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1213发布日期:2020-04-03 12:5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集装箱的顶板、侧板通常由波浪板板材制成,波浪板板材一般采用压型模具制成,压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至少一个浪凸起,下模具包括与该突出部位置相对应的浪凹槽,波浪板中的波谷或波峰形状与数量与上模具的浪凸起、下模具的浪凹槽相对应。

传统的压型方式具体如图1中所示,侧板、顶板在采用传统压型方式的过程中,由于板材薄、刚性小,当板材通过较宽的多浪凹槽的下模具时,板材因自重下弯容易撞到下模具较后的浪凹槽201内,造成板材无法通过模腔,甚至使板材报废。另外,板材和模具相对滑动时板材也容易被模具划伤,也是容易造成板材报废的重要原因。冷藏集装箱的侧板和顶板因为这个原因而出现的报废的几率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与压型模具配合使用,所述压型模具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且所述压型模具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设于所述进料端和/或出料端的外侧;

板材经过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后进入到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和/或由压型模具输出的板材经过出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板材呈抛物线,且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

较佳地,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包括:

托举件,布置在所述进料端和/或所述出料端,所述托举件托举所述板材时,所述托举件的顶端与所述板材的下表面接触;

压件,布置在所述托举件的外侧,所述压件下压所述板材时,所述压件的底端与所述板材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托举件与所述板材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0≤α≤60°。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与所述板材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0≤α≤45°

较佳地,所述压件与所述托举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和/或在水平方向上可调节。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的高度调节范围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300mm,和/或所述压件的高度调节范围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300mm。

较佳地,所述板材输送至所述托举件时,所述托举件升起,所述托举件的顶端高于所述下模具上表面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00mm;在所述板材被压型时,所述托举件下降,所述托举件顶端低于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与所述下模具外侧边缘间距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0mm。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与所述压件的横向距离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0mm,和/或所述托举件与所述压件的纵向距离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100mm。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采用托辊或托球或托轮中的至少一个,且所述托举件的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00mm;

所述压件采用压辊或压球或者压轮中的至少一个,且所述压件的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0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还包括板材和压型模具,所述板材为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所述压型模具与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配合使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通过在模具的进料端和/或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使得板材在模具内上翘并呈抛物线状,从而使得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避免板材的前端或者末端卡在模具的浪凹槽内,进而使得板材安全跨过下模具,解决了板材报废的问题,降低废品率、降低成本;同时,板材不贴到模具上,避免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降低废品率。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述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型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与压型模具配合使用,共同完成板材压型;其中,压型模具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下模具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上模具的下表面上与浪凹槽对应位置设置有浪凸起,浪凹槽与浪凸起共同将待压型板材压成波浪板材;压型模具还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设于所述进料端和/或出料端的外侧,板材经过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后进入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和/或由压型模具输出的板材经过出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位于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板材呈抛物线,且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

其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可只在进料端外侧设置,也可只在出料端外侧设置,当然优选的在压型模具的两端均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通过在模具的进料端和/或出料端外侧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使得板材在模具内上翘并呈抛物线状,从而使得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避免板材的前端或者/和末端卡在模具的浪凹槽内,进而使得板材安全跨过下模具,解决了板材报废的问题,降低废品率、降低成本;同时,板材不贴到模具上,避免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降低废品率。

下面就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如下: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型辅助装置跨设在压型模具的两端,压型模具包括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并包括压型模具进料端a和压型模具出料端b。压型模具进料端a外侧和压型模具出料端b外侧都具有压型辅助装置,且对称设置,其中对称设置并不是严格的镜像关系,压型模具两侧的辅助装置中的各部件的高度设置略不同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待压型板材300在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间呈抛物线,该抛物线最高点在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之间,即压型模具的模腔中。下模具200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201,待压型板材300实现压型操作后,板材呈波浪板材。

本实施例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包括托举件和压件;在压型模具进料端a和压型模具出料端b均布置有托举件,托举板材时,托举件的顶端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各托举件的外侧均布置有压件,压件下压板材时,压件的底端与板材的上表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上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的托举件包括设于压型模具进料端a的第一托举件1和设于压型模具出料端b的第二托举件3。其中,第一托举件1、第二托举件3的个数为可以为一个、一排或者不限于一个、一排,根据具体工艺进行托举件个数的调节。另外,本实施例中,托举件包括布置在进料端的第一托举件1和布置在出料端的第二托举件3,其中第一托举件、第二托举件只是一个命名方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以“托举件包括布置在进料端的进料端托举件、布置在出料端的出料端托举件”的命名方式进行陈述,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位于压型模具进料端a外侧的第一托举件1托举待压型板材300时,第一托举件1的顶端与待压型板材300的下表面接触。位于压型模具进料端a外侧的第二托举件3托举板材时,第二托举件3的顶端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的压型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托举件1外侧的第一压件2和设于第二托举件3外侧的第二压件4。其中,第一压件2、第二压件4的个数为一排,分别对应的与第一托举件1、第二托举件3的排列方向相同。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压件,第二压件的个数不限于一排。第一压件2和第二压件4的个数根据具体工艺进行调节。另外,本实施例中,压件包括布置在进料端的第一托举件的外侧的第一压件2和布置在出料端的第二托举件的外侧第二压件4,其中第一压件、第二压件只是一个命名方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以“压件包括进料端压件、出料端压件”的命名方式进行陈述,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当待压型板材300从压型模具进料端a被送入模腔时,第一托举件1处于升起状态(可以提前设置或调好位置),第一托举件1的顶端与待压型板材300的下表面接触,之后,第一压件2处于下压状态(同样可以提前设置或调好位置),第一压件2的底端与待压型板材300的上表面接触。通过第一托举件1和第一压件2对待压型板材300的上下共同施力使得板材在送入模腔时形成一个上翘角度,也就是由第一托举件1与待压型板材300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本实施例中夹角α为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夹角α也可为0≤α≤60°范围中任意一个角度。通过上述夹角α数值范围的设置,使得板材形成上翘并在不撞到下模具200最后一浪凹槽201的状态下跨过较宽多浪压型模具,解决了板材压型输送过程中容易撞到下模具最后一浪凹槽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还解决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继续参考图2,当待压型板材300从压型模具出料端b被送出模腔时,第二托举件3处于升起状态(可以提前设置或调好位置),第二托举件3的顶端与待压型板材300的下表面接触,之后,第二压件4处于下压状态(同样可以提前设置或调好位置),第二压件4的底端与所述待压型板材300的上表面接触。通过第二托举件3和第二压件4对待压型板材300的上下共同施力使得板材在送出模腔时形成一个上翘角度,也就是由第二托举件3与待压型板材300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本实施例中夹角α为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夹角α也可为0≤α≤60°范围中任意一个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压型模具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均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不仅仅解决了板材进入到压型模具时前端卡在凹槽内的问题;同时,当板材全部压型完成后板材末端脱离了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位于上模具100与下模具200之间后,依旧存在板材末端因自重下弯卡进凹槽内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实施例在压型模具的出料端也设置有一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使板材翘起,保证了板材在压好出料时末端卡进凹槽内的问题。

当然,本实施例中,α的取值范围为0≤α≤45度,可以进一步使得待压型板材迅速、安全的跨过待压型模具,从而提高压型效率。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型辅助装置,不仅能够解决板材在压型过程中因卡住或划伤的报废问题,而且本实施例的压型辅助装置仅具有压轮和托轮,具有结构简单、效果显著的的优点。

进一步的,压件与托举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和/或在水平方向上可调节,可以使得本实施例的压型辅助装置操作更灵活,具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只有压件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只有压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只有压件可以实现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进行调节,或者只有托举件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只有托举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只有托举件可以实现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进行调节,或者压件与托举件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压件与托举件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压件与托举件都可以实现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进行调节。

继续参考图2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但是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只有第一托举件1或只有第一压件2或只有第二托举件3或只有第二压件4可以进行高度方向上的调节。

(2)只有第一托举件1或只有第一压件2或只有第二托举件3或只有第二压件4可以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调节。

(3)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第二托举件3、第二压件4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选择至少两个或者多个进行高度方向上的调节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第二托举件3、第二压件4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选择至少两个或者多个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调节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第二托举件3、第二压件4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选择至少两个或者多个进行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的调节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中,如果有多个第一托举件1,其调节的高度范围和水平距离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有多个第一压件2、多个第二托举件3、多个第二压件4时,也同理。

这些都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具体调节,不受限制。

具体,请继续参考图2,以第一托举件1和第一压件2分别通过第一升降装置11,21进行高度方向的调节,第二托举件3和第二压件4分别通过第二升降装置31,41进行高度方向的调节为例,从而调整上翘角度的大小,以确保待压型板材不与模腔碰撞,并结合板材自身重力作用,使其能无碰触地跨过较宽的多浪压型模具。

当然,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托举件1和第一压件2还可以同时各自通过第一平移驱动装置(图未示)、第二托举件3和第二压件4各自通过第二平移驱动装置(图未示)进行水平方向位置的调节为例,通过调节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二托举件3和第二压件4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第一托举件与下摸具边缘的距离、第二托举件与下模具边缘的距离,可以更进一步缩小压型操作时,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压型效率。其中,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平移驱动装置、第二平移驱动装置不限于气缸、液压缸、运输轨道等。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的高度调节装置不同,第二托举件3、第二压件4的高度调节装置不同,第一托举件1、第一压件2的水平方向的调节装置不同,第二托举件3、第二压件4的水平方向的调节装置不同。

具体的,在输送待压型板材时,第一托举件1的顶端和第二托举件3的顶端都高于下模具200的下表面形成有预定高度h1,该预定高度h1的范围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00mm,从而使得板材在进入模腔前便具有形成上翘角度的趋势,同时防止板材下表面与下模具发生碰擦。第一托举件1的中心与下模具200的外侧边缘间距d1、第二托举件3与下模具200的外侧边缘间距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0mm,从而防止待压型板材的自由端在初次进入模腔时误落入第一托举件1与下模具200边缘之间。

更进一步的,第一托举件1、第二托举件3、第一压件2和第二压件4的高度调节范围均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300mm。

在加工过程中,第一托举件1和第二托举件3升起后,其顶端均高于下模具200的上表面,板材在压型时,第一托举件1和第二托举件3下降,其顶端均低于下模具200的上表面,从而确保板材在压型时待压型的部分被平整地放置在下模具表面,不会受到第一托举件1和第二托举件3的作用而影响成型,确保了压型的质量。其中,第一托举件1的中心与第一压件2的中心的纵向距离h2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100mm;第一托举件1的中心和第一压件2的中心的横向距离d2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0mm。通过调节第一托举件和第一压件位置及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板材形成上翘并在不撞到下模具200最后一浪凹槽201的状态下跨过较宽多浪压型模具,解决了板材压型输送过程中容易撞到下模具最后一浪凹槽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还解决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再者,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小上模具和下模具的之间的压型距离,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板材压型的工作效率。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上述第一托举件(或第二托举件)和第一压件(或第二压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作业:

方式一,首先调节好第一托举件和第一压件的横向相对位置,当待压型板材需要输送时,第一压件下降至低位并保持不动,第一托举件从低位被升起,使待压型板材形成上翘角度后进行输送。

方式二,首先调节好第一托举件和第一压件的横向相对位置,当待压型板材需要输送时,第一压件从高位下压,同时第一托举件从低位升起,使待压型板材形成上翘角度后进行输送。

上述第一托举件可以采用轮结构、辊结构或者球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上述第二托举件可以采用轮结构、辊结构或者球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上述第一压件可以采用轮结构、辊结构或者球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上述第二压件可以采用轮结构、辊结构或者球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均采用了轮结构,对应的便形成了第一托轮、第二托轮、第一压轮以及第二压轮,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结构的直径均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00mm。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托举件为第一托轮,第一压型件为第一压轮时,当第二托举件为第二托轮,第二压型件为第二压轮时,第一托轮、第二托轮的顶端为第一托轮、第二托轮的最高点。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的底端是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的最低点。以第一托轮、第一压轮为例,第一托轮的中轴线与下模具外侧边缘间距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0mm,第一托轮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压轮中轴线的横向距离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0mm,第一托轮中轴线与第一压轮中轴线的纵向距离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100mm。当第二托举件为第二托轮,第二压型件为第二压轮时同理。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第一托轮、第一压轮、第二托轮和第二压轮的上述各参数范围的设置,不仅能够解决甚至是快速高效的解决待压型板材能够顺利跨过模具,不被卡住,或者不被下模具上表面划伤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可以最大化的减小上、下模具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待压型板材进行最高效的压型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包括上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还包括板材和压型模具,所述板材为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所述压型模具与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配合使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

由于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的特性,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压型效果最好,但是其他实施例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集装箱顶板或侧板的压型。

需要继续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压型模具实现的是对板材进行波浪压型,其中下模具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浪凹槽。本实施例中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可以解决防卡和防划伤的问题。其他实施例中,压型模具的压型形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不限于实现波浪的压型,本实用新型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只要能够解决防卡或者/和解决防划伤的技术问题,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3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仅在压型模具进料端a侧设置压型辅助装置,改压型辅助装置中的托举件仅包括第一托举件,该装置中的压件仅包括第一压件。其位置关系、连接关系和作业过程参见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相应的,本实施根据实施例3,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其包括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具体请参考实施例1-3,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仅在压型模具进料端b侧设置压型辅助装置,该压型辅助装置中的托举件仅包括第二托举件,该装置中的压件仅包括第二压件。其位置关系、连接关系和作业过程参见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相应的,本实施根据实施例5,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其包括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具体请参考实施例1-5,在此不再赘述。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尽管也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