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3784发布日期:2019-12-13 19:46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涉及极片厚度测量,具体地说是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极片的连续轧制生产中,对极片的厚度有着严格要求,因此需要对极片的厚度进行检测、记录并实现反馈,从而保证锂电池极片的厚度满足生产要求。现有技术中的极片厚度检测机构存在以下缺陷:一、设备整体结构繁冗,占地空间大;二、极片厚度检测机构距轧制区域距离过远,导致厚度检测记录反馈相对较慢;三、采用在极片宽度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测厚仪器,参考说明书附图1中测厚仪器测量时在极片上形成的测量轨迹,这种方式仅能针对极片上的一条轨迹路线进行检测,对极片厚度的检测精准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以达到精确测量、反馈快速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包括用于固定轧辊的机架,n个用于检测极片厚度的测厚仪器固定连接在轧制极片出口处的机架上,测厚仪器置于极片上方,且n个测厚仪器在极片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设置,其中n≥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n个测厚仪器共线且间隔等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测厚仪器通过安装板固定于机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用于固定上轧辊的上轴承座下方设有辊隙调整件,辊隙调整件包括与减速电机输出轴固定相连的丝杠、与丝杠螺纹连接的斜铁,斜铁的斜面上置有上轴承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测厚仪器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控制器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减速电机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改进,测厚仪器为非接触式传感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轧制后极片出口处的机架上对极片进行厚度测量,使得测厚仪器距离轧制区域距离较近,能够将刚刚轧制后的极片厚度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数值能够快速调整辊隙,以满足实际生产的极片厚度需要;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极片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设置n个测厚仪器,使得测厚仪器能够测量极片上多条轨迹路线,能够根据极片的宽度控制测厚仪器的间距,以提高对极片厚度的精准度测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辊隙调整件,能够根据测厚仪器测量数据,快速、方便的调整上下辊的间距,以生产出满足要求的极片厚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测厚仪器与辊隙调整件电连接,由控制器对比测量值与预设厚度值大于所设定的厚度误差阈值,由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工作,通过丝杠带动斜铁移动,从而实现置于斜铁上方的上轴承座的高度调节,最终达到对辊隙的自动调整;

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节约占地空间,测量精确度高,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锂电池极片的轧制工序中,用于精确测量极片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中测厚仪器测量时在极片上形成的测量轨迹;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厚仪器测量时在极片上形成的测量轨迹;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辊隙调整件5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极片;3、测厚仪器;4、安装板;5、辊隙调整件;6、轧辊;7、机架;8、减速电机;9、丝杠;10、斜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闭环测量极片厚度的机构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测厚仪器3及辊隙调整件5。

置于轧辊6轧制极片1出口处的机架7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参考图4,安装板4为水平延伸的板状,安装板4沿极片1宽度方向延伸,安装板4上固定有n个测厚仪器3,其中n≥1,则n个测厚仪器3置于轧制后极片1的上方,n个测厚仪器3在极片1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等距设置,可将n个测厚仪器3置于一条直线上,这样,n个测厚仪器3测量时在极片1上形成的测量轨迹为相互平行的沿长度方向的直线,参考图2,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测量轨迹,本实施例能够对极片1上的多条轨迹进行测量,并且,能够根据极片1宽度设置相应数量的测厚仪器,大大提高了极片1厚度检测的精准度。测厚仪器3为能够检测极片1厚度的仪器,本实施例中,测厚仪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非接触式传感器,n取4。

上轧辊通过轴承固定于上轴承座上,上轴承座下方设有辊隙调整件5。辊隙调整件5包括减速电机8、丝杠9、斜铁10,参考图5。减速电机8输出轴与丝杠9的一端固定相连,丝杠9的另一端通过螺纹与斜铁10相连,斜铁10的顶面斜平面置于上轴承座下方。这样,通过减速电机8的转动带动丝杠9的转动,使得与丝杠9相连的斜铁10沿丝杠9直线运动,上轴承座置于斜铁10斜平面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调整上轴承座的高度,以达到调整上下辊隙的目的。减速电机8可通过人为控制,也可通过控制器进行自动控制。测厚仪器3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控制器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减速电机8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这样,当测厚仪器3检测极片1厚度测量值与预设极片1厚度偏差大于厚度误差阈值,则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8工作,通过调整斜铁10的位置,从而对斜铁10上的上轴承座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实现对辊隙的调节。

使用本实施例时,经轧制后的极片1输出后,置于出口处的测厚仪器3对极片1的厚度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数值发送至控制器,当极片1厚度测量值与预设极片1厚度偏差大于厚度误差阈值时,减速电机8驱动丝杠9转动,带动斜铁10沿丝杠9直线移动,斜铁10上的上轴承座的位置发生变化,使得上轴承座的高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辊隙的调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