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0124发布日期:2020-04-07 21:1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机壳的圆度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电机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因此,对于电机壳的圆度的加工至关重要,一般地,在加工电机壳的时候,电机壳底座的稳固度直接影响着加工时的振动情况,因此,保证电机底座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为电机壳加工提供良好的加工条件以及加工环境。

综上,能够提供一种便于提供稳定的加工条件的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便于提供稳定的加工条件的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包括底支座,固定在所述底支座背部的后支架、位于所述后支架上的上盖板、提升气缸、侧夹紧部和两个压紧部,所述后支架的上端具有若干导向杆,所述上盖板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并且所述上盖板能够沿着所述导向杆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所述上盖板的下端面具有与电机壳适配的贴合弧面,所述贴合弧面下延伸有一用于伸入电机壳侧孔内的卡设触头,所述提升气缸位于所述后支架的背部并且其活塞杆与所述上盖板固定连接,所述侧夹紧部能够夹紧电机壳的侧部,两个所述压紧部镜像设置在所述底支座的两侧,所述压紧部包括调节座、螺纹柱和压紧头,所述调节座上开设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柱,所述压紧头固定在所述螺纹柱的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侧夹紧部包括驱动头和两个夹紧臂,所述后支架包括与所述底支座固定连接的下支架和可提升地上支架,所述上支架两侧的翼片上镜像设置两个所述夹紧臂,所述驱动头固定在所述上支架的背部并且所述提升气缸与所述驱动头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支架上具有一下窝头,所述下支架具有与所述下窝头适配的下缺口。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翼片下固定滑动杆,所述下支架上开设有滑轨,所述滑动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内,其中,当所述提升气缸提升所述上支架时,所述滑动杆在所述滑轨内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翼片至其上端形成顶托头,所述驱动头包括定位座和夹紧螺杆,所述夹紧臂包括夹紧片和两个l形压片,所述定位座固定在所述上支架的背部,所述定位座上开设有螺纹调节孔,所述夹紧螺杆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调节孔内,所述夹紧片螺纹连接在所述夹紧螺杆上,每个所述l形压片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夹紧片的一侧,所述l形压片包括一体设置的传动杆和按压杆,所述传动杆上开设有腰形通孔,所述腰形通孔通过限位螺杆固定在所述顶托头处。

作为优选,所述按压杆的端部具有与电机壳侧壁适配的按压弧面。

作为优选,所述翼片之内的所述上支架的侧部具有限位缺口,当所述夹紧片远离所述定位座时,所述传动杆卡设在所述限位缺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夹紧螺杆的端部固定旋紧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此种线束用的冷却槽的有益效果:

1、通过底支座的设置,配合后支架以及上盖板,能够夹紧定位电机壳在上盖板和底支座之间;

2、通过提升气缸的设置,可以在导向杆的作用下实现上盖板的上下调节的效果,以及上盖板上的贴合弧面配合卡设触头,实现对于电机壳的夹紧以及限位的效果;

3、通过压紧头配合调节座以及螺纹柱,实现良好的压紧电机壳的底座的效果,保证其上部以及下部的固定效果;

4、通过以上设备的设置,能够保证整体电机壳的良好固定效果,为加工电机壳的圆度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条件,保证加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夹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压紧部的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l形压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支座1,后支架2,下支架21,下缺口211,上支架22,下窝头221,翼片222,滑动杆223,滑轨224,顶托头225,限位缺口226,上盖板3,导向杆31,贴合弧面32,侧孔33,提升气缸4,侧夹紧部5,定位座51,夹紧螺杆52,夹紧片53,l形压片54,旋紧把手55,传动杆541,按压杆542,腰形通孔543,按压弧面544,压紧部6,调节座61,螺纹柱62,压紧头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如图1~6所示,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加工夹具,包括底支座1,固定在所述底支座1背部的后支架2、位于所述后支架2上的上盖板3、提升气缸4、侧夹紧部5和两个压紧部6,其中,底支架与后支架2互相垂直,而上盖板3与底支架相互平行,所述后支架2的上端具有若干导向杆31,所述上盖板3套设在所述导向杆31上并且所述上盖板3能够沿着所述导向杆31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其中,导向杆31竖直向上,所述上盖板3的下端面具有与电机壳适配的贴合弧面32,所述贴合弧面32下延伸有一用于伸入电机壳侧孔33内的卡设触头,所述提升气缸4位于所述后支架2的背部并且其活塞杆与所述上盖板3固定连接,所述侧夹紧部5能够夹紧电机壳的侧部,两个所述压紧部6镜像设置在所述底支座1的两侧,所述压紧部6包括调节座61、螺纹柱62和压紧头63,所述调节座61上开设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柱62,所述压紧头63固定在所述螺纹柱62的上端。

通过底支座1的设置,配合后支架2以及上盖板3,能够夹紧定位电机壳在上盖板3和底支座1之间;通过提升气缸4的设置,可以在导向杆31的作用下实现上盖板3的上下调节的效果,以及上盖板3上的贴合弧面32配合卡设触头,实现对于电机壳的夹紧以及限位的效果;通过压紧头63配合调节座61以及螺纹柱62,实现良好的压紧电机壳的底座的效果,保证其上部以及下部的固定效果;通过以上设备的设置,能够保证整体电机壳的良好固定效果,为加工电机壳的圆度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条件,保证加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夹紧部5包括驱动头和两个夹紧臂,所述后支架2包括与所述底支座1固定连接的下支架21和可提升地上支架22,所述上支架22两侧的翼片222上镜像设置两个所述夹紧臂,所述驱动头固定在所述上支架22的背部并且所述提升气缸4与所述驱动头固定连接。其中,驱动头能够驱动夹紧臂,在电机壳的侧壁上实现夹紧的效果,其中,翼片222便于承载夹紧臂,同步地,侧夹紧部5能够随着上支架22一起提升,该提升的设置,是为了使其适配不同高度的电机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22上具有一下窝头221,所述下支架21具有与所述下窝头221适配的下缺口211。此处设置下窝头221配合下缺口211,是为了防止上支架22与下支架21之间存在侧移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上支架22与下支架21之间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翼片222下固定滑动杆223,所述下支架21上开设有滑轨224,所述滑动杆223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224内,其中,当所述提升气缸4提升所述上支架22时,所述滑动杆223在所述滑轨224内滑动。其中滑动杆223配合滑轨224能够很好的实现导向提升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杆223穿过所述翼片222至其上端形成顶托头225,所述驱动头包括定位座51和夹紧螺杆52,所述夹紧臂包括夹紧片53和两个l形压片54,所述定位座51固定在所述上支架22的背部,所述定位座51上开设有螺纹调节孔,所述夹紧螺杆52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调节孔内,所述夹紧片53螺纹连接在所述夹紧螺杆52上,每个所述l形压片54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夹紧片53的一侧,所述l形压片54包括一体设置的传动杆541和按压杆542,所述传动杆541上开设有腰形通孔543,所述腰形通孔543通过限位螺杆固定在所述顶托头225处。其中,通过旋转夹紧螺杆52,因为l形压片54因为限位螺杆的存在,无法出现转动,因此,会在夹紧螺杆52旋转的过程中,夹紧片53远离定位座51,实现按压杆542夹紧电机壳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杆542的端部具有与电机壳侧壁适配的按压弧面544。该按压弧面544便于与电机壳的侧壁贴合,保证夹持的整体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翼片222之内的所述上支架22的侧部具有限位缺口226,当所述夹紧片53远离所述定位座51时,所述传动杆541卡设在所述限位缺口226内。此处设置限位缺口226,因为夹紧片53在足够远离定位座51时,按压杆542正好夹紧工件,而此时,传动杆541卡设在限位缺口226内以后能够很好的限位传动杆541以及按压杆542,进一步地促进抓取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螺杆52的端部固定旋紧把手55。旋紧把手55的存在,便于旋转夹紧螺杆52。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