弧面支板53的边缘开设有第一豁口54;在加工装夹时,所述几字形弧类零件1的侧翼2抵靠在所述弧面支板53行上,所述等高凸台52嵌于型腔4内,从而实现稳定支撑;同时,所述弧面支板53的边缘开设的第一豁口54能够定位特征豁口3,实现高精度定位加工。

参见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述第二工装包括:第二底座6;

所述第二底座的6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板7,所述第一立板7的顶部边沿开设成与所述弧面支板53的弧面相配合的弧形边沿71,且所述弧形边沿7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豁口54对应的第二豁口72。

在装夹时,所述第一立板7将侧翼2压紧在所述弧面支板53的弧面上,从而将坯料整体固定住,并且也相适应的定位了侧翼2上的特征豁口3。

一般来说,为了便于加工,所述弧形边沿71的顶部棱边73开设成阶梯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6的顶部还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立板7平行的压紧件8。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8包括: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6的顶部,且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立板7平行布置;所述第二立板的边沿开设成与所述弧面支板53的弧面相适配的弧形,作为第二压紧部81;从而实现两个侧翼2的同时压紧。

一般来说,由于加工操作近能够同时操作一侧,那么所述弧形支板53的下边沿55可以不开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板为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离散布置在所述第二底座6的顶面上。

为了便于固定安装,所述第二底座6上开设有装配凸台62,所述第一立板7和所述压紧件8固定在所述装配凸台62上。相应的第二支座上边沿61和第二支座下边沿3抵挡着所述第一立板7和所述压紧件8的底部,从而形成稳定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弧面支板53的边沿开设有第一对位刻线,所述第一立板的边沿开设有第二对位刻线,作为定位指针。

以上工装可以固定在机床上,也可固定在活动加工平台上,以保证能够将所述第一工装5和第二工装相互推进或拉离。

或者,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活动支架的方案,所述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还包括:活动支架;

所述活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导向滑轨;

所述导向滑轨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可滑动地固定在所述导向滑轨上;

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虎钳作为活动支架。

本实施例还基于上述装置提供一种加工方法。

一种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方法,包括:

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

推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互靠近,通过所述第一立板将所述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的两翼压紧在所述弧面支板的弧面上;

在所述第一豁口和所述第二豁口处进行特征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包括:

在所述坯料上刻画对位刻线;

对应刻画在所述弧面支板的边沿上的第一对位刻线以及在所述第一立板的边沿开设的第二对位刻线,将几字形弧类零件坯料的型腔套接在所述等高凸台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几字形弧类零件加工固定装置,通过设置有等高凸台的弧面支板能够分别支撑几字形弧类零件的侧翼和型腔,通过第一立板将几字形弧类零件的侧翼押金在弧面支板上,从而能够实现整体固定,对于此类弱刚性零件,能够为特征加工提供非常可靠的固定效果,从而保证加工质量;同时,通过在第一立板和弧面支板上开设的豁口,实现特征加工的高精度定位,从而保证加工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通过固定装置的豁口进行加工基准的确定,能够相对于现有的基于工件自身的基准的加工方式,大幅提升可靠性,对加工质量有着较大的提升。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