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3056发布日期:2020-04-21 17:25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刀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



背景技术:

缸盖喷油器孔对安装的孔同轴度、深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严格,而目前常用的铰刀在加工铰孔时需要更换不同的铰刀,尤其是在加工阶梯孔时,需要在不同工序完成,难以保证安装孔的同轴度。而目前常见的复合铰刀虽然能够加工阶梯孔,但使用寿命短,极易损坏,尤其是复合铰刀,寿命不均,局部损坏也只能全部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阶梯孔同轴度低、刀具寿命短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包括刀体,所述刀体上设有用于加工小径孔的第一铰刀部和用于加工大径孔的第二铰刀部,所述第一铰刀部位于第二铰刀部前端,且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铰刀部和所述第二铰刀部固设在刀体上,所述第二铰刀部的各个刃口的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大于或等于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同轴设置提高了产品的同轴精度,第一铰刀部、第二铰刀部以及刀体分别制造后再连接在一起,便于选择不同材料制造,降低了成本和制造难度,并且第二铰刀部的各个刃口径向加工尺寸不完全相同有利于延长第二铰刀部的使用寿命,使得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寿命更均衡,有利于提高刀具整体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二铰刀部包括八个沿刀体圆周方向分布的刀刃,各个刀刃的径向加工尺寸依次减小或增大,且最大径向加工尺寸与最小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为0~0.015mm。

采用上述可选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各刀刃采用不同大小径向加工尺寸,有利于分散切削,减小切削阻力,延长第二铰刀部的刀刃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二铰刀部包括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所述第一组刀刃包括多个第一刀刃,所述第二组刀刃包括多个第二刀刃,所述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数量相等,且所述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沿刀体圆周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的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为0~0.015mm。

可选地,所述第二刀刃与其中一个相邻第一刀刃的夹角同该第二刀刃与另一个相邻第一刀刃的夹角的角度差为1°~4°。

可选地,所述第一组刀刃包括四个第一刀刃,所述第二组刀刃包括四个第二刀刃。

可选地,所述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均为直刃,所述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的轴向倾角均为7°~10°。

可选地,所述第一组刀刃的刃带宽度均为0.5mm,所述第二组刀刃的刃带宽度大于或等于0.1mm;或者所述第二组刀刃的刃带宽度均为0.5mm,所述第一组刀刃的刃带宽度大于或等于0.1mm;所述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沿刀体轴向的切刃投影长度均为2mm。

可选地,所述第一铰刀部包括第三组刀刃,所述第三组刀刃包括六个沿刀体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三刀刃,第三组刀刃为螺旋刃,且第三组刀刃的螺旋角为10°,所述第三组刀刃的刃带宽度为0.5mm,所述第三组刀刃前端切刃沿刀体轴向的投影长度为2mm。

可选地,所述刀体由合金钢棒制造而成,所述第一铰刀部由硬质合金棒材制造而成,所述第二铰刀部由硬质合金板材焊接制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的顶角均为30°。

采用上述可选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孔加工的稳定性,保证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的同轴度同时降低刀具的制造难度,降低了成本,并且延长了第二铰刀部的使用寿命,使得第二铰刀部和第一铰刀部寿命更加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的第一铰刀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的第二铰刀部的侧视图。

零件标号说明

1刀体;

11第一铰刀部;

111第三刀刃;

12冷却总通道;

13第一冷却通道;

14第二冷却通道;

2第二铰刀部;

21、23、25、27第一刀刃;

22、24、26、28第二刀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缸盖喷油器孔的复合铰刀,包括刀体1,刀体1固设有同轴设置的用于加工小径孔的第一铰刀部11和用于加工大径孔的第二铰刀部2,即第二铰刀部2的加工孔径大于第一铰刀部11的加工孔径,第二铰刀部2的各个刃口的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大于或等于零。第一铰刀部11位于第二铰刀部2的前端,第一铰刀部11和第二铰刀部2均可以采用120°v型焊接方式和刀体1固定连接。刀体1可以采用合金钢棒制造而成,例如9sicr;第一铰刀部11可以采用硬质合金棒材制造而成;第二铰刀部2可以采用硬质合金板材焊接制成,第一铰刀部11和第二铰刀部2上还可以涂设tialn复合涂层,保证了刀具的强度、耐磨性、使用寿命等性能。采用该结构设计,使得刀体1、第一铰刀部11、第二铰刀部2可以分别以不同的材料独立制造,一方面降低了刀具的制造难度,保证了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的同轴度,另一方面便于根据不同部位和用料量来选择合适材料,降低了刀具的制作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铰刀部2包括八个沿刀体圆周方向分布的刀刃,各个刀刃的径向加工尺寸依次减小或增大,且最大径向加工尺寸与最小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为0~0.015mm。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铰刀部2包括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第一组刀刃包括多个第一刀刃,第二组刀刃包括多个第二刀刃,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数量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的数量均为4个,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沿刀体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保证了刀具的强度。第一组刀刃和第二组刀刃的径向加工尺寸的尺寸差为0~0.015mm,使得切削力分散,减小切削阻力,提高孔加工的质量和稳定性。例如当加工阶梯孔的大径孔直径为36mm时,第一组刀刃中的第一刀刃21、第一刀刃23、第一刀刃25、第一刀刃27的径向加工尺寸的直径在36.02~36.025mm,第二组刀刃中的第二刀刃22、第二刀刃24、第二刀刃26、第二刀刃28的径向加工尺寸的直径在36.01~36.02mm之间均可以,降低了刀具的制造难度,同时延长了第二铰刀部2的使用寿命,使得第一铰刀部11和第二铰刀部2的寿命更加均衡,降低成本。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组刀刃中的第二刀刃22与其中一个相邻第一刀刃21的夹角α1同该第二刀刃22与另一个相邻第一刀刃23的夹角α2的角度差为1°~4°,例如夹角α1为43°,夹角α2为47°,即第一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一刀刃在圆周方向采用等分布局,第二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二刀刃在圆周方向采用等分布局,第二刀刃相对于第一刀刃在轴向作1°~4°的旋转偏移,使第二铰刀部整体偏向成不等分布局,采用该结构设计有效减小了第二铰刀部各刀刃的共振,提高了孔加工质量以及延长了刀刃的使用寿命。第一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一刀刃和第二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二刀刃均为直刃,各个第一刀刃和各个第二刀刃的轴向倾角(轴向倾角即为刃带与轴线的投影夹角)均可以为7°~10°。第一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一刀刃的刃带宽度m2均可以为0.5mm,第二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二刀刃的刃带宽度大于或等于0.1mm;或者第二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二刀刃的刃带宽度均可以为0.5mm,第一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一刀刃的刃带宽度大于或等于0.1mm,采用该结构设计减少了空间占用,但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的刃带同时存在,保证了加工质量。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沿刀体1轴向的投影长度m5均可以为2mm。第二铰刀部的各刀刃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有不仅有利于延长刀刃的使用寿命,并且提高了孔加工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铰刀部11包括第三组刀刃,第三组刀刃包括六个沿刀体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三刀刃111,第三组刀刃中的各个第三刀刃111为螺旋刃,且第三组刀刃111的螺旋角可以为10°,为了降低制造难度,该螺旋角的制造公差为±1°。各个第三刀刃111的刃带宽度m1可以为0.5mm,第三组刀刃中各个第三刀刃111的前端切刃沿刀体1轴向的切刃投影长度m3可以为2mm。

如图3所示,第一铰刀部11的顶角β1和第二铰刀部2的顶角β2均可以为30°,刀体1的内部设有冷却总通道12,冷却总通道12上设有用于喷淋冷却第一铰刀部11的第一冷却通道13和用于喷淋冷却第二铰刀部2的第二冷却通道14。第一冷却通道13的出口离第一铰刀部前端端部的距离m4可以为2mm~5mm,第二冷却通道14的出口离第二铰刀部前端端部的距离m6可以为1mm~3mm。第二冷却通道14出口与第二铰刀部的距离m6小于第一冷却通道14出口与第一铰刀部的距离m4,出水口的靠后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免刀具刃磨后,切削刃后移造成的冷却不充分而使刀具寿命急剧减少,磨损增大,孔壁划伤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出水口靠后设计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铰刀通过采用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一铰刀部和第二铰刀部使得阶梯孔在同一工序完成加工,并且保证了阶梯孔的同轴度,第二铰刀部的各个刀刃采用角度偏移以及径向加工尺寸不等的结构设计,减小刀具共振及切削阻力,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并且增大第一铰刀部的螺旋角和第二铰刀部的刃倾角提高刀具加工的稳定性,改善了孔的加工质量。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